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读后感(一):《经典语文课》,谈谈学语文教语文的点滴心得
学习语文我们并不陌生,从一年级开始,从我们张口说“aoe”开始,我们就开始认字识字写字,我们组词造句写作文,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随着我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我们也了解了许多诸如智慧的作家,比如鲁迅,比如朱自清。 说他们智慧并不是说他们的智商有多好,有多聪明,在我看来有智慧的作家一定是有自己思想并且三观很正的写作者。随着我们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家携同作品进去写作的浪潮,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去读去学习。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学好语文已经不单单是“大语文”时代的基础必备了,更多的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解读以及对于现在时代的认识。 这本跟大师学语文之《经典语文课》不仅仅对于学生,就是每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都值得一读。 这本书是出自鲁迅、朱自清、张恨水等著名现代作家联合文集的一本著作。其中出现了我们中学阶段耳熟能详的《我的母亲》、《背影》《海燕》等经典课文。以前读书时读起来晦涩不懂,当时也仅仅是学会生字词而已,而如今已做他人这些课文再次拿起书来读,反而对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深刻体悟。 经历了学语文和教语文这两大过程来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是学习语文到底趣味何在? 小时候爱学语文,因为语文就像听故事,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文字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自己也爱上了写作。虽然文笔不能成章法,但是看到自己写出来的一字一句能成为一篇篇古诗文章很是高兴;其次自己心里的感情能通过文章来表达出来,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由此我也觉得学习语文必须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要求了。 本书中介绍学习的趣味,更多的是学问的趣味,书中说凡是有趣味的学问一定是好的。这对于每一个在教育者都比较好接受,毕竟通俗来说三观正的人才是很容易值得尊敬的。 总之,学习语文的趣味只能自己体会,就像有句话说得好:太阳虽好,总要诸君去亲自晒一晒,旁人是替你晒不来的。 第二点心得就是学习语文到底是不是死记硬背? 我认为死记硬背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但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在记生字并且组词的时候,很多形近字傻傻分不清楚,虽然古时候很多通假字古今通用但是如今写作要求还是严格一些,所以牢记形近字是一件硬性装备。死记硬背就不好区分,我们完全可以联想记忆。就拿“青”这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变成不同的字从而有不同的意思。 所有文章都是一样,“看”和“看”是不一样的。 我们读诵经典,不仅是读文字的趣味,很多的是读其中的人生智慧。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读后感(二):语文学不好,作文没感觉?没关系,28位大师来教你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走过戴望舒的《雨巷》,经历李叔同的《送别》;不知道你在听到陈独秀的《<新青年>宣言》、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时有何感想;也不知道如果你和鲁迅《春末闲谈》,与梁启超讨论《人生目的何在》,又会有什么样的触动。
但是,我知道,如果将这些名人名家的名篇做成一本书放在你面前,你肯定会手不释卷、用心品读。因为,这不是应试教育的课堂灌输,而是通过文字与大师们低声私语。
语文学习好像自古以来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古代时候的小学生要忍着戒尺之痛背四书五经做八股文,如今的小朋友要学会将一篇文章拆得支离破碎划分段落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而中国文明的载体——汉字之间充盈的韵味与灵气,却在不经意间被忽略或无视了。
一个个方块字,一句句中国话,一篇篇经典文,因为我们教育方法的呆板固化,影响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上语文课几乎与认生字、背段落等同起来,字里行间流淌的韵味之美、意境之美,都在枯燥的学习中被折磨殆尽。
如果说背诵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为了在考试中填写完整的话,你还会认真品味“长亭”“古道”“芳草”之间构成的意境吗?大概记住这首诗词才是首要任务,至于能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倒在其次了。
其实,古代私塾督促学生背书的方法对学习语文不无裨益。不管是作为一门语言,还是作为一门学科,语文都是与文字打交道,都是用一个个汉字通过作者的思想串起了的。通过反复吟咏甚至背诵,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入作者的创作世界,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沉浸在文字创造的美妙世界。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得就是他对诗词的执着追求。如果我们对贾岛诗词的学习理解仅仅停留在背诵和了解其大概意思上,不仅辜负了贾岛的创作心血,也深入不了贾岛的内心世界,理解不了诗词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涵。
所以,学习语文,多读多背好处多多,尤其是大师们的作品,更应该反复学习体会。天津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一套“跟着大师学语文”的丛书,在《经典语文课》这本分册中,收录了鲁迅、朱自清等28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名家名篇,为读者朋友献上了一场精神盛宴。
在《经典语文课》中,有做学问的,有讲究生活艺术的,有感悟岁月人生的,有伤感草木之秋的,有散文,有诗歌,有人物传记,有风景描写,有故事叙述,有议论文,有记叙文,有小品文,还有说明文,众多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所涉及的内容、题材基本上都有体现。可以说,这就是一本现成的范文大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仔细阅读本书中的作品,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当然,如果从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还是功利了些,而且一些久去的历史记忆也不再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阅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走进这些大师们所处的时代,透过他们的文章了解他们的性格习惯、生平爱好与抱负胸怀,培塑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情操。
读书如做人,品读大师们的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领略一代文人的风骨,塑造每个人独有的气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这些生逢战乱年代的大师们用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段过往的历史,学习历史、学习这段文字,既是对大师们的怀念,也是对中国优美文字凝练成故事与历史的执着。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读后感(三):语文学不好,作文没感觉?没关系,28位大师来教你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走过戴望舒的《雨巷》,经历李叔同的《送别》;不知道你在听到陈独秀的《<新青年>宣言》、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时有何感想;也不知道如果你和鲁迅《春末闲谈》,与梁启超讨论《人生目的何在》,又会有什么样的触动。
但是,我知道,如果将这些名人名家的名篇做成一本书放在你面前,你肯定会手不释卷、用心品读。因为,这不是应试教育的课堂灌输,而是通过文字与大师们低声私语。
语文学习好像自古以来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古代时候的小学生要忍着戒尺之痛背四书五经做八股文,如今的小朋友要学会将一篇文章拆得支离破碎划分段落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而中国文明的载体——汉字之间充盈的韵味与灵气,却在不经意间被忽略或无视了。
一个个方块字,一句句中国话,一篇篇经典文,因为我们教育方法的呆板固化,影响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上语文课几乎与认生字、背段落等同起来,字里行间流淌的韵味之美、意境之美,都在枯燥的学习中被折磨殆尽。
如果说背诵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为了在考试中填写完整的话,你还会认真品味“长亭”“古道”“芳草”之间构成的意境吗?大概记住这首诗词才是首要任务,至于能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倒在其次了。
其实,古代私塾督促学生背书的方法对学习语文不无裨益。不管是作为一门语言,还是作为一门学科,语文都是与文字打交道,都是用一个个汉字通过作者的思想串起了的。通过反复吟咏甚至背诵,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入作者的创作世界,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沉浸在文字创造的美妙世界。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得就是他对诗词的执着追求。如果我们对贾岛诗词的学习理解仅仅停留在背诵和了解其大概意思上,不仅辜负了贾岛的创作心血,也深入不了贾岛的内心世界,理解不了诗词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涵。
所以,学习语文,多读多背好处多多,尤其是大师们的作品,更应该反复学习体会。天津出版社近期出版了这本《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这本书中收录了鲁迅、朱自清等28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名家名篇,为读者朋友献上了一场语文盛宴。
在《经典语文课》中,有做学问的,有讲究生活艺术的,有感悟岁月人生的,有伤感草木之秋的,有散文,有诗歌,有人物传记,有风景描写,有故事叙述,有议论文,有记叙文,有小品文,还有说明文,众多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所涉及的内容、题材基本上都有体现。可以说,这就是一本现成的范文大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仔细阅读本书中的作品,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当然,如果从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还是功利了些,而且一些久去的历史记忆也不再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阅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走进这些大师们所处的时代,透过他们的文章了解他们的性格习惯、生平爱好与抱负胸怀,培塑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情操。
读书如做人,品读大师们的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领略一代文人的风骨,塑造每个人独有的气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这些生逢战乱年代的大师们用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段过往的历史,学习历史、学习这段文字,既是对大师们的怀念,也是对中国优美文字凝练成故事与历史的执着。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读后感(四):有趣又有品,有料还有格调,这样经典的语文课谁不喜欢?
曾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沸腾了多少人的热血?曾经,鲁迅的《呐喊》唤醒了多少人的意识?
曾经,朱自清的《背影》红了多少人的眼眶?曾经,胡适的《我的母亲》,又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
曾经,李叔同的《送别》牵起了多少人的愁绪?曾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又激发了多少人对美好的向往?
……
这些民国大师们的名字,一个个都光彩夺目,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令后人敬仰,他们的作品更是不可不读。
这本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就是一卷集大师们之作,重温民国大师们文学风范的好书。
有不少声音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或许有些牵强。但是要强调的是民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时期,却在这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各个领域的大师。
这些大师在新旧思想学问,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下,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知识结构与思想。并由此在文学上创作了诸多的经典作品面世,极大地影响了这个时代。
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大概是因为它们身上都烙有时代的特征,能影响读者并引发深入思考。
如书中第三辑《岁月之留痕》收录的,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胡适先生想表达的是:
“差不多”的混世哲学已成为一种社会痼疾;这是一面高悬的明镜,读者诸君,也可以从中照见自己。在学习中,最忌讳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尤其是“差不多”思想。尽管民国时期大师们的文字特点各不相同,深刻的批判也好,清新的抒情也罢,或写实或议论,无不透露着这个时代的气质,最终都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取向。
书中收录的文章,有记事叙情,有写物描景,有议论问道,也有诗海寻梦,题材很广泛。
有张恨水《年味忆燕都》这样的民俗热闹,也有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开宗明义。
有郑振铎《海燕》这样的淡淡乡愁,也有周作人《苍蝇》这样的生活艺术。
有鲁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冬《雪》的唯美画面,也有萧红用热情酣畅的笔墨,勾画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火烧云》的奇妙景观。
有陈独秀引领世人探寻《人生的真义》,也有李广田叙说人间真情的《野店》。
有张恨水《五月的北平》,有老舍《五月的青岛》,有夏丏尊《白马湖之冬》,有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内容可谓精彩纷呈。时光流逝,大师们的风骨却永远留存在这字里行间,也形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字韵。
它们或深刻或有张力,或平和或热情,或隽永优美或清新淡雅。用现在人的话来说,这样的文字才是高逼格的范文,有趣又有品,有料有格调!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选编,也是非常有亮点。书中的文字都是民国时期代表性的作品,编者们匠心独具,将这些作品分为六辑。
包括《学问之趣味》,《生活的艺术》,《岁月之留痕》,《草木之春秋》,《诗海中寻梦》,《人生的真义》。
单看这每一辑的标题就文艺范十足,阅读了文章之后,又觉得它们简约而不简单,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所收录文章的共同主题。
同时,编者为了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更好地领悟文章的精髓,在每篇文章前都有导语部分,这无疑也是一个加分项。
曾经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这话的确非常硬核,不管什么学科都要以语文为基础。
其实,除去功利性之外,语文本身的美,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它既有音韵之美,又有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出气势之雄伟。而之所以能体现出这些美,是因为其背后有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感谢编者精心甄选出的文章,既彰显了民国文学风骨,也呈现出汉语之美。一卷在手,便可领略民国这一时期经典的文学风景。
时代更迭,经典却永远是经典,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