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9 0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精选点评:

  ●疯癫是文明自我加强的手段,但当下的自我加强的历史阶段差不多已经到了疯癫准备退场的地步了。翻译烂得一逼。

  ●虽然是本小册子,但并不好把握它的结构,可能是因为涉及很多精神病学的专业解释。金句迭出,仍然很赞。

  ●《疯癫与文明》前传

  ●自我厌弃的有道理

  ●这个翻译和谷歌的水准差不多,导致薄薄一本这么久才读完。整体来说像福柯的毕业论文,更多在综论,而不是创新或者说研究。

  ●霍妮认为我们文化中存在的矛盾是构成典型的神经症冲突的社会文化基础,而她只是简略地勾画出某些主要的矛盾倾向。在福柯这里则更深入的探讨“每个文化都有自己对疾病的看法,其轮廓是由被这个文化忽略或镇压的所有的人类学潜在性勾勒的”“当今世界领精神分裂症成为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事件使他变得无人性和抽象,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对这个世界做了这样一种解读,以至于无法在这个世界中认识自己了。只有存在条件的现实冲突才能作为精神分裂的世界的各种反常结构模型。”

  ●看不懂,太学术了

  ●双重性。焦虑。循环。忧郁症患者为了让被爱对象逃脱死亡而与被爱对象视为同一,变成了被爱对象过去的样子,最终在对方的死亡中感觉到自己;而且在只有通过把对方再度与死亡连接到一起才能把他留在自己的生活中的时候也感受到了焦虑。

  ●最爱<疾病与存在>一章,写得如此的美,以至于让人以为疯子和艺术家只有一线之差。以及,福柯的文人气质可能也是他的迷人之处吧。

  ●精神疾病剥夺了患者对这个世界幻想的合理性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与疾病,疯癫与文化

  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能说明心理学永远也不能控制疯癫,那就是心理学只在疯癫被控制、已经被排斥出悲剧之后才成为了可能。当疯癫的迹象间断且喧闹地在奈瓦尔或阿尔托、尼采或罗素笔下重新出现的时候,面对这种向只因“心理学家”的存在而使当代人沉重地遗忘了的悲剧性撕裂和自由借来含义的语言,闭上嘴说不出话来的,正是心理学。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二):翻译的这么烂的书,你们是怎么耐心的看完看懂并且写出感悟来的???

  还给这么高分???烂到我就想发俩图吐槽一个多余的字都不想打但是不凑够140个字不让发真是太讨厌了我必须阻止你们花几十块买这种破书然后还得怀疑是不是自己智商不够用读不懂这么好的作品我也不知道原文是不是很好但这本译作真的是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三):就书论书

  说这是一本被福柯本人厌弃的书,被厌弃的缘由多有争论,序中也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然而我读哲学很少,对福柯也不甚了解,想写的只是这本书。

  绪论“精神医学与器质性医学”介绍了精神医学领域一些常见而有代表性的疾病,并介绍了这些疾病如何被认识被定义的过程(这种思路本身就很值得学习),第一部分“精神疾病的心理方面”更挑出了大部分出现在教材中的典型疾病做了更加细致的阐释,其中各学派传承的历史思想结合于具体病例,非常长知识;第二部分“疯癫与文化”后来有了《疯癫与文明》专门讨论它。

  抛却了教科书上字斟句酌的定义(连老师也说这些定义只是为了便于划分,实际上根本不会这么界定鲜明无可辩驳,而对于精神疾病这类特殊的存在,刻板定义实际是最无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福柯对疾病和其症状的描述在把握住了最大特点的同时竟然充满了诗意。

  譬如幻觉和妄想的定义:

“真理的社会标准对病人来说不再有价值,在这个被他人的不在场剥夺了客观可靠性的世界中,他把包罗万象的各种象征符号、幻象、烦忧放了进来;这个对方的目光已经熄灭的世界变得就像被幻觉和妄想打得千疮百孔了一样……那时他把他的欲望和害怕投射在与现实一起编织梦、显圣和神话的无法分离的错综复杂的幻影之中。“

  最近看了日剧《不知道就好的事》,结局争议很大,不过尾高说“是我一直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倒是很真实。在学传染病的时候遇到了小哭泣才更有感触,在学精神医学的时候读到了《精神疾病与心理学》也是恰恰好。平心而论如果不是有这种契机,福柯这类哲学一向是敬而远之的,现在不仅觉得这本书是有趣的课后读物,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也多有裨益。

  只要愿意找,上译可以提供很多课后阅读选项。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四):被福柯自我嫌弃的其第一本专著——哲学+心理学

  1954年初版,1962年再版做了大量修改。福柯第一本专著,却一直被其自我嫌弃。哲学+心理学,看看大师的起步。

  I

  精神病理学(心理)vs器质性病理学(生理)

  精神分裂与妄想症 赫拉克利特谈睡眠“醒着的人有一个唯一和共同的世界;睡着的人转向了他自己的世界”。 “疾病的症结就在一个私人世界和一个对世界的不真实性的委身的这种矛盾统一之中。或者用另一种词汇来说疾病既是向最坏的主观性的隐退又是向最坏的客观性的跌落”

  II

  精神疾病的判断有赖于它所存在的社会文化制度。在某些文化里疯癫被赋予巫术宗教神性;在欧洲文化进程中,哥特巴洛克文化里常引用疯癫;欧洲资本主义进程中,又将疯癫同其他贫穷残疾道德堕落犯罪人群关进一个笼子,为了可以让社会不受干扰能理性发展;法国大革命释放了关押人群,除了疯子;进而有专门管理囚禁疯癫人群的疗养院(精神病院);正是在这样环境下,引发对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发展。(电影《发条橙》,纪录片《囚》)

  社会对精神疾病(心理病)的宽容度。 “面向一个妄想性的世界,疾病意识不是因一种想象的强制而受到约束的,而是由于承受现实的强制意识躲进了一个疾病世界,在那里它再次遇到了这个同样的现实强制,尽管意识在那里已经认不出它来了:因为人不是通过想要逃避现实就能超越现实的。” “当人与他的语言中发生的事无关时,当他无法在活动产出中识别人和现行的含义时,当经济和社会决定强迫他而他又无法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故乡时,那么他就活在一个令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疾病形式成为可能的文化中。”

  “作为现实世界的外人,他被送回到一个任何客观性都无法保证的私人世界里;然而,因为服从于这个现实世界的强制,他感觉他所逃避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种命运。”

  “当代世界令精神分裂症成为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事件使它变得无人性和抽象,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对这个世界做了这样一种解读,以至于人无法在这个世界中认识自己了”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五):小摘要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精神性病理学跟器质性病理学不同,不能等而论之(抽象工作的方案、正常性指标、患者与环境)。 倒退是精神疾病的描述性面貌之一,取消复杂、高层次的同时释放破碎、低层次的,(Janet:社会性倒退)精神病理学只能是病人人格的科学。 发展和历史的不同,通过历史来研究,病人因为焦虑而试图去现实化,去现实化是倒退的动机,病态的冲突是内在的矛盾(与正常的外在矛盾区分),疾病是针对焦虑而求助与过去建立起的防御机制,疾病历史的特征是这种单调循环。 从内部理解疾病,直观(现象心理学),对疾病意识的理解和对其领域的重构是精神疾病现象学的两个任务。疾病产生于某时刻,但病人将其理解为一种命运,“整个存在过程中都在稀释自己的症状”。 跨主体领域。疾病意识总是与参考一同展开(病人能意识到什么是正常,或者是能意识到作为对照的另一世界) 疾病对时空感,社会、身体关系的影响。 疾病的世界。 疯癫,对正常的偏离(Durkheim等),批判,偏离一直存在但不意味着加上价值判断(人类学的、历史学的)(即疯癫不意味着要被排斥)。 疯癫被消音:资本主义兴起,疯子和其他不能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生活的人一同被收容,没有治疗的意思。 只剩下疯子被收容,开始有治疗的意思,但措施用于惩罚。 疯癫只有在心理学中才被异化为错乱,疯癫心理学终将取消心理学。 应把疯癫作为总体结构来研究。 理性和无理性的对抗,现代,分割策略(防御等)构成感知疯癫的框架,(日本对疯子的宽容),对疯癫的感知变成了对疾病的识别,精神疾病学开始被构建,理论组织与一整套实践系统相连。 倒退,被精心构建的童年生活与残酷的成年生活(之间产生断裂,冲突与矛盾,成长危机)。社会无法了结过去,无法将过去与经验同化到当前内容,以宗教为例。 焦虑,社会矛盾,局外人。 “当人与他语言中发生的事无关时,当他无法在活动中识别人和现行的含义时,当经济和社会强迫他而他又找不到故乡时,他就生活在了令疯癫成为可能的文化中。” “西方人建立了快两个世纪的人与他自己的这种一般性关系之中……放在最广泛的层面看,就是人通过他自己就是真理的真理这个基本公设,来代替他与真理的关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