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姆莱兄弟》是一本由[德] 卡特琳 ·希姆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一):历史中的家族往事
因为学语言的缘故,接触了很多有关二战的影片和书籍,一直很欣赏的是德国人对历史的态度,有深刻的反省,有真实的还原,不会扭曲任何一个故事,不会懈怠任何一段历史。在未读《希姆莱兄弟》一书前,我只知道,海因里希•希姆莱是纳粹中的大魔头,是仅次于希特勒的首领。其余一无所知。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陈年往事,而这多数时候都与自己的家庭有关,作为侄孙女的卡特琳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很多亲属,以家族往事的形式,为我们揭秘了一段希姆莱家族的往事。万恶的盖世太保,被还原到家族里的一名普通兄弟,从一段家族往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面的他。
这都与他的成长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家庭的三个兄弟,都在不同时期加入了纳粹党,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着严格的校长父亲,然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并没有对他们后来的选择做出了改变。从这我们可以得知,真正的教育,并不只是对知识的教导,更多的是对良知的培养。
海因里希•希姆莱一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让父母以他为荣,这是童年就被塑造出的性格养成,即使在掌握着众多人的生死大权的时候,他也依旧觉得自己是在为理想而活。根深蒂固的个人荣誉和理想主义,已经让他彻底丧失了很多东西。天性终究是每个人没法改变的东西。
卡特琳从家族往事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希姆莱兄弟的成长历程,她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勇于面对过去,勇于承认历史,背负起家族和历史的重担,正因为这样的勇气,才可以让我们在多年过后,真真切切的了解到,尘封已久的历史背面,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三兄弟的故事。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二):读历史,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读历史,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旅游时,我喜欢跟在导游后面,听他们介绍各朝代历史,我喜欢去博物馆,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古代物品,我喜欢走入历史,走入过去,并不代表我活在过去,而是反思,然后展望未来。
人物传记讲究真实,客观,《希姆莱史弟》作者是卡特琳•希姆莱,1967年生于德国丁斯拉肯市,德国纳粹党卫队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侄孙女。大学期间主修政治学,并参与了现代史研究的多个项目,包含种族主义和跨文化交际等题目的研究。丈夫为以色列犹太人,其祖辈在波兰遭到过德国纳粹的迫害。
《希姆莱史弟》可以说是人物传记,也可以说是历史纪实,读者一步一步跟着作者走,也可以是一次揭秘之旅,更可以说是一种探险之旅。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大量的书面文字来串联整本书,具有客观真实性,加上作者本人的观点和看法,让本属枯燥无味的纪实书,变得有人情味,变得有情感,有活力。读者总能不自觉就随着作者思路走,跟着思考,跟着提出疑问,并随着一起找到答案。《希姆莱史弟》讲述了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讲述家族的纳粹往事。从当事人的祖父母开始导入,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各个切口突破,真实还原希姆莱史三兄弟面目和历史事件,从他们的童年,求学讲述到工作,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非常能吸引读者阅读。本书大部分内容讲述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当然还是时代的变革对人物的塑造是非常直接有力的。读完本书,很奇妙的是没有恨,没有偏激的观点,即使大量的生命被随意滥杀,可能是因为从一开始就了解了时代和家庭的背景,他们的出身,造就了人物性格特点。
作者非常有勇气直面过去,重重阻碍下,揭开真相,走入过去,在最后,作者是还进行了对后人观察和认识此人的重要补充。我一直觉得,我们后辈人,应该时刻铭记:要学习历史,不能忘记历史,要知道历史是一盏明灯,给我们的未来指引方向,让我们在未来少走弯路,往正确方向前进。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三):这是一本有关于历史的教科书
之前很少接触到外国历史,看了希姆莱兄弟对二战也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不说内容,光是作家的身份就值得读者一看。这本历史书属于纪实文学,正如译者所说,查阅资料,收集个人信息,寻访亲历者这三点有机结合,写出来的历史才更真实,能使之活起来。
这本书的写作格式也很新颖,前面先把所有人物做一个清晰的介绍,并且附带上照片及亲属。在读者带着对书中人物的大致了解去看文章的时候,就会理解是什么性格使书中的人物做怎样的决定与举动,这也是唯一的一本描写亲人眼中的希姆莱一家。
卡特琳以这样一个身份来写上面几辈人的肮脏历史,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后代,这对于作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她的勇气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下面来说说本书的内容,作者从小就生活在姓氏的阴影中,人们都知道她的前辈们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这也使作者后来从事历史研究。她的伯祖父,也就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甚至有一个响亮的外号——“世纪杀人魔”。由于偶然的机会,父亲让卡特琳到柏林联邦档案馆去查一下祖父的档案资料,之前她对家里那些历史其实不感兴趣。当她看到那些档案之后发现和家人之前叙述的内容不符,这才促使她去证实一些东西。
卡特琳作为家族的一名成员,并没有避讳过什么,她的丈夫的前辈们就是曾经被希姆莱追杀逃亡的犹太人。卡特琳也没有说一开始就把希姆莱写的无恶不作,确实也没有谁是天生就是杀人狂,这些只能在电影中出现,其实希姆莱兄弟包括老希姆莱,一开始也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但究竟是什么使他走向邪恶道路的呢?他的思想的转变在家庭、阶层、社会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恶化,确实历史能够改变一个人。
希姆莱得人生其实不是那么辉煌传奇,他从下体质弱,疑心重,经历的也不多。所谓参加过一战不过就是参加过一段军事训练罢了,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的他都不知道。他的婚姻也很失败,娶了个不爱她的女人,最后和女秘书发生了性爱关系,并且还怀了他的两个孩子。确实他也是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的,毕竟脑袋里什么都没有的人干不成大事。最恐怖的人不是没文化的坏人,而是学历高的坏人,学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好坏。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四):《希姆莱兄弟》: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据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而人类对于家族史的痴迷,怕也是基于此心理,因为了解“我是谁”是一个人存在的“基石”之一。
德国人卡特琳。希姆莱出生于德国二战后最臭名昭著的家族之一———希姆莱家族。因为她的祖父的二哥海因里希。希姆莱是纳粹党卫军首领,在二战期间犯下过许多恶行,甚至德国《明镜》周刊将海因里希评价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侩子手”,可想而知,希姆莱家族及其后人在二战后会过着怎样的日子。
卡特琳从小的记忆里,当同学知道她与“那个希姆莱”是亲戚时“全班鸦雀无声”,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为自己的姓氏羞愧不已”,对先辈所做的一切“有着无法言表却极度压抑的负罪感”———不少战后关于纳粹子女后代的资料显示,这几乎是所有德国二战重要战犯家族的后人中很普遍的态度———当然也有顽固拥护父辈思想的后人,比如卡特琳的姑姑古德隆。希姆莱(她被称为“纳粹公主”)。
她的家族中,二战后已经对“那个希姆莱”绝口不提,或许是家族中的长辈们觉得无法向子女们解释当年的行为,又或许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允许他们提及当年的那段经历,总之,那段日子逐渐成为家族中的谜团。但当卡特琳的儿子渐渐长大,等他到了要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年纪,卡特琳发现她无力言说。
不理清过往,就无法面向未来。恰巧,卡特琳的父亲委托她前往国家档案馆的相关纳粹档案中查询关于祖父的资料。卡特琳的祖父是海因里希最小的弟弟,他在二战结束时就死了,死讯一直到两年后才经人传给她的祖母。卡特琳父亲从小就生长在父亲缺失的环境下,每次问起父亲,母亲总会“心脏病发”,自此不再追问这个话题——或许家人们心里会侥幸地认为,家族关于纳粹的罪恶仅仅与海因里希有关吧。
但当关于祖父的资料渐渐展现在卡特琳眼前时,她惊讶地发现,不仅祖父的二哥海因里希参与纳粹事业,祖父自己和祖父大哥,甚至自己的祖母保拉也曾参与其中。“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父辈的罪行会超出自己的想象”,这是纳粹的后人们内心最沉重的压力。
即使没有深重的罪行,但卡特琳最初依然难以接受自己的祖父、祖母都是忠诚的纳粹追随者,甚至当时祖母的家族并不看好这桩婚事只不过稍微欣慰的是“女儿嫁入了有名望的家庭”。历史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保拉最初嫁入希姆莱家族时,正是海因里希。希姆莱渐渐走向权力高层的过程中,他们作为权力人物的家人,显然也享受到了不少特权的优待。甚至最后德国难民因战败而逃亡时,保拉还可以带着子女们坐着二伯父安排的汽车从容撤退。
再“风云”的人物,落实到当时的每一天上,过得也是如普通人般实实在在的日子。在卡特琳笔下渐渐展开的家族生活中,我们看见海因里希从一个身体羸弱、大学毕业后怎么都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一步一步从一个小党派的秘书走上帝国权力的高层。而他的家人因为他的缘故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纳粹党的“忠实拥护者”。我们从希姆莱家族的经历当中,似乎可以一窥当时被纳粹极端思想所席卷的德国普通民众的变化,看到当时的德国人如何从普通人一点一滴地被卷进疯狂致命的漩涡当中去。
或许,这是卡特琳书写她的家族史的另一个意义吧。而再追溯到她的曾祖父曾祖母的经历,更让后世人吃惊的是,受到良好教育、出身富裕家庭并且家教严格的希姆莱三兄弟,为何能出现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侩子手”?这也是二战后很多德国学者致力于反思的——据战后统计,参与制定纳粹政府“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这项人类史上骇人听闻的国家罪行计划的15人中,9位都有博士学位!这个数据震惊了当时很多人,之后学者们也都对此进行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反思。或许,我们从卡特琳的书中能感受到一些来自希姆莱兄弟成长中的蛛丝马迹。
写完这本书,卡特琳说,这一刻她才感到好受点,当儿子就家族的过去而询问她时,她“能有问必答,对先辈们的罪过和责任程度给出明确的说明”。
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不忘过去,才有未来。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五):我眼中的海因里希
《希姆莱兄弟》是一部精彩而严谨的作品,作为一名理科生,对世界历史并不是太了解。对于惨绝人寰的二战,我也是知道残忍的结果,完整的故事却一无所知。感谢这本书,却让我慢慢了解到那久远的二战,还有希姆莱兄弟,希特勒等等。但在这里,我只想谈谈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海因里希。
其实,从海因里希的经历看,他的一生并不是顺顺当当的。初期,他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努力却得不到什么好的结果,处处不如哥哥格里哈特优秀;从小体质孱弱,敏感多疑,因为年龄从军经历也没有得到什么荣誉。同时婚姻也不顺利。就这样一个平凡人,在德国当时社会,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成为了那个犯下滔天大罪,残忍杀人的纳粹头领。但在我看来,纳粹主义的出现是顺应那个时代的,正如大多数民众一样,选择支持纳粹主义只是单纯为了反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急于改变的愿望。海因里希同大多数青年一样选择效忠纳粹主义领导者,慢慢努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其实,这并没有多大的过错,这是时代在逼着人去改变社会,为了生存而必须这样。海因里希就是希望摆脱哥哥的光环,重新找一条路来证明自己,得到家人的肯定。
最终,海因里希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摸爬滚打,一步步站在了高处,同时也让希姆莱一家的社会地位提高,甚至可以得到希特勒的关心问候。书中的评价很中肯“海因里希毫不动摇信念,常年来保持理想,不投机取巧,通过那不懈努力最终活得成功的经历,他们—老希姆莱夫妇,感到佩服不已”。任何的成功,永远离不开努力与坚持,不管之后,他变成怎样,我觉得他的精神应该被人记住,应该被人学习。正如词语“盖棺定论”,无论身前的一切功过是非,都应有过公正的评价。海因里希,也应值得我们铭记。
最后,我想向作者卡特琳.希姆莱致敬。作者是海因里希的侄孙女,作为母亲,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像孩子们解释清楚自己父辈同犹太人的恩怨,同时因为父亲“想查清楚事实,却又害怕看到真相”的矛盾心理,于是作者开始了艰难查资料,四处取证。独自面临这困难的搜集资料的道路,有不断与来自身体与心理方面的痛苦做着抗争。谢谢作者的勇敢与强烈的责任感,才使我有幸了解到二战那个时代,认识了海因里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段比较公正的历史。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六):敬畏历史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对一战、二战来说都是感觉久远的事情,是一段斗争和反抗的历史。对于二战时期的海德里因希姆莱这个人物仅仅停留在纳粹德国的头号法西斯战犯,一个是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制造了犹太种族的大屠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依然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被战争摧残的犹太人民的眼神,绝望、孤寂,未知的恐惧一直在头顶缠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或者直到现在,希姆莱这个姓氏都会带给人们恐惧和困扰。《希姆莱兄弟》作者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侄孙女卡特琳•希姆莱,不回避改变不了的血统和姓氏,鼓起勇气查阅档案笔记从亲人的角度,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家庭的纳粹往事,展示了希姆莱三兄弟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勇敢地进行血亲跨代的反思。
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从求学到战场再到婚姻家庭,通过手稿和照片展现出一个立体的有血肉有思想的希姆莱。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希姆莱三兄弟从小得以优越的条件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和课外训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开明温和式的教育方式也使得其堪成贵族绅士。 对于海德里因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世纪杀人狂魔,卡特琳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阶层、社会、经济、普通民众和列强等因素的刺激,使得,像希姆莱兄弟一样的年轻人虽接受高等教育,但思想上种下了效忠纳粹主义的种子 并生根发芽,直到疯狂的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沉醉在权利和极端的纳粹思想中不能自拔。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刻意著书来洗白自己或为希姆莱辩解正名,而是客观的描写了普罗大众所不知晓的希姆莱兄弟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行为转变的内外诱因,解读给自己和后代带来耻辱的祖父辈前人,反思作为母亲如何向自己的后代客观的解释家族历史。
敬畏历史,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批判中前进。拥有高知识水平并不意味着高文明程度,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应并行不悖,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应当齐头并进,让贤者来治国理政。至于已经犯下的过错和罪责,由历史来评判,不逃避不曲解,勇敢正直的面对人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七):历史之下
一次偶然察觉,身边一些做了妈妈的姐姐们购买药物与生活用品、婴儿用品等都偏爱德国,她们如是说,德国人有种特别的严谨与执拗,很信任他们制造的东西。二战那段历史对于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在那段历史里,作为侵略者的他们也将偏执发挥到了极致,而战后的德国人似乎也很难面对那样一段历史。我记得在龙应台与儿子的家书《亲爱的安德烈》中,安德烈就提起过,别国的人当国旗升起之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然而他们却会感到羞耻,看见国旗便会想起德国化身为侵略者的时候。
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中都更多的偏向于从受害者的角度体现出二战时期的沉重,虽然是那样的震撼以至于能与剧总人物共鸣痛苦,但是却除了觉得纳粹是那样的可怕与灭绝人性之外,对于纳粹也并无更多了解。中国文化坚信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是怎样的事情让那么多人得以改变,成为那样恐怖的恶魔?这样的悲剧要怎样才不会重演,这也是我们探寻起因的缘由。希姆莱这个三个字虽然不如希特勒一般让人闻之唾弃,却也同样恶名远扬,我还记得百科上对于他的一段评价“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本书的作者叫卡特琳•希姆莱,就是众所周知的那个姓。本书便是站在一个奇特的角度,再次解读那个众多别称下的“一个德国家庭”。作者曾对自己家族的历史毫无所知,那是某种意义上的回避,知道先辈所犯之罪,她带着负罪感,只因为她所出身的家庭,虽然她未曾经历过那些战争,却因为先辈所做之恶而痛苦不已。然而在抛开众多带着主观与妖魔化的评论之后,一层层抽丝剥茧下还原的那个人物,却与想象中的不太相同。他家境良好,受过高等教育,一个人不可能是天生的恶魔,他的形成一定是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与教育使然。而这本书真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还原了被妖魔化的人物在那样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德国家庭。
本书所著的意义不为洗白或者批判什么,没又有去夸张记录,就这样真实的记录作者所了解到的历史,就像我们回忆战争的伤痛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教训与维护和平。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八):短评
二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希特勒的纳粹党利用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对全欧洲的复仇情绪所发动的战争。了解了一战和一战后的德国,就会对纳粹上台的必然性有所领悟。这本书展现了一个血统纯粹的纳粹家族的悲剧,虽然可说是罪有应得,但读来仍让人唏嘘。
即使没有海因里希.希姆莱,也会有其他人来充当这样的刽子手,这是时代所塑造的世纪恶魔。而希姆莱恰恰是由于其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甚至爱国主义的思想以及家庭教育所培养的勤勉、能干的“优良品质”,使其在一个群体的罪恶行军中走在了最前面。
作者作为纳粹的后代,在书中对先辈所进行的批判和行文中表现出的政治正确,从感性和亲情的角度出发,甚至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过于苛责。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九):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
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书评中写道:“人们应当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她的书不仅讲述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也是对当下社会的警示。全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她对自己的种种发问。”身为纳粹分子的后代,她背负了沉重的血统耻辱感,在反思历史和观察社会方面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和深刻。在检视家族档案以及与亲戚交谈时,她发现不少人有意或无意地“粉饰”了家族史。这为她的研究带来了障碍,并刺激她更加努力地去寻找真相。她的丈夫是犹太人,其祖辈曾经历过她的祖辈领导的党卫队的追杀。卡特琳曾扪心自问,“我一直都害怕如果有一天,他(儿子)知道他的家族一方面赫赫有名,另一方面死无葬身之地时,我该如何面对”。而写作本书,就是给儿子的一个交待——“我要向孩子传授的家族历史,将不再像家里流传的那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应该对先辈们的罪过和责任程度给出明确的说明”。
传奇的色彩从当时的学校教育即可窥见一斑:1935 年11 月1 日起,格布哈特果然被分在慕尼黑附近的一所名叫奥斯卡·冯·米勒的综合性科技工程院校担任副校长,半年后他就被提拔为校长,并且每个月有将近1000 帝国马克的薪水,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丰厚的一笔收入。除了行政领导外,他还讲授绘画和文化史两门课。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他更是义不容辞。当时的一份评价报告中提到,“他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纳粹教师联盟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海外德国人联合会会员的身份显然让他得以胜任这方面的教课任务。
格布哈特起初在纳粹教师联盟参加晚上和周末的培训课程,并在后来亲自上阵授课。所谓课程就是从“民族社会主义意义上”对参加课程者通过政治灌输、准军事化体能训练和严格规定的流程进行“专业、全面的培养”。培训课程要让“教育工作者们” 能将纳粹的政治世界观运用在例如人种学、史前历史、地缘政治学、德意志裔问题和东部问题等新政治课中。
有书友的评价是这样的:战争让多少年轻人奔赴前线,或生或死或不知所踪,而那些幸运地活下来的人,也不一定就真的能够重新过上真正的新生活,他们终生都背负着战争的恶梦,内心永远与家人保持着痛苦的距离。战争毁掉了多少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那些留守在家乡的人们也是如此,父亲儿子上了前线,从此生离死别。回到家中又怎么样呢?不是身体有残疾就是内心再也没办法融入。读过几部感人肺腑的战争小说,深深感受到来自于时代大动荡下小人物的无奈,人们没办法向时代说不,只能承受。而这种伤痕一代人两代人都远远抹不平。所以如今的人类多了些冷静,愿意让和平永存世间。
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直面这种勇气,正视历史,珍惜和平。希望和平永在!
《希姆莱兄弟》读后感(十):坚持自己的信仰
希姆莱1900年10月7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是巴伐利亚教师之子,1918年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曾办过养鸡场。1925年加入纳粹党,参加过啤酒馆政变。1927年接任纳粹党冲锋队全国领袖。1934年后成为德国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首脑、将冲锋队发展为控制着整个纳粹帝国的庞大组织---党卫军。拥有威严的黑色制服以及恐怖的骷髅标志。他属下的集中营屠杀了约六百万犹太人。战争末期,他企图单独和英美媾和谈判,被发现后被免除一切职务,之后化装逃亡,途中被俘后自杀。德国《明镜》周刊中对希姆莱的评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作者卡特琳·希姆莱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或历史学家,她祖父家兄弟三人都是纳粹分子,而她祖父的二哥,就是那个永远被钉在人类历史耻辱上的、被德国《明镜》周刊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的纳粹党卫军首领希姆莱。其中的海因里希·希姆莱还成为了在世界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杀人恶魔。他主导了纳粹党卫队的大屠杀行为,要对数以百万计的平民丧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