《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由佐藤学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精选点评:
●想法是极好的,理念也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对中国这个如今正在抓耳挠腮殚精竭虑搞课程改革的国家来说那真是一记闷棍大梦初醒,读者恍惚就会感觉作者调查的现场就是自家的教室~可是我真的觉得日本人说话很啰嗦的,翻译过来还是那么拧巴~
●强调课堂中的倾听,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真实的交流。围绕这个“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提出了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互助交流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以及容纳师生、家长乃至市民的“学习共同体”等概念。另外,这本2002年即在国内初版的书提到了“综合课堂”,其实就是今天热门的PBL.
●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像教育界的“圣经”一般启迪我 只是隔靴搔痒地讲一些理想化的东西 但提供了方向 至少可以为之努力
●部分观点比较有前瞻性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作为一本书,逻辑性略弱,叙述累赘。
●自己才疏学浅,里面一些研究的专业名词还不甚理解呢,但是一些例子还是很生动的。比如教师组织了“蒲公英”学习,孩子们那种对体验的投入和这个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生命的强大冲击力令人震撼!佐藤学先生提倡的“学习共同体”,大有学问在,学习他人的异质的能力的重要性我也是看完他的书才有所意识,我们平时太缺少这些练习了。
●行动研究法; 润泽的教室; 应对(预设); 参与学习(家长、社区); 带着课题进行教学研究; 一开始读觉得阅读体验有点差,缺少例证,感觉很空泛,好像掉进了一个个概念的迷雾当中,虽然读完了某一章节,可是搞不懂他在说些什么,尤其“应对”一章。作者不赞同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一味地附和、点评、提炼概括,说还要倾听“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要“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可是到底如何能做到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谈。现实课堂陷入困境并非是我们想一言堂,置学生于不顾,而往往是技术不足。
●课堂:①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草率发言的学生应当学会倾听。②教师应当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就课堂现状与个人能力来讲,这个有点难)。③教研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对应态度——那么反过来,备课时也是如此?——后面关于学校的看不那么认真了。
●大多数教师误解了学生的愿望,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这说到了人的心里,学校是为谁而办的?学生吗?
●其实很多措施在中国,起码是中国比较好的私立学校已经开展了。至于有没有流于形式,一个是大环境,一个是小环境的原因。愿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诚如周小华说的,如果你不愿意抱着一点理想主义情怀,不愿意去努力,那么你就是你所厌恶的体质的帮凶。
●哈哈,学校发的书,看得比较认真了。对很多观点非常认同,可是,理论是一回事,实践起来难度又是另一回事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教研员的调查报告
该书2003年首次出版,没想到当时日本教育情况与目前国内教育现状挺相似的,作者主要以调查研究汇报的形式,探讨一种教育教学管理的和谐发展模式,书中的范例还算比较典型质朴。对于新老师来说,有一定的学习价值。
不过作者毕竟是个教研员,在我们一线教师的眼里看来,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家。提出建议很简单,要落实到日常教育却很难。归根到底,教师的还是得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二):[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1.作者认为主流的“”自主学习”——由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为中心,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学习计划,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是一种虚假的自主性,因为以中小学生的年龄,、心智、阅历经验,还不足以像研究生或博士那样,完全自主式学习。 2.本学校的特点: ①小学——课堂发言过剩,过于活跃 ②中学——课堂过于静悄悄。 3.对话式教学: 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学环境对话。对话教学的关键是,首先要学会倾听,而不是诉说和评价他人,尤其是要注意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只想听到,教师事先心里希望听到的答案声音,而忽略了其他不是那么符合“准确”答案的声音,即要倾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学会了倾听以后,对于表达各自的思想观点,对于相互直接的交流,有促进作用。 4.其他杂物的简化——让教师专心教学工作。 5.所有教师都要上公开课,开放课堂,开放学校,让其他同行、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学习共同体,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一同创造参与式教学。 6.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学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真实的去多参加实践活动,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仅要关心学习知识,同时也应该关注我们生活的周围,关注环境,关注全球化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7.语言有些啰嗦,多处内容有重复现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
我们学校的理念就跟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基本一致。而且我们学校的改革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即便是新教师,也没有感觉到学校存在书中提到的那些问题。
既然是《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所传达的也就绝对不是个别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学校,整个教学体系的问题。对于我来说,好处就是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整个学校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和现存问题。然而我不是校长,更不是领导,也没有那个野心,只想做一名一线教师。所以即便知道这些,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就是开阔自己的思维和提高自己的眼界吧!
理念性的内容多于具体操作指导,比起一线教师,更适合学校领导。如果能够达到这种改革,是需要学校领导有足够的见识,一线教师能够足够配合的。反正我们学校也是这个发展方向,我就做好我自己该做的就行了。
不过书里面的一些内容对我还是有所启发的,比如上课不是演戏,老师们的评价好与不好,其实不应该作为核心评价,而应该是学生们学的怎么样。
还有就是要尊重孩子们,每一个孩子,教师要先学会听他们的语言和内心,他们才会听你的,听其他同学的。说尊重是相互的,教师总以为放下权威就是尊重,而实际上站在一个水平线上才有可能真的尊重。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看待问题,才是尊重的基础和开始,将教师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永远不可能有尊重。
教师要做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让他们每个人的特点都能够大放异彩,真正成长为“自己”,而不是压制个性,统一规则,制作流水线产品。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四):只从课堂方面做记录
①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草率发言的学生应当学会倾听。
说起来,课堂教学终归是有教师去“教授”的内容吧?特别在低年级孩子们知识储备少的时候——那种活动啊、活跃啊、对答啊,是很容易发展成「对话式课堂」,而不再是「文学的课堂」或者「识字写字」课堂。嗯,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小学低段确实有会发言的孩子不会倾听的情况。十万八千里的回答,或者,重复同学说过的回答,没有认真听老师与同学说的话。
那么,那些,不善发言的孩子呢?就在听吗?那些,专注状倾听,但确实不发言的孩子,咋办?
又,不是「对话式的教学」,要怎样教学——是我对这个组词理解有误吗,怎么课堂多是对话式——又不是美术音乐体育——语数英科社不都是这样吗——哪怕实验性,也有对话啊啊啊——语文课堂更多更明显了
哎
②教师应当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就课堂现状与个人能力来讲,这个有点难)。
这个点的提出,是指教师与学生发生互动关系的情境?
因为,他们要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课堂内外都是啊——而且,由于时间与课堂环节设置的限制,必然会有,与个别的学生的对话(不能与其他个别学生的对话)、与群体的对话(同样不能与其他个别学生的对话)
③教研首要的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对应态度——那么反过来,备课时也是如此?
其实是,常态课的教师就该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注意自己的应对态度了。
哎
——后面关于学校的看不那么认真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五):教育改革——从细微入手
初次听到这本书,是复试时学姐推荐看的。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没看这本,后来机缘巧合下借了同事的,断断续续一个月,终于看完了。
书很薄,150多页,却有很多生动的实例,关于教育问题也充满着智慧的思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改革并不是高喊口号,也不是绘制美丽的蓝图,而是从云端落下,落到实实在在的课堂上,落到教师和学生身上,落到真实的教育教学中。
这场教育革命是漫长而无声的,它与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息息相关。学生需要参与到课堂中,勇敢真挚表达所思所想,参与到具体的活动或情景中。教师呢,是引导者更是倾听者,课堂并不需要花里胡哨,把脚步落实,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家长和社区也不是教育的旁观者,书中说到的日本中小学家长参与到具体的课堂中,旁听不同的课甚至家长上课,都是很好的形式,也有助于家校更好理解和合作。而我们当下,这样的阻力太大。教育的话语权不在老师和学生身上,而是在某些领导甚至有权势的家长手中,可他们没有亲身参与,仅凭一知半解就做出某种不切实际的决断。
我很认同作者说的相互倾听是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课堂上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却很少强调让他们倾听别人,他们在集体中学习,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触及旁人。
正如作者所说: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教育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人与人的交流和对话以及相处从不是随心所欲,如果你把它仅仅当做一份平淡无奇的职业,那就会庸庸碌碌。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知道自己的渺小,也将会努力创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