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26 01:4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的读后感大全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是一本由杨学志 编著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一):至少发自肺腑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道理。不足之处是数学摘抄稍显多,且不自然。但仍推荐初学者阅读,因为作者至少发自肺腑。现在很多教科书都是没有个性地追求共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是在经历了业界12年以后从个性化的角度来探讨共性。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二):强力推荐,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教材

  此书(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需要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才能看得懂,作者的微博我也关注了,作者在这个行业很有底气,另外也很欣赏这样专业人才,书大致浏览了一遍,写的比教科书好多了,我看过很多通信专业的教科书,一上来就讲很多概念公式性的东西,默认你前面的基础都有,另外讲的课程都比较理论都没有结合工程应用来讲,看起来很费劲,而这个作者不一样了,他是从事过工程性研究且拿到了核心专利的人写的书,真心推荐你们看,尤其是通信专业的人看!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三):相见恨晚

  痛哭,我要是在上学的时候,大一,就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啊!!!痛哭,我要是在上学的时候,大一,就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啊!!!痛哭,我要是在上学的时候,大一,就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啊!!!痛哭,我要是在上学的时候,大一,就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啊!!!痛哭,我要是在上学的时候,大一,就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啊!!!痛哭,我要是在上学的时候,大一,就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啊!!!”创新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方法,只是实事求是而已。”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四):不要说作者只会吹,这本书还是很好的。

  我很喜欢透彻理解后的人用自己的思路把知识点串讲,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不严肃,但严谨。希望尤其是通信专业的人可以读读。虽然有点贵,看看图书馆里有没有的借。豆瓣说我的评论太短了,好了,我要复制粘贴了。~我很喜欢透彻理解后的人用自己的思路把知识点串讲,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不严肃,但严谨。希望尤其是通信专业的人可以读读。虽然有点贵,看看图书馆里有没有的借。豆瓣说我的评论太短了,好了,我要复制粘贴了。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五):的确是通信学子的“葵花宝典”

  说实话,这又不是科普读物,按作者的说法,是一本葵花宝典,把通信中重要的东西点出来,让我们这些学子不至于在无边的数学海洋挣扎,我觉得很不错,不能简单地说基础公式的堆砌,作者对这一切真是有非常深入的认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兴致,觉得乱七八糟学了那么多年的东西,终于有前辈可以很好地概括引导,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弥补,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作者在书的最后,可以看出很有野心。但是狂妄这样的话,不是我这样的后辈可以评价的,这个国家需要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也希望有天可以成为一名技术专家。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六):上学和毕业十年来, 看到的最好的技术类书籍

  这书让我读的兴奋了,从周五下班一直看到刚才半夜3点多,读完对作者充满了最深的尊敬! 4G 5G通信技术的核心专利,国家的技术主导权,华为这么伟大的民企的核心专利,都是他做出的贡献!坦率地说,我很喜欢这个作者! 他在书中流露出的科学思想,还有,真正素质教育的思想无处不在! 比如,240页矩阵的本质就是把一堆数据打包,抽象,从而能更简洁高效地表达事情背后的原理,类似编程语言的面向对象。还有就是练习抽象能力的方法就是先形象化,这一点我非常有共鸣! 还有48页对数学的宏观认识,从自然数,0,负数,无理数,完备性,再到虚数的人为概念定义,都是以人为本的认知过程的交代!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及51页点破了以e为元素的指数函数很重要的根本原因。 109页数学概念越抽象应用就越广,也越美 118页为何信号要调制到高频上,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天线。 233页:信道的时延选择性是有多普勒频移引起的,频率的选择性是由时延引起的,这是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284页离散和模拟联系的桥梁是采样率。类似这种高屋建瓴的认知哪个教科书能讲出来? 299页,懂信息论可以很快找到问题本质,让你成为高手! 397页: 无论是神奇的相对论,还是大家习以为常的高温消毒,他们的发现发明都来源于同样的行为,就是探索现象发生的背后原因,这是一个研究者所从事的最根本的活动。所有的创新,都不是空穴来风,都需要继承前人的大量知识,这个积累过程是漫长的,需要老老实实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搞清楚,理解众多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这个过程重要的任务是把思维塑造成要求所有现象都需要有合理的原因解释。这是一个研究者所需要的思维模式, 需要十几年, 数十年时间的打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前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迷信权威就得不到任何创新。当具有了这种思维模式, 并且能够符合逻辑地解释很多现象以后,如果发现了一个不能合理解释的现象,就意味着创新机会的出现。如果还不具备这种思维模式,即使把创新摆在面前也不会认得,只能是习惯性地把它归类为众多的不能理解的现象之一。 在一个领域内的创新,实际上是和这个领域内人类智力的总和竞赛,只有在这个领域内超越了过去所有的成果,才能构成一个创新。这就决定了层次低的创新,难度也就比较小一点。层次越高,数量就越少,能做到的人也越少。 等等吧,自己作者最后对创新的各种感悟,是非常深刻的,自己对通信行业的深刻见解就像是一个标杆!比如为何叫LTE不叫4G,比如各种制式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这些都只有大师才能有这样的水平和视野能写的! 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大学课本讲的太生硬了,根本就没法理解,现在想重新捡起遇到这本书,太幸运了!同时遗憾当时能有这样的宏观指引书就好了! 真想当着作者的面向他深深鞠一躬!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七):5G是如何工作的?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里

  既然5G网络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继续科普,大致了解一下5G的工作原理和关键变革。

5G和4G,只是1个G的区别吗

  快100倍

  高端4G网络,可称为4G +,LTE-A或4.5G,可提供300Mbit / s的峰值下载速度。相比之下,5G承诺提供超过1Gb / s(1000Mbit / s)的速度,许多估计接近10Gb / s(10000Mbit / s)。

  低延迟

  如今我们已经通过云利用高端GPU的强大功能享受流畅的视频游戏流媒体服务,但是只有当5G时代到来的时候,它们才会真正融入生活。

  永远连接

  那么这对WiFi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5G可能标志着传统WiFi与蜂窝信号连接的结束,所有设备均采用5G NR标准。这将是一个真正“永远连接”的移动设备的新时代。你只需要寻求5G,而不是寻找iPad上的WiFi和iPhone的LTE信号。无论在哪里,设备都将保持连接状态。

  R

  R(new radio)代表所有不同运营商和服务提供的“新”网络标准的普遍性。与早期的4G不同,LTE,WiMAX和HSPA +让客户陷入困境,5G将全部按照这种“NR”标准运行。最终,5G将开启一系列互联网可能性,目前不可能采用当今的网络标准。

  波形调制的不同

  5G利用先前难以接近的30至300 GHz之间的高频毫米波无线电波。由于高昂的成本和严格的政府监管,它们被宣传并以“mmWave”的形式销售。毫米波的分组更紧密,其容量明显高于目前使用的标准亚5 GHz无线电波。虽然这些新的网络波允许极大的速度增加,但是更高的频率在对象穿透方面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2.4 GHz WiFi最适合厚水泥墙的家庭,而5 GHz是在最佳网络环境中实现峰值速度的理想选择。

  环境支持

  5G基础设施将比4G更复杂。在体育场,商场,剧院等公共场所将需要信号增强器和专门设计的设备,你的手机也需要更换。

它是如何工作的?

  当你给某人打电话时,你的语音会被手机转换为电子信号,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最近的手机信号塔。呼叫到达另一个人的电话之前,它需要通过蜂窝塔网络。其他数据如照片和视频的传输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线通信通过射频频谱传播。5G将使用新的更高的无线电频率,因为它们不那么混乱,并且它们携带信息的速度更快。

  5G的另一个变化是运营商将能够将物理网络“切片”为多个虚拟网络:他们将能够根据其使用方式提供正确的网络片段,从而更好地管理其网络。

  5G最初使用的是超高频频谱,它具有更短的射程但更高的容量,可以为在线访问提供大量的管道。

  但考虑到距离和干扰问题,运营商开始探索低频频谱(这是目前使用的类型)以帮助5G穿越更远的距离以及通过墙壁和其他障碍物。

  在接收端,你需要一部支持5G功能的手机才能连接到5G,因为它需要一组尚未提供的特定天线。

5G最大的新意:毫米波

  什么是毫米波?这会是5G实现高速传输的关键所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毫米波,是指波长在1~10毫米的电磁波,其频率大约在30GHz~300GHz之间。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因而兼具两种波普的特点。

  理论上讲,毫米波是光波向低频的发展与微波向高频的延伸。

  从通信原理来看,无线通信最大信号带宽约在载波频率的5%左右,也就是说,载波频率越高,其可实现的信号带宽也就越大。

  在毫米波频段中,28GHz与60GHz是最有望应用在5G通信的两个频段。其中,28GHz的可用频谱带宽可达1GHz,60GHz每个信道的可用信号带宽则可达2GHz。

  所有蜂窝网络都使用无线电波来通过空中传输数据,标准网络使用较低频段(如700兆赫兹)的频谱。

  通常,频段或频率越高,可以达到的速度越高。然而,更高频率会导致更短的范围。毫米波范围介于24千兆赫和100千兆赫之间,然而它有着一些明显的限制,比如传播损耗太大,覆盖范围太小等。

  克服传播损耗、提高覆盖范围就意味着大把的金钱投入,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毫米波段属于非常不实用不经济的蛮荒之地。

  在材料方面,几乎没有电子元件或设备能够发送或者接收毫米波,生产能工作于毫米波频段的亚微米尺寸的集成电路元件也一直是很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30GHz之内的频率资源几乎被用完了。各国政府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把所有的“好”频率都分配完毕,但还是存在频率短缺和频率冲突。

  4G蜂窝系统的发展以及即将到来5G都依赖于合适的频率分配。问题是在现有范围内几乎没剩下什么频率了。

  因此,在移动通信领域,毫米波就像美洲新大陆,给移动用户和移动运营商提供了全新的,“无穷无尽”的频率资源。

  需求为创新注入了巨大的动力。近年来,生产出价廉物美的毫米波频段集成电路元件的技术难题迅速被攻克。

  通过使用SiGe、GaAs、InP、GaN等新材料和新的生产工艺,工作于毫米波段的芯片上已经集成了小至几十甚至几纳米的晶体管,大大降低了成本。

  由于3GPP决定5G NR继续使用OFDM技术,因此在其他方面5G并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革新,毫米波就成了5G技术上最大的“新意”。

  而5G其它新技术的引入,比如massive MIMO、新的numerology(子载波间隔等)、LDPC/Polar码等等,都与毫米波密切相关,都是为了让OFDM技术能更好地扩展到毫米波段。

  因此,5G也可以被称为“扩展到毫米波的增强型4G”或者“扩展到毫米波的增强型LTE”。

  毫米波段的开发利用,为5G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想象。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读后感(八):为了解5G而来,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未来一天,搬家,或出游。

  夕阳下,满屋的书,会带走。银河英雄传说,静静的躺在其中

  常识而来。

  本想学习下5G,读完本书无任何5G,主要讲解5G的基础1G、2G、3G、4G。

  了解了不少科学的常识。

  杨先生也在华为公司工作过,公司管理、创新管理上的见解我也很认同。知识产权太重要。

  希望国家后续越来越公平高效。鼓励创新,让创新者得到应有的报酬

  读书笔记

  而实际上,牛顿是一个典型的市侩。他独断专行,争名夺利,和所有的同行都搞不好关系。

  但是,真正的创新,是不可能有人给你出题的,你必须给自己出题。不是有一个说法,“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吗?

  从我的体会上去看,提出问题的时候问题差不多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解决问题。而实际情况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并行的过程。

  接受。即使接受了,也要知道,所有的结论都有前提条件。

  研究的过程就是探究竟,起怀疑,如果怀疑错了就继续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一个个问题都搞清楚了,那么你的洞察力也提高了,怀疑的水平也提高了。直到有一天,如果运气好,你的怀疑对了,就创新了。你为什么知道你怀疑对了呢?因为你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在实际应用当中,简单、高效才是王道。

  人往往是短视的,往往纠结于一人一事的成败得失。但是一件事情的成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很多因素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成败也是随机的,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概率论启示我们,要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的成败转移到提高成功率上来,要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交朋友来提高成功率。但是具体到一件事情,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学懂了概率,让我们从对偶然成败的焦虑当中解脱出来,从而洒脱、平淡、坚定和自信,这与佛理又有什么不同呢?

  实际的无线传播模型非常复杂,有建筑、植被、山岭、水面等不同地貌,因此路径衰落一般无法通过公式推导的方式获得准确的表达。更经常的做法是根据实际的测量结果总结出一些

  效应。市场的规模效应是说,一个产品的销售量越大,成本就越低。因为一个产品的投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一次性投入,比如产品的设计、生产线建造等;第二个部分是每件产品的原材料、水电等。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芯片等核心器件,主要投入是一次性投入,而随产量线性增加的第二个部分投入占很少的比例,因此产品的销量大,一次性投入就会被摊薄从而降低成本。

  大局。研究技术的人,要想做出真正的创新,除技术外还需要有市场的头脑。

  避免的方法很简单,在切换门限上再加上额外的一个值。也就是说,当小区2的信号强度大于小区1的时候,这时候还不切换,要等到当小区2的信号强度比小区1的信号强度超出一个额外的margin的时候才从小区1切换到小区2。反过来,从小区2到小区1的切换也遵循相同的原则。这样就能容忍测量的波动,避免乒乓切换。

  专利。业界流传“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这一说法,

  行为,就是探索现象发生的背后原因,

  然而不幸的是,真正的创新方向,原创者一般把最重要的专利都已经挖掘完毕才会向公众公开,

  °。流程是优秀实践的总结,也就是说如果优秀的实践能够被定义成一系列明确的动作,就可以纳入流程当中,从而提升效率和质量,并降低对人的依赖,降低成本。这个过程就是流程建设。流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对人的创造性的依赖,而其本身却是一个极其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意愿。创造性工作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让有能力人有意愿做高质量的工作。

  对一个组织来讲,创新是一种战略投入。一个完整的创新周期包括六个阶段:(1)基础原理;(2)关键技术;(3)产品设计;(4)开发;(5)生产;(6)市场,这是一个逐渐清晰,风险逐步降低,投入逐步增加的过程。整个创新周期都伴随着资源投入和决策过程,在每个阶段应该选择合理的决策模式。从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产品设计往后的各个阶段,目标比较清晰,风险比较小,相应地,创新空间也比较小。这些阶段一般采用项目的方式进行运作,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而基础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我们一般称作基础创新。在这个阶段只有一个或者少数人才懂得创新的价值,因此需要采用独裁和寡头的方式来决策,民主决策只能够扼杀创新。问题是,在初期阶段,创新和异想天开看起来并没有区别,谎言往往比真理更具有表面的合理性。在有限的资源和多如牛毛的奇怪想法的矛盾面前,由谁来做决策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信誉。

  信誉是科学家的生命,如果管理制度鼓励科学家珍惜和积累自己的信誉,就能形成良性反馈的创新文化,鼓励更多有才能的人前赴后继地创新。这就是基于信誉的授权。

  基于信誉的授权,是创新管理机制的核心。

  创新决策的一般原则是,越是靠前的阶段越需要授权,越是靠后的阶段越需要评审。这是因为在创新的初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采用评审机制,真正的创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否决。给具有资质的专家授予独裁的权力,正确的创新方向才能够保存下来,并能够保证基本的资源投入。采用权威独裁的方式,创新的成活率要比民主评审大得多。在创新后期,多数专家已经了解了客观规律,民主决策的正确率要高于独裁。并且后期决策的综合性增强,往往牵扯到产品技术和市场的各个方面,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专家的知识范围无法覆盖,民主决策更加适合。

  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我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

  在创新没有被公开和应用之前,对创新价值的判定就完全取决于评审人的意见。由于评价结果影响到发明人及其同行的竞争关系,所以虽然评审意见一般都采用技术术语,但是政治博弈已经深入其中。由于创新的实际价值还并不确定,利益博弈的因素占了主要的成分。创新要通过内部评审的关卡,并非易事。在业界存在若干种创新与权力的关系。

  创新与官僚主义天生是不相容的:创新追求超越,追求客观规律,而官僚主义强调顺从,强调人际关系。在官僚主义体系当中,创新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听话而无法得到支持,而且往往被认为是对现有权力体系的挑战而受到压制。创新的产生,需要创新者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应对技术的偏见和权力斗争。官僚主义是最为低效的创新模式。

  由于专利诉讼的成本太高,大家如果能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就别去法院花那个钱了。而谈判的要价,在双方互相展示证据后,大家都要猜测如果上法庭则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并以这个猜测结果来决定自己的出价。如果双方猜测结果差不多,就极有可能达成协议。如果差得太大,就法庭上见了。即使上了法庭,几个回合下来形势越来越明朗,很多案子也不等到宣判就庭外和解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