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国纪》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6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国纪》读后感10篇

  《三国纪》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纪》读后感(一):群雄逐鹿中的社会阶层转型

  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使中华历史长河中并不那么显眼的分裂时代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易中天所言,几乎所有被后世关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般都会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正史记载或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文学形象,小说戏剧创造的;民间形象,一般民众心目中的。

  显然,三国时代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远远超出了其历史形象。在易中天看来,群雄逐鹿的三国,满足人们对于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的遐想农业民族对君臣父子、纲常伦理江湖义气向往主导了人们对三国的认识

  除了忠义、英雄、权谋的精彩故事,易中天解读的三国更侧重于社会阶层的变迁贵族衰落、士族崛起、庶族登场,政治经济资源在社会阶层间的转移分配,成为推动封建社会不断演进的关键动力

  尽管易中天的中华史不是严谨学术著作,但作为普及历史常识大众读本,内容浅显易懂,笔法引人入胜推荐假日里休闲阅读

  《三国纪》读后感(二):三国,本不应该这么瞩目

  汉室倾颓,战乱纷飞;群雄逐鹿,天下三分。 所谓“三国”,其实是汉晋之间的一段历史小插曲,由于《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可惜小说所讲述的历史,是既被“整容”更被“变性”的。还其本来面目,正是《三国纪》的任务。 那么,这段历史的本性如何?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是什么?为什么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史,会有三个汉民族政权的“第三者插足”曹操、孙权、刘备和诸葛亮身上,分别体现出怎样的风采精神? 在本书中,并没有什么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只有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我觉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色彩太重,比如说曹操,小说中把曹操写的非常的奸诈,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心胸开阔,有雄心壮志。应该了解真正的历史,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本不应该混为一谈

  《三国纪》读后感(三):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我们是否真的该遗忘三国?

  最近开始阅读《易中天中华史》,已经写到了第19本,宋朝部分。煌煌巨著,除去前几本的世界文明比较枯燥和离题外,到了秦汉部分终于开始精彩起来。

  《易中天中华史》第7本《秦并天下》讨论了秦朝迅速兴起又衰败的道理根本原因在于权力和武力不一样,而秦始皇,却把非典型暴力(权力)当做典型暴力(武力),焉能不亡?道理浅显,叙事简洁明了,是前几卷中最具有可读性的一本。

  这本之后,易中天水准又开始下降起来,《汉武的帝国》较枯燥,主要讲述政治上的革新,到了《两汉两罗马》,则主要就是在讲述罗马帝国的历史,大量引用盐野七生的著作,就算再喜欢西方史,也觉得不伦不类

  幸而到了第10卷《三国纪》,又是熟悉的历史,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一口气读完,赫然在后记中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观点

  易中天说: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进而提出:何时,中国人才能忘了三国。

  奇哉怪哉,身为三国文化的推广者,易中天,居然要求国人忽视三国。

  这极大地引发了我的兴趣

  要知道,今天的三国文化之所以流行,靠的可不是陈寿,而是三个人和事:罗贯中、易中天、光荣公司,前者是小说,次者是讲坛视频,后者是三国无双游戏,三国成为中国、日本、韩国共同的精神追求文化。

  但三国文化的主要推广者易中天,在轰轰烈烈《品三国》十年后,却说道:大家还是忘了三国吧。

  就好比一个意气风发年轻人玩了十年的游戏,开始金盆洗手了,亲手砸碎了自己的奖杯。

  为什么?

  易中天认为,我们熟知的三国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上的三国,另外一种是文化上的三国,文化上的三国,满足了中国人的梦想,“圣君,清官,侠客,是中国人的千年梦。圣君就是刘备,清官就是诸葛亮,侠客就是关羽和张飞。”

  确实,三国,本来只是一小段时期,如果从曹丕篡汉算起,只有60年,如果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算起,也不足百年,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在这之前,是中国最具有开拓精神、包容精神的秦汉帝国、是开疆拓土、万丈豪气的秦汉帝国,更是典型中华文明基石的秦汉帝国,而在这之后,则是三百年的乱世,胡汉混血,最终孕育出了第二帝国——隋唐,开启了又一段盛世

  三国,不过是汉朝和晋朝之间的小插曲罢了,何况三国本来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一部分,是掐取这段时期前段的一个时期,因《三国志》而得名罢了。

  看来,人们喜欢三国,更多是受《三国演义》影响,喜欢的不过是一个梦罢了,都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童话,《三国演义》更是成年人的“公主梦”、“城堡梦”。

  三国除了给中国人做梦的权利,吸引人们百看不厌的还有八个字:心机,算计,权术,谋略。正是这些教坏了中国人,厚黑狡诈、唯利是图机关算尽。

  因此,易中天说道:“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事实上,这段历史并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并天下和独尊儒术,也比不上之后的五胡乱华,更不敢望百家争鸣之项背。”

  看完之后,觉得颇有道理,血气方刚青春易中天也曾经谜三国,亲手给成年男人的“公主梦”三国演义添砖加瓦

  如今沧桑厚重老人易中天开始反思三国,亲手拆除了自己铸造的三国雕像

  问题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如再反思一下。

  三国,真的就不重要了吗?

  好像是的,历史学家研究三国,在于其对东汉豪族政治的抵抗,寒族政治的崛起,最终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尤其是“九品中正制”,影响了两晋南北朝300年。而真正具有深远影响的门阀政治,主要在两晋南北朝,但也仅仅持续了几百年,三国的开创作用和政治延续能力远远不及秦朝和隋朝。

  其实,人们与其喜爱三国,不如更喜欢汉朝的精神。汉末群雄,无论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还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与魏晋风流都迥异,这根本就不是颓废淫靡的魏晋文化,而是进取的汉朝儒家文化,正如很多人看三国,看到汉末群雄凋零后就不再看了,真正好看的三国,是汉末,不是魏蜀吴。

  原来,人们喜欢的并非三国两晋,而是建安风骨,是汉朝精神,三国只是一段有趣的插曲。

  历史的三国,如果和秦汉、隋唐比起来,确实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文化的三国呢?

  三国文化早就成为汉学的一大分支,研究汉学的无人能忽视四大名著,正如研究英国文学不能忽视莎士比亚,而《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与历史不符,演绎过多,但人们爱看,胡适说,“无数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追求一种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教科书。”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历史的三国易中天亲手击碎了它,文化的三国就让余秋雨去中国文脉中细说吧。

  从这点来看,历史的三国不重要,文化的三国倒真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尽管这块瑰宝并非无暇。

  《三国纪》读后感(四):政治三国

  2017.9 终于读到了自己最熟悉的三国时期,曹操的雄才大略,袁绍的庸腐,孙权的老谋深算历历在目。然则关羽的骄横,刘备的无赖,诸葛亮的无能却亮瞎我的眼。更多的政治,更少的故事,是本书与三国演义的主要区别

  司马家族的晋朝取代曹丕的魏国,源自于曹丕采用了陈群的士制度“九品中正制”。出身寒族的曹氏家族怎么统治代表士族的司马家族呢?孙权则顺势而为,但江东士族斗不过中原士族,遂亡。刘备绕道而行,与曹操类似,想建立“法家寒族之政权”,刘备偏寒族,诸葛亮偏法家。三国均不是士族政权,故此在士族当道的时代,都不得不亡国,而司马家族代表的士族政权“晋国”才是潮流

  三国演义,用忠义二字改变了许多历史,虽漏洞百出却为广泛接受!关羽被神化,关键人物“孙权”却被严重淡化,诸葛亮怎么可能气死周瑜?也因为罗贯中圆了国人的千年梦“圣君,清官,侠客”。

  刘备辜负赵云,始终是杂号将军,只因忠言逆耳。孙权,刘备,曹操都是爱才之人,对手下人才关怀备至。曹操和诸葛亮极其相似,都想依法治国(诸葛武侯做的更好),职位也基本一样。然而武侯成神,曹操做鬼,原本是社会需要正反两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国纪》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