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德米安·比齐尔 / 桑地亚哥·卡布瑞拉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一):革命者
革命就是执行力 没船找船 没钱找钱 没人找人
视野和原则为性格之根本 多大成就看人性格
纪律是军队基石 教育是治国根本
对战友不抛弃不放弃 对敌人不谈判不妥协 无国家毋宁死
战争局势以少胜多在人心向背之间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二):切成为偶像的过程是革命式的死亡
切格瓦拉是为革命而生的人,革命是他的信仰和一切。对他来说,和平时很可怕的状态,无可忍耐。因此,他的生命必将粉碎在革命中才有意义,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一点都不为他最后的下场感到惋惜,我觉得那才是死得其所。一个革命家就应该被敌人处死。也只有这样,切才能成为他想要的人,才能成为偶像。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三):偏爱
杨絮飞舞的立夏。切格瓦拉,死在电影里,群众的冷漠就像电影结束后希希拉拉的掌声。笔调再冷竣也难掩切的力量与理想,南美风情的鼓点,怀念里又有幸福。
看的时候坐的越近越逼近真实,切的激情与拍摄的冷静形成强烈反差。相比激烈,我更偏爱这种适当的距离感,所以我应该不用看摩托日记了。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四):英雄葬礼
英雄葬礼
切,已经故去很久了,今日再看那段历史,感受依然很深,很深!
深到,已经不会打字,那就转抄几句吧!
格瓦拉等人的遗骨被运回古巴后,暂时停放在哈瓦那的何塞·马蒂纪念馆内。1997年10月9日(即格瓦拉遇难30周年),古巴国务委员会发出通知,确定当月11日至17日为国丧日,并确定将格瓦拉的遗骨以国葬的规格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圣克拉拉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五):切格
索德伯格所拍的关于切·格瓦拉的传记片现分为上、下两部上映,第一部就是这部《阿根廷》。《阿廷》则讲述了切和一群古巴流放者在1956年从墨西哥到达古巴,两年后,他们获得民众支持,依靠军队推翻了亲美的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的统治。后一部《游击队》主要讲的是切从1964年到他去世前的事情。 中文名 切·格瓦拉:阿根廷 制片地区 法国 / 西班牙 / 美国 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演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德米安·比齐尔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六):对格瓦拉的评价要一分为二
青年对格瓦拉的评价明显陷入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浪漫主义的一边倒
格瓦拉,要看到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面一面
也要看到他左倾的,盲动的一面,看到他的成功在于联系发动了群众,失败在于失去了群众,迷信"古巴教条"
格瓦拉的许多行为和言论带有强烈的情绪化色彩,但马克思主义是严谨的社会科学,如果因革命热情而陷入非理性主义,容易使革命陷入狂躁无序的宗派斗争,染上无政府主义色彩,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投机家利用.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七):我看切的传奇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说白了就这么简单,切传奇的一点,便是其两者兼备,当其在古巴胜利的时候,暴力就叫革命,切是胜利者,而当他在玻利瓦尔失败的时候,这种暴力就成了叛乱,且在此时他便成了失败者。本来,我们可以在此为他的一生画一个句号,但更加传奇之处在于,切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姿态牺牲的,这便远远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切不再是单纯的革命者或叛乱者,其形象可以突破一切障碍扶摇直上,成为了一个无人可及的标志,一个符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的他死后的那张照片简直就是耶稣受难的翻版~~~~~)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八):建议看之前先复习奥利弗斯通的《指挥官》
这个结构干枯、时间跨度很小的故事,没让我满意,可能期望值太高,整部电影我只对切的哮喘留下了深刻印象,总在不停的咳嗽,好演员,但剧本还是太单薄。斯通的《指挥官》虽然是纪录片,但在我看来却相当魔幻,斯通不是斯诺,但也似乎向斯诺看齐,仿照当年深入延安揭示毛的神秘,跑到古巴采访卡斯特罗,最令我惊奇的一段是卡斯特罗向斯通展示他的配枪,斯通接过来在手里端详,我想美国中情局看了肯定牙根痒痒,因为这是一个美国人拿着枪离老卡最近的一刻,要知道美国人上世纪谋划过无数次刺杀卡斯特罗的行动,但老卡还是好端端的进入了21世纪。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九):《硬汉》
切·格瓦拉几乎是每一个热爱自由和摇滚乐的人的心中偶像和图腾,但是真的知道他一生的事迹的人就很少了。格瓦拉那标志性的叼雪茄和大胡子,让人印象深刻。电影说实话有点沉闷,除非你对格瓦拉有很浓厚的兴趣,否则的话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了沉闷的调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不断交替也无法彻底叫醒观众的神经。在古巴的城市战斗中,格瓦拉的身影让人觉得是力量和硬朗的象征。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显得很沉稳,另外这个扮演格瓦拉的演员真的长得很像布拉德·皮特……有时看侧脸会以为就是皮特在演。
end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观后感(十):有点长。。。
许多人都对这个革命者有争议,当然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很多事情很难在当今在重新评价了,至于这些真真假假的盖棺定论,你爱不爱听,完全取决于你对事件的了解渠道。
很能细细品味的一个电影,也可以多看几遍。
切讲到关于革命的看法时,就说了一点。革命,需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爱,出于爱而革命,出于爱而暴力,否则,他就不是一个革命者。
很多细节都在无形间显露了他的本性,如果是单纯的,名义上的共产者,他肯定抢了这些有钱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切,就不是这样的伪共产。他想证明的,战争着的,永远是一种精神,因为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精神才是唯一可以永存的。即使实践早已失败,理念却永远可以再次用实践去挑战。
后面到了城里的战役很精彩,游击战居然不光适用于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