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是一本由列宁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与革命》精选点评:
●说明了国家应该是什么的书
●没有一位无产者许诺过高级阶段的到来,但向前迈进的步伐从未休止。
●其实只有几个点
●不得不说列宁的逻辑论证非常清晰,且文笔和吸引听众能力非常出色,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有曲解马原的地方
●很短小的一本小册子,总结了列宁主义的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家最终会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亡,但是完成这一最终结果必须要经历一段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段,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以实现最终的阶级差别的消失。最精辟的还是作者直接鞭辟入里地总结,国家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国家本身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专政的工具,不是调和的工具。
●列宁坦荡啊,并不希求能否在马克思的体系中达成自洽。诉诸个人生活体验观察,一则对于维系共产主义与其初级阶段社会运行之可能不以为然,一则对于国家机器的凶残伪善深以为然。新版译笔很流畅
●这个版本很好啊,既然是单行本,应该就是为了普及阅读的,价格定低点就更好了
●不得不承认我没有完全看懂,甚至可能看懂的部分只占十分之一,甚至还不到十分之一。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书中的思想在我看来确实太超前,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确实没有接触过类似或相近的理论。 这条路这个理论,看起来光辉却又过于理想,美好却又十分遥远,但是我们毕竟选择了它。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本书旨在与社会沙文主义,“国家”偏见作斗争,考察马恩的国家学说,使劳农阶级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最后向其说明他们应当做什么。
概要:第一章说明国家的来源、性质和其未来,第二章、三章考察1848与1871的革命经验,主要是引出无产阶级专政概念,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暴力打碎现行统治机器,。第四章相当鸡肋,略过不说。第五章谈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构想未来社会,顺便强调共产主义革命必须扬弃一切资产阶级政府,包括议会制。第六章批判考斯基、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他们对革命中国家问题的回避,顺便再次表示无产阶级革命是对民主共和制的扬弃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二):中国革命,仍在继续。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仔细研究了巴黎公社起义到镇压的全过程,巴黎公社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然而被镇压了,镇压的手段是处死所有公社社员,连有期徒刑的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法院、法官审判程序,就是军队射杀。
马克思详细研究了巴黎公社的成败,一针见血指出了公社领导者的错误,并给出以后工人阶级掌权后的意见:工人阶级无法通过现成的国家机器掌权,只能将旧的国家机器敲碎。马克思说,暴力革命才是新社会的助产婆。
这些意见都被列宁釆纳了。
然后,列宁领导了俄国工人起义,这是人类第二次工人起义夺取政权,之后工人政权和白军打了十年内战。小说《静静的顿河》曾讲到过当时的惨状,大量布尔什维克排着队走向绞刑架。
后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去了马克思主义,然后天降毛泽东让中国革命胜利。
再后来,美国杜勒斯说,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革命后的第二代第三代人身上——杜勒斯的想法在苏联实现了。
而中国的革命仍在继续。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三):革命洗礼的国家理论
经历俄国革命洗礼的列宁,在对无产阶级专政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理解上更为深入,《国家与革命》正是其在俄国革命关键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化的描述,本书的实践导向和批判导向十分鲜明,为“十月革命”及苏维埃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按照这一国家理论构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使自洽的理论逻辑成为现实的实践逻辑,并充分显示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活力,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升华。
读《国家与革命》,最大的收获:一是了解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与使命,二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家及国家消亡的认识,三是知晓了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关系,四是感受了新政权建立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纷争。
此外,还有3方面内容也引发思考:其一是社会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机会主义态度似乎一定程度源于欧洲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其二是民主在资产阶级统治和无产阶级专政中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实现真正平等的重要制度工具;其三是公职人员回归到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与经济上的公有制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虽然列宁的文字距今已过百年,但作为让马克思主义这一现代学说走向实践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影响仍然巨大,其意义值得深思。
推荐编译局新出版的这套马列文库单行本,让读者没了大部头的恐惧,多了读经典的勇气。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四):公社的伟大意义以及对考茨基的反驳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代表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列宁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第二国际的最著名领袖卡尔考茨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歪曲,小资产阶级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另一方面,“考茨基主义”:既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既然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那么很明显,被压迫阶级要求得解放,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异化”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 为了维持特殊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需要捐税和国债。 恩格斯说,“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 国家自行消亡与颂扬暴力革命 国际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 的无产阶级。 列宁说考茨基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口头上假意承认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市侩地歪曲马克思主义和卑鄙得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典型。 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 取消议会制的替代,从公社的斗争经验:把国家官吏变成我们的委托的简单执行者,变成对选民负责的、可以罢免的、领取微薄报酬的“监工和会计”。 把整个国民经济组织得像邮政一样,做到在武装的无产阶级的监督和领导下使技术人员、监工和会计,如同所有公职人员一样,都领取不超过“工人工资”的报酬。——貌似有部电影就是这样,等下查查。《邮差》? 公社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的‘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对蒲鲁东的批评,国家只是一个斗争工具,所谓的反权威主义的反驳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如果没有一定的服从即一定的权威和权力,那就没有一样能够开动起来。某种委托。 《爱尔福特纲领》 分析: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人们习惯遵守公共生活的起码规则。结论:国家的消亡就是民主的消亡。 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俗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考茨基在俄国特别出名,是因为他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通俗的解释,还同机会主义者及其首领伯恩施坦进行了论战。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五):!
1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的。在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 级的国家或半国家。 2剥削阶级需要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持剥削,也就是为了极少数人的私利,去反对绝大多数人。被剥削阶级需要政治统治是为了彻底消灭一切剥削,也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反对极少数的现代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3但是在各资产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拿俄国的例子来讲,就是在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之间)“重新瓜分”官吏机构的次数愈多,各被 压迫阶级,以无产阶级为首,就会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同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不可调和的敌对性。因此,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甚至包括最民主的和“革命民主的”政 党,都必须加强高压手段来对付革命的无产阶级,巩固高压机构,也就是巩固原有的国家机器。这样的事变进程迫使革命“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去反对国家政 权,迫使革命提出这样的任务: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而是破坏它、消灭它。 4这些先生见过革命没有?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制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 利的政党迫于必要,不得不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对付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吗? 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总之,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是反权威主义者自己不知所云,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只是在散布糊涂观 念;或者他们是知道的,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就是在背叛无产阶级的事业。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都只是为反动派效劳。” 5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采取更广泛、更自由、更公开的形式,能够大大便于无产阶级为消灭 一切阶级而进行的斗争。 6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国家,也就是消灭任何有组织有系统的暴力,消灭任何加在人们头上的暴力。我们并不期待一个不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的社会制度。 但是,我们在向往社会主义的同时深信:社会主义将发展为共产主义,而对人们使用暴力,使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使一部分居民服从另一部分居民的任何必要也将 随之消失,因为人们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起码规则,而不需要暴力和服从。 7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它最顺利的发展条件下,比较完全的民主制度就是民主共和制。但是这种民主制度始终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狭窄框子的限制,因此它实 质上始终是少数人的即只是有产阶级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始终与古希腊共和国的自由即奴隶主的自由大致相同。由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 条件,现代的雇佣奴隶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结果都“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大多数居民在通常的平静的局势下都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 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 8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由此就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保留着“资产 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既然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那当然一定要有资产阶级国家,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强制人们遵守权利准则的机构,权利 也就等于零。 9工人在夺得政权之后,就会把旧的官僚机构打碎,把它彻底摧毁,彻底粉碎,而用仍然由 这些工人和职员组成的新机构来代替它;为了防止这些人变成官僚,就会立即采取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分析过的措施: (1)不但选举产生,而且随时可以撤换; (2)薪金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 (3)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 10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区别是在于: (1)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是完全消灭国家,但他们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把阶级消灭之后,即导向国家 消亡的社会主义建立起来之后,这个目的才能实现;无政府主义者则希望在一天之内完全消灭国家,他们不懂得实现这个消灭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 阶级在夺得政权之后,必须彻底破坏旧的国家机器,用武装工人的组织组成的、公社那种类型的新的国家机器来代替它;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破坏国家机器,但是,他 们完全没有弄清楚无产阶级将用什么来代替它以及无产阶级将怎样利用革命政权;无政府主义者甚至否定革命无产阶级应利用国家政权,否定无产阶级的革命专 政。 (3)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利用现代国家来使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准备;无政府主义者则否定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