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9 02:10: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1000字

  《北京遥望香巴拉》是一本由宋晓俐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一):值得一看噢

  新收一本#北京遥望香巴拉#,此书乃宋晓莉姐姐的处女作,尤其喜欢那几张书签,这是一本关于寻爱的小说,每章节都有仓央嘉措的诗做引子,没去过西藏的向往,去过的流连忘返,应景了那句话,愿世间所有灵魂都能温柔相遇……

  关于西藏,像盈在心头的一株绿萝,从生根到发芽再到藤藤蔓蔓地爬满所有角落,用了十年。这种疼爱仿佛是一个多情女子对待心爱之人,一心想把这世间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他,哪怕耗去所有芳华也在所不惜。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二):一本三观不正的小说

  所以我们的藏族同胞对于介入别人的感情都是这么理所当然没有一点羞愧感的嘛?毫无道德廉耻,一点底限都没有。对于初一的死,只有一个人形容,那就是该!!!不作死就不会死。脚踩两条船,怀着男朋友的孩子去和别的男人谈情说爱,还什么情不自禁的吻。也就柳海峰脾气好,换成是你们的女朋友怀着你的孩子去和别的男人亲亲抱抱举高高,你不得一巴掌呼死她。所以初一的死,说的不好听点,就是自己把自己给贱死的。至于洛桑,明知道人家有男朋友了,写信示爱,还跑去找人家,要不要脸,藏族同胞抢人家女朋友就这么理所当然吗?还有卓玛,当着人家女朋友的面说什么没有她你会不会娶我,所以说藏族同胞的爱都是这么廉价的吗?也就在小说里才有这种事情,要真去了北京你试试,一个大嘴巴子呼不死你。爱情是没有道理不分先来后到的没错,可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羞耻心总是要有的吧。再有就是月儿,当了十几年的小三儿,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说什么寻爱,麻烦你先看看清楚,你寻的是别人的丈夫和别人的爸爸好吗?还是女承母业,呵呵。书里所有的女的(还有藏族那个男的),都在介入别人的感情,看的人还什么好可怜好悲催。写书的人,在你写这本书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正一正你的三观,还是作者觉得三儿其实是一种很光明正大理所应当的职业?真是搞笑。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三):跨越3731公里的寻爱之旅——《北京遥望香巴拉》书评

  当我欣喜地收到宋晓俐的《北京遥望香巴拉》这本书后,首先就是去“度娘”那里查询了一下“香巴拉”的意思,它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

  当我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时,让我更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都附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尤其是那句经典的“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本书同时让我得到了两种满足,一是品读了仓央嘉措的诗、二是能够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场感人至深的寻爱之旅,真的是太让我惊喜了!

  随着一页一页细细的品读,书中关于三位女孩儿成长、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无法停下来,有时还无法控制的流下眼泪。来自西藏、山西,北京三个不同地方的女孩,她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都有着各自埋藏在心底的隐痛,但却有着从大学时代就建立起牢固的友谊、感情,在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北京各自寻找爱情,相互支撑,彼此慰藉。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而汉族女孩儿王初一却是一个需要人疼爱,尤其是阿妈丹增给她的那份母爱和家的感觉,让她始终被西藏的一草一木牵引,魂萦梦系;还有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用着和外婆同样的姓氏的月儿,她们的成长故事、感情经历和纯纯的友谊都让我动容。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味着书中她们的故事,向往着那片天堂净土——拉萨,那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四):是什么让我遇见你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

  逆着时光行走,

  只为今生与你邂逅。 人们都说西藏是一个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虽然我还没有去过西藏,没有到过雄伟的布达拉宫,没有见过神奇的五彩经幡,没有接受过当地人的哈达,但是从别人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西藏的独特。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西藏,读着仓央嘉措的诗句,看作者笔下的西藏,品西藏文化的同时,走进三个80后女孩在北京与西藏辗转的寻爱之旅,让人不禁更加向往神秘的净土西藏,更加爱上西藏的神秘和美丽。 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在同一所大学相遇,并有幸成为舍友。初一,一个比西藏女孩还要了解西藏文化的汉族女孩,聪明通透,可是心里却藏着很多忧伤的故事;卓玛,一个希望扎根北京的藏族女孩,美丽而又倔强,不希望像母亲那样一辈子生活在拉萨;月儿,一个京城长大的女孩,坚强独立,除了自己的身世外,对朋友毫无保留。毕业后三人友情依旧,都在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她们都希望在自己喜欢的城市,与喜欢的人相守一辈子。她们遇见了一些人,有的离开,有的再也没有离开。尽管结局不是皆大欢喜,但是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能带给我们莫名的温暖和感动。 是什么让我遇见你?我想,这是佛祖的安排,让那么通体透明的你出现在我面前,多想像这样一直看着你明媚的笑,多想牵你的手一路向北,在羊卓雍措、在那曲、在日喀则,抬头仰望满是繁星的天空,低头看溪水缠绵,携手走过我们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五):我们的爱,一直都在

  这本书有情,有爱,有恨,有酒,有肉,有美景,让人看完之后感动感慨之余,也向往着那遥远的拉萨,那美好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这么美的风景,这么美的人儿?真的好想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呢!

  一开始看到书名以为是地理书之类的,但是没想到却是这么好看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3个女主一起哭一起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却让人动容。

  在看到女主初一真的离去的时候,我的眼泪抑制不住的流了下来,作者怎么可以让这么有才情的女主就这样失去!心里是有点恨海峰的,但是感情的事情又有谁说的通呢?生命的脆弱失去也就是那么几分钟的事情,让人惋惜悔恨,却依旧不能为这个逝去做出点什么有用的事情。

  我很感激作者,把主角都写的有血有肉,接地气,可以看到这么凄美的故事,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也开始有了一番内省,希望自己也有女主那样的心境。

  在大家都在追求自我的现在,看到这本书,让我对女主找到自己的灵魂的家乡感到欣慰。现在的世人,虽然经常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我们的心依旧是飘忽不定,没有着落的。但是初一的心,在看到拉萨的美好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心的家乡。常说吾心安处是吾乡,我多希望自己也可以找到那样的地方,让自己的心可以安放。

  书中的其他主角的感情也让人动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影,但是,只要遇到对的人,那些我们认为跨不过去的坎,走不出去的阴影,都会有人帮我们抚平,带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也许我们都会经历最爱的人的离开,但是我们也会依旧微笑前行,因为我们相信,那个逝去的我们最爱的人,一定是希望我们幸福,快乐的活下去,把他/她的那份都活够本,这样,才是对逝去的人最好的安慰和祝福。

  谢谢作者带来的故事,谢谢作者敏感善良的心,希望作者继续出更多的好文。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六):还好最后,我被安放在了西藏

  之所以一直没敢翻开这本书是因为才恋恋不舍的刚从西藏回来,整个人还没从那个情境中抽离,怕一打开这本书会再度陷进去。然后,想起在帕崩岗躺着晒太阳的午后,想起约定地点在玛吉阿米然后遇见的人,想起走前早起去大昭寺转过的五六圈⋯⋯但是终究还是没忍住,想要翻开再找寻一些气息,大不了自己再不可自拔个数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认识晓俐姐的这半年,在还没有翻开这本书阅读前,我这半年内居然走了一趟跟书中提到的几个重要场景相似的路,北京、雍和宫、山西、五台山、西藏、帕崩岗⋯⋯我们之前还互相调侃因为喜欢共同的诗人而是前世的情敌,这下感觉好像咱们前世真有点瓜葛⋯⋯

  我看书的速度并不快,就算是小说。很多人说看小说看大致的故事情节就好,可我有时候就爱咬文嚼字,喜欢细看每一段文字,特别是这里的每一章还用仓央嘉措的诗句引入。所以,读这本书我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书中的三个女主,算是摘取了现在比较典型的三种女生风格,虽然身世背景各有其不可言说的痛,但都如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们一样坚韧倔强的活着。她们映照了现在许多躁动不安四处逃离折腾不息的灵魂,为了理想或者世俗被迫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却在内心种着一块渴望归去的净土。空间、人物混乱的交错,各自活着别人艳羡却在内心向往他人生活的日子。就如现在的朋友相聚攀问近况后,总是会拿“我真羡慕你”与“其实我才羡慕你呢”来引发感触、聊表心事。

  总之,这本书有着我喜欢的地方,有着我喜欢的故事,有着我喜欢的性格人物,然后再有我喜欢的语句把它们粘揉在一起⋯⋯一切都是能勾引着我,让我想一口气啃完的状态,虽然最后结局并没有皆大欢喜。但也请原谅我在看到结局时并没有太多的悲伤情绪,反而是默默欢喜着的,因为王初一的最终离开,却成全了她留在了西藏,留在了帕崩岗,留在了她一直恋恋不忘的土地,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如她所愿,如作者所愿,也如我所愿。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七):三个女孩儿的寻爱之旅

  西藏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在这所有的灵魂都会得到洗礼,仿若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令人向往。《北京遥望香巴拉》,一个诉说北京和西藏的人文风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三个女孩儿漫长的寻爱之旅。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经常被人们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虽然没有特别去过西藏,不过在网络上曾看过大量优美的照片,那精致的确很美,也怪不得有很多人去那里旅游。

  在书中,三个女孩儿与西藏和北京都有扯不断的纠葛:王初一,一个在北京和男朋友海峰苦苦拼搏的汉族姑娘,对西藏有着深深地依恋,她曾说来到西藏一切都变得那么亲切,好像前世在这里生活过,在这里可以忘记很多事情,包括那些一直挥之不去的痛苦;卓玛,一个来自西藏的追梦女孩儿,因为想掌握自己的人生而决定留在北京,可最终因为爱人杨柳的出现打开心结;月月,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孩儿,因为一场美丽的意外邂逅成为人们口中所说的“小三”,却意外地获得了潘谊和的真情,并修成正果。 三个好姐妹,就这样从大学相互扶持到现在。那些纷乱的情感纠纷曾让她们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每个人都在爱与被爱的世界里幸福着。只不过,看到故事的最后,更让我心疼那个对西藏念念不忘的王初一,她的黯然离世或许是解脱,但同样让人觉得哀伤,尤其是对于那个高大威武的藏族男孩洛桑。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是若再也不能促膝长谈,那种痛苦可想而知! 在曲折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童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那些痛苦是很难抹去的,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福气。在书籍中,还穿插了很多对于西藏的介绍,比如石头的意义、西藏的寺庙、布施、热情淳朴的民风、婚俗礼仪、天葬等,介绍的十分详细,让人更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每个章节的开篇都有一首仓央嘉措小诗,更为书籍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仔细读来,浪漫而又多情。

  其实,寻爱的路虽漫长,但终究会找到的,就看我们是否努力过。爱情本就是个美妙的东西,总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转转反侧,但若得到,必当珍惜才能长久!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八):特别的爱情

  西藏,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神奇之地,从未去过那里的我,特别想去感受那里高海拔的环境,云朵、天空都忽然离自己那么那么近,单单是想象就觉得特别美好。《北京遥望香巴拉》这本书的每个章节短而小,小说每节的开头,都用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诗句作为引子,诗句华妙庄严,溯往追来,低徊吟味。

  北京的繁华与拉萨的静谧,强烈的对比之下显得藏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轨迹里往往总会缺少爱,一份脚踏实地安安稳稳的爱,无论在外打拼有多么颠沛流离,都想要有一颗心在家里等候他们归来。可在这变迁的世相里还有多少爱可以执着义无反顾地相守终老,藏民们却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读这个故事,女一号初一,明明拥有那么多的爱,却还不满足。不知道是因为她缺乏安全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使得她现在成为这样的人,最终,也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有点可惜,又有点在意料之内。

  相比较女一号,我更喜欢卓玛这个角色。有点当今现代女性的味道,独立有想法,想离开西藏到大城市打拼,想打破传统规矩,摆脱家族的束缚。不过幸好,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简单又不失真情。

  女三号月儿,和比自己年龄相差甚大的男人在一起,有点艰辛的异地恋,最终在好友离开后,也跟随着自己的心远赴香港,寻找爱人,结局也算是圆满。

  除了讲述这三个女孩的故事,小说还结合了西藏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民族寓言的方式来书写藏民族的文化观念。小说的总体还是比较好的,看完之后我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期待作者继续写出好书。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九):但愿我们的爱情,都在最好的时候遇见最好的人

  我以为西藏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栖息地,是摄影师爱到无法自拔的美景,是虔诚者无比神圣的殿堂,原来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有她的不为人知。

  许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有一个西藏梦。看了这本书,我会想象自己走进日光之城,去布达拉宫看那些虔诚的信徒,坐在街头巷尾的茶馆里,走在八廓街的转经道上,看人来人往,在大昭寺前凝望信仰的力量,在拉萨河安静的听一天的水声,洗去铅华,洗去疲惫。书中对于西藏的描写,我还是很喜欢的。但对于故事中的人,我只想说呵呵哒。

  我想没有比初一更痴迷于西藏的人,她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前世,也许她真的是拉萨的女儿,所以才会对这里如痴如醉。可是,我不理解她,我不能想象,一个和她朝夕相处十多年的人,无论怎样,都感动不了她那颗受伤的心,一个认识几个月的人,却能给她所有想要的归属感。有人说谈得来很重要,可是这个重要,只是几个月就能放弃十多年,当真狠心,自私。

  在这个故事中,对于女主们,我是真的一个都不喜欢。朋友妻不可欺,可是卓玛都做了写什么呢?明的暗的多少次,用行动和语言抢朋友的男朋友。月儿更好,直接做了别人的小三。文字青年的忧伤,和他们所谓的爱情没有先来后到,爱情的至高无上,也许我等凡夫俗子不能理解吧?

  我喜欢故事中的男主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也曾心动,可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最初的爱。以前读故事,发生酒后乱性,我都觉得不可原谅,可是海峰,我却轻易的就原谅。一直都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男人,脾气好,工作好,对初一好。杨柳呢,是一个阳光的男孩,勇敢,乐观,活泼,可爱。追卓玛的不顾一切,对卓玛的言行举止,让人新生喜欢。想起他,就想到了快乐。洛桑,大概是最令人心疼的吧,他爱着初一,第一次那么想和一个人厮守却落空,从此他爱不起别人,放不下初一,最后只能走过初一走过的地方,看初一看过的风景,去初一想去而没来得及去的地方。今后的每一天。他只能带着短暂的回忆活下去。我时常想,他还会遇到爱的人吗?他还有能力爱吗?遇见初一,也许他已用尽一生的心动一生的爱。

  故事的结尾,月儿和老潘在一起了,卓玛和杨柳结婚了,海峰和小筠也修成正果了,唯一洛桑,一个人,一辆车,有时一天跑几千公里,有时在一个寺庙里一坐一天。。。他会自言自语,嘴里仍念着那个汉族女子的名字——初一。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十):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书的名字是《北京遥望香巴拉》,应该是站在初一的角度上写的,那为什么不站在卓玛的角度上改成《香巴拉遥望北京》呢?仅仅是因为初一是主角吗?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王初一、月月和卓玛是中国民族大学的同学,也是三个好朋友。不同的家庭塑造了三个人不同的性格。 王初一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孩,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父母的长期忽视让她活得特别自卑,她甚至想过通过自杀来获得关注,直到考上了大学,她便眼也不眨的离开了家,到了北京。从小缺爱的状态让她特别自卑,直到她随着卓玛到了西藏,看见了纯净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见到了卓玛的阿妈丹增,那个善良的母亲,她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苦苦寻找的就是这个,这个让她安心的地方,这个以后一直被她称为家乡的地方。最后,她终于以那样一种凄美的方式留在了她心心念念的故乡。 月月出生在民大,生长在民大,外婆是民大的教授,母亲也是民大的教授。自小就和外婆、母亲一起生活,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姓,身份证上都是月月。从小缺乏父爱,使得后来的她陷入了和潘谊和那段从道德意义上不怎么道德的恋情里。幸好故事的最后,上天没有亏待这个美丽的姑娘。 最后想说说卓玛,那个美丽的藏族姑娘。不知道现在藏族还有没有一个姑娘同时嫁给兄弟几个的传统,但是在书里的年代,卓玛自幼看着阿妈经常暗自抹眼泪,听着阿妈念叨着:草原上的女人,命,向来不是自己的……小卓玛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西藏,走向外面的世界。所以上大学之后她努力学习北京话,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城市的姑娘,想要割断与香巴拉的一切。直到女儿出生,她才明白了故乡情,明白了故乡文化的可贵。 三个女孩,从开始上大学的懵懵懂懂,到毕业之后所经历的一切爱恨波折,都通过作者细腻的文字一一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包括西藏的文化,西藏的习俗,作者显然是喜欢西藏的,不然不可能写下这么多关于西藏的文字。西藏的天,西藏的水,西藏的佛教习俗都那么的生动,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书名叫《北京遥望香巴拉》呢?可能不仅仅是站在初一的角度,而是香巴拉所代表着的西藏是书中所有人的内心渴望和心灵归宿,那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过着日复一日平淡又宁静的生活,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来静静的品味生活,感受生活。 何为家,有爱的人在的地方就是家;何为乡,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