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19 03:4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00字

  《吾国与吾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第二部分 生活

  看前半部分,觉得我艹我艹,说得太有道理了。第二部分开始,我就“这踏马什么?”

  我说,他不仅仅是要求女性三从四德,而是觉得女性应该既有知识文化又三从四德,并且生个可爱的小孩。

  先生说,女人的权力来自于资本主义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对劳动力的需求。那个年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也没发展起来,新的两性关系很难打破旧的垄断。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二):短评

  思想类书籍比小说类难消化,我不得不在阅读字句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精神能够同调,以期了解它们的意思。以至于在计划外一周才看掉这本书。收获匪浅,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的民族秉性。并且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无数契合特征。进取心不足,向往平和的田园,温和且冷眼看世事,仿佛于己无关又无能为力。这样的性情不是天生的,是国学文化字里行间熏陶的,但我很喜欢这样。现在的中国人又怎样了,暴躁戾气贪图眼前的利益,他们也许在将来会被称为迷茫的一代。或许二三代。林先生写此书的目的在与向世界表明,我们并非落后文明,相反是文化老熟的表现。但现在的中国人,更喜欢要向世界大喊大叫,老子现在已经有钱了!虽然多数人不具备资格,但他们在精神上已经拥有了这样的自觉。遗憾的表露着民族自信被摧毁,尚未复原的急火。来日如何,某不会知道,只是衷心希望文化的延续,和重新找到民族秉性中的纯良和不争。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三):又遇林语堂

  又遇林语堂 — 同一 个人的作品,我读的最多的就是林语堂了,前者曾接触过人物传记《武则天正传》和《苏东坡传》,二者讲的是东坡的智慧和武氏的手段,他本人则只是一个叙述者,其间虽不乏对二人的情感流露,于其生活之哲学则只是冰山一角,林的文字也确实具有魅力,不过本书是以半文言的形式展开的,初读起来有些拗口,而且其中的许多句式语法与今日有所不同,许多读者对此颇有微词,到此我已将近阅读四分之三,且抛开最后之生活,从国民性格的角度上谈一谈本书给我的感受:林语堂对于国民性格的分析与鲁迅的批判还有柏杨的怒斥不同,(在这点上柏杨和鲁迅确实有些相似,虽然柏杨本人说鲁迅缺乏包容性,不过后人也如是说柏杨,)林以幽默诙谐的语调对我们的国民性格、生活、以及艺术做了冷静的分析,其间虽以讽刺为主,但仍不失对于中国在各方面成就的肯定。可以说,他并不是为了批判而做此书,他把这种种过错看做祖国的困恼烦忧,不对其进行任何掩饰,因为他从未放弃过对祖国的希望,是的,中国终将将会调整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可以的话去读原版吧!

  林老的这本书,原版是英文版的,写给国外人以了解中国,这本翻译版初看真的很晦涩难懂,并不吸引我,所以看的很慢。

  怎么说,在当时那个年代,能有如此深刻的剖析吾国与吾民,实属不易,而且不得不说还有很多现今问题其实当时书中已隐约有所预测,所以真的静下心来看完,收获比我想的多。

  首先林老很多语言其实幽默中透着讽刺,一点情面也不留给国人,偶尔也是看的边思考边微笑;其次很多观点在现今看来,还是不得不赞同!

  一是家族制度。对国人而言,与其说忠于国家不如说忠于家族!对于家族制度奉行的中国,法制规范无用也是理所当然,所以腐败社会、人情社会,亦或者爱国情怀,种种问题,根结就是注重私德而摒弃公德的家族制度!

  二是生活态度。中国人貌似乐天知命认识太深厚,所以对生活更多充实着享乐主义,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的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也是一定程度受到如此认识的影响。就如林老所言,中国人更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东西供己精神以享受。

  三是中国人的性格。温厚而热爱和平、避世而缺乏公共精神、老成而嘲笑热情和理想、守旧而抗拒改革与创新、圆滑中庸、含蓄忍耐、知足常乐。真的是每一个点都说的是我们!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内省!吾国与吾民不终究是完美的,缺点很多,但我们依旧需要内省而薄发,我依旧为其骄傲!下次会选择看英文原版的,毕竟这本翻译版本真的读来涩口无味!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五):读懂中国的国民性的首选书——评《吾国与吾民》

  文/岸晓风

  说起林语堂先生的传世之作,肯定绕不开《吾国与吾民》这本书。这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曾在相当长时间内盘踞畅销书榜首位置。我们现在读到的其实是根据英文而翻译过来的,但是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林语堂先生“脚踏中西文化”的伟大与自信。

  具体对于这本书来说,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让那些起初对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不太了解的西方人一下子进入了“欲罢不能”的境地。而对于我们来说,从书中读到的更多是关于中国的国民性。

  当然这本书有很多突出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

  比如有趣。对于中国南北方的差别,虽然每个国人都能说上个子丑寅卯,但是林语堂先生的见解则有趣的多。比如书中说北方人,他们服习于简单之思想与艰苦之生活,各自结实高大,筋强力壮,性格诚恳,喜啖大葱,爱滑稽,常有天真烂漫之态;而南方人,则是习于安逸,文质彬彬,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衰退,爱好优雅韵事,静而少动。书中解释湖北人是“九头鸟”时说,中国向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俗谚,盖湖北人精明强悍,颇有胡椒之辣,犹不够刺激,尚需爆之以油,然后煞瘾之概,故譬之于神秘之九头鸟。说到湖南人时候说,勇武耐辛劳,湘军固已闻名全国,盖为古时楚国战士之后裔,具有较为可喜之特性。

  比如深刻。书中谈到“忍耐”时,说这是中国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行之一。它存在于数千年特性的文化与社会的势力下。因为,那里人口稠密,经济压迫使人民无盘旋之余地,尤其是,家族制度的结果,家庭乃为中国社会之雏形。无可无不可之品行,大部分缘于个人自由缺乏法律保障,而法律复无宪法之监督与保证。又说,中国人民曾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远过于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书中举例,四川省一部分,赋税预征已达三十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诅咒,未建有任何有力之反抗。可以说,这样深刻而精到的论述,现在读来都极具教育意义。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六):以幽默以眼泪 皆是爱国

  

林语堂本人,虽为道道地地的中国人,却似乎在这书中所述诸多的中国人性格中,缺少一二,又着重二三。国难当头之时,写作如此一部讲述中国人与文化的、与国情毫无关联的、“不合时宜”的英文著作,绝不是一个惯常圆熟与老滑俏皮的中国人所可为的,他却以幽默以和平,著作且出版了。

我想,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称不上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型”的人,不是因为他有留洋背景深受西洋文化熏陶,也不是贯通中西、或是英文能力老辣,只因他有着植根于内心深处、不易察觉的平安和一种美好的单纯。

这种平安,是不管环境何以动荡对未来仍有盼望的平安;这种单纯,是相信自己对于浩繁世界的追求和叩门定有所获必有门开的单纯。这种在当时国情之下反常于他人的性格,来源于儿童时代在读经祷告与礼拜中植下的信仰的种子,来源于乡村牧师父亲所带给他的影响,来源于他作为“异教徒”的三十年仍以基督徒原则处事为人的生活方式,也来源于他在信仰世界里虽然叛逆却不曾停止的寻求。

这本书中诚然有许多对基督信仰的抵触、轻视和层出不穷的误解,言辞之叛逆似一个负气离家、却以下巴示人的骄傲浪子。但纵观本书乃至林语堂的一生,更多的是铺陈于他完整认知体系之基底的,来自美好福音的影响和培植。从书中不断出现的“基督”视角,和他的人生态度便可知一二。

不论如何,于基督信仰中所生出的平安和单纯,确是刻入了他的生命,反映到他的生活哲学,又投射到他眼中的祖国和世界了。是以,他的一生虽曾贫穷、虽有离殇,与喧嚣战乱为邻,如行过死荫的幽谷,却常有恩典同行,总有梦想盼望,甚至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为神所用的。

我想,在上帝眼中,林语堂先生许是一个甚为叛逆的浪子,一如你我,只是时代与形式不同,罢了。

而我们能做的,是在当下此刻,我们这个时代,继续盼望,继续寻求。因为不论要绕多大一个弯,寻找,就必寻见。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七):听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听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作者在此书中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这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作者林语堂,福建龙溪人,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林语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风光无限的一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八):近情近性地向世界介绍中国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一生著作颇丰,思想内容极其复杂,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熏陶,却孜孜不倦地向世界解说中国,向祖国表达赤忱。他自称“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中国传统精神与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作为用英语创作的中国作家,他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系列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基本要素”包括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行、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四章,第二部分“生活”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五章。作为林语堂的代表作,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林语堂在此书中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吾国与吾民》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他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评论界却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有学者表示,林语堂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翻阅《吾国与吾民》,表面上看好似漫不经心地娓娓道来,仔细回味,却独具匠心,暗藏修辞技巧。在书中,他探索国民性,提倡精神复兴,呼吁民主自由,赞颂民众力量,分析中国的命运将怎样?她是否能生存下去一如已往之光荣?能否不蹈其他古老民族之覆辙?上帝是否真愿意她成就为第一流民族,还是仅仅为“地球太太的流产儿”呢?在第二部分,他着重分析了“中国人民生活之实际情况——其两性关系、其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各方面”,讨论范围“包括妇女问题、社会问题暨文学与艺术各端”。认为“中国文化为世界数种纯粹固有文化之一,故与西洋文化一加比较,可发现许多饶有兴味之特点”。言辞间轻松自然、亦庄亦谐,体现出林氏灵性与闲适幽默的写作风格。

  林语堂以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揭示了中国这一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特征,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温和优雅、节奏舒缓,舒卷自如地抒发思想感情。

  正如书中提到“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而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另一个使社会安定的文化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林语堂以西方视角描述中国,本身就是处在我们所观察不到的侧面,他向全世界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单就这一点,便可称之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九):吾乃中国人

  反反复复这本书终于读完了,阅读前只认为林语堂先生是位文学家,但渐渐阅读发现,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国人的了解程度非我所能想象,作为一个中国人,虽身处现代,仍可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思考其中的观点。老实说,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惊喜与深思。此外,除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先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在翻译学上的真知灼见亦令我拜服。我想,我虽无法做到像先生这般有如此广阔的视野与学识,但我可以一个21世纪中国人的身份去评价这本书。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基本要素,下部则为生活。对于基本要素,作者在概述国人之后,列举了中国人之德行、心灵和理想。对于德行和心灵,在阅读中我想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便是这本书能成功的一大原因。且往往这些基本要素将在吾人的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以拟想举例,因为吾人的想象,中国文学中尤多意象,而这往往是翻译一大难题。“故从英文译为中文,其中最感困难者为科学论文,而从中文译为英文,其中最感困难者则为诗与骈体文。盖这一类文字,每一个字眼都含有一个意象。”此话不仅反映了中西方思维的不同,且在翻译学上也值得我们的借鉴。这些种种特性以及与外国差异,往往可从环境中找到理由,由于不同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民族特性,即吾国决定吾人。且正是由于民族特性决定了我们的文化,能够海纳百川,包容万象。

  此外由于吾人热爱和平,以人为本,故较于西方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人文主义发展由来已久,早已蕴藏在我们生活中。该书后半部分更是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视野角度,如我们常说中国是集体主义,而西方是个人主义,但该书则恰恰相反,它以公共精神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中国的集体主义往往是以家族为单位,而当以家族为单位后,亲疏关系便自然生成,比起陌生人,我们更关心家人,关心家族的荣辱,国家的发展甚至要让位于家族利益,此时中国的集体主义就该打上引号了。此外,以生活切入去看一个国家国人的生活状况亦是我从未想到的。不过虽然如此,对于该书我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与疑问,如:作者认为我们既处于现代,便应以现代的观点去看事物。在我看来,这涉及一个“度”的问题,确实该观点是对的,“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但同时一个人的发展又不应脱离时代,这是时代的限制。转念想想,怕又是作者曾提“中庸之道”吧。

  吾乃中国人,故吾有理由去评价这本书,但因本人学识有限,所得不过尔尔,全书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之处。该书写于民国,给予了当时国人反思当下的机会,希望寻求改变之路,更重要的是原文的英文也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程,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的,我们的人民是什么样的,这个话题很大,并非人人可以提笔写就,但先生做到了,并在新世纪给予我以新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话外我想感谢黄嘉德先生,该书原为英文,先生的翻译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达到了我心目中的翻译水平。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十):一代国学大师眼中的国与民

  一代国学大师眼中的国与民

  ——读《吾国与吾民》

  滁人也

  林语堂的作品,笔者读过《京华烟云》,上下两册,故事写得千回百转,荡气回肠,将清末到民国初年一段历史用独特的视角展示在读者面前,可以说,其艺术水准,说远超当下无数畅销小说也不为过。而这本《吾国与吾民》,则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读物的经典之作。

  林语堂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他的小品散文,自成一家。他认为理想的散文,应该是“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而这本《吾国与吾民》,正体现出作者这种谈话风格的艺术范式,并且处处显得闲适幽默、性灵超远。其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超脱悠闲的语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真正享受到东西方智慧交融的幽默情味。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在美国用英文创作的杂文集,分上下两部。上部为“基本要素”,包括“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行”、“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四章;下部为“生活”,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等五章。要全面论述一个国家的“国与民”,并非易事,要从怎样的角度切入?作者是这样说的:“我以为观察中国之唯一方法,亦即所以观察其他任何各国之唯一方法,要搜索一般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异民族的舶来文化,要渗透表面的古怪礼貌而觅取诚意的谦德;要从妇女的艳装异服下面,寻求真正的女性和母型;要留意男孩子的顽皮而研究女孩子的幻想。此等男孩子的顽皮,女孩子的幻想,以及婴儿之笑窝,妇人之哭泣,丈夫之忧虑——它们都是全世界各处相同的表象。”作者认为,只有经由丈夫之忧虑与妇人之哭泣,才可能正确地认识一个民族。而作者的这种观念,也正是其从“生活”层面去探究“国与民”的立足点了。

  笔者秃笔,无法一一叙述该书之精妙,暂且引一段论述来“管中窥豹”。在下部“妇女生活”的第二节“家庭和婚姻”中,作者由自己在苏州乡下游玩,被一帮子女轿夫抬上山说起,从而质疑“女人在中国曾否真受过压迫?”然后谈论中国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处于从属地位,不得不逆来顺受,但在家庭中,女人却是主脑。莎士比亚的名言“水性杨花啊!你的名字便是女人”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没人会相信的,因为“至今中国仍有许多慈禧太后存在于政治家的及通常平民的家庭中,家庭是她们的皇座,据之以发号施令,或替她儿孙判决种种事务。作者为了将此进一步论述,接着又如是说:“所谓‘被压迫女性’这一个名词,决不能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身份和家庭中至高之主脑。”于是,作者举《红楼梦》中贾母的身份地位,凤姐与其丈夫的关系等等,以及《野叟曝言》中水夫人只消一言出口,可令其身为卿相的儿子下跪于她面前之智慧,来细说中国女人的奇特地位。而女性治家,实则又和一个国家的专制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小家”看“大家”(国家),亦能略懂中国文明传承几千年而不至于崩溃的根源了。

  中国的家族观念,一边是促使中国文化传承千年不断,但又促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国人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因此,国人很多时候,体现出公共精神的缺乏。作者这样的论述,在今天看来,应该还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代国学大师眼中的国与民,并非孤立地个体,而是因为有其民,所以有其国。民有优秀之品,亦有不足之憾,因而,国运传承几千年,华夏文明依然璀璨,但“民”素养之提升空间,依然无穷大。“国”之精神探究,应该也是无穷尽的了。作为读者,能够深入大师的世界去领略其东西方交融的独特的思想,亦是一大快事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