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8 02:5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精选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一本由[瑞典] 林西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一):王国与国王

  话说,看到歪果仁介绍汉语的书,就忍不住百感交集。

  之前看的歪果仁写的汉语介绍的书,基本都是《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啊《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啊《汉语官话口语语法》啊之类的皇皇巨著

  而这是给孩子们写的

  越是科普类的书越是不好写

  特别是童书

  所以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还是责编

  都是用心的人啊

  汉字是一个王国

  他们,是国王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二):给孩子系列的版本考据

  书是好书,一星是给编者和出版商,是给这个版本。和原版相比,给孩子这个版本少了两章,而且每章里也都有删节。我不知道这是编者的意图还是原作者自己的修订,但是无论是那种,都应该在前言或者编后记里加以说明。很可惜,没有看到。这种无缘无故的改动,不仅是对作者,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我也不认为这样的修订更适合孩子阅读。这套书都有类似的问题。喜爱这本书的朋友,你们更应该去看原版。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三):我们的文明

  一本很重量很轻的精装书,希望中文书多一点这样质量轻便的版式。

  作者的文笔清淡不浓烈,字里行间的趣味品起来却很饱满,一字一物的细笔描写,娓娓道来汉字的历史与传承,甲骨文与金文,第一次在我的眼中变得如此的立体直观、生动活泼。所谓的象形字,如何形,如何变,真是充满着莫大的视觉奇效。

  汉字太伟大,中华文明史太伟大,竟从不曾断层,沧海桑田,千年后的我们还读得懂祖先留下的文字遗产,看得懂他们一撇一捺的艺术美感,令人惊讶,转念一想,又理所当然。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四):汉字源流

  瑞典人林西莉写的这本书有历史即视感。很能激发想象力,部分观点有独到之处。她把自己在中国生活的一点见闻和遐想也写进去了,整体感觉就是读起来轻松、有趣。

  下面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粘贴到这里当作书评:

  “化”字的字形,林西莉用磨破了脚躺在那里形容。将其想象为两个战争或者陪葬死去的人更合适。有个成语叫“化土为泥”。人死了,血肉化为泥土。

  这个“止”字,就是地上的脚印,顺着别人留下的脚印一直走,前面再也没有脚印了,就是停止的地方。 “步”字是一前一后左右脚留下的脚印。一个甩开膀子的人,下面是“止(脚印)”,自然就是“走”。 她不明白“出”字。你能猜出来“出”字是怎么回事儿吗?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走出洞穴留下的脚印,就是“出”字的字源。看右下角那个“出”字的字形,一个“止”加上一个方形框或半圆形弧。想去看看部落成员有没有离开家门,看看洞口留下的脚印就知道有没有“出”去了。

  林西莉认为是或许是山洞和石头的形状。西尔斯认为“石”是从古代乐器石磐的形状而来。后者的说法可能更有说服力,“石”字的发音和“声”的发音都有sh。如果文字创造时期是已经淘汰石制工具进入金属时代,那么显然西尔斯的解释更好。 “文”字的字源是部落人身上涂画的纹彩,时至今日依旧存在。这是一种遍布于世界各种部落的装饰行为。一般出现在部落庆典上(比如搞到一大只野牛之类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享受快乐的聚会,除了羽毛、文身,可能还会有舞蹈之类的。 有文化、文学、文过饰非、文明……这个字贯穿古今,而且在今天显得愈加重要。无论是用文化去显摆自己,还是出自内心的喜爱,它都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原始的艺术冲动。 还差最后几页就看完了林西莉《给孩子的汉字故事》,满分五星,我给这本书四颗星。大人讲汉字故事给孩子听听倒是很不错。最大的感受之一是林西莉对中国文化的深深喜爱溢于字里行间。据译者说,他身边的很多瑞典人都知道林西莉的这本书。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五):给孩子的书,更适合大人来读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一本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大家小书,引经据典,颇有学者之风。而当发现这样一本把中国文化说得头头是道的书,作者林西莉却是一位优雅的瑞典老太太,多少让人有些惊讶。相比给少不更事的孩子学习,这本《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更适合二语习得的大孩子们。

  林西莉在上世纪50年代便师从瑞典汉学的开拓者之一高本汉学习汉语,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基础,并怀揣着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投身于中华汉字文化的普及工作中。她以学者的严谨引经据典,加入各种文物史料作为佐证,分专题重点剖析象形文字,解读颇为流畅。虽然视角略有些偏成人化,更注重简单介绍与完整性,而少了几分童趣与故事的跌宕起伏,但其深入浅出的表达与清晰的思路对于成年人倒颇有启发。

  记得在若干年前的对外汉语课上,讲到代表五官的中国汉字,老师在黑板上用篆书“画”了一张人脸,竟颇有几分神似,而在《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中,在《人与人类》一章节,异曲同工地提到了类似的汉字之来源,读来颇为亲切。结合字形,往往可以更好地理解字义与背后的内涵。以“身”字为例,林西莉将其古时字形进行还原,惊现了一个“大肚子”,所以“身”之本意实为“身孕”,难怪口语中的“有身子”便是怀孕的代指,整个逻辑链一下顺了起来。

  在《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汉字之美,象形文字的魅力在于具象的想象力。英语单词可以拼凑成一首诗,但汉字不仅可以写成诗篇,更能成为一幅行云流水的画。我们的祖先着实是简笔画高手,特别是涉及动物,抓住特征、再加以简化,一个个汉字栩栩如生。此外,我们可以轻易从汉字中找到设计的灵感。我们的祖先用文字描摹理想中的生活,譬如屋顶,譬如亭台楼阁与窗棂,“窗”字本身便自带花纹,“门”原本也囊括了横梁的结构。甚至有时候,一个汉字足够撑起一个故事,以“臣”字为例,中间原来是一个眼睛,外面是一个框框,一部《1984》油然而生,垂帘之后,“老大哥”正在看着你……

  细想林西莉的文化背景,对于我们对汉字过于习以为常的中国读者,是一种来自于旁观者的中立视角,对于我们寻常看到的汉字世界,是一种有机的补充。“尽管书面文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象形文字仍然是书面文字的基础。”林西莉藉由异国文化的本核来理解这种文化,把汉字的组合想象成黑塞《玻璃珠游戏》中一般的存在,“变化无穷,各个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胡伟解释。”这些文字王国中的象形字,最终成为了解开中国文化的钥匙,生动形象,经得住一遍又一遍研究。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六):在汉字中探索万物之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曾改变了多少70后、80后的人生。青春岁月,志向和爱好、规劝和流言,真是沉重的负荷。固然,科学引领我们“穷万物之理”,但文学不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吗?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更是用她的研究证明,文,亦能穷万物之理,文理完全能够优势互补。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借助甲骨文、金文和现代汉字繁简比较,形象地还原了古人造字的历程,个中历史、文化背景跃然纸上。中国汉字肇于象形,原本就容易望文生义展开联想,如日、月、人,都似一目了然的简笔画变形而来。可有些字词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已难觅当时造字的用意,这就需要从考古学和历史中搜寻证据,方能理解始末、融会贯通。汉字王国的领路人林西莉极其尽责地亲历考古遗址,替读者追根溯源。尽管存有不少臆测或争议,她仍将各种观点摆在读者面前,也提出自认为最合理的说法,严谨可信。

  字义上的推测要探究历史,比如“集”字,鸟栖于木为何代表群聚?原来最初的“集”指的是过夜;字形上的推测要发挥想象,“器”字究竟如何分解?林西莉把它看成一条狗,看守着地上、地下放有容器的储物间;词汇的推测基于文化,譬如司空见惯的水龙头与“龙”何关?这里面的传统文化,身为中国人的读者仔细想想,一定比作者更加心领神会:神话中掌管大海的“龙王”、传统中舞龙求雨的节庆、乃至龙头长长的身躯大大的嘴,下回看见水龙头兴许会多出几分柔情。

  因造字的奥秘珍爱万物,若说还稍显感性,重识物质文化则是技术活。而以文字作解非但不枯燥,还尤能令人印象深刻。林西莉写到的耒、耜、车、织布机的造字由来,不逊于孙机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对同一器物的描述。看到字形,常常让人拊掌惊叹古人的智慧,所谓的科学全写进了文字里。以“井”这个字为例,有人说它代表一块地中间有口井,其实它与压在井底的木框造型如出一辙。古人在松软的泥土地掘井,到了一定深度,井壁会被冒出的水流冲毁,井字型木框则能很好地缓解这一难题。无需任何公式,一个汉字就能表述出如此生存智慧,实在是很了不起。

  文理科本无高下,倘是死记硬背,它们都会成为无用的累赘,倘有心探索,它们都对我们很慷慨。林西莉寄言:“一旦人们记住了它们(汉字),理解了它们,它们不仅会成为了解书面文字的钥匙,而且也是了解现实的钥匙。”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当我们因孩子穷根究底的“为什么”殚精竭虑时,除了搜索百科全书,或许藏在文字间显而易见的线索早就昭然若揭了。

  ——丙申年读林西莉《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七):让诗人再做一会儿梦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高中语文老师铿锵有力地在讲台上念起了这首诗,时值愤青年纪的我如闻惊雷。这是第一次听到北岛这个名字。

  北岛曾告诉世界他不相信,他也曾是那第一千零一名挑战者。他曾愤怒过也曾坚硬过。而要使一个男人变得柔软也很容易,你给他一个女人来爱,或者你让他生一个娃娃。有了孩子的北岛相对柔软了,在不满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被普通话训练教材伤害了想象空间后,他决定要为自己的孩子留下点什么。于是,他做了“给孩子”系列丛书。他想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美的渲染,知道什么是好东西。“给孩子”系列第一本书籍为北岛自己选编的“给孩子的诗”,之后相继出版了给孩子的散文、动物寓言等等书籍。

  这次所推荐的便是这系列书籍里面由北岛主编、瑞典汉语学家林西莉写就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本书也是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唯一入选的童书。

  本书作者林西莉早年师从著名汉语学家高本汉,对汉字很是痴迷,之后,她来到北京大学学习,她发现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也所知甚少,机械地学习汉字已然变得乏味可陈。所以,当她回到瑞典任汉语教师时,她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研究,通过讲述汉字的早期形态,结合讲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们所住的房子,所用的工具,以及他们的风俗文化,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989年,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在瑞典一经问世,便获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随后被陆续被多国翻译,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良本。而《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由她之前的《汉字王国》改编而成。

  想起我们学习汉字时,除了拼音便是笔画笔顺,于是我们只能靠重复的抄写和练习才能把它们全记住。而《给孩子的汉字王国》里面讲解了266个基本的汉字,大多数字旁边配有甲骨文和金文,还有大量的关于文物出土和中国民俗习惯的图片。对每个字追根溯源,并对字形的转化做出了解释。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述方式大大增强了学习汉语的趣味性。

  林西莉受采访时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启蒙时期就能以这种方式学习汉字,他们就能与中国古老的文化重新连接。他们会意识到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幅图景,连接着他们的祖先几千年来的生活。然后,当他们再看周围的世界、自然、人脸,他们的视野会很不一样。”

  我想,它是每个小孩子学习汉字的优秀阅读读物。即便成人来读肯定也受益匪浅,它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文字的字形演变,以及每个字背后有蕴含的故事与意义,从而领略更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这个远离了车马慢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该沉下心来,细细感受生活。好好做一顿饭,用心爱一个人,或是认真学习每一个字。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八):传统文字的来龙去脉°

  ——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文/蓦烟如雪

  突然很庆幸自己从小接受过传统书法教育,所以,在看到这本书时,并没有生涩,反而多了份亲昵之感。这本《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给孩子”系列第五部,它与前五本不同,此书出自一位瑞典汉学家之手,因为作者对于汉字的迷恋,故而耗费了八年光阴,总结出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出来这样一本神秘且富有趣味性的汉字图书。

  此前在看书的时候,我很疑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文化教育的人都不一定能信手拈来,而一个外国老太太,如何能在这么深奥的文学中,开辟一条捷径,且能融会贯通呢?

  说来,这也有渊源,此书作者林西莉是瑞典汉学家、教授、作家和摄影家。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她早年师从著名汉语专家高本汉学习,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1971年起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曾任瑞中友好协会会长。她曾出版过图书《古琴》《另一个中国》《另一个世界—中国印象1961-1962》等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今年八月,她还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

  说来,这本书1989年在瑞典出版,在1998年在中国出版。此书后来又在13个国家以13种不同文字出版,它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

  这本《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的图书,是从14组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文字形态说起,谈及的都是最基础的汉字,如人和人类、水与山、野生动物和家畜、车、路和船、麻与丝……作者谈及汉字早期的雏形,从象形结构中的文字去领悟汉字的渊源,从渐变的过程中领悟其深意,这本书并不乏味的只阐述文字的变迁。

  她说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传说和典故的来历,不仅讲述文字本身,解读中国古代文化,甚至剖析了古今歧义的缘由。这是一本通俗易懂,且自带探寻文字起源的图书,它包含了五百多幅图文并茂的图片,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汉字造型的起源与发展,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提高了孩子对文字的好奇,也加强了孩子对文字的理解,深化了文字的单一的解析。例如“取”与“娶”的戏剧性;“女”与“母”的共同之处;甚至中国人见了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的缘由等等。

  现如今关于象形文字解析的书数不胜数,而大部分都出自国人。这本瑞典汉学家的书,为何就与众不同呢?

  它不仅仅特殊在外国作者执笔,更独特在作者去繁留简,最初它原名为《汉字王国》,而此次改名为《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也是有缘故的,《汉字王国》的内容更多,且过于深邃,里面很多讲的是笔顺,鉴于现在小孩一上学就学笔顺,故删除了笔顺枯燥的部分。使得这本书更为清楚明了,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孩子来说,此书无疑是首选。因为,她是专门为3-18岁的孩子倾力打造的图书,它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自己东西,不仅仅是房子、鸡鸭、乐器、植物……

  这里面涵盖的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连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更展现着汉字瑰丽与独特的魅力。祖先的造字让一代代人折服,虽文字改革另现今一部分爱好繁体的人感到遗憾,但能尽力保留它,也是一份难得的真。

  作者夹叙夹议,自带抒情,以散文的笔触,浅显易懂地分析了文字的来龙去脉,对传说、民俗,以及非物质为文化都有所提及,这是让我很惊喜的一面。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九):外国人眼中的汉字世界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相对于英语26个字母而言,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代表,博大精深,字数繁多。虽经繁衍变革,今天我们常用的《新华字典》所收单字仍有1万多个,称之为“汉字王国”,毫不夸张。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20世纪50年代师从著名汉学家高本汉,60年代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1971年起开设了瑞典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汉语班。其代表作《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汉字起源、汉字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汉字形成时所具备的独特象形意义,讲述了围绕字形结构演变所展开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一个不远万里来学习汉语言文化、给孩子讲授汉语言的外国人,其观点和传授方法必定有其独特之处。

  针对孩子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林西莉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书中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孩子讲述中国文字特点。书中主要选取百余个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为例,在阐述其特点的同时,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紧密联系起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人类、山水、动物、交通工具乃至房子和乐器,兼容并蓄,提纲挈领地表现了汉字象形达意的属性,以此引领孩子们走进美妙的汉字王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比如“手”字,林西莉是这样解释的:“从甲骨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字起初确实是一个长着五个指头的手的形象。但是这个形象能不令人吃惊吗?为什么手指稀疏得像花径上的叶子?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对于手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拇指呢?……我的关于手的构造的知识——骨、筋和肌肉——使我误入歧途。如果我要理解古代的人如何看待和表示自己及其世界,那我必须把自己从三千年后在瑞典成长和接受的教育中积累起来的常规知识里摆脱出来。”“从整体上看,左手保留了最初的形式,而在今天的汉字中,古老右手的特征已所剩无几。但是在很多用它组成的合体字中,它的意思仍然是手。其独立的意思是重复——表示在白天的劳动当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的动作。”这种从甲骨文联想到字形,再结合她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汉字的方法极为奇妙,令人过目不忘。

  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叹于林西莉对中国文化的精通与热爱。她以外国人的眼光去理解和看待汉字的深层含义,并且引申至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抓住其形和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或出现一幅情景,或出现某一种动作,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汉字变得生动形象。不但使孩子们在字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提高识字效率,而且在识字过程当中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增强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作为一名普通的汉语言文化圈中的中国人,我们每天都在与汉字打交道,然而我们几乎从未注意到汉字这一古老语言背后的文化渊源。林西莉的这本《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很好地填补了我们的认知缝隙——从考古照片到现代摄影,从甲骨文到民间艺术的插图,这本书讲述的已经不仅仅是汉字本身,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化的历程。正如林西莉说:“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除了学习语言的人感兴趣外,这本书里包含的历史、文化的内容也吸引着人们。”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学好、弄懂、弄透汉字,是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基础。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亘古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学好汉字,从这本书开始。这不仅仅是一本孩子学习汉字的通俗易懂的入门书,更是帮助孩子推开中国悠久历史大门的钥匙。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十):直接扔给孩子吗?

  相比之下我真的更喜欢另一个名字《汉字源流》。内容虽然有趣,到绝对不是什么专门写给孩子的儿童书。书名源于其所属系列,给孩子系列。主编是著名诗人北岛。

  林西莉把汉字分成不同的单元,然后再挨着挨着去讲解,从最原始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最后是正体字。也许我应该用繁体字,但是繁体代表复杂,而且不是所有繁体字都是正体字。正体字是曾经的官方用字,代表了一种标准。但是同样的字在民间的总有不同的写法,这些字又被称为异体字。部分异体字在文字改革的时候直接变成了现在通用的“简体字”。跑偏了。

  我很奇怪的是这样一本书居然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本能地觉得,汉字的源流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书写。但正如作者林西莉所说,中国人很少去探究汉字的源流。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小学六年的语文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无聊的听写和朗读课文。妈妈在教我认字的时候始终强调的是读音,写法,意思。学校的教育也是一样,但在一年级是学过几个简单的小篆——山,水,日,月之类的。之后就再也没有讲过。

  其实也不难理解,过去的文字除去学者几乎不会有人使用,既然用不着,何必去书写去学习呢。以前老师教汉字都是用顺口溜的方法,有些还让小孩子自己编。我记得有位小学同学说碧字是“王大娘和白大娘坐在石头上。”略微复杂,但是从我记了这么多年来看还是有些效果的。学校教育中“音形意”是主要的,更多的作业留给了家长:机械记忆确实效果不怎么样,寒暑假请好好听写预习复习…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确实很需要这本《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中国人对汉字的历史不太了解,另一原因是甲骨文长期失传。在清末以前,讲解文字的权威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人可以追溯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小篆。还有人对商和夏是否存在提出过质疑。把甲骨文、金文、小篆、正体字放在一起,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马这个字,无论是简体还是繁体都不能让我联想到马的样子。有位教授说马首先有大大的眼睛,脖子上有长长的鬃毛,四只蹄子,还有尾巴…他一边说一边写,一个正体的马字就写了出来。只是简化之后的马字只留下了一个奇怪的框架,眼睛鬃毛蹄子尾巴之类的玩意儿完全看不出来。许多和动物有关的字体都是这样的。 文字的源流是:画→符号→文字。像马、龟、虎这类动物画应该是横着的,可是我们的祖先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竖排字,这样,这些横着的动物只能竖着写,否则会侵占其他到其他行列。

  最近这本书挺火,好多书店都把它放在了显眼的地方。讲解文字的书还是出版得挺多的,像“汉字树”,还有一些以汉字为主题的绘本。林西莉的这一本我看得很开心,不过我觉得要做到像题目写的那样“给孩子”,可能还是得父母先看吧。刚看到三分之一,但感觉具体的成书时间应该在上世纪。

  另外书中也有个别小错误。在39页:四川——四条河之地——长江及其三条支流流经那里。emmm…这是个流传很广的错误说法,很多四川人都这样说。唐玄宗将四川的两个行政单位划分成了三个,宋代的将具体行政区划又改成四个,分别是利州路、梓州路、益州路、和夔州路。路是代表着一个地区,不是道路的意思。这四个区域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是四川得名之始。如果单纯从河流的角度讲,四川的大河有12条,也是全国唯一的长江黄河都流经的省份,“四条河”太少了。 P45 是这些泥土使黄河变黄。黄海也是黄的。→黄河经历多次改道,曾经流去黄海,在最近的一次改道以后流入渤海。在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湾的部分区域都是黄的。黄海反而是干净的一个。现在黄海和渤海海水颜色的分界线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看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