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以故宫为例看“文化+旅游”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日期:2022-05-29 02:05:12 作者:姬野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以故宫为例看“文化+旅游”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它是以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载体,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以此满足人们各种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以禹州钧瓷为例》张秋月 李皓文 陆煜彤]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这彰显了文化及旅游产业间的亲密关系,也预示着“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将趋于成为主流走向。

  而故宫博物院,无疑是“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佼佼者。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百度百科词条:故宫博物馆]近年来,无论从参观人流量还是影响力来看,故宫都已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无疑,这与它在“文化+旅游”背景下成功的运营模式是难舍难分的。

  首先,故宫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IP。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应是文化IP的建立。[ 《浅谈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新形式——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李羚]故宫今日的火爆,与这一文化IP在互联网上的走红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故宫不仅打造IP,并且从新的角度解读IP,研发文创产品——例如制作“朕知道了”胶带,以当代消费者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诠释故宫文化,在娱乐化的时代放低身段,走近百姓身边,成为更接地气的存在。于是在成为故宫的游客前,一大批客户会先一步成为故宫文创的消费者。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多种多样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与纹饰,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被展示出来,既将故宫文化推而广之,又吸引到新一批潜在游客的关注,是“文化+旅游”的典型成功案例。

  当然,这与营销包装是断断挣不脱关系的。现如今,故宫博物院已成为自媒体的宠儿,是常常出现在各类影响力大的公众号、微博号当中的新晋“网红”。此前故宫于元宵节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灯会,一经微博账号“@央视新闻”报道,获得4.3万转发、3万评论及49.2万次点赞——这印证了“上元之夜”异常火爆、一票难求的现象。互联网时代多种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故宫营销提供机会与途径。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时代下,“文化+旅游”若想做好,于各类离人民更近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推广这一举措绝不能缺席。

  此外,故宫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与各色热点结合举办特展等活动,也是故宫吸引更多游客的方式之一。己亥年初,故宫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展览分为文物展览和实景展览两部分,共展出文物885件(套),于宫殿门口悬挂寓意吉祥的春联、门神,在乾清宫和皇极殿廊下装饰华美的宫灯,共使用仿制品超过1000件,整个故宫博物院都成为文化展示的场所。[ 《官方邀请:这个年,来紫禁城里过吧》微故宫]这一展览在故宫的淡季,却仍旧日日人满为患、吸引大批来自市内、外省乃至国外的游客。故宫充分利用己身所具备的文化资源,敏锐抓住热点的同时,使游客能够进一步亲身体验故宫文化——参观博物馆并非仅是一览而过,更想浸入到文化当中,这是众多普通游客的需求。而故宫通过这次展览,真材实料地满足了游客这一需求。此外,故宫每年举办的各种特展也不在少数。限时、珍贵是特展的特征,无论是研究这部分文化的专家、感兴趣的爱好者或仅是被吸引眼球的普通群众,都会被调动起不想错过这一展览的心情。

  而《上新了,故宫》,也是故宫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新的尝试。通过制作一档旨在“打破对故宫的刻板印象,‘零距离’走进公众视野,并打造承载故宫故事的文创产品,创新传承故宫文化”的节目[ 百度百科词条:上新了·故宫],与卫视、网络播放平台合作,在帮助观众了解故宫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对故宫的注意力,在扩大故宫影响力的同时,使其成为一批可能会前往故宫进行游览的新的潜在受众。

  运用多种渠道、组合策略进行推广,一向为故宫所擅长。凭借这样的方式与其自身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故宫在“文化+旅游”的路上走在前列。

  如今已并非简简单单摆出资源便会吸引到一大批游客的时代,旅游产业若想得到突破性发展,对文化资源的运用将是当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文化与旅游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旅游”,将会是旅游产业发展必经的新路径。而“文化+旅游”本身,也正在不断探索创新有效的发展路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以故宫为例看“文化+旅游”新时代的发展路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