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2 03:3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精选

  《国家与革命》是一本由列宁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元,页数:1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与革命》精选点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暴力统治机关。

  ●列宁不愧是人类史上伟大思想家之一

  ●在阐述马恩文本的过程中,列宁在这本册子中着重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国家的消亡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统一的。【由此打碎、摧毁现有的国家机器并不等同于无政府主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国家的消亡必然发生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消灭了阶级剥削),而非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包括资产阶级议会制);【在资产阶级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保持国家,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无产阶级获得专政地位而国家未消失前,名为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阐发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学说。】

  ●在阐述马恩文本的过程中,列宁在这本册子中着重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国家的消亡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统一的。【由此打碎、摧毁现有的国家机器并不等同于无政府主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国家的消亡必然发生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消灭了阶级剥削),而非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包括资产阶级议会制);【在资产阶级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保持国家,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无产阶级获得专政地位而国家未消失前,名为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阐发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学说。】

  ●简直就是共产党的圣经,句句都是真理

  ●马主义主支从国际主义转而成为国家主义的锅,列宁至少得背小半口。但是马原本设想的“占统治地位民族的同时革命”条件也是万难达成。列宁至少最后试图阻止斯大林上台过。

  ●民族国家、官僚、统治与管理、无产阶级专政、“自动消亡”,众多重大难题明确而令人惶惑的解答

  ●“必要的暴力” “天堂在深坑底部”“为正义满手血腥”

  ●可以看到,建国后毛泽东的许多极具共产性质的改革都已在这本书里提到过了。只是在这个由资本家及其圈养的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的时代,这些改革常常被解释为高层的权力斗争。

  ●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致敬!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天生的反对派,不断地批判,让社会不断地进步,而不是拥护一个行将就木的所谓共和国,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伥!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转折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原本主张国家的消亡理论,列宁这里是很久以后国家才会消亡。

  二、列宁对暴力/革命的推崇,认为资产阶级国家只能用暴力推翻。

  三、国家的消亡是缓慢的、自行的,国家只能消亡不能消灭

  四、无产阶级国家是一个高强度的国家。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二):“真理”在手,天下无敌。

  妄想症也是一大看点,所以打五星。

  马克思做了两件事,一是道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二是提出了构建共产主义的宏大构想

  第一点是马克思的历史功绩,不容否认;第二点则过于完美,完美的像天堂。

  马克思仅仅描绘了一个天堂般的社会,除了用暴力、毁灭的方式摧毁现存的一切外,对于怎么实现共产主义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说出了天堂就在那里,至于怎么到达,他也没解决方案。

  所以这就给后来者如列宁这个神棍妄想症患者有了发挥的空间,于是共产主义就像宗教、民主自由思想一样,变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有力武器。所有的统治都是为了实现终极目标共产主义,因此做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真理”在手,天下无敌。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三):列宁的国家消亡说

  通读下来,说说我感兴趣的国家消亡部分吧。这本书的重点就是对国家消亡的阐述,与原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对于国家消亡的阐述不同的是,列宁认为国家在很久以后才会消亡,也就是说,国家的消亡是缓慢而渐进的,同时也是自行的消亡。此外,列宁还认为,国家只能消亡而不能消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列宁指出,“自行消亡”指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无产阶级国家的制度剩余,而资产阶级并不会自行消亡,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之消亡,资产阶级的消亡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学说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但是。“非暴力不可”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较为缓和的手段进行革命也是有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都有点晦涩,有的部分读起来有点如坠云中的感觉,不过列宁真是一支笔就有雷霆万钧之势,很大启发。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四):简介

  《国家与革命》写于十月革命前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

  《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通过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国家。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特征、阶级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进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同一切超阶级国家观的根本对立,指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和革命的正确态度。列宁系统地、历史地考察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特点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特别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歪曲、篡改和攻击列宁创造性地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着重论述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个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及其任务。

  列宁批判了普列汉诺夫、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倒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无产阶级能否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能否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

  【延伸阅读】

  1、《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读》,李振海、赵超凡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作家作品的介绍》,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五):愚见

  1)看问题的习惯不同,考虑的方向不同。比如马列认为如果国家不再具有它必须的条件就不再是“国家”,我之前认为“国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今日之国家不同于昨日之国家,明日之国家也不同于今日之国家,国家作为一个概念会一直存在,但内涵一直在变。但我这样想是否也是犯了列宁批驳的错误?那么列宁的批驳是否都完全正确?

  2)列宁否定的一些关于“资本主义假装社会主义”的做法,是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

  3)不需要国家是因为没有阶级需要镇压了,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阶级应该是一种自然分化吧?如何保证人民始终一致是人民,而不会出现新的阶级敌人。有阶级就有冲突,因而产生镇压……陷入闭环。虽然有说矛盾到时会像制止“虐待妇女”一样简单,但是真如其所言吗?

  4)什么使人联合?不是所谓“阶级”,而是利益。

  5)从内看,国家确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从外看好像是一种区别的框。也许应该将所有无产阶级联合推翻资产阶级,才实现共产主义。但又说共产主义可以在某些国家现行实现,那么实现共产主义后这个国家还是“国家”吗?不是的话是什么?

  6)一直强调“人习惯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这句话仿佛与全书的“革命”相矛盾。“就会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超出这种使人象夏洛克那样冷酷地斤斤计较,不愿比别人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的狭隘眼界”,我觉得这是人骨子里的劣根性,与什么阶级什么社会无关。

  7)现在的平等只是形式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8)共产主义实现后怎样进行社会治理?“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哪怕是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这可能吗?人的本质如羔羊,总需要一个带头人,如何避免陷入历史死循环?想到了《动物庄园》。

  9)“当着国家,当着军事机构由于帝国主义竞赛而强化的国家已经变成军事怪物,为着解决究竟由英国还是德国、由这个金融资本还是那个金融资本来统治世界的争执而去屠杀千百万人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歪曲和避而不谈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就不能不产生极大的影响。”预测了未来。

  马恩道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列宁利用了它。是一篇十分鼓动人心的誓师宣言,仔细一想有许多逻辑悖论。

中间夹杂许多对对家的冷嘲热讽,和对马恩的赞美,导致阅读非常不顺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