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看前朝》是一本由许石林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一):一家之言,值得称赞
质量还行,装帧设计不错,类似一家之言,有些篇章无法认同,迂腐陈旧的感觉;大部分还是很好的,选材广泛,好多观点耳目一新。对书的结构觉得应该改进,说个故事讲个道理,有点说教了。
文章中有时穿插些现代语,感觉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和书的定位有点不大搭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二):读死书,读书死,道学该结束了
如果作者真诚的认为书里写得故事是真实发生的,相信每一个儒家古人的价值观的确是如古书中表述的,那只能说作者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代表。书里尽是没有考据过,自以为是的武断观点,不看也罢。
而如果是想忽悠读者,把自己搞成个“儒”家领袖,把自己变成士享受特权待遇的大夫阶级,搞造圣运动或者新贵族运动,那就是人心可恶了。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三):属于迂腐的文人看历史
给周公旦,诸葛亮戴高帽歌颂他们以光明正大辅佐了皇帝。这不典型的瞎总结么?那些光明正大而倒霉的忠臣冤死的,你怎么解释呢?
总体上透露出作者文人的情怀与幼稚。从对诸葛亮的片面分析就看的出来。
所以我跟朋友说过一句,有时候很多书压根本身就能造成你新的混乱。未必要看书要多。看错了还不如不看。。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四):茶余饭后看二三
许石林的历史散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回味无穷。一件历史典故,本来是一盘平平常常的山野小菜,经他一讲解一加工,再加上点前后朝的逸事、名人的题点,就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私家佳肴,不能不说是一种本事。
他下笔往往轻描淡写,可是就在几描几画之间,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神韵,时而妙语如珠,时而微言大意,让人不由得不经常放下书来,细品其中的味道。
人人爱读史,人人不同。作者以史作今人之镜,照出今日之不平,希望自己的文字引人向善,足见作者的用心良苦。可是以当下的风气,有几个人耐下心认真读一读书,又有几个人肯以书中道理来约束自己呢?
我愿在茶余饭后,翻翻这本《桃花扇底看前朝》,看上二三小文,品品其中滋味,是种很好的享受。
当然,以我个人愚见,作者的文字也并非完美。经常看到他在文中直接写出结论,我总感觉有说教之嫌,也可能是嫌我们读者太笨,读不出文章的本义才不得已而为之吧。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五):茶余饭后看二三
许石林的历史散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回味无穷。一件历史典故,本来是一盘平平常常的山野小菜,经他一讲解一加工,再加上点前后朝的逸事、名人的题点,就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私家佳肴,不能不说是一种本事。
他下笔往往轻描淡写,可是就在几描几画之间,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神韵,时而妙语如珠,时而微言大意,让人不由得不经常放下书来,细品其中的味道。
人人爱读史,人人不同。作者以史作今人之镜,照出今日之不平,希望自己的文字引人向善,足见作者的用心良苦。可是以当下的风气,有几个人耐下心认真读一读书,又有几个人肯以书中道理来约束自己呢?
我愿在茶余饭后,翻翻这本《桃花扇底看前朝》,看上二三小文,品品其中滋味,是种很好的享受。
当然,以我个人愚见,作者的文字也并非完美。经常看到他在文中直接写出结论,我总感觉有说教之嫌,也可能是嫌我们读者太笨,读不出文章的本义才不得已而为之吧。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六):阅古通今,品百味人生
拿到《桃花扇底看前朝》,首先就被封面吸引住——蓝色的天空,紧闭的大门厚厚的城墙却挡不住美丽怒放的桃花枝向外伸长,吸引着我打开书本细看书中究竟。
第一次读许石林的书,感觉深奥却又亲切,在讲述前朝的历史故事的同时又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给人很多的正能量,留下很多的思考。
正如作者所做的自序说:本书里有很多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作者采撷于古籍,或正史野史,或笔记小说,不论其来源,不欲考据,但求情理圆备即可。这些文字所记录描绘的,常常会令人击节拍案,或覆书伫立,终夜徘徊,心向往之,恨不能与其生活在同一时代。
这本书还没有给儿子看,我先看了,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古代的帝王将相离我们很远,但越往后读,越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绝不能只读一两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如心灵鸡汤,常读常新。
书中有古代帝王将相如赵匡胤、朱元障等在官场上的故事,又有古代医患之间、古代官民退休生活等故事,更有惩罚的艺术、十岁小孩儿的风度等故事,所以,读时我仿佛又觉得这是一本育儿书。而“量小非君子、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等篇章,又如一道道心灵鸡汤,真是嬉笑怒骂皆文章,将忧世之心化为崇古之文、笑骂之文,却是希望对今日的人心出一分匡扶之力,人分今古,美德却不分今古!
历史如一把桃花扇,看《桃花扇底看前朝》,阅古通今,人生百番滋味,尽在其中。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七):寥寥数笔小品文
寥寥数笔小品文
偷爱警/文
书封看上去很美,桃花庭院,古韵黯然。书名,桃花扇下,会是风流韵事,还是古往今来的历史陈述?看过自序,才晓得,桃花扇下的前朝与今朝如此的契合。循循渐进的历史年轮,在岁月更迭中,接受洗礼与检阅。文明的进步,仁德、礼乐的融合,成为一个个故事的主题。
前朝的故事,总是带给今朝很多揣度的东西。历史与当下的人物,总是有如此相似的雷同。
懂得礼数的皇帝,一般都不会太差,懂得如何换得臣民之心,以德服人。在封建礼数面前,这一点很关键,很管用。封建帝制,多数称帝的人,都是从平头百姓,跃居成为一朝天子,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是怎么一步步爬上来的。为了更好地稳定权贵,皇帝会用亲善的交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皇帝的博爱,维系的时间,并不会太久远,不过百年而而,一个新朝代又会悄然登场。
作者的笔触诙谐幽默,带有很强的阅读感,可读性很强。对古文小说不太感冒的我,在某些故事段落,还是博得了笑声阵阵。从古到今,太多的事情,是经不起推敲的,作者是一个很喜欢历史文学的作家,描写的故事当中,攫取了很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融入到这部小品文当中,茶余饭后,翻阅两三页,还是别有情趣的事情。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八):笑看古人那些事儿
嬉笑怒骂前朝事,循循善诱世人心。
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将古代的人和事勾勒在我们眼前,枯燥的历史故事此刻也变成了滑稽的侃侃而谈。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大文豪苏轼欧阳修,还是嘉靖皇帝顺治皇帝,无论是著名大臣李鸿章范仲淹,还是传奇人物诸葛亮武则天,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可通过作者的描述,他们变得那样亲切和靠近。
当然,作者并不只是调侃古人,他总是能够从今天的视角看古人的事件,然后以史为鉴,告诉我们今人,我们从古代的故事中能获得什么。作者说,历代卑役贱吏有豪壮之举以有裨益国家,令人尊敬者,代不乏人,职业能改造人,担任能是职业增光,子曰“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卑贱与否,关键在人,在人做事的品格。 作者说,什么是尊贵?尊贵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有条件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有条件干什么也不干什么。尊贵就是自律,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的要求,更是比刑律更高的要求,所谓行己有耻,有耻且格。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古代的皇帝,古代的官员,古代的饮食,古代的考试,甚至连古代的骗子也不放过。我们一直好奇的几百年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都由作者为我们一一道来。而且这种讲述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实实在在,轻轻松松的诉说。古人的喜怒哀乐也一并展现在眼前。
看着作者幽默的调侃,不禁会想,几百年后,人们会不会也这样看我们,是好是坏,是邪是正,每个人的眼里的故事可能都会不同。但我们是否也像古人那样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后人也道道我们的故事?
正如作者所说,所谓历史,或者说从前,如一把桃花扇——那日渐黯淡的扇面上,前人留下的斑斑血迹,犹如殷虹的桃花瓣。轻轻摇动这把扇子,仿佛桃花纷纷在春风中飘摇欲坠……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九):访古通今
历史总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代时的大梁皇帝朱温以及明太宗朱棣,两人同属阴谋篡位,然许石林先生称“朱温称帝,行盗贼之法,以至于国灭惨死……百代以下,仍称其为贼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夺位登基,大行王道……百代以下,犹追誉其功德,越宗而祖。”同样的开端,同样的成事,千差万别的人生终局。纵观这两位帝王,他们帝业的巩固和发展壮大,皆与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关系!——读着许石林先生对“成王败寇的真正含义”的评论时,不由得让人心生凛然!
许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见他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将,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遍及各个历史朝代,仿佛穿越到过去作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轻松自然,这样信手拈来,便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历史时代的三纲五常、社会情状。他说这些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如此说事。他博古通今,说前朝历史诸事,论当今社会各种情状,端了一颗悲悯之心写就这些历史小评论。又见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让人读时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把一本正经的历史文化评论小书写出了诸般趣味。
许石林先生说到古代医患关系,举有明一朝皇帝来评论。明朝皇帝普遍性格暴躁,如此太医们给他们看病如履薄冰,造成医患紧张,于是开的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药——但求无险,不求治愈。最终朱元璋看出端倪,下令充分信任太医,由此,太医都端起责任之心给他们看病!古今同源!看现代医患的紧张关系,亦非一日之寒。病人需要医生的宅心仁厚,医生更需要病人的尊重理解。若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多相互理解,多包容,彼此多信任一些,那么患者对医生恶语相向,无礼行凶的可怕现象一定会减少很多!其实何止是患者和医生之间,就是普通人和人之间,都是要多些理解尊重和信任,那么这人间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清明!
本书说及到的还很多,诸如:帝王的为政之道。朝臣的为官之理。世道人心。仁义道德。社会情状……
这是一些添加了评论的历史往事“大杂烩”,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点化人心向正,人心向善!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十):严谨的戏说
曾说过,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何让年青人接受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问题。央视的《百家讲坛》是一种形式,活泼,新颖,风格现代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种形式,严谨,正统。许石林的这本《桃花扇底看前朝》算是前一种风格吧。也是当前比较让年青人接受的风格。用新式的语言,讲述传统的故事。读起来,虽然语言上有嬉笑怒骂,不时还有一两句现代化的词句。但论点还是很严谨的。这严谨是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的。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一篇讲述的是做人要修身。《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古到今,修身修心是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僧人讨论的话题。《大学》里还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还有,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现实中要想做好却并不容易。
《古代法官嫖娼的事儿》、《古代医患之间》、《古代官员自杀》、《古代打老虎》,单看文章的标题就很吸引人,很契合当前的政治环境。
为什么要读史?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圣经上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史书对当下有借鉴意义。读史,并不是钻进故纸堆;而是要从史料中发现新东西。本书即是如此。《“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篇文章寓意很深刻。简单说,是发财的道理。这个疯狂的经济时代,谁不想发财。发财的道路有很多种。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的人拼了命挣钱,不讲信义。这都是不可取的。仁者以财发身,说的是做财富的主人;后者则是做财富的奴隶。对比之下,哪个可取就明晰了。
《古代饮酒之厄》是一篇让人长见识的文章。原来在古代,男女是不能饮酒的。礼,非祭,男女不同爵。除此之外,都是非礼。酒这个东西,确实能调节气氛,可是也能误事。还是要掌握个度。
透过故事,读到乐趣,令人反思。本书能够带给读者非常愉快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