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是一本由贾大成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一):急救常识集
因为学了初级急救,所以大概的内容知道个几成。书里包扎以及骨折复位的方法都有插图和文字的介绍,但可能光看这些效果不会很好。最佳的还是视频教学。
打小孩屁股会打死人,流鼻血不能仰头,消毒断肢(指)不能用酒精都是活了几十年认知的暴击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做的第一是学会心肺复苏,第二是希望周围的人都尽可能多的去学习一下家庭急救。比如向父母。
最后还是要赚钱,家庭AED三万块。可备。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二):学会急救、自救才能有备无患
人固有一死,但若能健康的活着陪在家人身边,想必没有哪个人会不珍惜能够获得求生的机会。医院是拯救病人的地方,120救护车更是人们遇到紧急危险后最值得信赖的生命专车,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救护车的到来是需要时间的,哪怕只差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这些急症面前,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学会急救、自救、掌握正确方式方法,提高自身技能,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少死亡的发生。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三):一本救命的书
高考前几天,学校放假,回家。
早上6点左右,妈妈突发晕厥(读了这书,才分清楚昏迷、休克和晕厥)。
当时自己那种紧张、恐惧历历在目。
帮爸爸把妈妈就地放平后,急匆匆跑去找村里的大夫,而后打 120。
幸运的是,不多时妈妈自行苏醒了过来。
现在发现,其实那时自己「放下妈妈不管,跑去找大夫」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因为如果妈妈是「急性心梗」,那么我将错过急救的「黄金四分钟」,从而很可能失去妈妈。
人在紧急的情况下,紧张、害怕很正常。我想,这应该源于自己对当时的情形感到「不可控」。所以,平时多学一些急救常识,在脑里预演几遍,在事情发生时,自己懂得怎么做产生的「可控性」,应该能大大减小紧张、恐惧,从而能够冷静,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贾医生这本书浅显易懂,结合实例,教我们现场急救的知识,无形中拯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
十分好评。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四):敬畏生命,我们该学一些急救知识了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急救对保障人民健康、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医疗急救不仅仅是急诊医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也是普通大众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方法。当遇到意外伤害或急症而医生尚未赶到之前,如果我们掌握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对患者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护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生存机会,降低伤残、死亡的危险,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和控制病情的目的。
纵观我们的生活环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紧急情况。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小小的冲击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要格外小心。在学校、游乐园、山上、海边,甚至在家里都有可能发生摔伤、骨折、咬伤等紧急情况。遇到这些紧急情况该怎么办呢?如果周围没有医生,或者离医院很远,该怎么办呢?怎样做才能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当出现医疗急救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该怎样给予或获得成功的治疗?能帮助挽救他人的生命吗?了解医学知识对于处理医疗急救很重要。我们不一定要上医学院或者学习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操作,但是至少应该知道一些有关医疗急救最基本的常识,这可能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将告诉我们各种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法。牢牢记住这些方法,就可以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冷静处理了。同时也不要忘记,错误的急救或应急措施反而会恶化患者的病情,因此,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五):急救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家里地方小,老婆大人有阵儿禁止买新书,直到2007年发生一件事儿。
儿子那会刚会坐,还不会说话,自己在地上边吃苹果边玩。我跟老婆在他身后看电视,顺便提起窒息时的一种急救方法。本书也有介绍,叫海姆利克急救法,主要是针对气管进入异物导致无法呼吸时的情况。那是我还在上高中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话音还没落,儿子就嘴唇发青——苹果掐在气管里了。我一把从身后抄起他双手按压横隔肌,两下苹果就出来了。后来知道对小儿这种方法也不完全正确,虽然确实解决了问题。老婆当时说:“书没白读!”这事儿发生之后几年,都没再阻止我买书。
急救知识确实应该成为必备技能,有机会可以救人一命。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把可能遇到的疾病与创伤,急救车到来之前普通人能做的事都做了归类与整理,提出解决方法且配图,易理解也易学易用。
除了海姆利克急救法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几种情况。
如果能判断出是心梗或者脑溢血,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通畅,最好侧卧,解开领带、腰带。如果病人体重过大,翻身书里也有介绍,跟刚出生的孩子翻身的方法很像。如果有窒息做心肺复苏,书里有写具体做法,有些公共场所还配了相应的除颤的设备——这也算是一大进步。学会才开始用当然也很重要,我记得以前看过不正当的心肺复苏方式把肋骨压断的,这样就不好了。
书里提到3、5、7的原则也不错,每天走3公里,每周坚持5天锻炼,7的意思是运动心率用170减去年龄是比较适合的心跳水平。不止是合适老年人,年轻人也适合。一来未必是老了才会身体有问题,年轻的猝死也不在少数;二来现在年轻人其实出现了不少老年病,腰椎、颈椎劳损什么的。你懂的!
每个人早晚都要死,这是个事实,但实在是没必要zuo,书里也建议不抽烟、少喝酒和咖啡、保持适量运动,提升生命质量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有价值的贡献。走的时候应该也少些遗憾。
黄泉路上无老少,学会急救说不定能尽自己微薄之力救回一两位,这也是件挺好事。
最后想提一句,有统计说保健方面投1块,看病平均少花100块,人生超过80%的医疗费用都是生命最后的一个月里花的。这里面意思很深,需要慢慢体会。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六):让人关键时刻起死回生的一本书
贾大成医生,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有50年的医疗急救经验,在50年间他亲身经历了无数急救事件,也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命悬一线的时刻懂得一些急救知识有多么重要,向全社会,向每个家庭普及急救知识有多么必要和迫切,因为也许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有可能让亲人起死回生,避免阴阳相隔的悲剧。贾大成医生以医者仁心著成此书,借以向读者传达一些急救理念,学到一些有益的急救知识。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认为,急救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思之甚是。
因为,猝死、急性心梗、急性脑血管病、气道异物、溺水、中毒、咬伤、外伤......离我们并不遥远。单我自身经历的就有烫伤和崴脚,朋友的父亲也才发生了急性心梗,所以,熟练掌握急救知识,不仅能救他人,也能救自己。特别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就更加有必要了解一些急救知识。贾大成医生举的案例都很实际,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案例看的人心惊肉跳,惊恐于意外发生时的惊险,真正感受到懂一些急救知识太重要了。
这本《急救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急救知识很全面,如怎样实行心肺复苏术?怎样区分脑出血与脑血栓,怎样急救?孩子被果冻卡住怎么办?一氧化碳重中毒怎么办?烧伤烫伤怎样紧急处理最科学?最简单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流鼻血,我们也不一定处理的正确,一般流鼻血我们会下意识的仰头,其实这是不对的,书中给出的正确的做法是低头捏住鼻子两侧止血;还有开水或油烫伤时,要用大量凉水冲洗,不能用牙膏,也不能用冰敷;身体动脉出血这种危急情况下,要根据身体的具体位置决定怎样止血等等。书中既有贾大夫亲历的具体案例,又有专业的知识讲解和通俗的急救技巧的阐释,基本上每个人都能看得懂学的会。
很多时候,生命没有下一刻,只有眼前,只在分秒,关键时刻能否起死回生,取决于平时掌握的急救知识。这本书是贾大成医生医者仁心的体现,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全面系统的急救知识足矣应对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意外情况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拯救生命”。生命有时候很脆弱,有可能瞬间陨灭,生命也可能很顽强,也许几秒钟就起死回生,为了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为了我们自己,我想,每个人有责任有义务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这也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和敬畏。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七):生命之轻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看到书名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复杂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于急救方面的知识,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天总有不测之风云,在不了解急救知识的情况下,身边的人出了事情,我想我除了站在旁边打120之外,什么也做不了,基于以上想法,看了此书,多一门技能,多一门知识总是好的,如此在遇到危机状况时,就能在救护车到来前,急救生命,而不是一脸懵的站在一旁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生命之轻,有时脆弱到超乎我们的想象,作者在书中主要讲述了猝死、急性心梗、急性脑血管病、幼儿意外及外伤急救的知识,内容以作者经历展开,述说了急救的知识及其重要性,内容简单易懂,拂去了枯燥无味。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我认为学习急救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书中有提到关于猝死的黄金四分钟,生死时速的四分钟能挽回金钱所不能替代的生命,在这个期间使用心脏复苏对抢救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是60分钟,可想而知,这期间能靠的只有自己,一味的把希望寄予救护车,有时候受伤的可能就是自己,虽然我们一生中可能都遇不到,但得为身边的人加一分“保险”,出现了万一,就晚矣!且现在猝死已经不是中年人的专利,在数据上显示,年轻人的猝死率也在逐步的提升,后天猝死的四大禁区,吸烟、饮食不健康、长期熬夜、运动,现代大部分年轻人占据了三个(咳咳,笔者全占领了,内心现在有点小惧怕,但是工作....),长期熬夜、缺乏运动,是现代年轻人的通病,智能时代的开始,熬夜已成为常态,我身边的人,基本上都是12点后睡觉,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坚持,即使什么事情也没有,也坚持这么晚睡;长期熬的不是夜,是命!不顺应人体自然的生物钟,对生命的后期及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记忆力的降低,免疫力的下降皆于此有关,书中有提到的3、5、7原则,对现代年轻人很适用,每天行走3公里、每周坚持锻炼5天、7则是170减去年龄所得出来的运动心率!适量的健身是健康的不二法门,身体终究是自己的。
孩子70%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在除了了解成人意外知识以外,也要关注孩子发生意外情况应该怎么办,孩子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以前有见到,报道家长喂花生、喂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卡住喉咙窒息死亡的新闻,非常可惜!一条生命就这么没了,家长要是知道孩童的急救知识,就可以阻止悲剧的诞生!
生命只有一次,掌握了这些知识,或许命运因此而改!为了自己与身边的人,需尽快的了解急救知识,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中,别让遗憾出现在人生中。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八):关爱生命,关爱身边人
如果身边的人身体不舒服,而自己有束手无策的时候,焦虑已经没有任何用处。很多人都是在救护车到来的前几秒断气的,原因就是没有人来做急救措施。有很多老人身上容易发生的突发病征,都是可以通过急救措施为救护车的到来拖延时间的,或许还能化险为夷。人们总是说要保护好身边的人,不让他们受伤害,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能在身边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束手无策。
本书汇集了各种大病小病的急救知识,用图画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全面清晰地来展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医生,那些外科医生不过就是比我们多了一些专业的仪器罢了。关乎我们生命的问题不容小视,从现在起就拿起这本书,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身边人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病症都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急救方法,不用担心自己做不到,只要多加练习,加强记忆就能在突发状况下冷静面对。有些人可能觉得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只要不使患者断气就好,其实搬运的过程也容易使患者受到二次伤害。总之就是要一再小心,不要因为心急而忽略了患者的身体情况。了解是哪里受了伤,不要轻易草率地去救人,否则会适得其反。
关于包扎,松紧也有将就,不是包得越紧越好,如果看见附近的皮肤青紫、肿胀,可能是影响了血液循环,这时就要松解后重新包扎。我们看过的电影也可能会误导我们,有的人会说,电影中是那么做的,为什么我这么做不行啊。不是什么行业都对医疗方面那么有考究,电影不过是为了画面美。如果是被蛇咬伤,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把毒吸出来,其实这是错误的,确实有点违反了常识的意思。书中是让我们防止毒素扩散,用止血带结扎肢体,在近心端距离伤口5厘米处,这是我们在高中生物课上学到过的,但是并不全面。并且要注意每30分钟松一次止血带,每次松一两分钟。你会发现,这些数据是很准确的,并不模糊,这也更好的帮助了我们去理解。
随书还附赠了一张老人突发意外应对指南,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一个老人都或多或少有这些病状。比如说心梗、脑血管病发作等,不是等到病人感到痛苦难耐的时候才开始采取措施。而是当发现有一点点征兆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应对,所有病都会有一个前兆的,要抓好那个时机。书中还注明,有许多土方法都是不能用的,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只是古人没有先进的仪器是尽最大的可能想到的。但是如今科技发达,除了癌症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病是无药可医的。
看过本书之后我才开始考虑,如果我没看过这本书,将来面对身边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该如何手忙脚乱。这本书真的是给了我自信,从今以后我就敢跟别人许下承诺——我会保护好你的!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九):造七级”实时急救浮屠“指南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在《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的封面&封底,也写着“苦等救护车15分钟,不如一分钟抢救生命!”、”不能只会打120,关于急救,你知道的根本不够“等标语,理都懂,然那啥~
事实证明,如果是错误的急救,不如苦等120:
我永远记得妈妈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大伯去世了的那个午后。
毫无征兆,晴天霹雳。
更要命的是,这件事直接促成了家族全员对大妈的怨念,
原因很简单——
在救护车来之前,她自己实施了急救,
但事后医生给予的评估是:该急救加速了病人的危机。
当然,她是委屈的,
在那样的一个情景下,苦等120之于她将是何等煎熬?
如果那时候将她置换成你我,我们又能做到更好吗?
想想我们的日常吧,如若身边有人发生晕眩,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对没错,人工呼吸!
因为电影、电视剧里都这样演,
对没有实战经验的我们来说,这个举措很容易占据我们的潜意识。
所以,怎么做呢?我们没几个人知道。因为电视剧里教的也很可能是错的。
更何况,不同的紧急情况要做的处理也不会都是一样,
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一个大问题。
于我,再去计较过去已无意义,
只是希望类似悲剧不再发生,
求一次学习正确急救方法的机会,
毕竟,亲情经不起错误的实验,哪怕只有一次。
从这个愿景来看,本书的作者贾大夫毫无疑问是功德无量的,
数十年如一日的经验,凭一本书倾囊相受,
而比传授经验更重要的,
是他能帮助我们完成我们自身不具备的认知升级可能。
何谓”自身不具备的认知升级可能“?
于我们而言,我们的急救心态受限,急救常识受限,急救经验也是受限的,这些受限的综合,即是认知,而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专家来指导,自身怎具备认知升级可能?
本书五个章回,以直率、生活化的语言,把最实用、最易学的急救方法教给大家,包括基本急救知识、急救方法、急重症急救方法、儿童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等,旨在帮助大众掌握急救这个人人都该学会的基本技能——遇到紧急状况,每个人都能及时出手自救和互救,而不是束手无策或只能等救护车。
在这里,读懂”猝死发生前的征兆“
在这里,读懂生死时速“黄金4 分钟”
在这里,远离“四大雷区”,永不躺枪
在这里,学会急救车到来前,做好四步,为生命争取时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造七级”实时急救浮屠“的指南,感谢贾大夫,这是很好的一本。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十):一本关键时候能救人命的书——读《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
文/岸晓风
我们常听人说,人的健康是那个1,人的财富是1后面的0,没有健康,所拥有的东西都会“灰灰湮灭”,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如果要分轻重缓急的话,急救知识又是需要最先掌握的。在健康被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当我们读到贾大成先生的这本《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时候,我们会由衷的感慨,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里面除了权威的医学知识,易于操作的对策方法,还有满满的热情,甚至带有一定的价值观。如果大家要选择关于健康的枕边书的话,首选应该是这本。
因为,很简单,关键时候能救人命。
这本书究竟好在那里?首要的,适用性非常强。书中提出的都是非常现实的健康趋势和健康问题。对于现在的校园运动会来说,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男子一万米、女子5000米的长跑项目,因为时常发生猝死的事情,学校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将这些传统项目“忍痛割爱”;具体到专业的体育比赛,也不容乐观。在近几年的马拉松比赛中,几乎每次都有猝死的事件发生。书中举例,仅2015年,国内马拉松比赛就发生了5例运动性猝死。这就是涉及到了一个概念:运动性猝死。书中解释,这是指在运动中或者运动后6-12小时内意外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几十秒、几分钟,非常迅速,这也是运动性猝死的最重要的特征。
那么,如果在读者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呢?首先,应该立刻让患者躺平,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通知医疗急救部门,尽快使用AED进行心脏电击除颤。
又比如,书中提出的建议非常实用。对于急救方面的书籍,一方面,肯定是要将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只有这样,读者才不会去教条的执行“急救方案”,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书中专章讲了急性心梗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觉得癌症可怕,谈“癌”色变,但殊不知,急性心肌梗死比癌症可怕多了。因为虽然癌症属于绝症,但就算到了晚期的癌症患者,在确诊之后也不会立刻就死,大部分患者都能活上一段时间。而一个人一旦发生急性心梗,往往在来不及交代后事,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况下,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可以说比癌症可怕多了。
但是,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是急性心梗并不等同于死亡,及时有效的急救恰恰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危急时刻拥有一点急救知识,结果就可能完全不同。书中提出了急救车到来之前的对策: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刺激;为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味;给患者吸氧、吃药;拨打急救电话120,随时做好心肺复苏准备。有了合适的处置,急性心梗这就是一种普通的病罢了。
可以说,只要读者学习掌握了这本书,很多人都会由此改变一生的轨迹,那是走向健康和幸福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