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18 03:36: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100字

  《阳坡头的月亮》是一本由赖小瑜 / 金文彦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6-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一):爷爷的一生!红军魂!洪荒之力来袭

  《阳坡头的月亮》分别描写了父亲与母亲过草地的经历,他们在草地上的生活都有“天上人间”感觉。红军过草地“好像死神在冥冥中召唤”,“每天,每一步路,都有死亡,有多少人牺牲在草地上谁也说不清。”可是,红军战士还能体味出“天上人间”的滋味,这才是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二):《阳坡头的月亮》

  《阳坡头的月亮》读了一个开头就被吸引了。前言“AAAA”的春联令人震撼;接着,一组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的电码就把我带入了两代人充满激情的遐想。

  你看那语言:“唉,我急急忙忙来到人世,还没来得及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我就和其他在战争中出生的子女一样,由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奶妈代替了。”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巨著

  为本文作画。让共和国的旗帜高高飘扬。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四):《只要有过一次从容的绽放》

  “生命的暂短并不是昙花的本质,只要你有过一次从容的绽放,就有足够的骄傲,不需要谁知道,也不需要谁评价。”这几话说的大经典了,这句话是第25节“昙花一现的启示”中说到了。主人公“我”本来对“昙花一现”不以为然,花期那么短,在值得赞美就下的也不过是悲哀的叹息,这似乎也是世俗观念的普遍认识,因为“暂短”就不值得“骄傲”,甚至被忽略。

  主人公通过对老一辈革命者的人生态度,对昙花有了新的诠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又一次“从容的绽放”默默的奉献,而且“无需要谁来评价”,那我们的世界该是多么灿烂。

  这段议论可以成为我的座右铭。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五):主人公“我”与父亲的人物形象

  长篇小说《阳坡头的月亮》主人公“我”与父亲是一对父子,他们生活在不同年代,但他们的性格却有着近似之处。战争中的父亲和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我”都有着不失幽默、热情奔放的的性格,只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已。然而,也就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虽然性格有很多近似之处,却有了不同的缺失和遗憾,又都在晚年试图找回他们的缺失。幸运的是“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缺失,这是“我”的觉醒,终于明白了我缺失的是什么,不是老一代给予我们的却少了什么,而是,我们没有读懂那一代革命者的精神世界。小说中至始至终都变现出这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审视和自醒。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六):草地上的豪宴

  反映红军过草地故事都是说“吃草根树皮”,而《阳坡头的月亮》没有从这个角度描写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可是,该小说的取材从另一角度入手,写得一样生动感人。

  父亲发现了两颗野菠菜,接着,又找了三颗野芹菜,他高兴得就像找到了金子。接着,“他从米袋里捏出一小撮青稞,数了数有十三粒。犹豫了一下,从米袋里捏出了几粒,数了数有七颗,又犹豫了一下,取出四颗放回米袋。留在手里的青稞一共十六粒,再加五颗野菜,然后,父亲从水坑里舀了一缸子水,数着青稞,就着野菜,没有放盐,也无盐可放,这成了父亲在草地上的一顿‘豪餐’”。

  七粒米(青稞米),还要犹豫,取出四颗放回米袋。过草地的艰难表现的如此生动。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七):《阳坡头的月亮》叙述的是那样直白,那样却充满了情趣~

  叙述的是那样直白,却充满了情趣,而又让人有种心酸的感动。这是一代革命者和他们的子女的宿命,他们品尝了革命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缺失,缺少平常人家的“儿女情长”,但也获得了人民给予他们的最真挚情感。

  “双簧”一节,把本来逗乐子曲目,却表达了根据地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且刻画的如此动感、深刻。

  “音乐起,奶妈唱得如泣如诉:‘爬上(那)坡坡八道道梁,走下(呀)沟沟瞭不见人,招一招(呦)手拉不上话儿,泪(格)蛋蛋眼眶眶里流……’

  “当奶妈唱起那段陕北民歌时,演员已经泪流满面,台下的人脸上也挂上了泪珠。”

  而我也深深地被感动了,相信下文有更感人的故事。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八):母亲的故乡

  《阳坡头的月亮》提到主人公母亲的故乡。2016年10月10日离北京去成都,再向巴中,我终于看到了母亲的故乡。这个深山里的的村看上去只有十来户人家,没有聚集成片的村舍,在接近村委会的途中,偶然遇见一两家民宅,都是在深山密林中,我见到的民宅一共有四处。我从村民的嘴里得知,母亲是这里唯一幸存的红军,解放初期,母亲两次委托当地政府寻找亲人,据当地政府说,家人均在逃荒中死亡,从此母亲断了回乡的念头。我们第一次回母亲的老家,寻根,寻找不能忘记的记忆。我对村民说了我的来意,在场的的人都轰动了,说,还有一个活着的红军啊。《阳坡头的月亮》有一个章节《活着的红军回来了》,这一幕,在这里又重演了,而已经是我出生后六十多年的今天。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九):赖小玲特点再评

  赖小玲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幼儿时家里的棉布背面老化破损,结果受到母亲责罚,一件小事,却让她委屈了一辈子。作者笔下的老红军不是“神”,起码对赖小玲的责罚显得缺乏知识。这是大多数老红军的局限性,可能在女性的身上表现的尤其突出。母亲从小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在革命队伍中才学习了一些文化,这种并没有影响一个作为老红军母亲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具真实感。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影响了赖小玲的性格,胆小、委屈、缺乏抗争力,“她当不上红卫兵哇哇大哭起来”,从小说表达的故事情节上看,她与主人公“我”的性格不大一样。由此作者告诫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也要得当,平时的细节错误也能导致孩子成长的障碍。这个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比重不大,但却有积极意义,“我”的缺失并不是公式化而完全一样的。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十):草地上的雨打芭蕉

  “草地上的雨打芭蕉” 这个命题看上去不那么协调。《雨打芭蕉》是元代关汉卿所作的诗歌,其中有这么一句“雨打芭蕉,泪湿栏杆”,这句诗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草地上的七天》也用了“雨打芭蕉”。

  “毛儿盖只有二三百户人家……再加上连日来老天总是下雨,筹粮真难啊……”这不能不说是“忧愁”,可是对红军来说,有“愁”,却不当成“愁”。

  父亲吃罢饭,撑起油布伞,蜷缩在伞下,就在草地上躺下了。天下起了雨,听着“嘀嘀嗒嗒”的下雨声,“他说这样的“雨打芭蕉”,再配上他的二胡,说不定也能“绕梁三日”,让人陶醉呢……显然,我们的红军战士把“雨打芭蕉”当成了优美的乐曲,而且还能让人陶醉,“想着,想着,父亲酣然入梦。”

  如是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