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是一本由(日)新渡户稻造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士道》读后感(一):给予我力量的书
这几天看完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和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两本书,精神为之振奋,很有满足感,我喜欢之类提倡尚武精神的书籍。
我一直坚信日本武士道精神源自中华文化,并且中国的武士道精神鼎盛时代早在春秋战国,但是至今中国还没有像《武士道》这样对尚武精神加以具体总结的书籍。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也只是举例论证了些史料,而没有具体说明我这种智慧粗浅的人该如何学习我们自己的武士道。即便不太喜欢这个日本作者,我还是承认从他的书里获得了更多可以用以自律自警修身克己的东西。
我一只很羡慕日本民众对武士道精神的全民奉行化,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武士道》读后感(二):花は桜、人は武士
领域:社会学
amp;读后感/书评
一本面向欧洲的日本学入门读物,可以和《菊与刀》配合着读。武士,作为幕府时代(镰仓幕府——江户幕府,12世纪——19世纪)700多年来的社会精英群体,地位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仕人知识分子。所谓武士道其实就是这类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新渡户稻造介绍了武士具有的几种特质,包括:义(正直、公正)、勇敢、仁爱、知礼、诚信、重名誉、忠诚、克己自律以及视武士刀为生命。不知道是作者有美化武士道的嫌疑,还是我们对武士道的认知天然地存在一种偏见,因为武士道在中国的语境中极其容易和军国主义搅在一起,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2019.4.17 木曜日
《武士道》读后感(三):爱与荣誉不可兼得
2020-24《武士道》 武士道的要素:义、勇、仁、礼、诚,重视名誉、忠诚、克制。武士道十分重视荣誉,起源于战争时期对凝聚力的道德需求。和平时期,武士道吸收儒家文化,用来维护武家统治。通过精英的典范作用,进而教化了国民。 荣誉和爱似乎是两个方向:荣誉维护地位,促进竞争;爱来自理解。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统治意义上的阶级消亡、工业化的平民时代到来。人与人之间对于理解的渴望,似乎远远高于维护地位的竞争。平民社会的今天,武士道不及基督教的威力。或者正如作者所说,武士道的体系虽然消亡,但将化为美德,存在于民族灵魂一隅。 有意思的是,本书成书于1899年,是日本崛起而被西方妖魔化的时期。日本全盘西化却得不到西方认可,转而向西方展现自己独特文化美好的一面。这本英文写成的《武士道》功不可没。新渡户稻造后来被印在5000日元纸币上。
《武士道》读后感(四):畸变的武士道没有精神可言
半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对书中的仁义勇方面的解读很有共鸣。我这样的八零后从小看着抗战影视剧长大,所以从小就有反日情绪,会对某些东西很敏感,边看就想此书作者如果活到抗战结束会怎么来解读你们侵略时期的武士道?接近书尾的地方让我看到最不舒服的内容,马上从对作者的有点喜欢变成厌恶了,不禁想到他书里说的:没有真正的精神再夸夸其谈的所谓武士也会临阵退缩。
《武士道》读后感(五):日本的精神内核
1. 很多封建领主需要雇佣一些勇猛善战的贴身随从,给他们非常崇高的荣誉和巨大的特权,用来换取这些武士的效忠。按照民国年间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智囊戴季陶先生的说法,“武士道的观念就是封建制度下面的食禄报恩主义。”
2. 中国人虽然也讲忠义,但我们的忠义是有前提的。可日本人就不是,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只要是我的主人和上级,就必须效忠于他,而不论他是否值得去效忠——很容易形成愚忠。
3. 如果说基督教是以“爱”作为行为源动力的话,那么,武士道就是以“义”作为行为的源动力。
4. 武士道特别看重荣誉心的教育,这也是日本耻感文化的体现。在少年时代就拒绝让自己的荣誉受任何玷污的武士新井白石就说过:荣誉受到玷污就如同一棵树上的伤痕,它不会因为时间延长而消失,只会随着树的生长而越来越大。
5. 作者并不承认,是西方有形的物质文明帮助日本人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作者引用英国记者汤森的话:“日本把欧洲的机械、科学引进国内,应该说这不能算是影响,就如同你不能说英国人从中国买走了茶叶,就要说中国对英国产生了影响一样。”
《武士道》读后感(六):樱花与武士道
在一定程度里,作者对于武士道的把握已经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不得不说,在可读性上、这本书已经做得很好。就算是一个全然不解日本武士道的外国人,这样读下来,在脑海也会有一个即定的概念。
再如作者的思想,能这样不偏不移地阐述武士道,作为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日本人来讲,已经是很理智。当然,这也不过我个人阅读这本书后主观给的一个想法,正不正确,也没有必要的论证。
在书中,隐约有些对中征战的提示,但只是以一种对武士道作出从属性解释其精神力的用途。无从考究其对中征战的个人思想。其实说到底,作者更多是强调武士道精神应该怎么样,而不外国人表面所谓的。
所以抛开侵略历史,这一本书作为了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入门书,是一个不坏的选择书之一。
《武士道》读后感(七):日本人的自知之明
如果说《菊与刀》是美国人的旁观者清,那么《武士道》则是日本人的自知之明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最后一章:“武士道的未来”作者对于武士道的没落所流露出的悲愤令人动容,这使我不得不联想作为一个东方的古国,中国,在今天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也在逐渐受到外来文化和那些功利主义的侵染,我们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美德,变得无所敬畏
每当社会上传出那些令人震惊的新闻我都隐约觉得我们的民族也许真的走到了尽头,那些流行文化确实太过于耀眼,也非常能够满足人们的虚荣和贪婪,这种功利主义的危害之处在于它走向极端的时候。倘若一个民族的大部分人都抱有爱慕虚荣贪生怕死的念头,在灾难面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抱怨、恐慌和等待,等待着大难临头,去唾骂那些本应该负责的人,可是觉醒的时候早已为时已晚
其实有很多类似于这种观点的电影作品,例如《猜火车》、《搏击俱乐部》,诸如此类的作品有好多,这些作品都在讨论着在这个商品社会当中,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长大之后才发现现实生活和儿时受到的教育背道而驰,生活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儿,随后我们开始变得顺从这个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定要迷失自我
希望人们能常读读这本书,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去牺牲肉体上的享受以换来精神上的饱满,去战胜内心的恐惧来完善自己,可能这个世界上多一个人读这本书,便少了一个干涸的灵魂
《武士道》读后感(八):武士道的来龙去脉
1.这本书是作者为了改变世人对日本“野蛮民族”的印象而写的。因此,本书强烈地为武士道辩护,关于武士道“恶”的一面并没有写入书中。 2.作者认为,日本民族是有优秀道德体系的,这个体系就是武士道。日本的崛起也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武士道精神才是日本崛起的决定性力量。 3.今天,日本武士阶层已经消亡,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也在弱化。 4.武士道以“义”作为行为的源动力。只要是忠义所需,必须行动。忠义要求保护主人就保护,哪怕牺牲家人;忠义要求孝敬父母就孝敬,哪怕父母没有道德。 5.武士道分为士道派和叶隐派。士道派强调文武兼修和用道德约束自己;叶隐派强调勇于牺牲。作者综合两派观点,认为武士道之大勇是平静和从容。 6.另外,作者还认为武士道主张仁爱。事实上,武士道“恶”的一面并不仁爱。 7.武士道特别看重名誉、荣誉和羞耻心,认为懂得羞耻能够激活一切德行。但过重的名誉心又容易因小耻辱而激动大怒,于是,武士道又强调修身训练。 8.武士道主张武士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但外在上喜怒不形于色。因此,看起来每个武士都很冷酷。 9.武士道认为腹部是灵魂和爱情的归宿,切腹能够证明自己灵魂是清白的。切腹自尽是对信仰的一种交代,并有一套切腹的流程讲究。 10.这里谈谈本书没有的武士道精神负面影响。武士道的教育理念不讲究形而上的训练,结果日本人不擅长抽象思辨;武士道注重名誉,结果日本人骄傲自大;武士道强调忠义,结果日本人经常把技术问题看成道德问题。 11.另外,武士道精神还有更为负面的因素,因此才会被军国主义者利用,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12.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消亡于新式军队的建立。武士们转变为商人、自由职业者和高利贷主。而大量下层武士则形成日本浪人阶层,后为军部利用,成为侵略先锋。从此,武士道精神逐渐消亡。
《武士道》读后感(九):武士道读后感
《武士道》一书是由日本国际政治活动家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写成。他写书旨在向西方人介绍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本书从四方面介绍武士道精神。第一,武士道的起源与成因;第二,武士道的特性与教义;第三,武士道在民众中的影响;第四,武士道的影响的延续性与永久性。因读者倾向群体为西方读者,故文中引用大量西方历史、文学典故进行比较说明。
武士道对于日本就好比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一样,是一种维系日本发展的伦理体系。通过这本书介绍,武士道精神似乎在以往并没有被经典书籍如《论语》总结孔子思想一样总结,也未曾有严谨、权威的语言对其精神内核描摹、提炼、固定。其传承方式更多是在言传身教中习得或历史事件中得到感悟。日本武士道在吸收其本土神道教的爱国、忠诚思想;中国儒家思想的知行合一及道德方面的五伦关系思想;佛教“禅”的超脱万物思想的过程中逐步丰满形成具有大和民族独特性的思想体系。本书介绍武士道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是正直与公正、勇气、仁慈、礼、诚实与真诚、荣誉、忠义;介绍了武士的教育和训练着重对武士性格的塑造支撑武士道的框架是知、仁、勇,不是功利的而是以贫为自豪的。以上种种使得恪守武士道的武士着重自我克制,产生自杀与复仇是神圣的、是正义的、是合理的的观念。最后介绍了武士的从属,刀和妇女。在书的最后三章作者总结了武士道的影响,论证存在,并思索它的未来可能会如樱花般被“四面来风吹散之后,依然用那芬芳丰富生命、祝福人世。”
私以为本书作者对于武士道介绍是带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的,所以书中对武士道的介绍难免过分美化,此外并未意识到由武士道思想会引发日本的军国主义问题、女权问题、法制问题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解决方式的探讨。但我想这是由于作者年幼时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生长于武士道精神泛滥的国度,无法跳出圈子认识其中所有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批判,另一方面是本书所诞生的时代,中日甲午战争胜利,这是日本人民无限自豪、膨胀、丧失理性的时代。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感自己对于儒、佛、道等家的思想了解不够深刻、对于日本历史了解有所欠缺,日后当继续努力补齐短板。
《武士道》读后感(十):随性而无聊的书摘 未完待续
1、“让失败成为美德之源”:《野橄榄皇冠》—-拉斯金:我说战争是一切技术的基石,这也意味着战争是所有人类崇高道德和才智的基础。发现这点令人惊奇害怕,而在我看来这确实无可否认的事实。简而言之,我发现所有伟大的民族,都从战争中学习语言的真理与思想的威力。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在和平中荒芜;在战争中受教育,在和平中受蒙蔽;在战争中经受锻炼,在和平中遭遇背叛。一句话,他们生于战争,死于和平。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有一句民间谚语讽刺那些事在理性层面上懂得孔子的人,是“读《论语》而不知《论语》”.知识只有被纳入学习者的心灵并表现在个性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一个有知识的专家仅仅被认为是一架机器,知识本身必须服从于伦理情感。
3、有一位知名的武士将它定义为决断力:正直,就是根据理智毫不犹豫地做决定的意志力。
4、斯各特对爱国心的阐释可以用来解释义理:"它是最美的感情,也因此常常是其他感情最可疑的掩护。"
5、勇气在人的灵魂中表现为冷静沉着,即内心的平静。平静是养精蓄锐的勇气,是勇气的静态表现,正如敢作敢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
6、“我不用盐打仗,我用剑”/“罗马人不以黄金作战,而以铁作战”/“要为敌人而自豪,这样,敌人的成功也就是你的成功。” 勇气与荣誉一样,要求只将平时认为值得交友的人作为战争时的敌手。当勇气达到这样的高度时,也就近乎“仁”了。
7、仁在双重意义上被认为是王者之德:一方面,仁是高贵灵魂所具有的多重品格中的高贵之格;另一方面仁慈比王冠更适合君主,因为它有着超越统治者权利的力量。被统治者要完全献出自己的灵魂和肉体,而统治者则只需放纵自己的意志,并无其他责任,这种情况自然会导致极权主义的发展。
8、对自己诚实:如果内心坚守真理,无需祈祷,天自成全。
9、道德水准随要求提高而上升,有很容易随期待值的下降而下降。
10、就算我们怀着自然之爱,为爱的人赴死又会如何呢?正如《圣经》所说,“其实你们如果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会有什么报偿呢?税吏不也这样做吗?”
11、欲忠则不孝,欲孝则不忠”他之后倾其灵魂,恳求上苍让死亡降临,让他从这个纯洁与正义难以并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
12、“侍奉二主而不亲此疏彼”,“把凯撒的东西还给凯撒,把上帝的东西还给上帝” 国家若是强大到可以指挥国民的良心,实在可怕。
13、父母如天地,师君如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