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测》是一本由[美]菲利普 E.泰洛克 / [美]丹 加德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预测》读后感(一):世界的未来——概率
未来需要理性分析,但是未来的发生依托的还是概率。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所以我们基于现状,以及现状的惯性 试图去分析,某一件事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发生的概率。
整本书看完,最大的收获是:麻烦的掌控力 OR 快乐的无力感 你选哪一个?
《超预测》读后感(二):如果有零颗星选就好了
一堆堆新闻拼在一起的文章,毫无连贯性,作者好像硬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新闻说得很大关系那样。还有这个标题虽然就几个字,但是很容易忽悠人来看这本书,我也被忽悠了。这么牛x的书名,作者肯定是不会放过用那些“肯定”啊,“毫无疑问”啊,“断言”啊等等的一些字眼草草总结。
来,我总结一下,我撑下来看得这一百页的心得,云里雾里
《超预测》读后感(三):不推荐看
首先本书讲述了太多篇幅都是关于预测的案例,啰嗦的话实在太多了,前半部分看得很细心,本以为忍忍熬到下半部分会好,看到中间部分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跳读看完的。不得不说翻译的也很差。
值得看得关键部分
1,费米方式(如何将复杂的难题拆解成小问题然后一步步的解决)
2,最后作者给出的附录给预测者的“十诫”很值得一读,
建议谨慎选择此书。
《超预测》读后感(四):《超预测》可能和《基地》有不可描述的关系
看完导读之后去豆瓣看一下书评,书评比较少,但觉得看过书没什么用的人却不少;我不知道这些觉得书不好看的人是抱着什么心态看这本《超预测》的;而我,首先是逛广州太古汇的方所书店时看到这本书,被名字所吸引的,然后翻了几页就买下来,但肯定不是抱着这本书就像教科书一样的心态。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和阿西莫夫的《基地》里的哈里所做的预测很像,《基地》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我一直觉得这种预测是可以实现的,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规律,看到这本书之后,啊!原来真有人这么做。
《超预测》读后感(五):开拓思维的方法论
未看之前先看书评的结果就是期望太高,结果,果然就是书评差不多概括了。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只知道概念不行,真正看过书才会有体会。总结出关于预测的几件事:1,结果正确并不意味过程正确。2,预测的基点很重要。3,实践,只有实践。4,把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能解决的,解决它。5,先外部,后内部地思考方式。6,不断更新数据,调整预测值。7,没有概率值的预测没有价值。8,思考一件事里对立的两种力量作用。9,总结经验,但警惕后视角度。其中有好几个观点都是从来没想过的,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读书,只要是偶有一两所得就很不错了,不能苛求太多。
《超预测》读后感(六):翻译者的水准真的是差得要命
个人感觉在综合知识覆盖领域里,作者介绍了一种可以提神预测能力的理论,并且该理论得到了实践证实是可行的。
我觉得这个理论是挺有意思的,但要说收获,看完后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到我的工作实践中去,比如说,我想在领导岗位上做的更好,如何应用到这个预测理论?
但一些外延的东西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对自己之前一些基于预测方面的理解有了很多提示,比如鼻尖效应,说很多时候第一反应让你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占了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不对的,鼻尖效应很容易出错,最好用第二反应进行修正。
整体还是不错,有时间回头再阅读提炼一下,补充一句,翻译水准真的差,所以导致我经常对外文书籍有些惧怕。
《超预测》读后感(七):贝叶斯分析
1、医学的变革。基于经验传统的医学不是科学,医学的变革始于定量检测的科学方法。
2、卡尼曼。卡尼曼之前的心理学如同政治或金融市场评论,各种模棱两可、主观臆断、虚头巴奥,完全没有现实指导意义。卡尼曼关于规则远胜于个人直观的实验是心理学领域的科学方法。
3、塔勒布。这位大神简直是各种书籍乱入。塔勒布关注的重点不是预测的胜率,而是预测的后果,因为在幂律分布的尾部灾难性后果面前预测的胜率毫无意义。所以作者对塔勒布很多不同意,两人关注的重点不同。
4、贝叶斯分析策略。卡尼曼书里有更多思维谬误,这些谬误我粗略归纳为忽略了贝叶斯定理中的先验概率。作者的精确预测团队远胜于所谓的专业团队一是重视先验概率,二是基于先验概率基础上的调整验证反馈的科学方法论。多数人根本没有先验概率的概念,陷入个案的繁琐细节中不可自拔。
《超预测》读后感(八):改变思维模式才是王道~
如果你觉得看完此书会成为预言帝,那还是放弃吧。
它的副标题: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在我看来,翻译成科学地和艺术地预见未来较为合适。
作者并没有指一条光明大道告诉读者怎么样才能成为预言帝,而是用实际案例讨论出这些特质的人,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比较容易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言。
当作者提做预言的时候,其实真正提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
那什么样特质的人比较容易做出准确预言呢?
拥有开放性,成长性思维,求知欲强,认真严谨,时常进行自我批判,谦卑,善于理性分析,韧劲等。欢迎对号入座。
很多时候,这些特质是可以进行培养的,通过长期时间,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那什么样的方式会导致预言错误呢?
拥有固有模式,或者说总把所谓的权威告知当成事实(缺乏质疑),把大公司成功的传记当成模仿的模板(混乱的因果关系),不懂装懂,面对难题用容易的问题替换(逃避真实问题),一味用自己的主观意见压倒别人(认知错误),因为拥有荣誉而自满破坏成功所需的思维习惯(CEO病)等
那么如何提升预言能力?
你以为提升的是预言能力,实际上提升的是整体的智慧,那就得不断面对挑战,颠覆,尝试,不怕失败,不断预测,评估和修正。
记住一句话,当形势变化时,就要改变思维。
《超预测》读后感(九):预测学的诞生
通读了第一遍,感觉一颗赛艇。
这是一本非虚构类的书,更新了一些概念,更多的是把一些原来就知道但是并不明晰的概念有机的整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这是心理学,概率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诞生出来的新生学科,预测学。
以严谨的科学方法,比如分组对照试验等之类的手段对预言这一行为进行研究总结。
结论是令人振奋的,即预言如同开车游泳一样,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一种能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甚至会出现专业的预言团队。而目前这一块领域,基本上还笼统的划归智囊团在处理。
事实上,这个大型科学研究就是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提供的经费。
我觉得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点像股票作手回忆录一样,看似平淡,实则字字珠玑,需要仔细研读。
对了,在这里,我大胆预测,在美国情报领域,在三年内,即2020年之前,这本书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概率会成为必修课程之一。
另外,值得提出一点,预测学要求的一些东西不太适用于一些企业家,创始人。
看图。
《超预测》读后感(十):核心就是多练
老外的书都有一个特征,结论清晰,例子和论证繁琐,此书也不例外。随便翻了一下,给我的一个收获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到底是确定还是不确定的?
确定的世界,就像钟表一样,内部结构高度吻合,结果清晰可测;不确定的世界就像云朵,哪怕我们知道了所有关于云形成的原理,也无法预测特定的云将会呈现什么形状。现在普遍更倾向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而人类却有一颗天生喜欢并急于寻找为什么的大脑,这就导致我们很多判断是归因谬误,因为复杂世界的结果是多因素促成的,根本难以追问“为什么”。
那《超预测》是不是就告诉我们不要妄图对世界做预测了呢?恰恰相反,作者认为预测还是可以实施,而且可以提升和改进。其中个人最受用的方法就是:外部视角,即寻找相似事件发生的概率,这是为预测寻找一个靠谱的锚,这一步极其关键,锚错了,结果也许天壤之差。其他方法还包括鉴别分类、相反角度、复盘、实践至上等,有点老生常谈了,归结起来就是多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