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姬》是一本由[日]森鸥外著作,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姬》读后感(一):旧时代悲剧
据说森鸥外和夏日漱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与夏目漱石齐名的大文豪,也是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本着“文学无罪,倾略有罪”的看法,拜读了《舞姬》。
原文电子版 ➷➷➷➷➷➷
全文基本都是悲剧收场,只是对《舞姬》和《雁》印象深刻,《泡沫记》和《信使》不做评价。
《舞姬》读后感(二):你到底想要什么
他曾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学术、政绩斐然,可他不快乐,他不想要这一切,他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他的优秀,让他和母亲可以在别人眼中成为佼佼者,他觉得,他被束缚了。后来,他成了爱情的追求者,与舞姬坠入爱河,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曾经的一切,只有一个好朋友还牵连着他和过去的,他觉得他自由了,可他依旧被束缚着,舞姬给了他自由,也束缚着他,我不知道他自始至终到底渴望些什么,他渴望权力和东边一切的富贵,还是渴望平淡与困苦之中的不朽爱情,我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有时我觉得,是爱情的压力束缚了他追求自己渴望的前景,有时又觉得是世俗的压力束缚着他追求爱情,说到底,是他自己束缚了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我们谁又知道呢…… 森鸥外的描述是那么真实,不能说主人公是一个负心男,但他也绝不是一个勇敢追求自我的战士,他是一个普通人,和我们一样。
《舞姬》读后感(三):日式得志版柳宗元
有这样一位,睿智有鸿鹄之志,又文思敏捷,知情识趣,旁征博引的大气的父亲。也难怪茉莉女士把诸位男人,都和自己父亲比一比了。
这本书的装帧漂亮至极,封面类似麂皮和灯芯绒触感,深棕咖色很日式美学。目录的呈现形式为数字大磅数的纸质触感硬挺中又细腻
一个人的青年时代世界观的养成,奠定了作家一生的输出,少年留洋德国,博彩书叔本华,黑格尔之长。对俄国文学汉语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多有采涉。这样的作家是要比谷崎润一郎这样无缘由的偏执的狂热感官主义,冷静太多的。而这样的小说,也着实没劲透了,因为没有期待,也没有转折,森老先生其小说不如茉莉女士,但不妨当社论,时政点评来看。对自由言论开放的追捧,引经据典,中立,民主,也很现代观点,社论比女儿的强太多。(人家俩一家人,你在这引战)
然而,心忧天下,壮志未酬的胸襟,年轻如我还是欠几分人生经历去参透共情
《舞姬》读后感(四):渣男养成
短篇里尤其喜欢雁和舞姬。森鸥外在探讨特定时代下的古典爱情的形式和意义。男的浪荡多情
,女的隐忍矜持。不由想到川端康成的雪国,两者都是渣男养成记。回想起雪国时,我总记得冰天雪地
,美轮美奂的雪国风景及美丽又悲戚的艺伎驹子。舞姬里的艺伎着实没有太深刻,故事的舞台虽转移到
了西欧,但艺伎只剩下凄苦较多,少了些灵动。
雁的叙事方式有些奇怪,叙事的男主在开口蹦出来后,主要内容就不再登场,最后草草出现收尾。但是
末造的人设反而非常鲜活。通过放高利贷赚了钱,还是抠抠索索的人,对个人和家庭均无比节俭。在偷
偷的纳小玉为外妾(就是小三)后,两边周转徘徊应对也是不易。结局收尾的太仓促,感觉有些可惜,
按照主调发展下去,应该是小玉的出轨,末造两边家庭的狼狈,再是冈田的离别。这里还有主角这条线的收尾补叙,因此事而与小玉的碰撞,跟主要剧情线的交汇。
但这就是我个人的无聊遐想,很多爱情故事都不会有结局。
《舞姬》读后感(五):读了一篇《舞姬》,说下感受
总体一个感觉——让外国人说古文,再翻译为现代文——那个别扭劲啊…… 唯美什么的我不懂,其实文章的思想从一段话中就能体会出来,但文中表露的一些思想完全无法认同,当然,这是借他人之口说的: “即使她对你真心实意,彼此情深意浓,这样的爱情也绝非出于慕才,实则上是男女之间的情好而已。你应当痛下决心,同她断绝这层关系。” 按我的理解,这段话中指的爱情似乎是这样的——大小姐发现穷书生很有才华后以身相许,也就是那些神话啊小说啊中的“才子佳人”是爱情,而相濡以沫或者举案齐眉等现实中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则不是。嗯,很有道理,所以爱情是病,得治!(后续,穷书生考中后迎娶更大的大小姐,然后抛弃前一个大小姐。)最后一句的神转折,则是所谓的鼓励男人抛妻弃子追求个人事业,是真正的抛弃哦,没有抚养费。文章中,给了舞女的母亲一笔赡养费让她照顾舞女,问题是有钱给赡养费没钱买船票?所以舞女必须疯,疯了,才能给他一个毫无犹豫地抛妻弃子独自回日本的不是理由的理由,在道德上的,而文人的道德观……大家都懂的。
现实中,很不巧,据说森鸥外在德国的那位买得起一张船票追到日本去了,再度被抛弃,理由是家人反对,也是尽量没在道德上留下污点呢。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自辩,狡辩的辩,看简介里用了“忏悔”,读完《舞姬》,我没感受到这一点。 先评个四星,前三篇《舞姬》《泡沫记》《信使》感觉一般,应该是翻译的锅。
《雁》,有一种遗憾美。想要而不想买,想要而得不到——小玉是想过上好生活,但不想当小老婆,特别是放高利贷的人的小老婆,这是她“不想买”的,但她这种生活又是另一些人想要而得不到的,所以小玉痛苦。女人心理变化写得很好。最终小玉和冈田唯一的机会错过了,我觉得这种结局挺好。两只笼中鸟,死了一只,剩下一只,还是笼中鸟。
《舞姬》读后感(六):印象中的一点一滴
无论如何再怎么样乱评价也不能评价到这种地步,就算各位是有生活有经历的人,但是这么麻木只能让人骂了你知道吗,尤其是中文一千年了都还没进步,反倒更衰朽了,你们不发声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太吃力了吧不是吗,写个哈哈哈就很节省时间生命是不是,还有。。。。。。。每次想看个书评就只能骂人你知道吗,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这种只能用血突兀爆破的现象秩序仍然没改变,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所有在脑海里刚刚形成的概念想法立刻被“不存在的,你不存在的,你是个女。。。”屠戮是什么感觉你知道吗?爱丽丝为什么发疯你知道吗,就是因为所有这种只能骂人的平台里,只能在荒原里枯坐的情形,打字还非常吃力只能拼骂人速度的,真恶心啊。
发生在那个冬天的故事,还有多半是外国留学生和女人的故事,总体上可以一读,但是读了也不会有什么印象,好像从未发生过的叙述手法——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叙述都是这样子,但森鸥外的确不留痕迹,应该说是要很仔细读才能体会到言外之意呢,还是该说作者只是个粗神经罢了;总而言之,并不悲伤,但也谈不上欢乐,纯粹是叙事,那些想要感动和纯真的读者可能要失望了;森鸥外是很务实的,这让他的记录有时也很残酷——大概这就叫做,越是冷酷的人,越能记录深刻的东西,但是从字里行间也绝对得不到什么温暖。所以,我是隔了很久才回想起要写这点东西;姑且算作无聊中的一点供诸君参考的印象素描。
舞姬里,那个少女疯了,因为她太相信丰太郎,对未来抱有的期望太大了,她幻想到未来的幻境,还有她的孩子;她认识到这些只不过是空想,她就崩溃了——那未来消逝了,变成了泥土,而她也永远地丧失了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被剥夺了未来······
泡沫记,我记得是巨势因为偶然的善而得以见证卖花少女的结局的故事;按照阐释,这就是善也能得到命运的反映;
信使,是女性追逐自由,残疾人为忠心而死的故事;女主拜托男主去送信,好让她能摆脱家庭和贵族的束缚,但她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纯粹的自由;最关键的是,她竟然相信了男主——仅仅因为男主是个日本人,很快就会离开——因为是陌生人,所以才有便利,这是这篇高妙的地方。
最后一篇雁,讲述的是女性的悲惨。大概较为有深度,不敢妄加评论,只能说这是一篇所有人都无可奈何的人生戏剧。
《舞姬》读后感(七):大历史背景下的悲剧
在近代日本文学中,个人主义在此起彼伏的文学思潮背景下开始显现,并且不断明朗化。以森鸥外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主流作家群体从个人主义的复苏和重建的视域中确立了独具时代意义的日本近代文学。浪漫主义小说《舞姬》是森鸥外的代表作之一。
日本留学生太田丰太郎接触德国大学的自由空气,自我逐渐觉醒,对日本官僚产生反抗情绪。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美丽的舞女爱丽丝相遇,爱丽丝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丰太郎出于同情,解囊相助。二人关系本来是纯洁的,但为谗言所害,丰太郎被免职,失去经济来源,在贫困中与爱丽丝同居,尽情享受爱情和自由。但另一方面,丰太郎又不能斩断与故国社会的联系,最后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选择了步入仕途,抛弃怀孕的爱丽丝回国。为此,爱丽丝精神失常,丰太郎内心也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这是一个悲剧故事。这个悲剧是历史大环境造成的。
从近世起,三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教的士大夫观念便开始支配日本的社会意识和教育观念。这种士大夫观念不仅影响着明治时期的知识阶层,而且也影响着《舞姬》中的丰太郎。丰太郎自幼接受持儒教思想的旧藩学馆和家庭的教育,在丰太郎的心底留有这种士大夫价值观是毫不奇怪的,是自然的。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地保留着飞黄腾达功名成就的士大夫观念等封建意识才是使 《舞姬》这一悲剧产生的必然因素。
丰太郎去德国留学,在柏林自我觉醒、解放思想、追求自我,这是日本无法比拟的。但是,丰太郎一旦要返回日本跻身官场,就必须向封建的官僚制度和社会秩序屈服,就要抛弃爱丽丝。对丰太郎来说,他的理想无疑是荣达之路和爱丽丝的爱情二者兼得。但是,在明治初期日本的土地上,这种理想的种子是不能开花结果的。这就注定了《舞姬》这一悲剧的发生,这是《舞姬》这一悲剧发生的客观因素。
另一方面,丰太郎和爱丽丝的爱情是从丰太郎的怜悯之心开始的。丰太郎黄昏散步时,看见了哭泣的爱丽丝,为她的美貌所打动,同情她的遭遇,救了她的急,以后两人交住渐渐多了起来。但那时两人的关系一直是清白的,只是后来由于丰太郎的境遇发生了剧变,遇到了被免职和母亲去世等不幸才使丰太郎向爱丽丝急剧倾斜,在万分痛苦与恍惚中与爱丽丝结为了一体。也就是说,丰太郎对爱丽丝的爱情,是在丰太郎不得志的时候找的精神寄托。这种不牢固的、脆弱的爱情是《舞姬》这一悲剧产生的内在原因。
总的来说,《舞姬》这本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作者对自己深刻的体验加以艺术化的作品,更被誉为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喜欢这种题材的读者绝对不可错过。
《舞姬》读后感(八):文流清泉情如玉
森鸥外在回国的两年后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舞姬》,并且当时的日本文坛引起重大反响。随后,森鸥外紧接着发表了他的两篇短篇小说《泡沫记》和《信使》,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三部作品便是后人们所说的森鸥外浪漫三部曲。就我看来,这三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虽然都是欧洲女性,却也无一例外全部带有日本女性的身影。文中的爱情和社会状态在森鸥外的笔下也全都带上了东方式的含蓄之美,与欧洲文学作品中一贯渲染的直白而强烈的感情、自由而开放的社会大相径庭。《舞姬》中的舞女是不自由的,她处于社会的底层,处于长期被他人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父亲死了却也只会独自落泪;同时她也是含蓄的,面对男主人公无声的拒绝,她甚至可以独自忍受,以致丧失心智。这分明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日本妇女的特征,却被森鸥外移植到了德国女性的身上。《泡沫记》中模特的生命如此脆弱,宛如泡沫般瞬间破灭;《信使》中的小姐沉默内敛,服从于家族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到,森鸥外的浪漫三部曲都带有浓浓的东方色彩,他的笔调太过于温柔和抒情,细节之处体现的是日本式的逻辑。故事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末的德国,但是人物性格和故事走向却缺少了欧洲式的刚强的强调。如果从写实小说的角度来看森鸥外的浪漫三部曲,他的写作无疑是失败的。不过,好在我们的森鸥外不是非虚构主义作家。正是他的这种温婉含蓄的笔调,正是这种内敛而脆弱的人物特征,让全篇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面纱。森鸥外在小说的写作中较多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没有赘述,没有感情预置,语言平淡得像一泉清冽而甘甜的泉水。而正是这种近似于零度写作理念的小说语言,能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含蓄温婉的笔调,造就了温柔的角色,这能让读者感受到角色感情的“真”。真真相映,读者的阅读体验就来了。三篇小说无一例外均以悲剧结尾,美好的破碎,宛若石头在水中的阵阵涟漪。涟漪掀起了读者的波澜,然而回味时又会发现,那依旧是潭清冽的水。故事的感情线一路上升,在上升的最末尾又以破碎为升华,合理,新奇,清淡爽朗,却又不失韵味,或许这就是三部曲的浪漫之处所在,也正是森鸥外写作的魅力所在。如果故事是以美好的结局收尾呢?那么小说就不免蒙上了喜剧之风,三篇小说的对比主题——感情与前途、感情与命运、感情与家族权力——就得不到体现。森鸥外的三篇小说对人物和故事架构的浪漫化处理做的恰到好处,美好的破碎是令人惋惜的,也是轻盈的。在破碎之中美好又得到了重生与永存。鸥外先生在写完《舞姬》的九月随即和夫人离婚,并且在离婚后的纷扰中创作出了《泡沫记》和《信使》。此后他一度辍笔,直到十八年后才发表了他的复归小说《半生》。浪漫三部曲真可谓是独立于欧洲与东方、近代与现代之际的明珠,其中蕴涵的感情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咂摸。
《舞姬》读后感(九):不深奥不买弄
《舞姬》也是一直想拜读一直没有心思读的一本森鸥外的中短篇集子。虽然盛名在外,与我夏目漱石并驾齐驱的名声,我森鸥外当年读的第一本却居然是《百物语》所以小时候一度把大文豪看成是怪谈作家。后来渐渐因为可能根深蒂固的“败者美学”,所以就更喜欢了那个无所事事,并不得志的庶民文豪夏目漱石,而并不那么喜欢医生,军官,留洋,仕途大好, 人生赢家的森鸥外来。
“舞姬”“信使”“泡沫记”留洋三部曲篇幅意外的短,基本没有名声在外那么吸引我的注意。固然森鸥外在柏林经历了很多别的同时代专业作家所无法经历的生活, 除了城市啊,街景,人群,更有深入的交往,贵族的社交,艺术圈子的交往的素材,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可是森鸥外的优越感也从中而初露端倪,虽说三篇都昭示了近代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 特别是在婚嫁方面,追求爱情方面, 但这些描绘都是浅尝辄止的,没有浸淫到我这样的读者的心头里。“舞姬”虽然表达了为了仕途而抛弃怀孕中的德国未婚妻的日本男人的悔恨,但换句话说,如果再给男主角一次选择的机会,结局很有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同。而说到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舞姬中主角爱丽丝的发疯也显示了这种觉醒是不完全的觉醒。这在东西方似乎没有很大差异,如果是完全的觉醒,自己独自撑下来成为单身母亲又未尝不可,至少随随便便举个例子,在萨克雷的“名利场”里,看似柔柔弱弱的阿梅利亚就是做到了呢。
“雁”这篇是留学前之作,反倒是很有风格,所以森鸥外的才能未必需要用欧式的手段去展示。但总体而言,森鸥外的明治大正庶民故事写的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首先他语言相当平实,并无深奥和卖弄之意,其次是他的意图也比较浅显,虽然他的一生都在民之上,甚至有人说他曲高和寡,写文并不需要太多考虑大众因素,可在我看来,这篇“雁”的庶民味道比夏目漱石的那些穷酸知识分子视角的故事,更坦荡,更简单,藏得一点都不深。甚至连那只被冈田打死的大雁,预示着冈田和小玉的有缘无分,也那么明显。说小玉可怜,值得同情,苏醒的对爱情的追求,最终落得无疾而终是她的悲剧,其实细想倒也未必如此。因为无论按阶层和文化教育,小玉和冈田那些大学生都不可同日而语。小玉随了放高利贷的做小妾,也并没有实质性地从她本人的角度感到悲伤,不情愿,毕竟她的视野是狭隘的。而万一她和冈田有了交集,只怕最后她也并不能达到冈田的思想高度,不能理解冈田的见解和追求,郎才女貌也未必会圆圆满满。感觉森鸥外在这个层面的,还是天真的。
对于江户历史小说“阿部一族”写的非常有深度,也从森鸥外自身的角度去思索了殉主,剖腹,武士道的一系列问题。把现代人并不容易理解的生死观以日本人“耻文化”的角度去端上台面,并把耻文化导致的殉主结局偏差,以叛逆和镇压的形式展现出来,虽不见讽刺,但足矣挑战。这在如今看来太过不值得的现象,恰恰就是武士的生存之道,也是这个民族的大义所在。
《舞姬》读后感(十):浅谈“汤岛神社”“臭桔寺”与“辩天”
《舞姬》是一直不敢读,但一直想要读的一本书。
这样的心态大概和读《莺莺传》时一样,对堂皇而又虚伪的人性,总是想要避而远之,但又怎么可能避开呢,任何人的皮袍下都能榨出“小”来。
近日终于一读。喜欢高慧勤老师的翻译,优美,精准,将森鸥外笔下辗转于明治风雅和大正浪漫之间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中,稍稍有几个在意的地方。
70页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行,原文是“狭い赈やかな仲町を通って、湯島天神の社内に这入って、阴気な臭橘寺の角を曲がって帰る。しかし仲町を右へ折れて、无縁坂から帰ることもある”,当几个地名连续出现时,可以要么都是直译,要么都是意译。在这里,“湯島天神の社”被翻译为汤岛神社,其实这里便是汤岛天满宫,学生散步经此是有意义的。因为此处供奉的是学问之神菅原道真,是学生们祈愿学业进步的地方。菅原道真是平安时代的杰出学者、诗人,可以说是当时日本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作为天神信仰的一部份,逐渐普及到日本全国,供奉他的神社便是天满宫,因为他喜爱高洁芬芳的梅花,天满宫便处处皆有梅影。
维基百科上写着:湯島天満宮(ゆしまてんまんぐう)は、東京都文京区にある神社。旧社格は府社で、現在は神社本庁の別表神社。神紋は「加賀梅鉢紋」。旧称は湯島神社で、通称は湯島天神。这里说汤岛神社是旧称,但从原文看,森鸥外应该用了通称了,否则原文就是“湯島神社”了吧。
还有“臭桔寺”。原文是“阴気な臭橘寺の角を曲がって帰る”,可见原文就是臭橘寺。而“橘”与“桔”,并无繁简关系,“桔”并不是规范的“橘”的简化字。“橘”是正字,“桔”是一个通俗字。通俗字,即民间手写和用于俗文书的一种与字书规范写法不同的字;而正式的出版物上是不应该用“俗字”的。臭橘寺应该有一定历史了,直译最好不要改字。如果说这里是简译,那也应直接用原文“臭橘寺”,橘和桔不换用。“臭橘”作为水果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的学名就是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枳”有别名枳实、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枸橘、臭杞、橘红、沉蛋等。其实具体说来,橘和桔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水果:橘生与南方,如广东福建等地,每年春节时成熟上市。桔生于北方,每年秋季成熟。桔子是一瓣一瓣的,皮一般薄些,很容易剥开,橘子则皮厚些,里面也分瓣,但是不容易掰成一瓣一瓣的,多数都是用刀切开吃。橘肉紧桔肉松,酸为橘甜为桔。
再谈一谈“辩天”。105页最后一段倒数第二行,原文“中島の弁天の社”,翻译成“辩才天女的神社”也可以,“辩才天神社”也可以,作为神明,“辩才天”是专有名词,但是印刷成“辩财天”就=_=||大辩才天,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日本有三大辩才天神社,供奉音乐艺术女神辩才天,而吉祥天女才是幸福与财富女神。在155页和157页,第三自然段第二行,“弁天の社”都被翻译为辩天神社。日文中有汉字,如果原文是“辯天堂”“辯天神社”,那么直接译作辩天堂和辩天神社即可,但因为原文不是以这种方式来写的,那么弁天译作辩才天或许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