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本由《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节目组著作,39.80出版的3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一):“人”的故事更动人,“今天”的故事更吸引人
在1998年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在潜水采集海参时,打捞上来一个陶罐,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船之谜” 由此解开。沉默在海底的是一艘由中国驶向阿拉伯地区的帆船,从这条帆船上打捞出唐代珍贵温暖近6万件,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十五年后的2013年,还是在印度尼西亚,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大幕徐徐拉开,“一带一路”遂成热词。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来自全球的4000余名记者已注册报道此次论坛。
这些数字、这些人到底到底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有些遥远,似乎“一带一路”对于我们来说,于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怎么样,能让这样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感,这是文艺作品的任务。
很显然,《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喊宣传的口号,而是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人”身上。无论什么时代,“人”的故事是最为可感的,导演顾筠将人的故事集合成《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透过现实场景跨越时空,终于汇聚在海上丝绸之路上。
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选择的是现代视角,时间线的展开也是从眼下开始,拉进了和观众之间的时空距离,不再让我们感到纪录片都是在讲过去的故事。“一带一路”变得更为贴近,不再只是历史,也不再只是精英、领导的决策,茫茫尘世的普通人也在和“一带一路”发生联系。
这本《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是纪录片的文字版,里面涵括一些主创人员的手记,写了许多纪录片成片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份纪录片的文稿档案。就算没有看过纪录片,读书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最喜欢的故事是王家十三代后人还能聚在一起,峇峇娘惹文化传承以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对中文的发展以及对当地原住民的帮助……任何故事,在时光中就发出别样的光芒。想起在吉隆坡和马六甲看到的宗室祠堂,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费孝通先生所言:机关是血缘关系的空间投影。
梵语的“轮回”在“一带一路”中更是中国在全球化所要发挥的作用,那就是——彼此相融,共同进步。这条路,肯定会焕发出更美的光彩。带着历史,但是今天闪耀的,还是今天的故事。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重温海上丝绸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提出,是法国汉学家沙畹,其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泉州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起点。《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三):比“海上丝路”更遥迢的,是骨肉血脉和华夏文脉——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虽冠之以“路”,但与同样名扬天下的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无法被人的肢体所直接触及,它甚至不能像前者那样留下诸多有形、可触的物质遗产。但这种先天的劣势,加上海洋之无穷尽、海上文明之博大精深,倒是造就了这条“路”往往以更为柔性、无形、纷繁的特质呈现在众人面前,或者活在世人的想象、记载和传颂中。《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四):海上丝路的传奇
“丝绸之路”这个词在习大大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之后,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含义和意义,但是与之齐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却依旧没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而其历史背景同样源远流长,海丝之路的雏形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导演顾筠,为了向世人展示这一古代的连接世界和古中国的“纽带”,讲述这条路线以及沿途国家的人和事,选取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传奇人物为落脚点,从策划、调研、内容挖掘到具体拍摄、后期制作,历时近三年,先后在国内二十多个城市以及十六个国家取景拍摄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并选取其中32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结集出版成书,就是你我手中的这本,用文字与影像记录这些人的故事,来为我们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八集纪录片的名字被用作书里章节的名字,通过讲述沿途的国家与地方的那些人,用不同时空的叙述,即过去与现在的“穿越”笔法来描写这32个人物故事,有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根溯源,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伸展、绵延:他们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他们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观念富有韵味地两相融合;他们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他们漂洋过海,循着茶香,从南洋回国,寻亲访祖,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故乡;他们在祖先发家的地方将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广播善果,反哺族人;他们把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散播至全世界;他们奇妙地与祖先曾合作过的生意伙伴的后人再次相逢在生意场上……每一个传奇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人物的只言片语、赤子情怀,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的心弦。用人物来讲述那段历史,用文字来记录那段沧桑。
海上丝路,是一条神奇的道路,它串联起古中国与世界,也串联起我们与沿途那些鲜活人物的心。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穿越海上丝路探求前世今生
两千多年前,自张骞通西域始便揭开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大帷幕,从此以后,这条丝绸之路上,商旅行人、骆驼羊马络绎不绝,中外文明交流如火如荼。 几乎与此同时,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在秦汉之际拉开帷幕,奔走在这条道上的人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元明,衰于明清时的海禁,漫漫两千年,见证了世间百态,沧海桑田。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再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顾筠女士导演了一部八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今故事。在纪录片的基础上编著的同名图书总体讲述结构与纪录片差别不大。 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为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每一个章节,内容不一样,但其主旨却是一致的,即探求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奥秘,展现多种文化交织的历史轨迹。 这条道上,不同时期的航海人在同一空间发生演绎着各自的故事;四个老字号的传承者牢记自己的使命,传承家族技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铁观音的前世今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独特人文景观——混合婚姻……古今辉映,今昔轮回。 其实,倘若拿纪录片和图书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看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呈现的方式更全面,而图书所描绘的画面则较为有限,很多重要的地方不能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纪录片通过音影图像等方式,“穿越”时空,较为细致清楚地把海上丝路古今传奇展现在观众眼前。而图书文字则更多地需要依靠读者自己的想象力。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古老的商道,在古代大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放之于今日,它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古老的商道一定能焕发它全新的生机。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温度和历史底蕴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发展框架的提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广大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历史上,丝绸之路曾经辉煌一时,留下盛大的篇章。如今,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号召,大批有才干、肯拼搏的仁人志士追随祖先的脚步,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穿梭,为“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七):讲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讲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一批又一批的勇者,踏上了行走于这条海上走廊的征途。“商道的形成不仅繁荣了市场,也在传播着不同的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如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总导演顾筠所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早已融入世界的记忆,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与传统纪录片、专题片或访谈录作品相比,《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并未钩沉史海,梳理从汉唐以来长达两千年的古代丝绸之路,而是从当下出发,“以对‘海上丝路’的重访为外在逻辑,以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故事与家族传奇为观察样本,依托空间的行程,用现在时态将这种文化交织的历史轨迹清晰而有意味地呈现给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顾筠语)。无独有偶,同名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亦以国际化的视角讲述着发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这32个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海丝”故事也标志着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
向海而生,是一种探索的勇气,一种开放的胆魄,一种通达的梦想。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是渔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商人跨海营生的大商道,是信徒追寻经典的朝圣路,是使者交流文明的舞台。今天,海上丝路正书写着新的篇章。在《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中,“我们”不但沿着祖先的足迹把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地伸展、绵延,还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融入“时代性”“先进性”“开拓性”的内涵。其中,既有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亦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富有韵味地融合。途径阡陌,江河海洋。远洋帆船第一次冒险的情形或无法考证。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却把先进的技术、经验、理念捎到远方。“我们”或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或漂洋过海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32个故事,32个传奇,每一个传奇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触动你我、我们的心弦,使古今海上丝路上的传奇故事遥相呼应、两心相契。
丝路之盛,盛于通达、开放;丝路之智,源于互鉴、共享;丝路之利,发于兼利、共赢。新丝路(一带一路),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让梦想惠及每一个角落。《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共分《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每一个篇章讲述着不同的开拓者的真实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采访,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拍摄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正如顾筠所言,“把人物设定在特定的情景当中,自然发酵,通过这些具有戏剧性、揭秘性的故事和历史对话,戏剧性也随之而来,这些戏剧性被捕捉进摄影机的镜头里,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的纯纪录片形式。”透过广州十三行“瓷器梁”的后人梁基永、“兰玉”服装品牌的创始人兰玉、铁观音茶发现者王魏两个家族的后人、南少林武林洋弟子等“主角”最真实的讲述,使我觉得海上丝绸之路就像地底深处奔腾的岩浆,使得“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广为人知。
原载2017年7月2日《番禺日报》A2版“读书”
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7-07/02/content_2_6.htm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八):海上丝绸之路:前世、今生及未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之后出版界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书籍络绎不绝,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文化意义的,也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当今战略部署的,更有相关理论研究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未来发展进行了大胆地设想与谋划。《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九):故事里的文明
故事里的文明
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听到一句古话说,所谓的文明就藏在乡野的传说中,在奶奶讲的童谣里。故事的魅力在于它老少易懂妇孺易知,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故事的张力在于它可以供很多不同的人去解读,得到文明的不同发扬。《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本故事书,有趣的是,这本书中讲的故事不是历史上的传说和老奶奶的童谣,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发生的、而且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故事,摄像、访谈的记录方式第一线深入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人物和现实生活中,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去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传承,甚至去体会其中的历史韵味,找寻曾经发生的商贸、工艺、文化等的交流和融合。
关于丝绸之路,在很多的历史资料上都有精彩的记载和传奇的描绘,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和变迁显得单薄一些。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历史上,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不断发生着茶叶、瓷器、丝绸等的输出,儒家文化、佛教以及西方思想的融合,亚洲、欧洲和非洲诸国国民因为商贸和文化交流促进的文明传承、创新与发展。无论是航海人身体力行行走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还是老字号家族代代传承家族技艺的拼搏;无论是下南洋闯荡生活的艰辛,还是寻根问祖回归故土的执着,我们都可以从其中感受到发生在海丝之上的真实,并试图通过故事去感受曾经发生在海丝之上的种种历史与文明。
文明的发展在于交流与沟通、包容与创新,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吐故纳新之后的蜕变。事实上,一带一路一直存在着,在一带一路上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也一直在持续着,近代中国特别是封建王朝晚期的自大与封闭,遭受过打击的中华民族已经得到了沉重的教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带一路这条发挥了重大作用却未被重视的平台,终于被确定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路,它也终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现实是人民的生活构成的,串起现实人民生活的故事,也就是在书写未来的历史。通过现实去看待历史,从传统的经典和先人的智慧中汲取更多前进的动力;通过交流去面向世界,从文化的吸纳和文明的融合获得更多发展的启迪。
2017-6-7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十):普通人创造的历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丝绸之路成为了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因此在书市上随处可以见到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书籍。而央视出版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其中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