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民国》是一本由: 何小兰 / 上官人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面民国》读后感(一):历史不容遮蔽
过去我们讲的四大家族,其实是政治语言,政治宣传的需要。陈立夫下台后在美国养鸡,怎么会是垄断家族呢?宋子文的全部档案公开了,我去看过,最后审计,他的财产不过八百多万美元。这里包括了他离开大陆后各种经营收入,他是很有经营头脑的,算比较有钱的。孔祥熙是贪污的。蒋介石本身没有太多私产。他也不需要,国库和他的家库差不多,他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他贪污的证据。
《封面民国》读后感(二):现在是怎么回事,书也有水军了吗
刚看了第一篇,吴佩孚,措辞语气就像小学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内容也是流水账。真的很无语!!!这种书,我自己坐在家里上网搜些信息,摘抄几个小故事都能写得出来!尼玛的,8.9?简直扯淡,害我买了这本都不好意思让别人看见的书。。。。。刚看了第一篇,吴佩孚,措辞语气就像小学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内容也是流水账。真的很无语!!!这种书,我自己坐在家里上网搜些信息,摘抄几个小故事都能写得出来!尼玛的,8.9?简直扯淡,害我买了这本都不好意思让别人看见的书。。。。。
《封面民国》读后感(三):抚摸真实的民国
简短的故事,直白的语言,没有过多的文辞修饰,但就是这直白无华的语言让我更感觉到故事的真实,感到这些民国政要并没有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寥寥数笔,勾勒民国政坛奇人奇事,人物形象很丰满,在嬉笑中,能让人对人生多一点感悟。《封面民国》,所写人物都集中在民国时期,涉及人物的家世、大事、转折、结局,信息量极大,写法更为传神
民国时期,中国人面临着亡国、亡族、亡文明的极度危险。一批民国政要,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刻,共同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抗争,他们的人生浮沉与命运变迁,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深思;他们的担当、风骨与精神,值得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铭记。
《封面民国》读后感(四):视点独特
作者以这些民国政要为主角,以他们荣登杂志的理由为主线,选取了能够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影响当时社会进程的重要事件来重点叙述,披露了他们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和一些与他们有关的事件的内幕。透过这些描述能够让我们对这些民国政要和当时的政治风云有更清晰的了解。
全书内容丰富,视角新颖,语言通俗、幽默,叙述生动、流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封面民国》读后感(五):民国恍惚就在我们身边
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同样的问题,是最好的安排。让人怦然心动的作品,得出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很有价值。很深刻的著作,读后感觉收获很大。希望作者多写出这样的作品,让我们品读至深。
以往的历史书,真是害人不浅,对民国很多著名人物的评价都不客观,或者说是故意不讲,屏蔽他们的信息。这本书写了很多民国政要,形形色色,有所谓的革命家,也有军阀、汉奸什么的,写的很客观,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轶事反映他们的性情与命运,而不多做主观评价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
《封面民国》读后感(六):还原真实的吴佩孚
在沦陷的北平,无论日本人和汉奸们怎样利诱威逼,吴佩孚都不改其志。为明志,他买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厅里。1939年12月,吴佩孚因牙病病逝于北平。 1940年1月24日,吴佩孚发丧。送葬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吴佩孚的同窗挚友李际春的挽联:不爱钱,不蓄妾,不入租界,执简以书,是为真不朽;同投军,同就学,同拯国难,扶棺痛哭,岂独念私情。
《封面民国》读后感(七):清新的视角 生动的细节
作者以这些民国政要为主角,以他们荣登杂志的理由为主线,选取了能够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影响当时社会进程的重要事件来重点叙述,披露了他们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和一些与他们有关的事件的内幕。透过这些描述能够让我们对这些民国政要和当时的政治风云有更清晰的了解。
《封面民国》首先是视角的新颖。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说说那些上了〈时代〉周刊的民国政要》,对文化和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有关民国政要的历史细节,自然不容错过。作者以《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的民国政要为线索,串联起1923-1949年的中国历史。这个视角显得很独特。作为多年受正统的意识形态历史教育长大的人,从这个旁观者美国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历史,会觉得新鲜的让人咂舌。当时西方主流媒体关注的都是那些“军阀”“反动派”等风云人物,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原来是那样的复杂。第一个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是“中国最强者”吴佩孚,而深受两岸爱戴的伟人孙中山并没有上过《时代》封面,甚至还被美国人称为“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其次是细节的还原。书中引用不少当时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报道,还有当事人的日记及其后人的回忆录,文笔幽默调皮,细节刻画生动之极,充满着许多可堪玩味的细节。比如1923年山东临城大劫案,会让人马上想到现在发生在伊拉克或者阿富汗的人质危机,当时中国的确乱得可以。宋子文并不是“蒋身边的人”,曾经由于汽车玻璃被砸坏而对群众运动产出厌恶进而决定了他的政治倾向。
《封面民国》读后感(八):民国政要的正面与侧面
美国《时代》周刊以其独特的视角铭记世界历史发展的片段和瞬间,也是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鲜明写照。而中国作为《时代》周刊一直关注的对象,处于其政治、社会旋涡中的核心人物不免多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
纵观中国的历史,它犹如奔腾不止的江河,有时浩浩汤汤、一泻千里;有时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有时波涛汹涌、浊浪翻腾……
当历史的脚步走进民国的门槛,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波折、大动乱,也注定这个时代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物和事件。
在这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出现许多对国家命运有重要影响的实权人物,他们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比如那些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民国政要,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为显赫,有的独霸一方,有的号令全国,有的操控中国的钱袋子……尽管他们的身份各异,但在世界影响力上各有千秋。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人当中,有的实力并不是当时最强的,为何也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他们靠什么得到《时代》周刊的关注?
本书以《时代》周刊封面所登载的民国政要为主角,以他们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缘由为主线,来讲述一些能展现他们人物个性和影响当时社会进程的事件,其中包括当时的社会风情和政治内幕等。书中也叙述了这些民国政要为人处世的细节,并加上微型的生平简介,以便我们对这些民国政要和当时的政治风云有更真实的了解。
本书依据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蒋介石、冯玉祥、汪精卫等民国政要的日记撰写而成,展现了这些民国政要的内心世界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本书不是传统的学术著作,但所依据的史料有据可查,行文通俗,是一本适合床头休闲的通俗读物。
《封面民国》读后感(九):有料,有观点,文笔老辣,可作延展性阅读
《封面民国》读后感(十):历史没有假如
在读《封面民国》的时候,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课程刚好进入了“多元线性回归”的部分,我突然发觉,历史跟多元统计分析还真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们总是从结果出发,希望在纷繁的信息中整理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知道这些原因是怎么作用于结果的.然而,事实总是让人失望,我们得到的信息不能全面的反应事实、我们选取的参数组合是主观的、我们建立的模型是不唯一的……
历史就像一团麻,各种因素纠结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不清,道不明。
《封面民国》貌是一本随笔集。我倒觉得说是读书笔记更合适些。作者以1923-1949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那些民国政要为叙述对象,大量引用其报道,并补充了一些历史人物和记者的日记、自传资料,其间穿插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于是,我们透过当年的权威传媒看到了其名熟悉其人陌生的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吴佩孚;看到了连名字都不甚熟悉的史迪威、顾维钧、luce;还看到了我甚至从未听说过的陈友仁、陈诚......
历史总是让人唏嘘
如果不是西安事变,918事件中下令放弃抵抗的张学良会不会被扣上民族叛徒或者至少是败家子的帽子?
如果不是孙凤鸣暗杀的子弹不够精准,1932年还积极主战的汪精卫还会不会落下大汉奸的骂名? 如果不是史迪威冲动的在众人面前读了让蒋介石颜面尽失的罗斯福的传真,个人恩怨的爆发最终导致这位老中国通被召回,已经准备接受罗斯福建议打算按照史迪威方案重整军队的蒋介石,或许在若干年后的内战中就不至于兵败如山倒。
如果不是在马歇尔在国共军事调解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美国仍在按抗日期间的协议给国民党军队提供军援,彻底激怒了原本信任马的共产党,中共还会不会那么毅然绝然的在二战后投向苏联的怀抱?
历史比统计更让人头疼,这一切的猜测,都是不可检验的;这一切的原因,也都是人们在看到结果的后根据手头仅有的资料臆想的。
政治产生历史,历史服务于政治。尽管如此,对于辛亥革命后,只知党史不知国史的我们,多读读这样的资料也不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