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是一本由[美国] 乔恩·李·安德森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完他的传记,如果他现在还活着 不知道会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
●real man
●好扎实的一本书,看来一时半会看不完了。格瓦拉的一些经历和行为让人捧腹,是阅读中最轻松的部分。
●走在规则对立面的审判席上的人,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人死后被变成符号使用的人,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再kindle上读的,竟然不完整
●切的非凡与平凡。 摆脱文化衫上的偶像崇拜,认识到一个活生生伟大与平凡并存的切。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一):一个人的传奇,一个时代的历史,人性的光辉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很不错的,不过翻译成中文以后,出了一点小问题,使我们看得很费力。老外的名字很难记住,反复的更换冗长的人名倒不如直接使用英文更容易让人接受。
我喜欢这本书,真实客观的写了格瓦拉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疑问,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二):伟大的人物,可惜让这本书给写废了,流水账
伟大的人物,可惜让这本书给写废了,流水账,整个书没有文采没有思想,就是流水账试的记录。读到一半就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只能当故事书翻翻,幸好这本书是借来看的。要想好好读这个人,最好还是找点别的资料,这本书不行。
切格瓦拉,在我看来,是一个斗士。23岁便以骑摩托车的方式游历美洲,通过路上的见闻增加阅历,形成价值观。大学毕业以后做过医生,从事过流动摄影师和书贩的工作,不变的是一直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关注,学习理论,接触革命成员,27岁开始古巴革命。获得一系列成功与荣誉之后又在刚果和玻利维亚进行革命斗争,虽然没有能够获取最后的成功,他的精神作为一种反叛的象征永远的留下来。英勇的游击队员那张照片也以代表一种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受到现代人的热捧。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三):永不消失的“切”
本书写的很长、很淡,像历史书一样展示了30-60年代的切和他所处的世界的成长与变化。把切的一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下,更能体会到他的悲剧、伟大和永恒。
本书的几个亮点:切的成长同拉美社会动荡的结合、切的卡斯特罗兄弟的精诚合作、古巴的社会革命与国际大环境、美苏争霸与小国斡旋。写的很详细很精彩,值得一次为契机深入专题学习下当时的拉美革命。
如果说卡斯特罗是民族主义理想主义者,那么是同样的理想主义情怀与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让切和卡斯特罗兄弟走到了一起,而切的同志信仰与全球大同的革命意志让切离开了古巴。
切的魅力在于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战斗。从他摩托车旅行开始,他就踏上了一条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照亮手足的道路。
我们需要切,愿切的精神落入新一代学子的心间。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四):肉体的超越
读完本书,距离今日已经半年之久,但心中对于这本书的印象依然深刻。本书让我记忆犹新的两个部分:一是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摩托车旅行;另一是格瓦拉对于革命的态度,特别是在异国进行的革命。
不管我对本书的评价如何或者对格瓦拉本人的印象如何,我对切那段旅行时印象特别深刻,我认为作为一个在思想上要有所突破的人必须去了解所生存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
但是,在读到切为革命投入的那一段,我却有种蚍蜉撼树的感觉,虽然古巴革命成功了,但从今天的角度看,古巴人民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还有待商榷。我认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已经没有办法让切完成他的理想,所以他有两条出路,要么放弃理想,要么只能死亡,因为他对理想的追求太强烈了。
有时候我纵览切的一生,我会开始思考,切为什么会这样义无反顾的去革命,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有一个结论不知是否正确:切属于在灵魂上自私的人,他想让自己所信仰的赋予全世界人民,但并没有考虑别人是否接受的起来。看似对生命,对肉体被消灭毫无胆怯,其实他早已超越了肉体,进入了灵魂生存模式。
我对于他自私的结论,绝对没有贬低他的任何价值。因为我认为,任何人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上限便会是无私。切格瓦拉是一个明证。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五):读完这个版本的感受
美国传记作家乔恩·李·安德森 版本。这个版本我觉得很好,切是战后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而且是很偶像化的人物,不仅西方人喜欢,国人也喜欢,网上搜一搜能搜到不下十种传记。但是我认为我读的这个版本不错,很值得推荐。
资料非常详细,详细到每一个细节都有鼻子有眼。而格瓦拉在古巴和南美搞活动参加的小战役都描写得非常具体,——他主导的游击队战役的部分是最精彩的,就像是带领我们亲历了那种丛林游击战一般,从哪里到哪里遇到了什么一个堡垒,几个人受伤,缴获了什么,在哪里遇到了伏击,遇到了什么天气,这种丛林战争的即视感真的很强。这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要知道,这种东西可都是真枪实弹的历史,而不是什么抗日神剧,非常精彩。——我实在不知道作者为了搜罗这些资料花了多少经历,但是必然是司马迁式的。
格瓦拉的个人魅力在文中表现了出来,作者和传统美国传记作家一样,总是很客观而不喜欢表露出自己的观点,有好的坏的,只要是可信的材料就提出来。美国人相信人都是有私欲、有隐秘阴暗面的,但是却不会妨碍一个人的成功和伟大。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能感到作者对格瓦拉是正面的。印象深的是格瓦拉青春期跟自己的女佣搞,因为有哮喘而一边带着氧气罩一边做,他的朋友们则在偷看(当然在拉美人眼中这没什么);格瓦拉是很积极很上进的人,肚子里有昂扬的目标,有“革命的情怀”;他非常不怕死,作者叙述中他一直在面临生死的一个个战役、抓捕、革命,但是他很淡然,从叙述中就可以感到,而且还是那幅笑的很灿烂很有魅力的样子。
大家提到格瓦拉都认为他是理想主义者,本书也如此认为。作者表露的观点不多,也没有做出人生一辈子存在的思考,本书的看点不在这里,本书最精彩的还是它的资料的丰富、翔实,写的也不罗嗦,整本书不厚但是读下来真的把格瓦拉的事迹近距离感受到了。感受就留给读者了。我很喜欢这本书。
当然,题外话还是要说,格瓦拉固然能打下江山不坐,但是凡是搞赤色革命的人大都不会好,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有记者就说,他采访格瓦拉,格瓦拉听到一个人汇报工作,随口就说“把他杀了。”我觉得可信,见惯了血的人不会对人的生命在乎的,即使他也许是20世纪浪漫红色革命家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