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丝绸之路新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10 00:4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丝绸之路新史》的读后感大全

  《丝绸之路新史》是一本由[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一):丝绸之路新史读书感悟

  这是一本纯粹的好书,读了之后感受颇深。

  推荐大家看。这是一本纯粹的好书,读了之后感受颇深。

  推荐大家看。这是一本纯粹的好书,读了之后感受颇深。

  推荐大家看。这是一本纯粹的好书,读了之后感受颇深。

  推荐大家看。这是一本纯粹的好书,读了之后感受颇深。

  推荐大家看。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二):博而杂,信息量大以至看完一头雾水

  以文字、考古和学界多年科研成果综合归纳丝绸之路东段中国境内南北道,讲述7处重要城市或者遗址,信息量大,资料丰富。文物和丝路路线图非常生动。 缺点是庞杂无规律,每节内内容缺少逻辑联系,有些是时间顺序,有些是赫定等的考察顺序,夹杂大量各种资料,看得人云山雾罩。对每个城市、每个时期的特点,变迁,研究达到什么水平,主要不解谜题是什么都不清楚。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三):勘误表

  已经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疏漏之处,我在一一下面列出,之后随着不断发现会不断添加。如果有人发现了错误,请务必留言或私信告诉我。

  感谢各位读者各位老师的指正!

  致谢 安吉拉·盛(Angela Sheng)

  应为 盛余韵(Angela Sheng)

  第一章 注25 鄯善军印

  应为:鄯善郡印

  (我还没有拿到书,等拿到了会加上页码)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四):一代一路很重要

  西域是一个相当神秘的地方,想当年我在第一台电脑上就做过一个楼兰的网页,里面介绍了各种楼兰的知识。此书更全面的把丝绸之路的历史,沿线的城市逐一分析。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来分析了结社会,人的影响。自汉武大帝以来中原就去探索西域,历经千辛。一直到盛唐收编了这边的一些小国,大量驻军,才把这一区域带动起来。行成了中原去往西域的陆上通道。东西方互通。联想到中国现在的一代一路政策,通过中国的领导把这一区域的国家再度激发起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作为外行读此书,对我是一种扫盲啊。

  笔记:

  1、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接触,那永昌的罗马村估计也不是罗马人的后裔?

  2、丝路上并没有大规模的商队,规模都不大,各国金银币和丝绸绢布是丝路硬通货;

  3、丝路上不存在横贯欧亚的商队,都是往来与两个绿洲城邦间的蚂蚁搬家式的小贩子;

  4、中原政权对丝路商人控制非常严格,用过所来控制商人的贸易规模和经商路线;

  5、通用语言的流变和民族迁徙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

  6、移民是强大的生产力;

  7、在长安洛阳山东等地的粟特人最后上哪了;

  8、蒙古帝国时期的丝路,才是我原先对丝路的印象——一路从东走到西不带签证盖章的,哈哈哈。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六):丝绸之路新史

  一直以来对丝绸之路的印象都是繁荣的大规模贸易,来自各国各地区的浩荡商队占往来人员主体。然而惊讶于本书揭示的事实:1 丝绸也许并不是商路上的大宗商品;2 丝路贸易常局限于当地且规模不大,以货物重量和往来人数来看,丝路是人类历史上交通流量较少的道路之一;3 官府作为货物和服务的购买者在丝路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 丝路往来人员更多为使节,僧侣,传教者和难民等,是他们带来了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的交流。因而可以说丝路很大程度上并非一条商业道路,却有很重要的政治、文化上的历史意义。

  译文文笔流畅,读来朗朗上口。正如译者所说,书中插图和彩图选择精当,地图制作精良。插图彩图的文字阐释也很细致全面,在阅读过程中给予读者很好的引导。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七):毒药首发丨还原历史的流动性

  早先在鹿鸣书店听讲座,史学教授就同大家谈了一个问题:丝绸之路,是一条路吗?

  这个乍听上去类似“白马非马”的问题,其实的确很有深究的必要,因为稍一细究,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丝路并非一条路。

  事实上,丝绸之路,更应当被认为是远大于一条路之外的存在。它是一个概念,一段时空,一种譬喻。从《丝绸之路新史》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接近这种更虚拟,其实也更实在的丝路光阴。

  关于王道士,关于鸠摩罗什之类的传奇人物,我们在《道士塔》里读过,在《不负如来不负卿》里读过,但那些文学化的评传似乎戏剧感太强烈,总教人难以相信这些存在于丝路上的真实人物只有惊世骇俗的一面,而在《丝绸之路新史》里,抛却民族主义的面罩,丢掉清规戒律的羁绊,我们更多接近的,是当时生活于这段时空之中的人。

  同样打破刻板印象的还有他们在丝路上的活动领域,在经济交往之外,丰富的文化交流、生活融合,都在文字、货币乃至语言上流露出来。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安土重迁的帽子之下,其实在历史上,我们和周边疆域的交流一直频繁,这种频繁甚至已经不仅是交流,而是融入,是互相同化。

  有时候,在这些充满细节意味的史料面前,我们会失去价值判断的兴趣,就像是之前所说的,民族主义在丝路的考证中究竟是隐隐作痛,还是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呢。史家或许各有态度,但史料的客观留存又常教人无需过度政治化。文明相互碰撞的瞬间,说掠夺,说霸占,说强权,似乎都太不符合当时当地的情状,并且显得过于代古人言。

  假使历史需要一些踏踏实实的还原感与趣味性,那《丝绸之路新史》就恰好提供了一个范本:将曾经生活于迷雾般神秘地带的先人印迹呈现给今天的人看,那时候的包容,合作与亲密,可能会教今日的我们汗颜。而在大刀阔斧的经济建设中,被遗落的文化沟通,可能是今人要向古人学习构造的“巴别塔”。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八):一种有温度的历史打开方式

  先扯两句闲话,关于读书,我一直觉得,读书是很私人趣味的事,当然,为了研究,那是专业人士的工作。作为普通人,读一点书,无外丰富自己对世界看法,我一向读书很杂,说到底,都是趣味,在读什么这件事情上,是一个无聊的中年人极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那么几件事,不受老板的气,当然也不用看老婆的眼色:)

  所以,想读关于丝绸之路的书,当然就不是为了所谓的“一带一路”这种宏大国家政策驱使下的阅读动机。2016年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在豆瓣广播上有过一个小小的读书总结:

“2016年差不多要过去了,于我个人来说,是平淡的一年,但今年初我在豆瓣个人简介上标注了一个“键盘考古师”的称号,这意味着我今年大部分的阅读是历史类相关,我由中国上古史——敦煌学——西域史——内亚史一路读来,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但也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极大地改变了我自己。”

  这段话基本上是我为什么要读这么一本书的心路历程,本质上,也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极为无聊的问题的一种自我回应。

  关于这本书《丝绸之路新史》,是我众多标注着西域历史tags里很多书的其中一本,说起来,标注“想读”也很久了,一直没有特别大的意愿下单,并非书不好,实在是关于“丝绸之路”的书,应该算汗牛充栋了吧,顺手在我的京东购物车里摸一下,嗯,这套,待购排名应该都在《丝绸之路新史》之前。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九):妙趣横生

  这是近年来读过的妙趣横生的书籍之一。看过不少历史书籍,有趣的不太多(戏说不算)。这部书相当不错,在枯燥文书遗迹解释与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之间做到了较好的平衡,这是最难得的。

  作者罗列了许多丝路出土的文书、过所、税务(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并以表格呈现。然后对其梳理,在草灰蛇线中挖掘出可能的历史真相。这时我总会想起阿加莎曾经说过的,推理小说作家干的事和考古是一回事(她第二任丈夫即为考古学家)。

  比如作者从一些著名绿洲城市出土的商队的骆驼头数,或者丝绸的匹数,和正史中唐朝对该地一次性发放的绢数做对比,推导出当时的普通商业行为普遍不发达,大部分经济活动来自于国家的投入或军队的消费。这也是本书名为《丝绸之路新史》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提出丝绸之路并不像人们以往认为的由络绎不绝的商队和强烈的商业冲动组成。更多时候由国家的投入而得以维系。我突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当然,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将丝路上一些著名并有意思的考古发现都罗列出来,这可能是我读过的这方面内容最全面的书籍。比如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粟特女子控诉她丈夫的撒马尔罕信件,何家村的珍宝,于阗出土的废旧公文制作的鞋等等。这些内容以前都是散落在不同的书里,本书把这些有意思的考古发现像珍珠一样串起来,让历史更有温度。另外,本书也留下不少让人脑洞大开的线索,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尘埃,寻找历史的迷踪(也许这就是阿加莎爱上第二任丈夫的原因?)书里提到高昌附近发现的过所文书,有人统计了文书记录的所有过关隘商队人数、性别、牲口,并做了一张表格。其中一个商队一行十数人都是女子,除了领队。作者怀疑这些女子可能是将被卖的女奴。这些枯燥的表格刹那间有了画面感,不禁让我们关心当年那些女子的命运。

  本书读起来行文流畅,这是译者的功劳。事实上,本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位译者,他经常会补充或纠正作者的一些观点或出处,就像路边观棋,不时忍不住喊一声,嗨,不能这样走!看这本书的注释(包括作者和译者)是一大乐趣之一。

  也因为此,我关注了这位译者。没想到他被封号,不过没几下就找到了他的小号,还顺便关注了他的公众号,里面有不少有意思的产品。

  《丝绸之路新史》读后感(十):能带来不少新思路

  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我们对此书的评价也应从此角度出发,不应吹毛求疵、以偏概全,现在豆瓣上个别人有非常不好的评论习气,抓住别人只言片语的不同意见便把人家贬得狗屎不如。殊不知学术创新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并不可能每一本书、每一篇著作都要完成根本性的创新,那些说别人如何不行的,不知你来如何?说那些话的,估计就是一些年少轻狂的高校研究生、或最多刚入职没几年的研究者吧,这类人最喜攻击一点不及其余,把别人贬得一塌糊涂,放佛全世界就自己最高明。而大凡在学术界有一定探索的,都深知创新的不易,绝不会这样,看来俗话说的半桶水摇的响是不差的。

  这本书最主要的“新”,恐怕是指出了丝绸之路的贸易量其实远没有过去想象得大,而是主要以小额贸易为主,数量很有限。高峰时基本由唐代中央政府军政费支撑,一旦中原军队撤去立即被打回原形。作者的看法建立在对丝绸之路上七个城市的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它们基本上都呈现出类似的特征,因此这一看法可以说是有相当根据的,我认为是比较能令人信服的。毕竟一个地方如此你可以说是偶然,但好几个地方都如此那就不能说是偶然了。

  从这一角度出发,恐怕对于历代中国王朝的西域政策能够做出更好的理解和评价。它们大多是为了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战争的地缘政治需要,而其实很少有经济和贸易上的需求,至少在其中绝不是主要的考量,因为就当地极小的贸易量和征税的困难而言,要维持对当地的控制,恐怕主要还是依赖于中原王朝自身的输血。这在战略上有其必要,但在经济上反倒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中原王朝在绝大多数时间都不愿深入涉足西域也是不得不然。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唐太宗攻下高昌,欲将之改为西州时,会遭到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弹——因为这意味着将唐朝在西域拖入一个无底洞,而且一旦进入便很难再轻易退出。同样,乾隆帝征服准噶尔和回部后,大多数大臣也是主张放弃该地,甚至直到晚清还有塞防海防之争,新疆放弃论仍有市场。对于这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自然是放弃祖国领土的不当言论;不过,如果我们把争论放置于当时的实际时空背景下恐怕未必如此,西域放弃论在古代社会有它的合理性。其实就是在今天,如果不是新疆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他对于这个国家的实际意义恐怕也和西藏相差无几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丝绸之路新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