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玉昭词》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26 04:1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玉昭词》读后感摘抄

  《玉昭词》是一本由时久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50元,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昭词》读后感(一):女主 vs 楠竹

  小说开头叙事史实性比较强 后半部分感情戏慢慢上来了。怎么说呢,可能对小说的期待比较高吧, 朋友推荐说这部小说女主不是很矫情。 但是看完以后,我喜欢那个大奸臣杨昭,对女主莲静非常的无感。诚如作者所说,莲静和杨昭的性格迥异,政见不同,甚至价值观也不在一个点上。莲静正义。但每次莲静“做她认为正确的时候”,都是闯以对祸,到头来还不是杨昭帮她收摊子。总的来说,非常不喜欢女主,侨情做作。传说中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作者的文学功底非常的深厚感觉。 看作者的其他小说,想说其实有个共同点。发现作者对女主的塑造都不是特别满意。

  《玉昭词》读后感(二):洗白很难

  男主原型杨国忠,名副其实的奸相,这要怎么洗呢~其实作者也没有刻意去洗,但女主,本该心怀天下,却因为不受重用失了信心,既然回到十六年前是挽救苍生的,就该步步为营,深明大义呀,不知道算不算道德绑架,但明明有能力去搏一搏,不死不伤之身不是谁都能有的,但为什么结局还是那样呢?女主没有能力啊,一心刺杀安禄山,有什么用!不说成功几率,死了他,还会有无数个安禄山因昏庸的皇帝冒出来。尽管作者很想表现女主的正直无私,但这个形象还是刻画失败了←_←其实确实很难,毕竟男主是奸相,历史不能改,所以女主的三观不自觉就跑偏,心眼也只能装下一人了,结局很难尽人意。

  对于奸相加正直女主的文,很难写好,目前还没看到过,毕竟价值观不同啊,所以适合架空吧,这样受的限制就少了

  《玉昭词》读后感(三):镇魂调

  镇魂调这本书。其实写的是很好的。是的。真的很好。可我还是只给他三颗星。因为它即使再好,可惜不是我的菜。无论是从作者的文笔,还是文章的遣词,行文思路的清晰和文的立意,甚至在历史方面的探究,都是清晰得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还有人物性格的设立,不因为读者的爱憎而改变。他坏,就是那样的坏。她好,也是那样的好。他坏,让天下人恨他在所不惜。她好,为了天下人,可以舍下自己。而他和她,最终还是在马嵬驿那一场逼宫当中挫骨扬灰。 然而作者并没有这样完结。是的。作者想要的并不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虽然狠狠的虐心了一把,但亡羊补牢,她本不是人,而他也不是。 游离于历史,却不脱离历史。历史的进程也不会随着作者的行文而改变。安史之乱还是轰轰烈烈的上演。回纥部落还是为此肆扰大唐。强盛还是归于衰竭。 他说,好,给你,一辈子,都给你。 可是一辈子却这样短,这样短。 不过没有关系。一辈子没了。还有下辈子。还有一百年。两百年。。。我不死。你也不死。我死了。鬼魂也和你一起。即使被引魂使逮到阴曹地府。我们也一起投胎。

  《玉昭词》读后感(四):乱世仍能许真情(后半)

  终于看完了。

  我自己读书的毛病不好,这种历史文就喜欢把正史代入,所以基本不看这类书,因为读起来有压力。

  后卷还是那个调调,虽然战争冗长的描写让我一直在快翻,还好仙魔元素稍稍多了一点。

  读着最有感觉的竟然是唐玄宗禅让之后,以太皇身份从蜀还京的那一路描写。

  玄宗思及贵妃时的伤怀,对荒唐数年的自省自嘲,驿站改名等等。

  作者把唐玄宗刻画的非常立体,前后变化也很自然完整。

  比男主女主是好多了。

  反正历史上杨国忠的结局就是死,这书里到底会以怎么个形式让他“永恒”才是我期待看的事情。

  杨昭,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他奸佞祸事乱臣贼子,他只要是菡玉那里独一无二的人,就足够了。

  最近看的好多书都是傻姑娘们在男主死了之后才发觉自己多爱他爱他,就留给我们这样的读者干着急完之后一句话,“早干嘛呢”

  镇魂调也是,后半卷看的我非常无语,菡玉你早干嘛呢,杨昭在的时候从来没给过好脸,后悔吧!

  还好还好,还有挽回的机会。还好最后在一起了。

  不苦,不苦。

  红颜白骨,又有什么关系呢。

  《玉昭词》读后感(五):江山为谁倾覆

  《玉昭词》值得回味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她是历史言情,给她最高的赞誉,这一点也不为过。当下的古代言情小说只会堆砌一些虚无飘渺的华丽词藻,然后生搬硬扯一大堆狗血俗烂的剧情,看了只会反胃,而不会进行美文的洗礼。很庆幸,这本书根本没有这些。

  值得称赞的还有时久大大的文笔,不刻意,也不卖弄,却一字一句,句句有戏,一情一景,处处动人。其实开始看这本书我是拒绝的,因为男主是历史上的那一位,但是当我看下去才发现,这本书是如此精彩,佩服时久大大的脑洞之大,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写出了一部集言情,历史,悬疑,鬼魂元素于一体的小说。

  总而言之呢,看过了还想再看,没看过的看了文案就开始期待,这本书有魔力,鉴定完毕。如果你看到我的这条留言,那说明我们真的很有缘分,希望你也能去看看这本书,因为真的很棒。

  他说,好,给你,一辈子,都给你。

  可是一辈子却这样短,这样短。

  一本好书,愿你我共同分享。

  《玉昭词》读后感(六):爱恨情仇 生死相随。。

  读这本书时,是个夏夜。雷雨过后我听到窗外蛙鸣,正巧读到杨昭和菡玉走在夜晚的荷塘边,菡玉说小时有青蛙为伴,杨昭笑道,扰了你的故友了……

  这个男人说话总是这样带着调笑,不经意就让你又爱又恨。爱他乖觉深情,为了爱把天下颠覆;恨他不是好人,狡猾诡诈,心狠手辣,总是离不开他。

  故事开始于晚唐,贵妃和明皇七七长生殿,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华清池外外戚杨昭遇上了居士菡玉。彼时岁月静好,人物温婉。开始我以为是耽美,捏了把汗。后来读到一半,又觉得是不是耽美已经不重要。只有曾有这样两个人,爱过,那一切都很美好。当然还是伪的,女主又女扮男装了一次。可是却有点不同。

  文分为上中下三篇,窃以为中篇的结局是最好。然而那是个悲剧。我当时忍不住还是读了下篇,结局绝对是大团圆,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好像生生死死的爱情,总要是悲剧才对了味道,如果王子公主最后在一起了,似乎接下来就是柴米油盐再无浪漫。

  读完后意犹未尽,又从头找到好字句细品。作者文字功底了得,人物塑造也活灵活现。后期菡玉的性格我觉得有点别扭,不过也是白璧微瑕。再多的词语,似乎也不如作者写得好,推荐一下,适合读的一本貌似穿越、貌似架空、貌似神怪、貌似传奇的言情小说。

  转自(TXT论坛zwmiracle )

  《玉昭词》读后感(七):柳条折尽花飞尽。。。

  作者是亲妈,给了本故事一个哈皮结局~~

  她是吉菡玉,他叫杨昭!

  作者基本没有歪曲历史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他写成一朵白莲花,看完此书,他也许还是他,却再也不是历史书里那个“杨国忠”。

  不知道怎么回事,全书看完记得最最深的不是作者文案里的话,不是那句“就算你是猛兽厉鬼,我也要你”,而是那时她借给李光弼传圣旨留在战场时他托人带来的书信,只一句“柳条折尽花飞尽”。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他们一个两袖清风,一个祸国奸臣;一个脾气执拗,一个骄横跋扈;一个善良正义,一个心狠手辣。

  也是由于这样,一开始女主超不喜欢男主,前半部分都是男主在拼命的追女主,每次都是男主一个动作,女主恶狠狠地质问,然后各种怀着正义上奏救人,结果人没救惹了祸端又得男主拼力去保~两个人吵了架,男主每次都是满脸怒气离开,气消了又巴巴儿滴贴回去~女主从最开始的不屑,到后来不知不觉的依赖,到即使知道他再坏也不想他死,到最后陪着他被乱刀砍……

  可能正因为男主是这样一个不同于所有男主们没有翻身余地的祸害,所以更令人难忘!!他的目无一切,他的泼皮无赖,他的胡搅蛮缠,要爱就非要得到据为己有的样子……

  明知他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可仍爱他,愿意陪他去死!

  哎,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许心地刻薄、手段毒辣、奸诈狡猾、人命草芥,可是他对你好……

  《玉昭词》读后感(八):只看向你一个人的眼睛

  透过历史的烟尘,那些或忠或奸的权臣无论当时是多么的灿烂,也早已失了颜色,杨昭,这个历史上恶名昭著的奸相作为主角登场,感谢作者没有对他的阴险狡诈、飞扬跋扈、专权一时加以美化,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原貌。当然,只是我们从后世文献中看的的所谓“原貌”。可是,谁规定奸臣不能情深?

  再大的恶人也有过青涩的年少,再是权谋算尽也会有柔软的情动。本书在”安史之乱“的大幕中,给了一代权臣一往情深的形象,亦真亦幻,却是动人。杨昭从未掩饰他在政治上图谋,除了对女主的回护,也没有因为红颜而放弃政治立场,从开始到最后,在政治上他们始终不是一路人,在朝为官,他们应是对手而非同盟,可是,谁规定不能爱上敌人?

  这世间,情爱最是难言,让自己一往情深、宁愿身死也不要放弃的,常常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一个,以为厌恶到极点,绝不会与那样的人有一丝丝关系,到最后,却总是为那人牵肠挂肚,不能自己。莲静早知杨昭的结局,却让一颗心终是陷落。就算他是世人眼中骄奢淫逸、持宠而骄、大奸大恶之人,可是,谁规定白马王子一定都要英俊善良,普渡众生!

  就是那一句:”小时候读《射雕》,人人都爱大侠郭靖,可是,我却爱上了杨过,不能自拨。”

  万丈红尘,锋火乱世,我只看到你的苦,我只想拥你在怀中,只有我们两个,人间、地狱、离魂、恶鬼、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是什么,我都要一眼找到你,因为,我的眼睛就只能看向你,再也容不下旁的人。

  本书正史部分写的很是不错,看得出作者是下了功夫的,将离乱情爱放在真实的历史中,别有一番乱世情真的动人。我主要评了爱情部分,虽然这是主线,但作者对二人的情谊其实着墨并不多,他二人真正情深意浓也只是短短一瞬,但就因了这俗世中十几年的相识、相守、缘起缘散,才有最后作鬼也要百年相守的结局,挺好。

  还是值得一读的书。

  《玉昭词》读后感(九):似是古人缱绻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前有李林甫残害打压贤臣,后有杨国忠任用奸佞,安史之乱爆发,马嵬病变,杨国忠身死马嵬驿,杨贵妃殒逝。史料中寥寥数语便叙述完家国天下,更吝啬于风花雪月。世人如今对唐玄宗年间最津津乐道的只是杨贵妃于李隆基的爱情,算爱情么?无从得知,姑且算吧,毕竟世事残酷,唯爱动人。

  作为一个爱看史料的强迫症患者,我是不大爱看与正史沾边的小说。与史料记载的吻合,那必定是爱情的牺牲品,与史料不吻合,让强迫症患者怎么活?幸好,这本书第一遍还是我高中时强迫症没有病入膏肓时看的,幸好没有错过。

  第一遍看的时候,还名为《镇魂调》,听起来很玄幻,没想到写的却是唐朝。大部分中国人对唐代都是有一定情结的,那是我心中神往已久的风流盛世。女主是虚构的人物,这样才有利于撒狗血爱情,有利于脑洞大开,万万没想到男主居然是杨国忠,不过作者用的是杨国忠原名,并且改了字,名杨昭,依据杨国忠的历史原型,他作为杨贵妃的族兄,张易之的外甥颜值应该是不错的,作者中间插入历史,改的并不离谱,只是在历史间隙中穿插男女主的故事情结。

  对于言情小说中这样的男主设定,我是毫无免疫力的,对女主一往情深,对他人就像历史上的杨国忠一样的奸佞妄臣,历史功过自有分晓,而感情对错,谁能分辨?书中男女主的互动基本上前面三分之二全靠男主用尽心思来爱女主,没有大虐,但是一想到一代奸臣对爱人如此小心翼翼,就很戳我的萌点,而且从知道男主是谁开始就知道,杨国忠不得善终,那么这样的结局可以算作悲剧了,但往往悲剧更能触动人心。

  由于与历史基本走向相吻合,所以全文的笔调显的稍稍压抑,感情也在历史的洪荒中压抑着慢慢发展,但爱情,总归会抑制不住的,所以感情戏爆发了。只是这样的爆发让人唏嘘,在马嵬病变的前一天,女主和男主当众相拥,本是很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女主,男主,读者纷纷都知晓,明天可能就是男主身死之时。矛盾爆发前的爱情总是最让人心动但又让人心痛的,男女主这一晚的宁静爱情成为了最后的美好回忆。历史的轨迹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杨昭身死马嵬驿,那穿胸的致命一箭竟然是为了替女主而挡的,实际上女主却不畏刀剑,不死不灭。于是男主最后一句话:“我又忘了,你不惧刀剑的。”一代权臣,众人眼中自私自利的奸佞妄臣,倾覆天下,破碎河山也无所谓的男主,最后终于有了意义。女主眼睁睁的看着男主中箭,被乱刀分尸,那样的心境应该是怎样的荒凉,从此草木枯萎世间凋零。昨夜才敞开心扉,许我一辈子,你说,好,给你,都给你,一辈子都给你。而一辈子却这样短,这一瞬间,却又这样长。

  《玉昭词》读后感(十):今夕何夕不得归

  

正巧看到讨论区有个帖子, 不要怀着看了电视剧今夕何夕而想看原著的心看《玉昭词》 。不巧我就是那个先看了电视剧然后回来找书的多事人。先是去晋江买了《玉昭词》的番外,又去下了《镇魂调》的全本,终难免要与剧版产生一些联想,随便写写吧。

个人以为,出书版的《玉昭词》删去了《镇魂调》后半部分杨昭与菡玉魂魄流离的剧情,而只是保留了番外的几个故事交代了第一世杨昭如何相识并帮助小玉穿越,之后直接交代二人深山相守百年,比起《镇魂调》原版大篇幅笔墨玄幻叙述要高明不少。感觉得到作者的历史文笔功底深厚,但是玄幻设定不清晰以至于读起来云里雾里。

这部小说第一定位还是古言,但于史实中着墨,时间线长十余年,男主本身又是历史上一代奸臣,将女主置于其恩怨情仇中,也时常有生硬感。也难怪从剧版到书版都多有对女主的批评,譬如明明拥有穿越视野却好蛮干莽行,与男主感情发展过于拖沓含糊等。

但我对书版男主的人设亦有不解,男主历史人设是奸佞之臣,为权势从来不择手段,却又从书中可以看出男主对待金钱、权力多有一种疏离及漠然感,以此凸显男主更重视感情,似乎男主逐权夺利只是为了弥补年少情伤而肆意妄为?如此剧版改为架空历史,另给男主安排了一段弑母之仇,则令男主玩弄权术的动机更加明晰,亦令整体人设更加完整。只是剧版更需照顾到影视化的逻辑,以及便于演员表演。而书版作者并未着力洗白奸臣的动机及作为,倒是令书版男主更充满矛盾感。

不过我也很高兴在书中看到了剧版的几处亮点,原来皆是出于原作者之手,如男主解释布谷鸟的“布谷,不苦,不哭”,莲子苦心,以及男主拆名为化名等,但共伞一环剧版被安排给了男二,虽然表演效果提升了,却平添了一些遗憾。是的剧版的男二其实就是给书版的女主大师兄加了一些戏份,但仍然觉得许多桥段过于尴尬,不如书版师兄更加自然。奈何书版中这位真正的情敌戏份又过少。

把这个故事的三个版本悉数看完,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玉昭词》版本里的故事以及男主。剧版的男主更加平面化,虽然相较于一众古偶剧已见深度,但终归在演员的表现下显得不经推敲。而《镇魂调》后期男主亡后,由于未能有足够的史料支撑,而令人设与前出现割裂感,似乎总在作出与之前人设完全不一致之举动。故而在多重关系与史实中处理得更为恰当的,私以为还是《玉昭词》。亦在三个版本中,最令我感到余韵悠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玉昭词》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