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姆莱兄弟》是一本由[德] 卡特琳 ·希姆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一):究竟是怎样的教育培育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
究竟是怎样的教育培育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二):短评
二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希特勒的纳粹党利用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对全欧洲的复仇情绪所发动的战争。了解了一战和一战后的德国,就会对纳粹上台的必然性有所领悟。这本书展现了一个血统纯粹的纳粹家族的悲剧,虽然可说是罪有应得,但读来仍让人唏嘘。
即使没有海因里希.希姆莱,也会有其他人来充当这样的刽子手,这是时代所塑造的世纪恶魔。而希姆莱恰恰是由于其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甚至爱国主义的思想以及家庭教育所培养的勤勉、能干的“优良品质”,使其在一个群体的罪恶行军中走在了最前面。
作者作为纳粹的后代,在书中对先辈所进行的批判和行文中表现出的政治正确,从感性和亲情的角度出发,甚至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过于苛责。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三):我们该不该倾听内心的低语——读《希姆莱兄弟》
本文关键词:二战、海因里希、辛德勒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奥斯卡·辛德勒,一个商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倾尽所有拯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被救的犹太人给了他一枚戒指,上面有一句话:“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这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升华时刻,是辛德勒内心声音爆发的时刻……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后代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其思想、家庭教育、民族背景、文化等多种因素。而后人怎么看待历史呢,近距离接触过的人总会有更清晰的认知,而数代之后,就如同教科书中的文字,变得固化、“正统”。
一个人是否应该背负其家庭和民族所带来的痛苦和耻辱呢,我大概有所理解,或许你可以忽视其他人的眼光,但亲人的一句低语,就能让你的防线彻底崩溃,我们都明白犯错的是另外一个人,可却不能控制自己谴责与之相关的人,哪怕自己并不是受害人。
不是“是否应该”,而是“是否活该”。
今天看了一段视频,施害者的妻子说,男人就是应该保护女人和孩子的,他死了我还怎么活,孩子还怎么活(话的合理性不予讨论),随后弹幕上很多人说那个施害者的妻子,“那你就去死吧”。
一个人为何会犯错,如果自己在那个位置、那个背景下,是否会犯同样乃至更大的错,是否自己有权利对无辜者恶语相向。都是闲暇之时,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五):坚持自己的信仰
希姆莱1900年10月7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是巴伐利亚教师之子,1918年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曾办过养鸡场。1925年加入纳粹党,参加过啤酒馆政变。1927年接任纳粹党冲锋队全国领袖。1934年后成为德国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首脑、将冲锋队发展为控制着整个纳粹帝国的庞大组织---党卫军。拥有威严的黑色制服以及恐怖的骷髅标志。他属下的集中营屠杀了约六百万犹太人。战争末期,他企图单独和英美媾和谈判,被发现后被免除一切职务,之后化装逃亡,途中被俘后自杀。德国《明镜》周刊中对希姆莱的评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作者卡特琳·希姆莱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或历史学家,她祖父家兄弟三人都是纳粹分子,而她祖父的二哥,就是那个永远被钉在人类历史耻辱上的、被德国《明镜》周刊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的纳粹党卫军首领希姆莱。其中的海因里希·希姆莱还成为了在世界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杀人恶魔。他主导了纳粹党卫队的大屠杀行为,要对数以百万计的平民丧生负责。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六):克服过去:一个纳粹后人与自己和解的努力
一个人最难的便是“克服自己”,那么如果让一个民族“克服过去”呢?这难度恐怕比“克服自己”只高不低。在这方面,德意志民族对二战的反思绝对值得称赞。他们所做的“克服”既包括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在教育序列中坦陈真相,也包括每个个体对真相的追求态度。
卡特琳•希姆莱就是这样一个“克服过去”的民众的一员。她的伯祖父是臭名昭彰的德国盖世太保总管海因里希•希姆莱,在“希姆莱兄弟”中排行老二,主导过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约600万犹太人因此丧命。她的爷爷是恩斯特•希姆莱是老三,老大名叫格布哈特•希姆莱。跟很多纳粹的后代一样,她对自己祖父的所作所为并不十分清楚,只是以为他是一个对政治不感冒的技术人员,是“世纪杀人狂魔”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弟弟。她背着“希姆莱”这个让人羞愧的姓氏,是因为海因里希罪大恶极。直到她的父亲请她去档案馆查一下祖父的档案资料,她才发现,自己印象中跟政治毫无瓜葛的工程师爷爷,竟然跟家人一直以来的叙述如此不同!罪大恶极的不仅仅是海因里希•希姆莱,恩斯特和格布哈特,乃至他们共同的父亲老希姆莱,都是希特勒的狂热追随者!
老希姆莱夫妇及希姆莱三兄弟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七):历史中的家族往事
因为学语言的缘故,接触了很多有关二战的影片和书籍,一直很欣赏的是德国人对历史的态度,有深刻的反省,有真实的还原,不会扭曲任何一个故事,不会懈怠任何一段历史。在未读《希姆莱兄弟》一书前,我只知道,海因里希•希姆莱是纳粹中的大魔头,是仅次于希特勒的首领。其余一无所知。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陈年往事,而这多数时候都与自己的家庭有关,作为侄孙女的卡特琳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很多亲属,以家族往事的形式,为我们揭秘了一段希姆莱家族的往事。万恶的盖世太保,被还原到家族里的一名普通兄弟,从一段家族往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面的他。
众所周知的是,海因里希•希姆莱是纳粹德国的一名法西斯战犯,历任纳粹党卫队队长、党卫队帝国长官、纳粹德国盖世太保首脑、警察总监、内政部长等要职,先后兼任德国预备集团军司令、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和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对欧洲600万犹太人、同性恋者、共产党人和罗姆人的大屠杀等负有主要责任。
这都与他的成长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家庭的三个兄弟,都在不同时期加入了纳粹党,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着严格的校长父亲,然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并没有对他们后来的选择做出了改变。从这我们可以得知,真正的教育,并不只是对知识的教导,更多的是对良知的培养。
海因里希•希姆莱一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让父母以他为荣,这是童年就被塑造出的性格养成,即使在掌握着众多人的生死大权的时候,他也依旧觉得自己是在为理想而活。根深蒂固的个人荣誉和理想主义,已经让他彻底丧失了很多东西。天性终究是每个人没法改变的东西。
卡特琳从家族往事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希姆莱兄弟的成长历程,她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勇于面对过去,勇于承认历史,背负起家族和历史的重担,正因为这样的勇气,才可以让我们在多年过后,真真切切的了解到,尘封已久的历史背面,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三兄弟的故事。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八):【拾光书屋(书评)】立体的展现——希姆莱兄弟(书评)
提到希姆莱的姓氏,首先想到的是三兄弟中的海因里希•希姆莱,他曾经是德国纳粹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为党位对首领,对欧洲600万犹太人、同性恋者、共产党人和20万至50万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德国对苏联的东方总计划的倡导者和鼓动者,与他的两个兄弟相比,他的名气最大,所犯下的历史错误也是最残暴的,残暴衍深出来的历史问题,持续影响着后代的生活与工作。
前人的过错不应由后人来承担,卡特琳•希姆莱不希望自己因姓氏所遭遇的心理折磨,在孩子身上出现,始于对孩子的责任感,作者通过走访、查阅档案、日记、笔记、信件、回忆录等个人信息、相处状况来还原一个立体的希姆莱。
这里引用博士朱维毅的一句话,任何人都是有多面性的,天生恶、一贯恶、绝对恶的人只会出现在漫画与童话中。希姆莱的罪恶与其环境是无法分割的,从童年经历来看,大部分人都意想不到未来会成为“史上最大刽子手”,从其家庭角度来看,出生于普通中产家庭,是一个在良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父亲还是一个教师,仔细观察,虽然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 但是背后的社会风气与国家主义来观察,不难发现海因里希受其影响力之大。
特别是当时的一战战败,巨大的赔款带来了民生问题,引发的是社会各派都在讨论德意志与日耳曼民族的出路,在这个环境下不难看出为何希姆莱三兄弟都加入了党卫队,这其中希特勒的洗脑是功不可没。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只恶魔,走到一定的高度时,所受的限制越小,心中的恶魔也就慢慢的被释放,海因里希成为全国党卫队领袖之后,野心与政治抱负也被推到了最高峰,在民族与疯狂下,德意志对犹太人的仇视中被慢慢的扩大,至此海因里希拿起了手中的屠刀。其罪行罄竹难书,最后战败的时候,即使希姆莱与希特勒的分道扬镳,也没能摆脱希特勒对他的影响。战争年代,每一个人都是可怜人,不仅给别人的家庭带来伤害,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毁灭。
正视历史,反思过去,作者并没有因身份而偏袒,此书充分的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海因里希,其中包括了他的思想与行为。阅读此书后,读者眼中的海因里希就不在是一个恶魔!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九):历史之下
一次偶然察觉,身边一些做了妈妈的姐姐们购买药物与生活用品、婴儿用品等都偏爱德国,她们如是说,德国人有种特别的严谨与执拗,很信任他们制造的东西。二战那段历史对于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在那段历史里,作为侵略者的他们也将偏执发挥到了极致,而战后的德国人似乎也很难面对那样一段历史。我记得在龙应台与儿子的家书《亲爱的安德烈》中,安德烈就提起过,别国的人当国旗升起之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然而他们却会感到羞耻,看见国旗便会想起德国化身为侵略者的时候。
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中都更多的偏向于从受害者的角度体现出二战时期的沉重,虽然是那样的震撼以至于能与剧总人物共鸣痛苦,但是却除了觉得纳粹是那样的可怕与灭绝人性之外,对于纳粹也并无更多了解。中国文化坚信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是怎样的事情让那么多人得以改变,成为那样恐怖的恶魔?这样的悲剧要怎样才不会重演,这也是我们探寻起因的缘由。希姆莱这个三个字虽然不如希特勒一般让人闻之唾弃,却也同样恶名远扬,我还记得百科上对于他的一段评价“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本书的作者叫卡特琳•希姆莱,就是众所周知的那个姓。本书便是站在一个奇特的角度,再次解读那个众多别称下的“一个德国家庭”。作者曾对自己家族的历史毫无所知,那是某种意义上的回避,知道先辈所犯之罪,她带着负罪感,只因为她所出身的家庭,虽然她未曾经历过那些战争,却因为先辈所做之恶而痛苦不已。然而在抛开众多带着主观与妖魔化的评论之后,一层层抽丝剥茧下还原的那个人物,却与想象中的不太相同。他家境良好,受过高等教育,一个人不可能是天生的恶魔,他的形成一定是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与教育使然。而这本书真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还原了被妖魔化的人物在那样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德国家庭。
本书所著的意义不为洗白或者批判什么,没又有去夸张记录,就这样真实的记录作者所了解到的历史,就像我们回忆战争的伤痛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教训与维护和平。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十):读历史,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读历史,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旅游时,我喜欢跟在导游后面,听他们介绍各朝代历史,我喜欢去博物馆,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古代物品,我喜欢走入历史,走入过去,并不代表我活在过去,而是反思,然后展望未来。
人物传记讲究真实,客观,《希姆莱史弟》作者是卡特琳•希姆莱,1967年生于德国丁斯拉肯市,德国纳粹党卫队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侄孙女。大学期间主修政治学,并参与了现代史研究的多个项目,包含种族主义和跨文化交际等题目的研究。丈夫为以色列犹太人,其祖辈在波兰遭到过德国纳粹的迫害。
《希姆莱史弟》可以说是人物传记,也可以说是历史纪实,读者一步一步跟着作者走,也可以是一次揭秘之旅,更可以说是一种探险之旅。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大量的书面文字来串联整本书,具有客观真实性,加上作者本人的观点和看法,让本属枯燥无味的纪实书,变得有人情味,变得有情感,有活力。读者总能不自觉就随着作者思路走,跟着思考,跟着提出疑问,并随着一起找到答案。《希姆莱史弟》讲述了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讲述家族的纳粹往事。从当事人的祖父母开始导入,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各个切口突破,真实还原希姆莱史三兄弟面目和历史事件,从他们的童年,求学讲述到工作,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非常能吸引读者阅读。本书大部分内容讲述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当然还是时代的变革对人物的塑造是非常直接有力的。读完本书,很奇妙的是没有恨,没有偏激的观点,即使大量的生命被随意滥杀,可能是因为从一开始就了解了时代和家庭的背景,他们的出身,造就了人物性格特点。
作者非常有勇气直面过去,重重阻碍下,揭开真相,走入过去,在最后,作者是还进行了对后人观察和认识此人的重要补充。我一直觉得,我们后辈人,应该时刻铭记:要学习历史,不能忘记历史,要知道历史是一盏明灯,给我们的未来指引方向,让我们在未来少走弯路,往正确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