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国与权力》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19 00:1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国与权力》的读后感大全

  《王国与权力》是一本由盖伊·特立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5.00,页数:6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一):书摘,第245页

  《王国与权力》摘:记者还会成为沃尔特·李普曼所谓的报纸事业的祸根,即任人唯亲,新闻界和政府消息源之间的朋友情谊。这是由他们的密切的日常关系、他们彼此间个人的信任和在职业合作上的相互依赖造成的,这最终——的确经常——意味着记者在精神上成了政府的一部分。或者即使不是精神上的一部分,记者至少也会对他负责的政府部门有一种专属的兴趣。他每日的发稿取决于他从这个部门的消息源获得情报的能力。如果他以前写了不利的报道,他们的合作便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对大多数记者最有利的就是从正面报道政府新闻,只有最优秀的记者,最独立和雄心勃勃的记者,才会不受这种任人唯亲的影响。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二):第215页摘

  《王国与权力》摘:1915年的一天,奥克斯告诫他的城市版主编阿瑟·格里夫斯不要给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关于发起援助欧洲战区犹太人运动的呼吁太大的版面。“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奥克斯说,“他们努力保留犹太人的特点和传统,使犹太人不融入脱离其他人,然后又抱怨犹太人受到的待遇不同于其他人。我感兴趣的是犹太人的宗教——我想看到这种宗教能得到保留——但对犹太人传统我只想保留这么多。我和布兰代斯不一样,”奥克斯接着说,“他成了一名专业的犹太人。几年前几乎没人知道他是个犹太人。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犹太运动。当威尔逊总统组建内阁,有人告诉他内阁应该有个犹太成员,并提议布兰代斯做司法部长,威尔逊回答说,‘但他并不是犹太人。’而当布兰代斯听到这话之后,他显然决定变成个犹太人。”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三):《王国与权力》中译本为什么是一本烂作?!

  通篇充斥着中文语法错误、信手错译和事实错讹。

  虽然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如此的译文质量和编校水平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本书的译者自称从译近20年,而且自豪地宣称在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进修过,并且上海人民出版社看起来也不像是粗制滥造的小社。

  难道你们的智商、水准和良知都拿去喂狗了么?!

  难道你们就是要骗钱、骗人、侮辱读者的智商么?!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四):评

  因那无穷无尽的人名而头大,却又因那一遍遍出现的熟悉人名而欣喜。特立斯的写法着实有些奇妙:人物与事件相互征引,从事件引入人,又从人引入事件,一层层嵌套。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人物成长的经历和构建纽约时报这个庞大王国顶层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嵌套和迂回中,你总能发现你在前文已经慢慢熟悉的人名,并因再相见而欣喜。

  因那如山般多,如丝般乱的事实而烦躁,却又因熟悉这些事件后的侃侃而谈而得意。层出不穷的事实没有丝毫关联,看起来只是无序的堆积,但正是这些事实使纽约时报走到今天,也正是这些事实成就了一个有一个名记者,也正是这些事实让我们更直白与深刻的体会到纽约时报的风格和操守。若有时间去琢磨和剖析这些事实,定能有所收获。

  本书的另一重价值在于作者给了我机会去了解王国顶端那些人:他们并非完人,他们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倾向,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虽然我知道这个事情,但知道和了解毕竟还差这很远的一步。

  写于纽约时报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文中对这种过渡的解读似乎有些不足,王国的未来与权力的交替有哪些选项也并未挑明,或许是作者作为纽约时报一员而无法跳脱吧,此为一憾;鉴于并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文中提及的新闻自由与纽约时报的风格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此为二憾;自身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不足,未能理解特立斯潜藏于字里行间的调侃与幽默,此为三憾。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五):一点点小想法w

  这本书是由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盖伊·特里斯以非虚构写作的叙述形式撰写的。书名提到了本书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词“王国”,它指代有着相对独立性、内部遵循层级制运营的纽约时报,第二个词“权力”,power,它既指维系纽约时报运作的内部层级结构,同时也指纽约时报所代表的第四权与国家权力机关之前的互相作用。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王国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在书写对象上,特里斯并未从宏观层面出发,而是创世性地将新闻背后的人作为书写对象,从业主、分社社长、编辑、记者的个人经历出发,书写纽约时报内部新闻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其次在选取的时间段上,特里斯将书写的高潮放在了上世纪60年代,比起把这本书作为对纽约时报经营管理策略的剖析,我希望将这本书作为传统印刷纸媒在电视广播新媒体的冲击下的转型史。权力的碰撞在其中体现了出来,由于新媒体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纸媒不再成为政客畏惧的高高在上的独立王国,新闻自由与政治两者的权力开始博弈;老一辈坚守传统的新闻人和新一代记者的新闻观产生冲突,纽约时报内部各的权力展开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奥克斯家族第三继承人庞琦·苏兹贝格在聘用更多年轻记者、引入机器生产的同时,提拔老一辈成员以寻求权力的制衡。

  最后,这本书其实具有极高的前瞻性,在新媒体冲击中,已经提出了“智慧新闻”的理念。老一辈新闻观,也就是一直被印在纽约时报报头上的由王国的第一代业主阿道夫·奥克斯提出的“all the news that fits to print”发表所有适于发表的消息,其实是在媒体市场的竞争中笨拙的以量取胜的方法;但在新媒体冲击下,第三代业主庞奇认为“不仅要报道街头的冲突,更要报道思想的冲突”,对信息进行挑选,发表具有公共价值的新闻,以及引入新新闻的写作方式,对思想进行报道。而“智慧新闻”强调了记者的能动性,为新闻提供智慧与深度的分析。这也暗示在目前的新媒体时代,的立足于深度的、高质量的内容,依然可以拥有生存的价值。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六):一段更为古早的新媒体转型史

  这本书是由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盖伊·特里斯以非虚构写作的叙述形式撰写的。书名提到了本书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词kingdom,它指代有着相对独立性、内部遵循层级制运营的纽约时报,第二个词power,它既指维系纽约时报运作的内部层级结构,同时也指纽约时报所代表的第四权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互相作用。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王|国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在书写对象上,特里斯并未从宏观层面出发,而是创世性地将新闻背后的人作为书写对象,从业主、分社社长、编辑、记者的个人经历出发,书写纽约时报内部新闻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其次在选取的时间段上,特里斯将书写的高潮放在了上世纪60年代,比起把这本书作为对纽约时报经营管理策略的剖析,我希望将这本书作为传统印刷纸媒在电视广播新媒体的冲击下的转型史。权力的碰撞在其中体现了出来,由于新媒体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纸媒不再成为政客畏惧的高高在上的独立王国,新闻自|由与政治两者的权|力开始博弈;老一辈坚守传统的新闻人和新一代记者的新闻观产生冲突,纽约时报内部各的权力展开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奥克斯家族第三继承人庞琦·苏兹贝格在聘用更多年轻记者、引入机器生产的同时,提拔老一辈成员以寻求权|力的制衡。

  最后,这本书其实具有极高的前瞻性,在新媒体冲击中,已经提出了“智慧新闻”的理念。老一辈新闻观,也就是一直被印在纽约时报报头上的由王国的第一代业主阿道夫·奥克斯提出的“all the news that fits to print”发表所有适于发表的消息,其实是在媒体市场的竞争中笨拙的以量取胜的方法;但在新媒体冲击下,第三代业主庞奇认为“不仅要报道街头的冲突,更要报道思想的冲突”,对信息进行挑选,发表具有公共价值的新闻,以及引入新新闻的写作方式,对思想进行报道。而“智慧新闻”强调了记者的能动性,为新闻提供智慧与深度的分析。这也暗示在目前的新媒体时代,的立足于深度的、高质量的内容,依然可以拥有生存的价值。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七):看不到主角的作品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让习惯于小说阅读模式并跟随主角经历情节转折的我一开始有些不适从。还好,把它当成一本历史文本来看的时候,就完全沉迷其中了。

  在《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一书中,作者以人物去表现一个城市,而在《王国与权力》中,作者又用人物去表现一个公司。跟随着奥克斯、苏兹贝格、德赖富斯、赖斯顿、卡特利奇等人,艰难地时间演进过程,迎来了一个苏兹贝格第七代人最后一名成员生命的终结,这本书也既结束。老实说,通过一个个人物去建构一本作品的确不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这就像是作者架了一台摄像机,在采访其中一个人物,然后这个人物印出来另外一个人物,于是摄像机转换去采购另外一个人物,以此循环。没有时间主导的故事结构,很容易让人感到阅读吃力无法招架,毕竟作者在用记者的采访手法来写一部作品。而这,也是作者所熟悉的新新闻主义。

  不过,个人认为这种手法用在文学作品中并不是很适合,看了下豆瓣标签对这部作品的体裁划分,前八个标签只有一个,还是社会史,自己在标签的时候也用了历史传记这样的字眼。真的,用历史传记的眼光去看这部作品就顺眼多了,与常见历史传记又不同,你可以在几章中看到《纽约时报》中核心人物的轮番上场,而一些次要的人物则有专属于自己的一章,作者的人物表现能力真的很出色,大概与做记者的洞察力不可分割。与小说家对人物的心理和外貌的挖掘不同,作者更擅长的是对人物某件事中的挖掘,从典型事件中揭露典型人物。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美食编辑——克莱本的介绍。从他的家世到他的工作,作者事无巨细地描述着他的一切,并且能从这些琐碎出描绘出这个人物的独特之处

在一天里,他根据他吃的东西能说出他在某一时刻的体重是多少。他还能指出,这些食物将对他的肤色(有时在他执行任务时会长出皮疹)和消化系统产生什么影响。尽管很少消化不良,但他总是在他的口袋里,在一个黑色的小搪瓷盒里装上几粒消化药。迄今为止,他从没中过毒。

  这种神奇的描述也出现在曾为摄影记者的伦道夫身上,当他因为梦露的照片事件被调去体育部做专栏,在他去世时,还对自己的工作念念不忘

他迷惑地看了一会儿,闭上了眼睛。后来他的手动了大约30秒钟,这不是进入深度麻醉病人的随意动作,而是有着某种方向。起初他的女儿不理解,后来他的动作清晰了起来——原来他是在抛钓鱼竿。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在历史传记中,对人物的描写也不过如此罢,只不过本书作者没有清晰分章,将这种描写揉进整部作品中。这也为追求创新的写手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若花时间,通过人物架构起一部作品。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八):记者,报纸和报社

  新闻业,是一个国家的眼睛。你可以从新闻业的诚实与否去得出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对于报纸而言,记者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记者用什么态度去处理新闻不仅是打造一张好报纸的前提,也是自身本身心里所想的一个体现,纽约时报的记者和编辑尽管有不同的立场,但是他们对待新闻都有着信仰的态度,这也是纽约时报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奥克斯精神在赖斯顿的时代已经变得不那么守旧,家长制的管理体系也开始变得自由起来。每个人都还像之前那样渴望着主编的职位,都想要更多的权力,更高的地位。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 纽约时报,作为一个每天都会出现在全国的11464个城市和所有首都,其中50份进入白宫,39份进入莫斯科,有几份被偷运到北京,一份厚厚的星期天版每周末被空运给台湾的外事主管,又有谁能想到不到一个世纪前他还是一家即将破产的报纸。奥克斯的突然出现给这家报纸带来了腾飞的契机。随后经历的一战二战,种族运动,麦卡锡主义时代,劳工权力引发的罢工,每一次这家庞大机构都有化险为夷的本事。便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媒体业的一个壮举。同时如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原本的报纸事业有着很大的打击,但是这家迅速崛起的报纸却依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 奥克斯留下的最珍贵的和最神奇的无疑是他的精神,尽管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但是他仍然能让纽约时报的每个人都奉行着“一切为了纽约时报”的主义。无论权力的更迭和变迁有多么的快速,但是留下的一直都是有能力的人。每个记者,都能以报道真实的态度去都对待新闻。也正是像索尔兹伯里等人的这种真实才会催生出“如果一个记者一直被赞扬,那就得看一看他是不是漏掉了什么报道”这样的思想。记者的确是需要职业精神的,能在奉承和真相之间做出选择往往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真相只能给他们部分人心中的名望。 腾讯文化对特里斯采访的标题是“采访了成百上千人,没有人说我背叛了他们。”,在盖伊·特里斯笔下的纽约时报是一个庞大的王国,他用了最写实的手法去描述了这个王国日常的运转,大到纽约时报大厦,小到只占有一层空间的新闻编辑部,都活灵活现。他没有背叛任何一个人,充分诠释了记者的真实。 是的,这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一百个人可以看到一百个影子,我看到的,是真实。也许纽约时报的屹立不倒是由于优秀的领导和优质的文章,独特的采访。但更多的,还是每一个记者人心中的纯粹。这棵大树会老去,但是它可以摇掉自己的老叶,并在休整过后长出新叶。他并不受所有人欢迎,但是他的存在,就是最真实的表现。

  2020.3.2

  大鱼海棠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九):在这座王国里,不止是权力的斗争

  这是目前读过最厚的一本(纸质)书。

  把它推荐给有新闻理想的大学生,和对职场斗争感到好奇的佛系青年,也许你会想知道,基层员工是怎么走到管理层的。

  这是一本非虚构体的书。非虚构写作是这两年比较热的形式,各大互联网媒体争相借助平台优势,搜刮好故事,也不免落入了数据流量的黑洞里,一边拟着博人眼球的标题、编改故事,一边质疑自己的初心。很多人把非虚构和纪实体相比,争议点大多集中于真实性的度在哪,我看的纪实文学有限,但就非虚构来说,它的写作方式首先带有一定文学性,而文学对于故事的结构、人物塑造的自主把控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它的可读性,真实性方面,因为我还没当过主人公,所以做不到太苛求,比起真实性,我更关心的是故事性,那我为什么不直接读小说读虚构体呢?因为我对真实世界里的其他人、其他领域,也感兴趣。

  最开始接触非虚构,是网易《人间》栏目,给很多人安利过,也参加了写作者线下交流会,可现在更多的是失望。那句“活在尘世,看见人间”,渐渐蒙上了一层“血腥、暴力、犯罪、卖淫”的灰色调,让人无从下脑。并不渴求它向读者传递“生活美好”“你还可以这样活”的乐观,但是一味向社会新闻的调性靠拢,不免让人疲倦。

  回到《王国与权利》,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宫斗”和“逆袭”,却将整个纽约时报王国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说,这是对非虚构写作形式最大的敬意。

  说来也神奇,这本书竟然没有人物主角,当我刚被纽约站主编的温和魅力吸引时,华盛顿站的主编以另一种强势但迷人的姿态出场,俄罗斯站的记者也总能以较高的政治素养,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盖伊·特里斯在结构上花了很多心思,虽然我无力拆解,但是这种像玩魔方的写作方式,还挺有趣。

  没有在王国里因利欲迷失自我的记者,也没有从高层跌落很惨的管理人员,却是一个个为了新闻事业,甘愿奋斗终身的人,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每个人都调整到了平衡状态。

  这是一个巨大的、在不断扩张王国。业主前瞻性的参与到计算机的实验中,主编为每一次大型事件的报道版面做决策,编辑似乎是一群不会离开座位的严肃主,而记者穿梭在全世界,为明天的版面奉献头脑和体力,销售为客户和记者编辑间的分歧费劲脑筋,一环扣一环的将全世界的信息,整合发送到个体手上。

  这也是一个充斥着权利斗争的王国,华盛顿站与纽约站的长期对抗,其实是主编间话语权的斗争,纽约作为总站,有它统领分站的姿态和野心,而华盛顿站的主编,成功获得业主的信任,敢于保持更多独立性。各个国家的主编调动,也不因个人意志转移。随着王国的成长,业主不愿将权利下放给外人,出现了所谓的“世袭制”,或许他们会亲近某些主编,但实际上,这个业主圈已经固定了,没有人可以走进去。某次旅行的邀请中有双方的配偶,也只是因为他们觉得女人间的友好往来,能促进两人的关系。在能力相当的层面上,普通记者、编辑的升职加薪,得益于你是否是高层“自己人”,你们气场是否相符。

  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王国里生存的是人。熟悉游戏规则的,可以顺利往上爬;疲惫于“勾心斗角”的,也能满足于闲暇时光的钓鱼和寻找美食;还有一种,天生坐在王国顶端,保持优雅姿态的同时,也背着整个王国的生死存亡。

  对于既不想花心思了解规则又想着一夜暴富的我来说,找到自己的平衡状态,还有好大一段路要走·····…….

  E

  《王国与权力》读后感(十):为什么这版中译本不行

  除了另一位豆油提到的几个常识性错误,本书中还包含大量中文读来绕口的句子,再此予以列出。

  下面的例子会持续更新,先放一些,由于是电子版,故而不包含页码,敬请谅解。

  标点符号缺失造成的节奏混乱或是语意不清:

“自越南成了报纸上的主要话题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柏林墙两边的军队,自然是相安无事,无聊地观看姑娘们在旁边走来走去。”

  是姑娘们走来走去,还是士兵们走来走去?

  (待补充)

  定语从句的翻译失误(如长定语):

“……他们也不必思索有这样的可能性,即他们一生所目击和写的每件事情也许有一天在21世纪的教科书里只占几行。”

  “目击和写的每件事情”似不妥,宜当改为“他们一生中每件目击和书写的事情”。

“……这篇出色的讲演稿谈到了美国在猪湾登陆入侵古巴之前,《纽约时报》内部出现的紧张场面:在1961年那个特殊的晚上,报社的编辑们为探讨怎样把入侵之前写的这篇文章排在头版的问题出现了愤怒和冲突。”

  “出现了愤怒和冲突”不太恰当,“怎样把入侵之前写的这篇文章排在头版的问题”太过冗长,宜改为“怎样把入侵之前写的这篇文章排在头版。为了这个问题,报社的编辑们愤怒地针锋相对。”

  (待补充)

  被动态的不当使用:

“奥克斯的信条——‘公正地提供消息,既不畏惧也不偏私’——展示在这座大楼的各个角落,以及《纽约时报》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社里。”

  可将第二个破折号后内容提到前面来,变被动句为主动句。另外“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社里”中“在”字可删去。综合考虑建议改为“这座大楼的各个角落,以及《纽约时报》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社,都展示着奥克斯的信条:‘公正地提供消息,既不畏惧也不偏私’”。

  选词不当或错翻:

“……他表达了希望——报纸头版标题被阴郁和厄运所覆盖……”

  宜应为“报纸头条”,另,似应该改为“……他表达了一种希望——报纸头条充斥着阴郁和厄运……”

“此前他和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妻子及幼儿生活在毁灭和破碎的边缘。”

  “幼儿”应为“孩子”,“在美国中西部的”作为地点状语,应以逗号逗开,予以后置或前置。另外,“生活在毁灭和破碎的边缘”也较为绕口。

“在最近的几年,一场平静的革命已经在时报社内部进行着。……它不单是意见的多样化,高层人士的自负和口味,还有哲学上的差异,……”

  “哲学上的差异”应为“新闻报道理念/哲学的差异”,“时报社”应为“时报报社”,“它”联系上下文应当指前文“平静的革命”,而后面将“高层人士的自负和口味”与前一分句的宾语并列,就变为“一场平静的革命”是“高层人士的自负和口味”,似当改为“它不单是意见的多样化,高层人士的自负和口味也有所不同”

《纽约时报》单独地、稳固地、不可动摇地屹立着。

  “单独地”宜改为“独立地”。

  (待补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国与权力》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