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4 03:0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100字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一):随便写点

  当今世界的文明不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在汉和罗马的根基上蓬勃发展出来的。

  罗马受希腊化影响,更是通过奴隶买卖而获得了希腊的文明,从而扩展到整个罗马境内,并向外传播。而汉通过丝绸之路贸易和匈奴的西迁,也将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共同影响着世界。若是想要明白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种种争端,也只有明白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后,才能明白其中缘由。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二):中华史《两汉两罗马》有感

  本书将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信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其实这本书讲汉朝内容并不多,主要是从两汉(东汉、西汉)以及罗马的两个制度(共和、君主)进行相应的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制度、政治体系、信仰以及两个王朝的兴衰。

  重要的是罗马法制国家,和中华礼制国家。罗马走向了分裂一直到今天都没有统一,而我们走向分裂最终趋向于统一。这个问题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三):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四):大秦者,类中国也

  【易中天中华史】×09「两汉两罗马」

  当罗马逐渐从城邦发展到统一意大利,开始设立第一个海外行省时,刘邦也击败了项羽开始建立自己的帝国。东西方都有一个伟大的君王,西方的屋大维,在他身前是罗马共和国,在他身后是罗马帝国;东方的刘秀,在他身前是西汉,在他身后是东汉。

  经过几百年的民族融合后,东方再次建立了辉煌的隋唐帝国,西方却逐步滑向了黑暗的中世纪。对于后世,汉朝成了帝国制度的典范,罗马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原型。这大概就是“奉天承运”和“君权神授”上的差别吧。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五):以此观彼

  看过中华史系列第二喜欢的一本~ 有时候读史,如果只是以时间为顺序会觉得有些枯燥和乏味,但是若其是以一些主题展开的,主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就显得很重要,上一本看的《风流南宋》让人感觉就是有点像是拼凑,但是这本书将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西汉东汉进行对比,确实让人看到了其中的异同之处。读来让我有一种通透的感觉,若单是让我自己去读这两部分的历史,我肯定是没有办法发现书中的一些结论和观点的。 虽然其中的很多部分,还是觉得有点点到为止的感觉,但是易中天先生的书,每次都可以给我“扫盲”。而且一口气读下来也是很连贯。 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度和信仰两方面的内容。制度上,看到罗马的共和制度其权力的制衡和法律对于罗马人的重要性,算是以法治国的鼻祖了吧。而法之于罗马人和礼之于中国人的对比,也让我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中国人原来的“礼乐文明”究竟意味如何。 而从信仰的方面来看,信仰确实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事件联系背景和不同宗教,会有不同的发现,也是很有意思。 若是对于世界史和中国史都感兴趣,这本书读起来还是会很有意思的~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六):世界史中的中华转折

  在公元前后的五六十年里,中国经历了最为重要的转折。国家和文化的形态基本已经初具雏形,但因为稚气未脱,所以还很有些年轻人的刚性。同样的,另一个影响世界的文明——古罗马也是出现巨大的转折。

  在最初阅读到讲罗马的部分,我很是好奇,为什么中华史要讲到远在天边的罗马。罗马和汉朝,最后两个王朝都要亡的时候才见上一面,而且也联系甚少。这是有什么讲的必要呢?况且我看的是中华史呀!是不是走偏了?而且走偏这么多呢!但还好我是信任易中天先生的。

  此书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和理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对比剖析之后,一切都已清晰明了。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七):罗马vs汉朝,西方国家vs中华文明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八):浅尝辄止不解渴

  读书摘抄:

  制度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与制度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这种制度是否符合国情和民意。二是这种制度是否符合文化传统,三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否能够与之融为一体。合则成不合则败。

  审时度势又顺势而为,这才叫高手。

  中华和罗马在公元前一二百年成为世界性文明。两大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开放和包容,也都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这才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文明圈。只不过,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和兼收并蓄的能力,在中华可能是一种胸怀,在罗马则是一种智慧。

  政治恰恰是一种智力游戏,文明则是尽量巧取而避免豪夺。如果还能化敌为友,那就堪称功德无量,因为和平总归好过战争。

  出于功利目的的任何念头和形式都不能叫信仰。

  世界、历史、制度、信仰和理念五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九):螺旋前进路上的交叉点

  超过我理解的层度了。首先,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比如共和,比如民主,我都搞不清楚……然后,两汉两罗马的对比,怎么看都是表面形式上颇有类同,而不同之处天差地别。罗马虽然灭亡,然则这不是为了更好的共和更彻底的民主之诞生的必经之路吗?没有浴火哪有重生。汉文化在经过了多年的动荡后又延续了下去了,然则又何尝不是为被拉开差距埋下伏笔……

  就随便笔记两笔吧。

  王莽以外戚权臣身份篡汉后,展开了全面改革,“以为只要确立制度,天下自然太平。因此一门心思制礼作乐,坐而论道,议而不决,置民生、诉讼、吏治等当务之急于不顾,岂能不败”(班固)。

  罗马以制度不同分为三个时期:

  1王政时期:

  权力主体:罗马人民

  权力机关:人民大会

  决策机关:元老院

  执行机关:罗马王

  2共和时期:缔造者布鲁图(第一任执政官),延续了五百年。执政官就是原来的罗马王,但任期只有一年(可以多次当选),且有两个。所谓共和,就是不同族群、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十):两汉时期的世界

  2017.9 亚述的短时强大,波斯的仁治也无法带来希腊般的荣誉感,希腊人内部(雅典和斯巴达)的斗争导致了机会丧失和衰落。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辉煌一时却葬送在一只有毒蚊子的嘴下,可见个人英雄带来的只是短期荣耀。也许由于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带来让人敬佩的目光,整个希腊文化都因此而受益。

  罗马,选择共和国,布鲁图和瓦莱里乌斯身先士卒,居功至伟。而走向帝国,苏拉破例做了无限期独裁官(虽然只有3年多),恺撒却是转折点(虽然被杀死),他的养子屋大维成为了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屋大维身后一直混乱,继任者都不得善终,直到五贤君,罗马帝国才继续强大了100多年。君士坦丁的迁都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分裂留下伏笔。

  回到汉朝,王莽称帝却因为迷信制度解决一切而一败涂地,制度与人的关系才是核心: 制度要符合国情和民意,符合传统文化,制定者与执行者能够与之融为一体。所以,只有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再辅以正确的方法,才能改革成功!

  东汉远不如西汉,除了光武帝刘秀,真没什么拿的出手的皇帝。宦官外戚专政,文士清流被残害,亡国也是必然。黄巾起义,于吉得到神书(姑妄听之,讲阴阳五行,巫觋杂语),太平道的张角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并入张鲁的天师道。道教源自于巫术,在佛教传入的东汉,借助中华民族的善于学习,道教便正式诞生了。

  政治巫术化,佛教道教化,都是因为巫术没有科学化。中华民族还没来得及反思就被董卓的野蛮带入了三个半世纪的混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