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4 03:0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精选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是一部由Kathryn Pierce Dietz / Sue Willi执导,蒋中正 / 冯玉祥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一):China a century of revolution

  到头来才发现这就是五六年前看过的纪录片

  china a century o revolution 也正是这部纪录片把我彻彻底底的update了 把我眼前的红布给撕开了

  忘不了纪录片里的一个老人所说的,这条路非常的长,我们兜兜圈圈还是回到了原点

  也是唯有这部纪录片,还原了近百年相当客观的史实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二):值得思考的片段

  两只老虎的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共产党破坏传统道德,美育,没有人性。抓住不想剪头发的女生,强迫剪头。但是在内战时期,共产党却更得民心。

  蒋介石清党时,共产党员占多数。

  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在江西建立政府,骑白马。

  活捉蒋介石!

  1934年,意识形态活动——新生活运动:传统儒家价值观和欧洲法西斯主义的混合体

  国民党的腐败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三):推荐理由

  一:看看别人对我们历史的认识或看法;

  二:听听历史中那些原音,比如孙、宋美龄、老毛、黄维、荣毅仁等,很难得哦;

  三:俺们选择性忽略的一些事情,它会告诉你(千万别以为获取了全部事实,他们是否也选择性忽略呢?俺不晓得);

  最后是这么多年了,俺们都没搞部回顾的记录片(若俺孤陋寡闻请提醒为盼)只好看看别人对我们的一次全面地回顾了。

  .S 尽管你不同意我说的话,但你要誓死捍卫我说话的权利。所以对于那些人身攻击,你也要誓死帮俺反对他们,这样俺在未来肯定也会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哦,这个是有三部的哦!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四):历史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在

  回顾了过去这一百年中国的历史,历史的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在。看了有几个感想。

  关于民主

  民主是一百年中都在不断追求的,但民主是什么,无关乎体制,而是人民能表达诉求,执政者能关心这些诉求,努力成为透明的,服务型的政府。当然“什么样的人民决定了什么样的政府”,人民也应该是要有法制意识、关心社会的。这样这个国家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长足发展。

  关于腐败

  片子第1部结束的时候,非常承上启下地用了“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历史已经很好地证明。目前世界各国不管体制如何,发展中还是发达国家,都有各自执政中的困难和挑战。

  不管怎样,从历史进程来看,如今是一个好的时代,但永远不要忘记透过历史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认为本篇的陈述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题材及采访人物的选择已经是尽量做到了客观。(例如对M的评价中,选了3个人,1人正面,1人中立,1人正面)。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应该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的。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五):第二部

  看了第二部,不知怎么说呢,我看的过程中很愤怒,但是看完了内心又很平静,有一丝滑稽的幽默在我心里。 矛从建国以来搞得这些事,哪个不慌诞?但是他搞了搞了又停了下来。公开提出wh大革命,还提倡暴力斗争,后来自己又叫停,还保住了嗯来和小瓶同志。 在他死后,人们对领袖崇拜的怀疑,和自己暴力行为的反思,为这一场荒诞剧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不禁想问,矛到底要干什么呢? 我暂时不评价矛的恶行,我只想把我心里滑稽的想法说出来:中国在这么短时间内崛起,在西方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正是因为中国人把自己今后一百年内可能进行的斗争,全部发泄在了这一段时期,然后觉醒了个人思维,学会反思?矛的真意? 呵呵,在这里我觉得还是不发表意见比较好。 对于矛的评价,我还是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也许他就是一个魔鬼,也许他比魔鬼更高级呢? 另外,为这时个期在政治斗争中死去的人感到默哀吧。

  在别的网站上看到个影评,思考挺全面,拿过来放这:

  第二部:The Mao years (1949~1976)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土改,抗美援朝,百家争鸣到反右,大跃进,一直到文革。就是一部折腾的历史,一部大多数人倒霉,少数人更倒霉的历史。 一个人再英明神武,终究还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而当一个普通人置于一个狂热的群体中时,再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变成正常的,就如同斯坦福的监狱实验,或是像电影The Welle所描述的。如果单纯说这样的历史悲剧是一个人的造成的,未免太过天真。其实从延安时期的肃反,到土改过程中的过激行为,再到大跃进时的欺上瞒下,都是在为最后的大悲剧埋伏笔,要说是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的责任,这是在推卸责任,这是值得全体国人需要集体反思的。民主和多数人的暴政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明白界限何在,再联想到近日的砸日车事件,可见这个话题仍未过时。

  第三部:Born under the red flag (1976~1994) 百废待兴,改革开放,民主意识的兴起和失落,到深化改革,这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段历史,历史如果太近了反而看不真切。非常能理解这段历史中的各方,尽管各自的目的相同,却很遗憾地走了岔路,或许这就是国运。 对一个已经经历了30年群众运动的国家,社会秩序刚刚开始逐步恢复,这种无序和对过去的恐惧感或许导致了最后的决定。如同片中所点出的,学生的理想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就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好的动机未必会种出好的结果,基于立场,不如基于利益来思考,否则钻在牛角尖里往往最后是双输。而作为一个有信念的政治家,优柔寡断,固然可以成就个人一时的美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未必是福。现实社会是不会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况的,凡事都是有代价和牺牲的。如果没有当时的价格双轨制刻意用农来补工,也不会有这30年来的飞速发展;只是希望今天的牺牲是投资,而不是为了大跃进时炼的废铁。多些耐心,拭目以待。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六):中国三部曲——郁闷的中国现代史

  6个小时的三部曲纪录片,从1911一直讲到1992年,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这段复杂的历史,以史实为主,比较客观,配以很多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另外亮点是谭盾做的配乐。

  第一部:China in revolution (1911~1949)

  第二部:The Mao years (1949~1976)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土改,抗美援朝,百家争鸣到反右,大跃进,一直到文革。就是一部折腾的历史,一部大多数人倒霉,少数人更倒霉的历史。

  一个人再英明神武,终究还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而当一个普通人置于一个狂热的群体中时,再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变成正常的,就如同斯坦福的监狱实验,或是像电影The Welle所描述的。如果单纯说这样的历史悲剧是一个人的造成的,未免太过天真。其实从延安时期的肃反,到土改过程中的过激行为,再到大跃进时的欺上瞒下,都是在为最后的大悲剧埋伏笔,要说是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的责任,这是在推卸责任,这是值得全体国人需要集体反思的。民主和多数人的暴政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明白界限何在,再联想到近日的砸日车事件,可见这个话题仍未过时。

  第三部:Born under the red flag (1976~1994)

  百废待兴,改革开放,民主意识的兴起和失落,到深化改革,这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段历史,历史如果太近了反而看不真切。非常能理解这段历史中的各方,尽管各自的目的相同,却很遗憾地走了岔路,或许这就是国运。

  对一个已经经历了30年群众运动的国家,社会秩序刚刚开始逐步恢复,这种无序和对过去的恐惧感或许导致了最后的决定。如同片中所点出的,学生的理想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就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好的动机未必会种出好的结果,基于立场,不如基于利益来思考,否则钻在牛角尖里往往最后是双输。而作为一个有信念的政治家,优柔寡断,固然可以成就个人一时的美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未必是福。现实社会是不会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况的,凡事都是有代价和牺牲的。如果没有当时的价格双轨制刻意用农来补工,也不会有这30年来的飞速发展;只是希望今天的牺牲是投资,而不是为了大跃进时炼的废铁。多些耐心,拭目以待。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七):革命的悲剧根源

  很多人看过Sue Williams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一个世纪的革命》之后,都在谈论它的客观性问题。其实,对历史,尤其是很晚进的历史,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能公认的客观性,因为人们离这段历史太近,很多人都跟这段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言人人殊是很正常的事情。试问,在当下中国,一个既得利益阶层的成员和一个利益受损阶层的成员如何对当代历史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不必过分追究这个片子的客观性问题,重要的是看看作者通过这个片子传达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怎样的看法,这个看法跟我们或者说跟我这个个体的观众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集看过后,我跟同事随口说了一句,我说看了片子后我倒觉得革命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以我现在的思想,本来是对革命尤其是全面的社会革命持一种比较否定的态度的。但是看了片子之后还是立刻受了影响,要修正自己的看法。但是又过了几天,沉静了一下,觉得还是有问题。纪录片看似没有发表评论,只是叙述某种史实,但是作者通过选材、剪裁、组接及其独特的叙事角度与叙事方式,已经向观众传达了他想表达的东西。如果不细加思索,就会被片子带着走。

  近代中国的革命,最早是源于与西方列强的对比,觉得自己实在是落后了,要把国家从列强环视的被动境地解脱出来,必须进行变革。先有戊戌变法的努力,后有立宪运动的兴起。那时中国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落败,就是专制落后于立宪。后来辛亥一役,终至皇权结束,共和建立。但是由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本来就是革命派与实力派妥协的结果,所以新掌权的北洋军阀对新生的共和制度并没有绝对的认同,致使共和成了招牌。这本是共和制度初入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中国必有的现象,只要共和的形式还在,通过持续的努力建设,相信会有好的出路的。奈何当时南方的革命派非要以武力除之而后快。但南方毕竟实力有限,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至此,中国的革命都还只是政体革命,不伤及整个社会机体。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八):不要脸的“R”

  防止回复被删,专门发在感谢里面

  针对这个回复: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881800/?start=0&post=ok#last

  R的不要脸一:花园口决堤,给蒋介石洗地;

  R还拿出腾讯的文史专题来给自己作证,可原文明明是说国名党的疏散民众只是做个样子,甚至这个样子都做得很差,结果R就被感动得“绝非没有疏散群众,实际上是时间仓促,疏散不到位、疏散不及罢了”。一个“罢了”,就把百万灾民一笔带过了?R的其他回复中老是标榜自己是如何的忧民,如何可怜老百姓,你现在就这个态度??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在批判蒋介石消极抗日时,都没有用花园口决堤这件事去攻击过蒋介石,蒋介石自己都不敢公开承认是自己干的,可R却偏偏要跳出来大声说蒋介石干得是如何情有可原,R你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触蒋介石的霉头么?蒋介石第一个不会放过你啊。

  R的不要脸二:没一点军事常识,用文字游戏来给蒋介石丢失东北洗地:

  “由此来看,并未否认蒋可能直接发出过命令,但更合理的情况应该是,蒋命张尽量避免冲突,然后张干脆就命令不抵抗 ”

  “这样就可以解释我上面的疑惑(蒋调不动东北军,但张调得动,而张又服从蒋),也可以解释张学良晚年承认不抵抗命令是自己发出的 ”

  拜托,R啊,你有点常识行不行??!! 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的政治和军事统帅,他给东北军下命令,当然只用下达给张学良就完了。难道蒋介石的军事命令,从来都是不给部队长官,而是直接给基层士兵么??小布什下令打伊拉克,他的命令只传达给在海湾的美军司令部最高长官而从不直接给前线士兵,R你是不是要说小布什调不动美军??!!张学良听蒋介石的,所以就可以说蒋介石调得动东北军!!按照R的意思,东北军听张学良的,而张学良听蒋介石的,可R又说蒋介石调不动东北军,请问R你是不是有精神分裂啊??

  当时日军已经是入侵东北了,而蒋介石的命令又是“尽量避免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除了让东北军“不抵抗”之外(一“抵抗”,就成了“冲突”了),还能有什么办法??!!!R你要有想法,请你教教大家该怎么做!!别给我说和日军谈判啊,人家打你,你都不能还手,谁会跟你谈!!

  打个比方,我现在上前要揍“R”,而R的父母又命令R要尽量避免和我冲突,这种情况下R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逃走躲起来不让我看见,要么就站着不动被我活活打死!!R你会怎么选?R你还指望走第三条路么?

  蒋介石不希望张学良去抵抗日军,偏偏又在命令中只说“避免冲突”,这样就把不抵抗的责任全推给张学良了,这是在明显不过的政客权术行为,就好像一个笑话里说的:“我没命令他去偷东西,我只是让他买东西的时候尽量不要给钱.....”

  而R居然还吃这一套!!你们要么是臭味相投,要么就是R愚蠢到了以后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

  R的不要脸还可以加个第四:拿张学良的晚年说事。张学良晚年是后悔,后悔怎么当时就绝对服从了蒋介石,执行了蒋介石的那种混帐命令!!

  还有,同样的晚年,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纬国可是在回忆录写自己的美军装甲部队的奠基人呢!!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九):罗生门中的历史

  这部纪录片,是在老爸家看的碟片。整整三张碟,每一张都几乎是2小时的长度。第一次看6个小时的影片不禁让我有些吃惊,然而看完我才明白,6小时一点也不长,因为这6小时装下的是整整一部中国近代史。片子很有条理,从北洋军阀,辛亥革命开始娓娓道来一直讲到改革开放,其间穿插大量的人物访谈和珍贵的黑白影像资料。看完第一部我并没有什么感觉,说实话那不过是中学学的历史知识的一次复习,看了第二部微微有些吃惊,虽然我知道文革是很残酷,但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嘴中真的说出来,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真实感。看了第三部,我简直是呆住了。其实历史上也就是那点事情,一直都听说过那些个敏感词汇,但当我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影像时,我才开始了解到一点点那段被政府封锁的严严实实的历史。我震惊的并不仅仅是记录片中那些惨烈的影像,而是何以整整一个偌大的中国,庞大的政府没有勇气去承认正视他们,至今仍让我们蒙在谷里。

  第一部————China in revolution

  第二部—————The Mao years

  对于Mao,我想,我们都不陌生。可以说他不仅仅作为那个年代的一个标志,甚至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他就是中国的标志。而我对于他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外公外婆作为忠实的老共产党员,不仅他们家里挂满了他的画像徽章,每年暑假我回去健忘的外公总不忘送我一本共产党宣言加毛泽东语录,不好推却他老人家的一片热心,我只好恩恩啊啊的积压了好多本。当时我还不太能理解他们这种绝对的忠诚和信念,看了这一部记录片以后,我才慢慢理解。片子里拍摄的人山人海密密麻麻的中国人每人手举一本毛泽东语录眼睛闪着光,嘶声力竭的呼喊这毛泽东的名字和口号。相比这种近似疯癫的狂热,回头看看我的外公外婆,他们所做的不过是那个年代依稀残留的一些淡的不能再淡的影子而已。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其实看看我们身边,难道那些个为了某某某歌星偶像嘶声力竭呐喊的粉丝的声音会比当年那些人的声音小上多少分贝么??唯一的区别只是,那个年代中国只有一个偶像,大家没得选择。

  关于文革其实大家也并不陌生了,好多影视作品都有表现到这一块,无论是霸王别姬,活着,等等。。但是看是一回事,听别人讲又是一回事。在影视作品里都拍摄过,被批斗的人会带上一个大高帽子,胸前挂一块木牌子,跪在众人面前忏悔自己的罪行。但是在目击者当事人的口中说出来是格外的残忍,“那个叔叔,小时候经常来我们家看我,被批斗的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他们让他带很长的帽子,胸前挂一块很重很重的木板,而挂在脖子上的铁丝故意选那种很细的铁丝,到最后直接勒出细密的血珠,跪的地板也并非平地,混杂这石块玻璃渣,一跪就是2,3个小时,每天都被拖出来搞个好几次,没过多久,那个叔叔就在批斗中死掉了” 听完这一段,我似乎能感觉到极细的铁丝勒住我的脖子的那种同感,而这是无论多好的影视作品也无法拍出来的。

  还有一个故事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采访的对象是一位中年女性,她的声音很平静,“那时,我还是一个女中学生,当时同学的爷爷是资本家,我忘了是谁发起的,就说要去她们家批斗她爷爷,而我因为有些事情,临时耽误了,等我赶到,看到她爷爷已经死了,头是乌黑的淤血,都肿了,明显是被人砸得。听说那个作为孙女的同学也亲手参与了”接着她停下了,用很缓慢很缓慢的速度说道“后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我没有去晚,我会如何选择?我不知道,至今我也不知道”听着她近乎没有一丝情感起伏的声音,我想她们真是经历过,所以当无数个日日夜夜这种回想起那时的这种恐怖,所有的感情早就被一次次的抽干了。。。

  当文革结束,被批斗的人和批斗者都该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时,他们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又成为了工友,这个时候他们的心里该作何感想呢??

  即便是现在,文革话题已不再成为一种禁忌,对于文革的视角却仍然是众说纷纭的。

  这一部纪录片,我不敢说他是绝对的正确或者是绝对的真实,但可以看出他的视角:对于Mao是基本否定的,也就是说这部片子认为真正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并不是四人帮。

  当然我还是能理解,别说是那个年代了,放到现在,Mao对于中国人名来说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呀(我舅妈就买了尊限量版mao雕塑在家里辟邪呢)!!这就好比,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对人家西方人民说:其实耶稣他黄赌毒样样精通。。我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样剧烈的化学反应。。。

  只是最后有一点我不太明白,从小历史老师就说,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要辩证的看待,一分为二。对于MAO,肯定毫无疑问大家会把他的南征北站用兵如神的前半生归为‘功’,把他导致整个中国混乱的后半生归为‘过’。但想想如果他用前半生的‘功’只是用战争的把老百姓从一个混乱的年代换到另外一个混乱的年代,他的‘功’还有意义么??

  ——————Born under the red flag

  其实这一部拍的很好,而且这一部才是我们这代人真正需要了解需要去看的,当时我看的时候因为时间太晚了,就快进着看了一下,本打算回来上网搜搜再补全的,然而毫无悬念的,这一集的前半部分(歌颂邓爷爷如何改革开放如何英勇神武的)被保留了下来,而后半集却死活也找不到了。由于我是90生人。。所以事情发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自然没什么发言权。但是看到记录片里同样是大学生们那些热血与激情,我不得不感叹。我不得不感叹的还有当时大学生们的无知和单纯,记得采访中有个学生回忆到:“当时我们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只有上街才能表达释放自己的一腔热血,而且毛主席不也说过么:凡是和人民运动作斗争的是没有好下场的,而我们这就是群众运动啊?”然而结果是残酷的,影像中的记录真实的记录着警察怎么揪着学生的头往地下拖,据目击者回忆,当时地面上像事先就已经准备好过似的,昨晚铺过一层薄薄的水,所以,第二天结了完整的冰,使得当天路面很滑。当然还让我震惊的是我听到了好多耳熟的名字,好多现在当局执政者的名字,于是瞬间我就明白为什么它们被禁的这么彻底了。

  不过说到底,这部纪录片仍然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我们可以拿来作为一个参考,却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想起新东方老师的一句笑谈,西方人民天天叫嚣着中国计划生育剥夺人权人权,让他们来北京挤一挤早上7点高峰期的地铁,看他们还能再说什么。

  前几天我才参加了生平第一次大选,走进‘神圣’的选举礼堂,望着手上3选2的3个名字,连个候选人的人影都看不到,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后来灵机一动,决定选两个同是姓王的,好歹他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一起去选举不会那么寂寞,然后在赛马的二胡背景音乐中,在咔嚓咔嚓的相机闪光灯中,我投下了这‘神圣’的一票

  老是看到中学课本里指责西方选举的各种恶性竞争和虚假比赛,但我想,既然我们可以听着二胡小曲儿欢乐的为两个从来没见过的人投下选票,怎么不允许人家看着电视,嚼着薯条,欢乐的投下选票呢?好歹人家还见过他们要选的候选人呢。每个制度都有每个制度的无奈和弊端,如此而已。

  至于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我永远也无法知道。历史就是黑泽明手下的罗生门。每个当局者都有他们自己的一本历史书。

  (PS:前段时间看南方周末,说越南人民对中国人民情感很复杂。。。对咱们中国人是又爱又恨。。我很难理解,后来报纸上打了个比方,说就像咱们对日本人一样,我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可想当你对读了日本教科书的青少年们显示自己的愤怒时,他们瞪着圆圆的眼睛表示不解的神情,你无法责怪他们。就像日本人民是真心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一样,我也是真心不知道咱和越南友人们到底有什么历史纠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革命:1911年至1949年》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