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是一本由新渡户稻造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120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士道》精选点评:
●茶道那部分很受用。
●书中有一句话:武士道是基于永恒真理之上的。不由觉得这个民族自尊而狂妄。看到自杀与复仇的习俗以及妇道及妇女的地位,有很多不赞同的地方,但是有一点不由令人深思,日本人潜意识地践行武士道,而自诩本国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的中国人信的到底是什么呢?信仰荒芜,传统道德式微,又有什么东西可以约束到国人?
●一部随手写就的简短册子,可小品。
●看似薄薄一本书,作者不仅对日本文化的剖析相当到位,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发展也了如指掌,无论是孟子还是尼采,古雅典还是基督教。通过不断的对比和反思,围绕武士道这一主线,把日本文化的精髓和糟粕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客观且深邃。反思1899年的中国,虽有康梁等文化巨匠,却鲜有如此精通世界发展之人。
●日本传统社会重视的武士道精神,在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致讲清楚来龙去脉,不过可以再活泼些
●可敬又可怕的民族
●封面的话明显有偏见之嫌,偏在只说明一面。而日本的民族性正像《菊与刀》中说的具有两面性,而且对比鲜明,仅在日本动漫中就有不少人格分裂的角色。尽管日本军国主义利用它给亚太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但不能否认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
●对剖腹的一章颇有记忆,大概也是“超脱”的一种形式吧
●晦涩、难懂。
《武士道》读后感(一):还行
武士道是日本历史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独特的部分。对于这一族神秘的群体,人们总是有很多的好奇。个人认为作者写这本书是带着无限光荣与怜惜来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比较短,主题比较明确。就被翻译的语言风格来说,有着日本文化中比较柔的语气。有种夸耀武士道的语气,纵使是其中不足的地方,也是带着怜惜的语气。对于女性的篇幅很少,语言中有优越感总而言之,瑕不掩瑜。
《武士道》读后感(二):一本还不错的护犊子情深的武士道入门书
平心而论,作者视野很广,这样一本小书中几乎做到了旁征博引。只不过不能客观看待武士道的教条及影响,用各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证其正当性,极力护短不免可笑。
对武士道略有批判,不过很有分寸,点到为止而且往往会提出这种诡异的行为乃是为了“更高的价值”。另一个特点是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引用思想家言论的句子,然而必然加上一句“这是我们老祖宗早就有的”,试图以此论证其合理性和高明,把表面现象相同当成本质相同,在民族情感的干扰下有失水准。
不过还是一本不错的了解武士道以及日本民族精神的入门书
《武士道》读后感(三):买一赠一
说到武士道我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西右卫门,就是那个下巴分两半的武士,出门永远带把刀,好象有时左右各挂一把,简直帅极了。接下来眼前就蹦出俩字--切腹,好象这种自杀方式只属于日本的武士道,比起拿剑在脖子一抹这么潇洒飘逸的自杀动作显得太笨拙和血腥了,后来看了小津的同名电影才知道切腹只是个形式,一般不能切了马上就和世界说再见,需要后边有个帮忙的再补上一刀,这有些象日本茶道,明明可以一口闷,却要搞出许多花活来增加观赏性,也是,要不旁边围一群人看什么呀。小挨日本就是能琢磨,在拍AV上更是体现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具体的我就不说明了,五个字--我爱爱田友,四个字--矮服了日! 这本书写的不咋地。看的出作者读了不少书,消化的也不错,这从他的排泄物形状就能看出来,我就象是拣驴粪蛋儿的,跟了一段,拣了不少,累了,抽根烟歇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纸张和价格,封皮印刷的还算精美,内页的纸就很普通了,所以两本小书买十二就算便宜了,真希望多能出点这样的书,这就如同***,有漂亮的脸蛋,丰富的内涵,价格还不贵,还买一送一。
《武士道》读后感(四):一战前的日本人如何看武士道
这本书最大不足是没有作者介绍,查过,才知来头不小,足证此书可读。新渡户稻造(1862—1933):是一战前日本的自由主义者、基督徒,曾任国联事务局次长6年,书成于1899年,1900-1905年间再版10次。
武士道不同于神道。一夜读完,实觉被作者认为是伦理体系的武士道,其来源大约主要是儒学,或者说包含中国儒释杂家学说在内的伦理体系,另外结合了唐代之好武任侠精神,并发挥到极致。其体系之中,好勇源自任侠精神,武士道之推崇剑,可资证明唐风于日本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性;所推崇的正直、勇气、仁慈、忠义、克制等无不源于儒学,而且是自孔孟至王阳明以下的儒学。两相揉合,便成武士道,儒而尚武并重也算日本人的创造了。当然,这也是由于儒家之刚健与侠者之尚武的精神有可勾稽关联之处。
在此之外,武士道之发展到极致也可算偏执到极致的招牌标志,就是为忠义而剖腹自杀的“行为艺术”了。其原因应在于日本“超长期”的诸侯割据乱战不止的封建历史,各权臣或诸侯养武士自重,尤重“忠义”,只是乃忠义于“养主”的忠义,而非中国之“忠君”。这也许就是日本历史中胜则恶贯满盈败也能尽奉强者的精神来源。前倨而后恭,这哪是真儒者的忠义刚健,历史塑造民族性格的法力真可叹为观止。
明治重尊皇权,二战后虚尊天皇,正是凝系日本的对症之药。
作者作为自由主义者,虽将日本民族精神的养成寄望于基督教化,但仍对武士道大发辩护宏论,视为国之血脉,难怪日本后有一战二战的兴恶作浪。
除此,别有一管见,当今日本,经美国麦氏改造而后,武士道之负面因素渐消,但极右翼势力单薄而又占一定话语权,当还与武士道的余毒有关,因为武士道传统上是封闭化的精英主义的,所以仍有话语权。对比而言,中国的儒家大约因为皇权下的平民化选拔制度而先被驯养,游侠骑士之尚武再被改造过的儒家改造,进而由近现代对儒家的破坏,两者就几乎损失殆尽了,所以只余尽言孔方的市侩气和好勇斗狠的戾气罢。
读此书,再结合迪克《菊花与刀》、戴季陶《日本论》,综合中美日三个视角,应可大致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民族了。
整书翻译相当不错,流畅优雅。个别地方或有印刷错误,二三处可能不尽准确,但一点也不影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