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是一本由吴非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青年教师》精选点评:
●元旦三天窝在宿舍看完。这类特级教师和教育大家们写得书看多了,会发现他们的共通之处是有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他们真的是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他们真的是在给学生熏陶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读此类书,让我时刻警醒自己不是合格的老师,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内心要柔软,同时又有原则。
●启发颇多,极力推荐。
●王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的人,教师更看重的是什么呢,不能最看重成绩,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整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
●原来买过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看不进去,这本挺好。
●以爱贯穿整个教育就对了……
●在陷入焦虑的教学无果,学生反响不好的疑惑中时看到这本书。 读完了,温暖、有力、反思
●在入职前读完了《致青年教师》,我少了一点焦虑多了一点坚定。书分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六辑。
●很敬佩。有这样一位老师可真好。
●暑假拿到书,今天才读完,倒不是书难读,而是自己总是忘记去读。 “爱所有孩子”这是老师最想要说的,但爱也不是溺爱,也需要去表达爱憎,去尊重常识。要有真,要有善。如果在学校孩子都学不到,出了社会就更难学会了。
●教师必定是理想主义者,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爱所有的孩子。那些可爱的面庞和美丽的灵魂让人感动。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一):心灵之旅
做教育这行当,越来越难,活在教育行当下,越来越难!
在这样艰涩的生存环境中,读到吴非前辈的书,是一种幸运;对于某些问题的见解,鄙人与吴非老师相近,这是一种幸福。
谁推荐给我的《致青年教师》呢?说来不齿,是一个我非常鄙视的人。作为学校领导,他道貌岸然、满口胡言。不过,作为教师,倒是有可取之处。作为读书人,品味一般。在一次开会中,他提到了这本书,于是,我和它结缘了。
这本书读来,吴非老师的随笔时而如潺潺流水,润人心田;时而情绪彰显,表明立场;时而切入细节,循循善诱,确实是同行交流的不错之选。尤其是吴非老师的人文情怀,如一盏长明灯,照着我读完这本书,读完感觉很舒服。
当然,有的地方也不敢苟同。
最后,还是要大大的赞一个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二):“不要让孩子们离开土地p156”
王老师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不要让孩子们离开土地。”可是,现在不是孩子们离开土地的问题,是在整个大环境下,许多大人也逐渐离开了土地。
城市化越来越深入,许多农村变为城市,农村人失去了土地,我看见曾在土地里劳动了半辈子的老头老太太在小区里无所事事,吃了饭就在小区溜达,或者几个老人聚集起来打打扑克,搓搓麻将。
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在地里劳动呢?或者愿意,却不知如何在地里劳动了。更别说下一代或下下代的小孩子。就像王老师所说的,他们对农村的印象就是田园,农家乐一日游,或者春游或者钓鱼……却与农业劳动没有什么关系。
在我的家乡,农业劳动是年老打不了工的老人的归宿,他们既无法打工挣钱也没有办法适应城市的生活,或许他们认为回农村生活地更自在。
总而言之,农业劳动离年轻人的生活越看越选了,甚至有的年轻人对农村生活过敏……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三):教育是人的行为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作者对于自己的学生有很深的情感,大概是他对于自己事业认知的一个体现,作者有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教育专题的书有一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如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有一些是如作者一样的一线教师撰写的,饱含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这两种书没有孰优孰劣,我们需要理性的认知,也需要感性的憧憬。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度被感动,热泪盈眶。作者的语言很平实,对于教育中的怪像的批判、对于理想中的教育的描绘、对于日常教学的一些指导,还有对于青年教师们的期盼,无一不体现出他对理想中的教育的憧憬。
最难忘书的末尾:
“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爱所有的孩子。”
教师是人,孩子也是人。所以教育过程是人的活动,而不是一种程式,因此对孩子的爱在此显得那么真实而自然。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四):做教育的初心
这本书与我之前读的《不跪着教书》有相通之处,但是本书更指向青年教师。吴老师像一位智慧的老者,给青年教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
刚成为教师,相信不少人是满怀教育理想的,可我们总会在工作的一两年中遇到过太多的不满意,甚至出现了严重地与理想不符的情况,而此时就是一个转折点,身边有人转行了,原因无非是,要么是工资问题,要么是没有成长空间,没有人带着……
我也有过以上的迷茫,动摇过。很幸运,我没有轻易改变。因为任何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能总是靠他们,我们更应该努力自己培养自己,并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坚守初心。
《致青年教师》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第一,要做一个大气的教师。这个大气可以大气点来理解。可以是你对自己专业的进德修业,可以是你对同行的尊重和学习,亦可以是你的心中装满了你的学生。作为一个有专业、有气度的教师,相信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成为大写的人。
第二,要做一个仁爱的老师。教育重在慢功夫,切记不能着急。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是课堂上善于等待学生把话说完的人,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是尊重学生权利,让学生多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人,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是能够关注学生成长细节,让孩子信任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自己还需努力。
第三,要做一个尊重常识的老师。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物已经习以为常,却从未想过为何如此。课下无意识地打开学生的日记就翻看了起来,却没问过学生是否同意。现实生活中我们出现了太多次违背常识的理直气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勉励自己做一个学习常识,发现常识,尊重常识,遵守常识的教师,尽管有时候还需要做一些牺牲,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气。
初为人师,难免纠结于眼前的一地鸡毛。但做教育,一定要有慢功夫,做教师,一定要有大胸怀。相信在前人的引领下,自己能够更加坚定内心的教育理想,从培养人的高度上努力,与学生一同成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五):读起来温暖从容
我觉得这书“还行”,豆瓣上“还行”对应的是三星,后来想想又改成了四星。三星是觉得书中的理念与我所有的基本符合,像是浏览自己的观念。之所以改成四星,是因为看这书的时候,正是自己对教育新一轮的绝望正肆虐的时候。身边缺少可交流的人,看了这书,我觉得还是教育圈里面还是有人是正常的,有人在做真的教育,自己也不是一个人。当然,苦闷还是苦闷,低谷期还是得慢慢捱过去。
所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更重要是信念的支撑,除此之外,也顺便解答了自己曾经的一些模糊说不清楚的问题。例如这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是不允许生气,大概两三个星期以前,这个目标破灭了。书中就谈到教师并不是要一定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些违反共同准则妨害到他人的事情应该表现出愤怒,老师也是个人。还有听课、评课问题。我一直觉得去评价别人的课是危险的事情,书中也是这样的观点,不如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听一听,何必非得说出个优点缺点。
摘一些书中的话吧。
1.基础教育存在很多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简约的教育常识被演绎得繁琐复杂,而教育却试图通过不必要的负担和严厉的规训把千变万化的人心简单地“统一”起来。
2.比之教育技术,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更为重要。
3.让学生看到,老师和自己的母亲、父亲一样,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悲伤,甚至会感到绝望无助。
4.坚持自己的追求,尊重别人的选择,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这是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的修养。
5.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该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为什么有些教师心胸狭隘?最主要的,是怯夫懒汉意识作祟。不想吃苦,不肯变革,“混”成为习惯,也就希望大家“静止”,永远处在同一水平上。
6.顾黄初教授生前曾叹息:语文教师成了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
7.不保留学生的检讨书,不鼓励学生告密。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学生。
8.巴尔蒙特:“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9.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愚蠢的教师用自己的标准在具体入微地管理五十多个聪明的学生。
10.陈省身:不要考100分。
11.对于学生的问题,哪些是没有价值的?哪些是“明知故问”的?哪些是通过与同学交流可以解决的?哪些是稍稍认真看一下教科书就可能解决的?哪些是大而不当的?
12.托马斯•阿奎纳: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
13.教师水平不够,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教学态度不端正,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
14.学校的一切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让学生习惯体制的形式主义。
15.如果世上人人都理解你接受你了,也许你已经很庸俗了。
16.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种树人那样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
17.学生上课憋不住,向教师提出去洗手间,教师应当同情,不必问原因,更不能讽刺挖苦。
18.刚进小学一年级时,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沉默寡言的,可是,后来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差异?
19.做梦本是青年的事,可是青年们竟然反过来认为我浪漫,这就不免令我有些伤感了。
20.如果每个人都做“领跑的人”,他们“领”去跑呢?
21.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
22.师生亲如一家未必有益于教育。
23.钱理群: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24.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
25.我们这一代教师,注定是要与苦难共生的,痛苦的事也太多,如果要说最痛苦的,莫过于看见年轻的学生比成年人事故庸俗。
26.教育者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应当班对民族负责的教育。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育理想,可是教育的大环境很不理想,教育者自身在鄙弃理想。
27.毕竟面对现实他还能感到困惑和痛苦。如果他随波逐流而怡然自乐,忘记教师所传之道,那他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有什么用?
28.教育的特征是“慢”,像种庄稼,只不过农业周期一般以年为度,而人的成长和发展,可能更像林木的生长,需要更长久的年代。
29.如今中国所谓的讽刺艺术,不敢针对专制主义,不敢涉及政治丑闻,甚至不敢批评官场腐败;但是,他们一直肆无忌惮地嘲笑穷人或农民,模仿他们笨拙的举止言谈,嘲笑他们的粗俗无礼,以至于每逢“春晚”,必定有侮辱贫弱者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