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缄默的事》是一本由[美]阿扎尔•纳菲西著作,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一):things ive been silent about
跳过作者的第一本《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直接读了这一本,阅读时,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和语言打动,听阿扎尔婉婉道来自她母亲父亲出生直到她离开伊朗,母亲父亲接连去世这一段时间她的成长,伊朗历史变动。那些在她身边发生的事塑造了她,不管是她怨恨的,还是她喜欢的。但这只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作者自己的经历,似乎对我毫无影响。直到合上书好几天后,跟我父亲吵了一架,脑海里突然出现书中的情节,原来每个家庭都一样,那些她所缄默的事,或许也是我们缄默的事。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二):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
关于政治、关于她所成长的社会、关于对母亲的矛盾爱恨,她曾对太多事保持缄默。家庭的秘密带给一个女孩的痛苦;文学带给一个年轻女性的强烈感官享受;处于政治动乱国度中的一个家庭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这些以及其他的各种线索在书中相互交织,如同一幅素描,本书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和一片受难国土刻画得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成长中的人与事,照片、文字、故事、事实交织而成的人生,以及诸种生命片段之间的空白,正是纳菲西所要探寻并希望讲述的——那些缄默的事。对她而言,这种叙述最终带来的并非终结,而是理解、守护,以及自由……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三):简短的想法。,与PERSEPOLIS的对比
之前看了PERSEPOLIS。
主角都是出身显贵之家,家庭西化,并且主角都是女性。
对比一下这本书更平和一点,并且说到了很多个人/家庭之外的因素。PERSEPOLIS相比之下更像是主角个人成长史。
之前一直觉得(其实也包括现在)巴列维治下伊朗那段时间是一段进步的历史,不过从这本书里反映出来的应该也是一个挺腐败(?)并且只关乎社会精英们福祉的政府(?)
不过再怎么样也比现在强制妇女套着黑色垃圾袋好→_→
十分想找一本从底层人民观点出发,讲述伊斯兰革命这段历史的书;
还有西方世界对当时的伊朗留学生、学生运动之类描述和看法的书。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四):短评栏写不下的短评
30/07/2017 Azar·Nafisi的《我所缄默的事》篇幅不算长,为了不再习惯性阅读中断,爆肝读完。作者的族裔性别使我先入为主判断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书,虽然我此前从未听说过纳菲西的名字,也不知道她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曾常驻nyt的畅销书榜。 书本类似于家族传记,作者作为伊朗官员子女记录了父辈那一代一生的起起落落。全书娓娓道来,大家族、小家庭、动荡的社会使我心里发紧,有人说女性作家的文笔总是细腻,但我想这是因为女性天生困惑于类似的东西,关于自我实现关于爱关于生活平衡的艺术,困惑她所经历我亦深陷泥沼。文笔细腻的男性作者难以另我得有此感。 我曾认为1979R使伊朗一夜巨变,但阅读作者的痛苦与欢乐,这种改变似乎早就逐渐渗透着她的生活,而这种影响实在比不上作者的母亲娜扎特来得直接,历史总会于这种沉默先拐过几个角,然后突然豁然或是撞上Dead End。还好,作者沉迷阅读和想象。 最后给娜扎特和帕森博士留一声叹息。 同题材玛珍沙碧塔的漫画改编的《Perspolis》也能帮助了解那段历史。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五):具有理想的女人—阿扎尔•纳菲西
她是一位伊朗女作家,用她家族的变化展示着伊朗政权的转变。本书不仅讲述了伊朗近代的历史,还描写了阿扎尔的成长,和母亲、父亲以及朋友的关系。这也是一本阿扎尔的回忆录。
《我所缄默的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阿扎尔谈及祖母,父亲的家族;二是阿扎尔小时候的创伤,她父母都无法知道;三是伊朗的政权变化;四是父亲入狱以及出狱后生活的转变。
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具有理想的女人—阿扎尔。她和母亲的关系一直贯穿在书中,可能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有多爱她的母亲。尽管在大量的篇幅中埋怨、痛恨母亲,嫌弃她的控制欲,甚至造成她第一次婚姻的不幸,可是阿扎尔非常爱她,在离开的时候,她会想念她,她也承认是母亲的各种坚持,把她变成了幸福完美的女人。
另外,阿扎尔为父亲的教育影响比较大。她可以出国留学也是父亲的支持,即使父亲被迫入狱,也没有断送她的学习。她具有主见,具有理想,在伊朗三次内战中,她也付出自己的行动,为妇女权利战争。她自己选择了自己爱的人,组成了第二次完美婚姻。她的人生无论在事业还是生活都是完美的,她的女儿也完成了阿扎尔母亲的理想成为医生。
《我所缄默的事》其实正是阿扎尔给自己的书,同时也是给我们的书,她表达了爱,展示着伊朗的历史。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六):卡罗德钢琴 评论我所缄默的事
卡罗德钢琴 评论我所缄默的事:
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中,伊朗作家阿扎尔·纳菲西讲述了一个秘密阅读的故事;在本书中,她讲述一个动荡时代的伊朗家庭的秘密故事,从祖母到女儿。尽管出身显赫,但纳菲西无意于记录往来名人,或者评论政治生活,综述各个历史时刻,而希望描述那些脆弱的历史的十字路口——在那里,人们的生活和个性反映出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故事,并与之产生共鸣。
卡罗德钢琴 评论我所缄默的事:
如同一幅素描,本书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和一片受难国土刻画得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成长中的人与事,照片、文字、故事、事实交织而成的人生,以及诸种生命片段之间的空白,正是纳菲西所要探寻并希望讲述的——那些缄默的事。对她而言,这种叙述最终带来的并非终结,而是理解、守护,以及自由。
卡罗德钢琴 评论我所缄默的事:
缄默有许多不同的形式:独裁政府强制民众保持缄默,偷走他们的记忆,重写他们的历史,将国家认同的身份强加给他们;见证者的缄默是选择忽视或者不说出真相;而受害者的缄默则使他们变成发生在自己身上罪行的共犯。此外,还有我们对自己的沉默,对个人神话的缄默,对加诸现实生活之上的故事的缄默,我们放纵自己沉湎其中。——阿扎尔•纳菲西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七):叛逆 黑暗时代里的自我保护
▪“她从来没有忘记第一支舞,就像她从未忘记塞非”
塞非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却深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深处。母亲从未忘记那个内心深处的假想的恋人。他真是一个完美的恋人,温柔,体贴,富有魅力,身世高贵。母亲的执着以至于折磨了我和父亲一辈子。那大概就是母亲理想的生活吧,或许这也是整个伊朗女人所渴望的生活,安定,自由,拥有爱与关怀。生活的动荡,处处不如人意的生活脱离了母亲内心渴望的剧本,将母亲逼得偏激,逼得她只能将怒火撒在自己爱的人的身上,在愤怒与自负中寻找平衡。而她不知道的是,其他人也有伤悲,也有痛苦,也有对生活无奈的妥协苟且偷生。这大概就是我与母亲冲突的来源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魂还活着,因为我无法相信她在经受那么多痛苦之后,上天只是以死亡作为她的回报。”
死亡从不是生活中最让人难以承受的事情,活着却迷茫如行尸走肉,灵魂犹在身体却被束缚的无法喘息才让人更加压抑。大概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吧,革命分起,权利的争夺战曲折而漫漫无期,而我心的斗争不也是如此么?因不满而叛逆,又在母亲没有节制的抱怨中,在无穷无尽的斗争中磨平了棱角,同情着父亲却对他的选择感到困惑。我的叛逆代表着伊朗弱小群众的叛逆,伊朗人民在革命的间隙里艰难喘息,一点一滴的反抗着不公平,为自己护卫这一丝一毫的权利。伊朗的文化历史在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后,相信神也并不是只给它一个湮灭作为回报。
▪“他就像一条小溪,预示着更加宽广的河流就在前方。”
伊朗不会永远在动乱之中,所有曾经缄默过的事也终归有勇气说出。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八):去伊朗之前必读文学作品-《我所缄默的事》
这本书与《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可以被看作是姐妹篇书籍,我几乎是没有停顿,就连赶飞机也不忘看上几页的读完了这本书,比起前者从题材和内容上更容易阅读,它讲述的是从作者阿扎尔的祖母到她的女儿这一代,一个世纪多世纪伊朗人的故事,如果你觉得宏观历史枯燥的话,那这一本书绝对是了解伊朗现代历史的好媒介。
作者阿扎尔有着显赫的家事背景,但是在本书里却很少感觉到她这份与人疏离的陌生感,倒像是一位居住在你隔壁的阿姨在讲述她的故事,她从小就和自己母亲的关系不好,甚至可以说她是母亲眼里的叛逆孩子,一直期望得到母亲真正的认可和疼爱,但是这种和母亲之间对立张力的情感一直从小到她母亲去世前都存在,当我看到她如何详细的描写她与母亲之间的纠葛的时候,似乎我内心释然了一些东西,当我们现在常常在谈论原生家庭的时候,其实,很多看似“成功”的人他们依然有自己需要面对人生的修行,比起在《德黑兰读‘洛丽塔’》里讨论政治宗教社会这些主题,作者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反倒更令人动容。
比起大多数多伊朗女性,我觉得阿扎尔是幸运的,因为她至少能在年少的时候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份在国外留学的岁月,虽然从结果来看或许带给她了一份失败的婚姻,但是她也因此开始更加独立自主地思考爱情和婚姻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经历和现在中国部分女性的经历一样,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甚至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过着别人眼里期望的人生,但是自己却不能有一丝的快乐。她在国外接受了很多思潮,这些思潮一方面给她以希望让她对自己的国家的改革抱有幻想,一方面也给予她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也是我想说的,或许比起其它的伊朗女性,阿扎尔也是不幸的,正因为她经历过曾经在沙王统治下西化的伊朗,她曾经出国接受过不一样的思潮洗礼,所以她再次回到伊朗后,她的苦楚会更多,因为她有对比,才会觉得那种包围在她身边的无力感压着她只能最后选择逃离。
本书最开始,作者就分享了父亲曾经教会她用编故事的方式来获得满足和快乐,现实世界暂时不能随你愿的时候,这种想象就变成了无比珍贵的救赎。作者也在书的最后写到:“伊斯兰革命后,我意识到我们在世间的存在是多么的脆弱,给你带来安慰的家,你的自我意识,你的身份感,归属感,所有一切都可以随时被夺走。从父亲教我的故事里,我学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一个家,这个家地理,国籍没有关系,以及其它任何可能被夺走的东西都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不能把它夺走。但这些故事不能减轻失去父母带给我的痛苦;它们也无法提供安慰活着终结。直到他们死后,我才意识到,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我一个可以移动的家。这个家保护着我的回忆,持续地帮我抵制人和时间施加在我们身上的暴行。”
《我所缄默的事》就是一本置换成伊朗身份的我们,我们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书中的生活,需要学会认识自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意识,需要学会和父母分别……阿扎尔分享她的个人经历,或许一方面真的是希望更多的读者了解真实的伊朗,或许还有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和她一样真实地需要一个“移动的家”。
文章系慢游忆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谢绝引用和转载,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你对我的旅居故事感兴趣,请添加微信公众号:慢游忆。三联中读签约作者,全球旅行30个国家,热爱写作和瑜伽,痴迷小众国家艺术。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九):【转载】她说出来的事
文 / 王扬
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伊朗曾经像美国一样,酒吧、咖啡馆、电影院、赌场,时髦的女星,开放的画报,让人恍如置身好莱坞。只是在“伊斯兰革命”以后,这些才被一扫而光,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不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可能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黑色面纱之下的两只眼睛,或者是看不出身体曲线的黑色长袍。其实,这个国家的女性曾经不是这样,现在也渐渐不再如此。我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倍加小心,因为涉及宗教,也因为我们不熟悉那个社会。但可以确定的是社会有时也会倒退,历史的面孔变幻莫测。30年前的场景,也许会让你误以为发生在30年后。读《我所缄默的事》这样的书多少能满足我们对于伊朗的猎奇心理(包括作者更有名的那本《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但如果把作者视为对抗独裁、强权以及不公的伊朗女性的样本就太简单了,把她看做美国强势文化同化收服的又一个异邦人,也同样失于轻飘。她只是在回忆自己的生活,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自如此特殊的经历,以及她所受的教育,所看的书,而不是来自于某种政治立场。
阿扎尔·纳菲西,这位曾在伊朗三所大学任教的学者,德黑兰前市长的女儿,无疑属于伊朗女性中的精英阶层,也似乎注定要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她出生于伊朗上层家庭,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有机会去英国留学。然而她的家庭由于深陷政治,外界的种种变化都给她的家庭带来动荡不安,父亲从政界明星到锒铛入狱,她自己因为不戴面纱被所任教的大学驱逐,从小接受西方文化熏染,长大后经历种种革命浪潮,她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叛逆的性格。《我所缄默的事》是她的一本回忆录,正如书封介绍的:关于家族与国家、政治与文学、反抗与革命、谎言与爱,其中最打动人的部分,是关于父母的回忆,她的父亲才能出众,母亲美丽却冷漠,两人的关系到头来是一场悲剧,但作者在他们去世后才发现,父母分别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她一个可以移动的家。 什么是可以移动的家,为什么它这么重要?阿扎尔写道:“伊斯兰革命”后,我意识到我们在世间的存在是多么脆弱,给你带来安慰的家,你的自我意识,你的身份感、归属感,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随时被夺走。这就是本书的线索:什么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你必须在自己心里建立一个别人夺不走的家。
对阿扎尔来说,这个家是慢慢建立起来的:从《列王传》和其他书籍里;从家人的谎言和欺骗里;从母亲的一个号称禁欲却有娈童癖的朋友那里;在父亲呆在监狱的四年里;在德黑兰教授文学课时……有些事情带来痛苦和困惑,然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在这个过程中长大,开始相信想象和文学的力量,她甚至感激革命后的政府,它通过剥夺人们想象的快乐、爱的快乐和文化的快乐,反而把人们带向了它们。风与皮肤接触、穿着裙子走在街上、能够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或者纳博科夫,都值得珍惜。她想说的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某种程度上,阿扎尔的写作类似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尽量客观地记录事实,不同之处在于阿扎尔也把自己和家人作为剖析的对象,内心的开放程度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要说,这本书其实名不副实,它不是阿扎尔缄默的事,而恰恰是她说出来的事,因为她相信布罗茨基的一句话:“一个人最终能剩下的,不过是他的一部分而已,那说出来的一部分,那言语的一部分。”可见,女人读了书是多么“可怕”,尤其是那些曾经遭受禁锢的女人,不论是身体还是头脑。
原文刊载于晶报 2015年11月1日
原文链接:http://jb.sznews.com/html/2015-11/01/content_3374489.htm
《我所缄默的事》读后感(十):自由——才是黑暗破碎后的光明
距离读完《我所缄默的事》一个星期以后我才动笔写这篇书评。它有一个副标题:一位叛逆女儿的回忆。作者是出身于伊朗学者世家的阿扎尔·纳菲西。让我深觉震撼的是,它并不纯粹讲述一个家庭私密的往事,在家族脆弱的风光背后,是伊朗大环境之下个人与国家的矛盾纠葛。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到个体对于自由不懈的追求,伊朗女性努力摆脱政教束缚表现出来的独立(我认为这在作者的母亲身上表现得最为显著)。
这本书讲述了父母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母亲对往事的回忆,作者和母亲之间彼此不愿妥协的故事,以及,那个时代个人在国家变革面前的无辜与无力。在那些特殊而脆弱的十字路口,不变的是,他们始终对自由保持一种不懈的追求。
当政治与个体生命相斥又共生时,后者需要更多的包容性。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和母亲的矛盾,让“我”心陷囹圄;二,政治对个体的压迫,被迫离开家园。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不知你是否听说过伊朗神话故事中最重要的英雄:鲁斯塔姆,他的父母是鲁达贝和萨尔。接下来我要跟你讲的正是关于鲁达贝和萨尔之间的动人的爱情故事。
从前山姆是伊朗土地上最强大的勇士,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最漂亮的婴儿,只可惜长满了白发。这个孩子就是萨尔。失望的山姆因此将萨尔抛弃于山林,神鸟见其可怜,便将他收留下来并细心照顾,直到他成长为顶天立地的青年。山姆因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而深感后悔,于是将萨尔接了回来。一次国家遭遇危难,国王曼努命令山姆出征,在出征之前他让萨尔为他管理土地。萨尔遵循父亲的教诲,广结有识之士,并来到麦赫兰王统治的国家的首都喀布尔。麦赫兰的女儿鲁达贝了解到萨尔的英俊和勇敢,不禁倾心于他。她不畏世俗羁绊,勇敢地向外界表达自己对萨尔的爱意,并决意忤逆父母的意愿。鲁达贝勇敢地和萨尔见面,萨尔也为这位貌美而大胆的女子心生爱慕。两人跨越重重磨难,最终走到了一起。
之后鲁达贝怀孕了,承受痛苦的孕期产下了鲁斯塔姆,他是世界上最勇敢善良的勇士,四百年来一直保卫着波斯这个国家。
故事里的鲁达贝,被作者一度奉为偶像。在伊朗神话里,其实像鲁斯塔姆这样的形象,才是年轻人应以关注的神。而鲁达贝,不过是一位勇敢的妇人。
但作者不同,她想要追求的,并不止于勇敢和无谓,还有一种人从内心承认自我的觉知。
事实上,作者的确从纳菲西家族的血液里继承了非凡的勇气,并从母亲的身上,继承了有关对自我关照的基因。
一、和母亲的矛盾,让“我”心陷囹圄
母亲貌似永远都沉浸在自己的过往里,她会虚拟出一个世界,用与周围的人对抗,而不论对方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第一段婚姻带来的阴影,去世的前夫给予的无上光荣,让母亲不愿从过去抽身出来。这也是她和父亲无法调和的地方。
极少主动关心后辈,反倒是,以激烈的方式谴责孩子的过失,作为一名母亲,她身上所具有的柔情实在太少。若是惹恼了她,重则甚至有被关小黑屋的危险。母亲让这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布上一层终年不散的云翳。于是,作者和父亲形成了以故事的方式交流彼此处境这样的默契,侧面说明了母女、或夫妻之间很难打破的隔阂。
这本书里,让我开始感觉到母亲对作者的关心,是在作者小时候不小心迷路,母亲表现出来的激动的情绪。并让我体会到,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常人之间有所区别。母亲的爱显得有些隐忍而迷茫,父亲则不同,他会对儿女的爱意表现得疏朗大方。
我们说成长环境对个人性格塑造影响巨大,在这位母亲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外祖母突然神秘死去,尸体横于面前,导致成年之后的她对此事都保持缄默。继母的偏心和父亲的漠然,让母亲将才华苦苦压抑下来,一度成为后来从政的一往无畏。
母亲将自己圈在了一个古怪的圈子里,并拒绝别人走进走出。但她从未失却承认自己的勇气。
二、政治对个体的压迫,被迫离开家园
我相信作者写下这本书的目的,并不仅局限于记录家庭往事、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大小故事。正如她所说的:
沉默有很多方式——政府强制民众保持沉默,偷走他们的记忆,重写他们的历史,将国家认同的身份强加给他们;见证者的沉默是选择忽视或则不说出真相;受害者的沉默则使他们变成发生在自己身上罪行的共犯。而冷酷政体对私生活和家庭造成的侵犯,倘若作为亲历者不将之表达出来,则也会成为一个令人羞耻的共谋。
父亲从风光无限的市场身份,沦落到锒铛入狱的地步,让纳菲西家族断裂了从政的欲望。这是家庭受到政治侵害的第一步。真正将作者一家推出伊朗,也是这不断施加的政治压力。处在霍梅尼宗教统治之下的伊朗,每天都会有无数的爱国人士被杀害。同时,来自亲人朋友的噩耗不断传来,让作者对祖国感到深深的心寒。
鲁达贝是作者一直渴望成为的女性,并一直以该人物形象督促自己。可无论努力多少,现实总能使人无能为力。所以,鲁达贝一直都是现实里遥远而灿烂的星星,是需要仰望却根本无法抵达的梦想。
最终让作者决定写下这本书,是在父母双双去世,而鉴于政治压迫无法返乡哀悼之后。无数的伊朗人遭遇国家变革的迫害,但历史加诸平凡人身上的只有一张紧闭的嘴巴。这本书的背后,是对那些镇压性法律条款和处决的批判,和对伊朗公共政治生活中坏事的无情揭露。
缄默、沉默、秘密,这些关键词织就一张难以打破的网。但不得不承认,自由才是黑暗破碎后的光明。
作者:阿瑶 微信公众号:suw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