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16 04:0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由(法)安德烈·巴赞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是什么?》精选点评:

  ●第一本書。看得一知半解,但卻不能否認巴贊在電影史中的偉大,從社會學、哲學、心理學、文學、人類學等來談論電影,以小見大,太棒了!今後還要反覆看這本書。

  ●每篇看似短小实则信息量很大,巴赞对于电影艺术有着天赋般的敏感认知。

  ●翻到348页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完了?你能从巴赞的书里得到的,不光是犀利的观点,深刻的认识,视野与思想,还有包容,热爱和感同身受。“影评的艺术应该是影评人将自己的知识和热力传送给别人”,深刻地感受到了。2017年的最后一本书,很满足。同时,推荐个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你。

  ●从技术,理论等层面剖析电影内核,对现实主义的探究十分精彩且富有逻辑与说服力。

  ●为了真实总要牺牲一些真实。有些篇章还是需要要有阅片量才能更好的理解的,会再次拜读~

  ●关于巴赞电影思想:1.电影影像的本体论;2.电影起源的心理学;3.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巴赞的观点很好理解,他的建议也很有实际性,只可惜法国新浪潮按的是另一条路子走,不过现在来看也没有谁对谁错。

  ●1. 新现实主义的分镜和场面调度不赋予人物动作任何先验的情节动机和戏剧程式,只是种对现实切片的选取。2. 戏剧具有向心力,必须存在于以建筑物界定的微观现实,需要观者的自觉意识,满足的是演员的暴露癖;电影具有离心力,透过屏幕发散着它所创造的现实幻象,满足的是观者的窥视欲。3. 在摄影术诞生之后,人们第一次可以用客体复制客体,尽管那时对光和色彩的忠实度还远不及绘画。4. 蒙太奇打破了空间的统一性,是种有意引导观众注意力的抽象化手法,使镜头含义趋于单一。5. 让·谷克多的《严厉父母》和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反证了电影并非只能与其参照的戏剧和文学“媲美”和“相称”,而可以是一种扩充,并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实体存在。

  ●补标

  ●一星期时间上班上课抽空读完 着实囫囵吞枣 但真的由衷佩服巴赞这个零电影创作的电影理论家 分篇细致的解释了摄影摄像、蒙太奇、电影语言、戏剧与电影、绘画与电影等 并针对当下正在进行的电影以及电影理论进行分析总结 又设计地质学绘画艺术以及本体论 圣迹心理学等陌生概念和多方面知识体系 因为很多列举影片没有看过 读起来吃力领悟也不能够深刻 暂且潦草翻一遍领略一下大师神迹吧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一):电影是什么?

  看到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表里有《乡村牧师日记》和《关山飞渡》——一部是罗伯特·布列松的代表作,一部是美国西部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不由得想到一本被誉为“电影的圣经”的电影理论书籍。书中一篇文章专论《乡村牧师日记》,三篇讨论西部片的文章多次提到《关山飞渡》。这时,有一种感觉,重读此书的契机到了。十年前未能通读全书,是被一个接一个陌生的概念给吓住了。“本体论”、“木乃伊情结”、“现实渐进线”、“圣迹心理学”、“完整电影”、“幻想破灭感”、“六面透镜”、“透明性”、“构成性意识活动”、“集体性复现表象”、马尔特诺声波、“垂直性”主题与“水平性”叙事、“绵延”……都是些什么鬼?安德烈·巴赞评论电影,旁征博引,除了电影本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绘画、戏剧、小说、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哲学……如今,虽然读完全书,但是依然搞不懂——《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二):一点笔记

  事物的影像也像时间的延续,仿佛一句可变的木乃伊。——巴赞

  书概要线路1:电影基本构成——电影拍摄手法——电影的文本极其相关性——电影表现手法分析

  线路2:探险电影——儿童电影——西部片——超西部片——纯电影——写实电影

  摄影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而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

  电影是一种瞬时影像,一种时空结合的艺术。构之以诗意的探险,赋之以科学的精神。它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时间维度展开。

  声音部分为影片制造时间厚度比印象更明显。

  声音的厚度具有情感色彩。

  喜剧是冷眼管擦的结果。

  儿童电影常常以拟人化手法进行。

  分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使其更贴近观众,更真实,引人思考。

  蒙太奇往往是导演要表达的话。导演是在用电影写作。伟大的导演首先是形式的创造者(修辞学家)

  原著仅仅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忠实性是一种气质的相近,是导演对小说家的好感与致敬。影片是小说的姊妹篇。电影扩充了小说。

  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电影似梦境,梦中影像与电影影像一样都是非彩色的。

  影片成功——演员定型——观众喜爱——制片商炮制——人设

  任何写实手法都带着失真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三):一本书帮我读懂前男友

  

我读这本书,是因为前男友推荐,他说这本书里面有有关长短镜头的应用,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对于这类应用就是一知半解,也看不太懂,不过我看懂了巴赞对于电影的热爱,和作为影评人的高超技巧。

看这本书本身也是为了能够更接近和讨好他,所以也是抱着这个目的去看,确实有收获,我因为不是从业人员,就匆匆浏览了一下,自己平时看资料也是这个习惯。主要是4、5十年代的电影,这本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

美学、电影技巧、演员甄选、表现力、场景切换、镜头、商业元素、观众老爷的口味、类型片、蒙太奇、布景等等吧。让你对于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是我主要是在几个地方被动容了,作为导演的话要包罗万象,不能真的被带入其中,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又在戏中,又去导戏,同时又想当观众,这个事儿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如果能够爱自己的这个角色可能就会好很多;而且作为电影他最终选择呈现的一定是片面的,有所突出的,对于他们断舍离的固执和决绝也能够理解了。而且对于他们来说画中人就永远都是画中人,想让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很难!除非是那种修炼了好久的,都快成仙的人。我前男友还是小鲜肉,暂时不大可能啦!

最后一个就是他们会不断试探、挑逗道德底线和规则,从中给观众带来新颖和大胆的观感体验,但是最终还是会回归主流价值观和大众道德底线,让他们的电影可以被传颂。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四):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艺术

  第一本电影理论书。从本体论,蒙太奇、景深、叙事等技巧处理,电影与小说、戏剧、绘画等古老的艺术形式比较,西部片等类型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探讨“电影是什么”的美学问题。

  1.巴赞从摄影摄像本体论出发,认为摄影的出现使机械复制客观世界成为可能。

  2.探险电影。比起拍摄“探险”的完整性,险象的残存片段更加激动人心。

  3.《寂静世界》对深海的拍摄是一根本性创新:人类的想象由碧空深入大海。

  4.谈及蒙太奇的使用,使场景始终处在非真实性中。禁用蒙太奇,完成动作的完美的空间流畅性与统一性。“现代导演利用景深拍出的镜头段落并不排斥蒙太奇,而是把蒙太奇融入他的造型手段中。”景深结构将意义含糊引入影像结构,表现事件的真实时间和时间延续,蒙太奇则用想象和抽象化的时间代替。

  5.电影与文学、戏剧的关系。改编既要忠实原著,又要不断创新,达到一种奇妙的忠实。电影的真实与戏剧的程式的辩证关系。戏剧与电影的区别,并非“在场”问题。银幕空间与舞台空间,“在戏剧中,戏剧性来自演员的表演,在电影中,戏剧性是由背景推及到人。”

  6.绘画和电影。电影一定程度上是对画家和画作的歪曲。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但从实用与美育的观点来看,有助于普及文学作品与绘画,挽救了另一门艺术。

  7.“有一种文艺评论,它本身也是一种再创造。”

  8.克鲁佐在绘画电影中的时间性元素。

  9.西部片的史诗风格与悲剧的英雄使其历久不衰。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五):一个没有拍过电影却被写进电影史的人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以电影的发展史为起点,辅以大量的影评,通过对提及的电影发表的评论文章,阐述电影在探险中的运用、蒙太奇的运用、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绘画与电影的关系、美国西部片的特征以及意大利的现实主义影片。

  这本书

  表面上是在讲电影的发展史,实际上是针对多部电影发表影评;

  表面上是对多部电影发表影评,实际上是在讲述各类型电影的特点;

  表面上是在讲述各类型电影的特点,实际上是在分析拍摄电影时运用的技巧;

  表面上是在分析拍摄电影时运用的技巧,实际上是在讲解各类型影片导演的风格特征;

  表面上是在讲解各类型影片导演的风格特征,实际上是在讲述电影与三种传统艺术的关系;

  表面上是在讲述电影与三种传统艺术的关系;实际上是在阐述意法苏美四个国家电影艺术的变迁;

  表面上是在阐述意法苏美四个国家电影艺术的变迁,实际上是在暗中阐述自己的电影理念、世界观和电影观。

本书花费浓重的笔墨描述的传统艺术与电影的关系

  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小说可以搬上银幕,但是总要经过改编。电影不能变为小说。

  戏剧与电影的关系: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从舞台喜剧片转移到电影戏剧片,重点不在于把戏剧的戏剧性转现于银幕上,在于把戏剧的戏剧特点保留在银幕上。

  绘画与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拯救绘画,既看到绘画在群众中普及,又省去绘画所需的文化素养。电影表现的是以画作的抽象为出发的二次元现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