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简史》是一本由[英] 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一):一部英伦简史就是一部赤裸裸地人性史
书中对英格兰的历史做出了明晰地梳理,各色勋爵、国王轮流登场。是难得一见的英伦历史普及史,充满细节的描述和历史坐标的描述使得朦胧的英格兰历史得到了清晰的,伦敦迷雾,伊丽莎白迷雾,亨利迷雾,爱德华迷雾在朦胧了30多年后得以明确,混乱的英格兰历史还是需要在这本书得到了回答。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二):简史
有人认为简史不值得读。而我认为简史的必要性是让人从头开始学习。读外文最烦恼的是不断出现的人名,只有当你不断反复的读,你才会对这些人物留有印象,而这就是初级读物的意义,描述轮廓,而后熟悉人物。没有任何历史是靠一两本书就可以透彻的。
不过正如书名英格兰不是英国,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北爱都不在范围之内,只有关联部分一带而过。如果有会更好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三):维多利亚的秘密,都藏在1837年那个清晨的阳光里
(图片来源:http://gb.cri.cn/36724/2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四):英格兰1600多年的帝国兴衰史
英国,现代政治体制的缔造者,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目前,仍然是全球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作为英国主体的英格兰,承担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主要历史发展脉络,而英国的历史,常常被英格兰历史所代替。
知古可以鉴今。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英格兰历史是世界上最精彩,也是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之一。英国历史学家、评论家、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撰写的《英格兰简史》,讲述了英格兰从公元410年的黑暗时代到21世纪初现代社会的完整历史,囊括众多影响英格兰历史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描述了大国的诞生、崛起,然后慢慢衰落的完整历程。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五):简史不应该是简单枯燥的流水账!
这本感觉就是流水账,所有历史章节写的都是真简单。有不少翻译错误让人很烦。当然翻译有错还可以赖国内翻译人员素质不够,但作者流水账的写法,什么都有什么都很简单就只能说是作者本身树立历史脉络的能力不够了。对比一下《极简欧洲史》的总结能力就知道了。简史不是简单的编年表而是应该凸显各种关键脉络,给读者一个体系介绍。否则百度一下英格兰的词条不就完了。
流水账只限于英格兰对现有英伦三岛介绍不足只能叹口气,人家就没写是英国简史呀。
另外作者对有些历史也没有客观认识,而是加入自己的片面理解。例如,玫瑰战争可以说是《权力的游戏》的现实版也是挺有意思的而作者却认为是无谓的内耗。那么中国的三国是不是也没意思,因为毕竟前面有大汉后有晋朝中间就是几十年中国的内乱而已呀。其实这个红玫瑰白玫瑰相争的阶段虽然礼崩乐坏但承前启后,消灭了大量旧贵族结束了金雀花王朝一脉开启了都铎时代,甚至对后来的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影响,没有这一阶段的大清洗后面的各种萌芽就不会出现的那么早。
还有如果是面对的读者是对英国历史不熟悉的,那么配的那些油画彩图有什么意思?拉洋片的?为什么不配置几张相关地图或图表让读者迅速对涉及历史时期的发生地、发生地的人口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有一个概括认识?国别史虽然是简史就这样对付?
这本对那些对英国完全不了解的可以快速读一遍了解一下。对有一定了解的还是不用看了。哎图书节打折,我一时犯懒没好意思拆包装看内容就直接掏钱买了,这是我几年内买的最失败的一本书。看了一天就没心情再看了。那些对这本书刷分的我只能说呵呵,下次不看一节还有看看豆瓣详细书评我绝不再买这种书。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六):谁家新燕啄春泥
为了在踏上英伦之旅前 做好知识储备 花了一个月鸡零狗碎的时间 看完这本不算薄的简史 看豆瓣上 关于这本书 两个极端的评价 盛赞与对盛赞刷分的质疑 顿觉对写这篇书评 意兴索然 本来作为一本历史书 如实记录 发挥工具书的功能 才是它的根本性使命 赋予作者其外的 关于生动的语言,精妙的评论等等 都是溢出效应 属于历史评论范畴 以这方面来衡量 对一本自我定位为“简史”的书 进行苛责是不妥的 更何况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 也不能说是差评 语言简洁,评论中立,举例生动 对于英格兰帝王史方面的记录挺好的 但是 后1/3关于近代政党政治部分 因为夹杂太多评论 而让人看得有些烦躁 总之 不失为一本 简明的有一定个性的不错的历史书 我想讲的重点 不是对这本书的指手画脚 而是读完这段历史后的感想 高中时候背过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也做过 与十八十九世纪中国与欧洲历史的对比 那时候觉得历史的程序化标签 就是时间人物事件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 那时候 都没有思考过 历史长河滔滔奔流 为什么那么相似 又有那么大差异 就像中国王朝更替 八成以你死我活的战争为连接线 而英格兰 一个家族取代另一个家族 更多是无嗣后 根据继承法寻找的远亲 或者通过议会 迎回流亡在外的皇亲 哪一种形式更好? 极端如我 更爱血洗的黎明 干干净净地迎接下一个历史阶段 而英格兰人民坦然地选择并接受着世袭的变迁 以及随之而来扑之不灭的各种反叛 照说从地缘政治上看 岛国人不是应当更为粗鲁极端 只看今朝,不问来世么 身在大陆的我们的祖先 稳定的农居生活 今天的日子和千百年后 并没有很大差异 一眼能够望到边的生活模式和思想状态 如何孕育那么多战争与更替 再或者说 是否因为海洋文明对财富的追求 让他们早早看破政权更迭 只求安逸 为自己看眼前 …… 这一千多年里 地球另一端 丰富多彩 同性恋的爱德华二世 虐爱的亨利八世 各位埃莉诺王后和玛丽王后的香艳火爆 伊丽莎白 维诺利亚两位女王的英武统治 …… 比中原王朝更为新鲜生动的故事 或许应该感恩于 他们的史记者,剧作家们 所处宽松的环境 从那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中 走出来 走到现在唯唯诺诺 甚至不若德国的二线国家 英格兰的民主政治和国家本身 显出了疲态 但在未来 谁知道会不会有英格兰复兴呢 谁家春燕啄新泥 下周的英伦之旅 期待ing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七):读历史别怕麻烦,以后简史类书籍慎入!
本来是要按照俄国史和法国史那样买全系列较为严谨详细版,而非这个新出的畅销精简版。但是因为这一阶段就开展英国文学研读,没有梳理好历史背景实在心里别扭因此先将就个简史版。不过这简得够简的,罗马占领时代到英国脱欧的那么长段时间三百多页,去掉大量的插图页,应该也就两百页出头,而且书中翻译、名称甚至有些年份都犯了低级的校对错误。Anyway,不能要求过高,就当科普英格兰简单历史脉络。
书名是英格兰,果然就是没有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什么事,也还OK,毕竟United Kingdom的文史哲精髓都流淌在英格兰,好比中原地区之于中国。两点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横跨近千年的英法纠结和十六世纪的国教改革(即脱离欧洲天主教会的控制)。从东亚范围来看完全没有英法这样的千年好基友(打架也是基友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和朝鲜也只是千年附属朝贡关系,并非这样一种接近平等的纠缠关系。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宗教改革,其背后的宗教渊源太过错综复杂,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各种版本的世界史特别是欧洲史里都将公元1500年作为一个分水岭,这其中的紧密联系不言自明,而且宗教改革对英国率先成为工业强国并引领世界近代格局的突变铺了一层厚厚的土壤。对了,有一点完全明白了,那就是英伦三岛范围的内部斗争延绵至今天的苏格兰公投,皆源于以英格兰为中心的央格鲁撒克逊-诺曼人后裔VS其他部分的凯尔特人后裔这一事实。
当然按照知道越多未知越多的定律,两个更大的问题随之而来:欧洲皇室的混乱继承顺序应该源自于嫡系女性也可以继承王位的规定,那么儿子女儿都可以继承,为什么有旁系的?甚至外甥甥孙等更远的皆可,这一套继承体系的原理需要理清。最费解的是为什么两个王国可以共享一个国王?一人可以兼任英国、法国国王或荷兰、英国国王,这隐约在书中提及的西班牙也存在。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出身的我实在没有悟出其中的政治伦理和民族情感线索,试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是一个王?新罗和百济是一个王?泰国柬埔寨是同一个王?
再者就是英法的政治文化孰领风骚?法国的启蒙思想及至1793年推动着全球的意识形态,不仅横扫欧洲,更是间接催生了美国。但从时间轴来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走在更前面,如果说1793年法兰西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那英格兰处死查理一世国王则早在1649年。究竟在近代政治意识方面谁的意义和影响更大?从我目前的感受来看是法国引领政治潮流,具体的或要待细读完法兰西历史方可解惑。
其实我对英国历史的评论应该有许多许多,可鉴于简史读本的约束下,怕目前受限的阅读源对全面细致的了解造成偏颇,因此暂且保留评论的范围和深度,待日后深入研究后再行更深入评论。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然而当暴民或君主,
粗暴干涉英格兰道路之时,
低语声响起,兰尼米德的芦苇荡颤抖不已。
泰晤士河啊,他了解这些骑士、人群、僧侣们的心意,
深不见底的河水阴森可怖,
他带来了兰尼米德的警示之语!
——英国小说家、诗人 吉卜林
翻开这部长达356页的汉译版《英格兰简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此展开。兼具历史学家与作家等多重身份的西蒙·詹金斯以其恢弘的视野,将从公元410年到当下,即2016年的帝国兴衰娓娓道来。可以说,这是对英格兰由古至今的最新综述,新到已把英国的脱欧公投撰写其中。作为留英海归的一份子,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是熟悉,更是震撼。
作为一本史学著作,在阅读过程中全然无枯燥之感。主要得益于作者对诸多历史人物的精准而生动的刻画。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海盗,作者以其史学家的客观公正性,一视同仁,更丝毫不会掩饰王室的污点。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一个形象而真实的爱德华二世(带着同性男宠招摇过市,冷落自己的正宫妻子)、亨利八世(重男轻女,甚至宣布自己的女儿非亲生)以及“血腥玛丽”(嗯,没错,这就是酒吧热销“Bloody Mary的原型”)等等。对于战争的描写,不管是英法百年大战,还是玫瑰战争,都恢弘庞大,引人入胜。在事件的选择上,也是择重述之,对接下来历史的进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千百年来,由王权至上走向君主立宪,英格兰的“进化”历程亦是权力游戏争锋、党派政治角逐的过程。纵观历届英格兰的国王(及女王),但凡成大事者,必属于在漩涡中能敏锐捕捉世代脉络且能做出果断抉择的人。也正是他们在其位谋其政的举措,推动历史不断向前,从而成就了英格兰今日的开放与繁荣。他们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国家的政局建立在英明而稳固的王室之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些鲜明的君主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凝聚信仰的宗教文化,也成为无数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灵感源泉(比如耳熟能详、望眼欲穿的《冰与火之歌》系列)。
然而,跨越十六个世纪的事件,浓缩在这样一本书里,又谈何容易。简史也只能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梳理。对于并不清楚英格兰历史的读者而言,显然有些混乱。更别提英国的国王、女王们的名字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爱德华、玛丽、查理、亨利……),读到后面的三世国王,却又混淆了前面的二世国王……在这里顺带安利一下BBC在之前出品一系列英国历史纪录片。近期刚好看了其中一部——《she- wolves》(直译:母狼),着重讲解了几位在英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王。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她们奋起反抗,以其机智谋虑与勃勃野心在英格兰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配合着BBC的讲解再对本书进行阅读,倒是能进一步加深印象,也不失为一种图文并茂的愉悦体验。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九):英格兰左传——读西蒙•詹金斯《英格兰简史》
英国历史学家、资深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爵士(Simon Jenkins)所著的《英格兰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中译本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是一部优秀的单卷本英国通史新著。
全书共分为32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跨度从萨克逊之黎明(410年)到大卫•卡梅隆(21世纪初)的英格兰历史。前有引言说明本书的撰述方式与写作思路。后记中作者则总结了英格兰历史的意义和借鉴。附录中的“百件大事记”按时间顺序列取了作者认为英格兰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百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本书的体例基本上属于一种编年体,严格按照年代顺序来讲述英格兰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与政治人物,其中尤以英格兰的历任君主与首相为叙述核心。作者对这些影响英格兰历史的首脑人物们,刻画其言行、记录其事功,评价其成败。正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说:“国家简史只能有选择地展开叙述,主要从政治角度入手。国家是一个政治体,其诞生和发展便是一则有关国家内部权力争斗的故事。” 从上述意义上讲,本书不啻是一部英格兰版的《左传》。
作者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本书为何只专门探讨英格兰。作者认为,“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是有着各自历史的国家。自成立以来,它们只有不到一半的时间隶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种隶属关系往往使它们在大不列颠传统历史中处于从属地位。”而英格兰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同于诸邻国,其子民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也截然不同。”在作者看来,英格兰人有着独特的自我界定,这是对文化、眼界和地理的一种独特认同。
笔者试将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概括为以下数点:
一、故事感纷呈。历史书的撰述方式有多种多样,本书是属于那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书。全书充满历史细节与奇闻异事,在人物介绍中时常插入传神的语言。例如作者在全书的开篇第一句就写下了极具故事代入感的话:“公元410年,腹背受敌的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派人向不列颠尼亚省的罗马殖民者送去一封信。”(页1)又如第19页:“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家写道,正如撒克逊人曾经从东部威胁着古不列颠人一样,如今‘旋风、雷雨和火龙在空中盘旋。’……北欧海盗即将到来。”又如第325页写道:“布莱尔的竞选活动展现了前所未见的浮华之气,竞选主题曲选用了流行歌曲《情况只会越来越好》(Things Can Only Get Better)。”作者非常擅长使用这种生动有趣的文笔。
二、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极为精彩、传神,如对撒切尔夫人的评论,有关于她执政的为人诟病处:“撒切尔的个性是她执政成败的关键,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她塑造了托利党厚颜无耻、具有阶级偏见的形象,导致托利党被政敌称为‘下流’党。她最为人诟病的一句话是: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撒切尔夫人对内阁和下议院牢牢掌控,不过她的判断力不断退化,直至下台。在政治发生根本性改变时,这种判断力尤其羸弱。”(页318)也有关于她执政的非凡成就:“她是半个世纪以来首位获得世界性地位的英国领导人。……她重申希思以来悬而未决的‘施政能力’的概念,重拾权威、勤劳和道德约束等维多利亚价值观,使英国成为‘保姆式国家’,并迅速推广卫生和安全监管。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社会越来越宽容,人们越来越不服从权威。……撒切尔夫人手段强硬,她虽受人钦佩,却很少受人爱戴。但直至1990年,她在三分之一世纪时间内所创造的辉煌是历届英国前首相所不能超越的。”(页321)像这样客观和睿智的观点散布于全书。
三、史料详实。作者经常引用史学资料中的原始描述,并且深具史学史眼光。如作者在第3页中写道:“同时代的唯一资料来源于6世纪的一名威尔士僧侣,名叫吉尔达斯。他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当时的侵略惨状:‘毫无虔诚之心的人……在着火之后并未停止,直到几乎整个岛屿陷入火海,大火伸着野蛮而血红的舌头在西部海岸肆虐’。他引述了5世纪一份名为《不列颠的呻吟》的文件里的话,这份文件描述了失去罗马保护后的古不列颠人的惨状:‘野蛮人把我们赶往海边,可海水又迫使我们回到野蛮人那边。’”又如第15页:“比德认为此前两个世纪的不列颠是异教徒遍地的国度,撒克逊人的基督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光明,基督教自此在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长盛不衰。虽然事实恰恰相反,不过比德仍是英格兰早期的独特见证人,而且是展示英格兰特性的第一人。他最早使用‘盎格鲁的土地’一词,也是最早为英格兰诞生和成长时期划分年表的人。”像这样的原始史料记载,在全书中比比皆是。
四、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在其所著的《国史大纲》前言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这部《英格兰简史》,则正凝聚了作者对英格兰的敬爱与热情。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总结了英格兰历史的借鉴意义,或许是这种敬爱与热情的最好传达:“纵观历史,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疾苦或至少对事件进展无视的时候,英格兰的宪制才会被迫变革。中世纪时期,君主对贵族权力和领土权力让步时,情况就是这样;教会对宗教改革和新兴商人阶级让步的时候,也是如此;斯图亚特王朝国王对法治和下议院议员让步的时候,亦是如此。在每种情况下,国家的整体趋势遭到社会新兴力量的对抗,最终不得不让步。……我认为英国社会的这种开放性是历史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如今,这种开放性仍被实践检验着。除非中央政府更加尊重社区和领土的忠诚,否则一定会从根本上丧失其革新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新生力量。”(页339-340)
最后笔者冒昧谈一谈本书的局限之处。第一,本书缺少公元410年以前的历史,亦即缺少不列颠早期的历史和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历史。这样也就对很多史识和专名词汇缺少来龙去脉的介绍。第二,本书内容基本限于英格兰政治史,属于经典的历史故事书,而缺少经济、文化、舆地等方面的较全面介绍。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以为,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书恐怕并非是一部了解英国历史的最佳入门书,而是作为延伸阅读的一种选择。
许洁明和钱乘旦在其二人所著的《英国通史》中谈到了学习英国历史的重要意义:“英国的历史作用实在是太特殊了,不了解它,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没有这个国家,现在的世界也可能就不是这个样!英国的人口和面积与它的历史地位太不相称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至少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另一次就是古罗马。……英国的历史极其诱人,你要想了解现代世界,就应该首先从英国历史开始。”这一段话并非是夸夸其谈。英国历史确实是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中最重要的国别史。而现在这部西蒙•詹金斯爵士的《英格兰简史》中译本,对于想要了解英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诚然是一部令人欣喜的著作。
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平台(乐彼知园),未经笔者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十):不只是权力的游戏
像《英格兰简史》这样既有内涵又很畅销的书,总会给人一种想要说点什么却又无从下口的感觉。比如,它的封面(腰封)有很多字,它的封底同样有很多字,各种推荐语,而且必须是赞美的,而它勒口处的简介会再度提示你,这是一本多么好的书。翻开之后,又是各种推荐语,再加上前言和后记,以及作者的话。总之,在你到达正文之前,已经有大量信息进入你的脑海。你想要说的那些好词、大词、赞美的词,别人已经在你之前说过了。再想用类似这是一本什么什么样的书来概括,好难好难。既然这样,就不费心思做这种一锤定音、提纲挈领似的评价,只是简单报告一下读书过程与心得吧。
坦白来讲,翻开这本书,就会自动联想起《权力的游戏》。没错,就是那部正在热播和将继续热播的美剧。自从原著小说《冰与火之歌》出版之后,粉丝们就开展了各种历史原型考证,而这些考证基本都指向英格兰或英国。加上作者詹金斯也在前言里表示,这本书是简史,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从政治角度入手”,主要内容是“有关国内家内部权力斗争的故事”。没法不把二者联系起来。
当然,这是英格兰简史,并非纪实版《权力的游戏》,因而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正文一共有32章,我自作主张,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差不多每10章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前7章,可谓“权力的游戏”时代;第二部分,中间13章,英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时代;第三部分是最后12章,英国再度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时代。至于后面这两部分有何不同,后面会做说明。
翻开前面的章节,熟悉的元素扑面而来。国王王位和王位继承权的争夺是前面几章责无旁贷的主题,而几乎每一次争夺都伴随着战争。布鲁南博尔一役结束后,战场上留下了五位国王的尸体(第3章),不能不让人想起五王之战。亨利二世去世,编年史作者写道,“一头狮子遭到了豺狼的围攻”(第6章),只不过权力的游戏中是一头狼遭到了狮子的围攻。国王或首领会被船葬(第2章),这是霍斯特•徒利的待遇,但如果被对方掳去则会头颅插在矛尖上,公开示众(第8章),而普通士兵阵亡后就只能成为乌鸦的盘中餐(第1章)。那些活着的人则要继续为各自发誓效忠的领主战斗(第1章),站好队伍,分清敌友,就如同猎狗和艾莉亚一起游荡期间要小心应对“你们为哪个家族战斗”这个问题一样。此外,自北欧而来的海盗给英格兰造成的困扰持续了几百年(第3章),对应着同样位于北方的格雷乔伊家族。其他方面,直到12世纪,骑士比赛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样盛行的还有比武审判和神明裁决,而魔法预言也同样引起公众的关注(第6章)。有一位叫奥法的国王,当时的学者称其为“不列颠的荣耀,打击敌人的利器,抵御敌人的盾牌”(第2章),让人想起守夜人的誓词。但过了第7章,这些元素就逐渐褪去了,虽然还有将40桶火药堆在议会地下室准备一炸了之的阴谋(第17章),但新的时代毕竟开启了。
詹金斯在后记中指出,“到18世纪初,英国已经摆脱中世纪的独裁统治,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一过程的标志性起点应是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与生效,因为它是“法治对抗赤裸裸的权力的最重要文件之一”(第7章)。权力的游戏依然在继续,但是游戏的规则、主角与形式都在发生变化,比如在《大宪章》签署之前,已经有了一位民选的伦敦市长(第7章)。决斗审判逐渐为陪审团制度所取代,同时,1254年国王为筹措军费而召开的一场有贵族、主教和各郡代表参加的讨论会成为现代议会的原型(第8章),而议会将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角色之一。君权与教权的斗争是中世纪的永恒主题,亨利八世挑战罗马权威,做了很多欧洲君主认为不能为的事,成为欧洲最伟大的革命家之一(第14章)。当然,国家转型的另一标志则是1688年爆发的光荣革命,以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由此,君主立宪、议会掌权,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确立,国王们离开舞台中央,让位给了党派政治家(第20章)。英格兰率先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一个现代国家应该是一个民族国家(nation-state),基于民族独立的民主国家。从民主的角度讲,英格兰的民主制度仍待完善。比如詹金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光荣革命是1832年《改革法案》的出台,而非1688年那次,因为这个法案的出台,投票权不再神秘,且扩大了60%,同时腐败选区消失(第23章)。到了1918年,选举权再度扩大,年满21岁的男子和年满18岁的女子获得选举权,尤其是女性,获得了参政的权利(第27章)。从民族的角度讲,英格兰在18世纪之后逐渐演变为一个基于殖民扩张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横跨七大洲四大洋的现代帝国。但随着二战后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英帝国逐渐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成为与英国主权平等的政治国家,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终结(第30章)。英国再度成为一个与其他民族国家一样的现代国家。由此,我认为,英国经历了两次成为现代国家的历程。
当然,这一过程还在继续。詹金斯在最后一章指出,“英国仍是欧洲最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第32章),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将权力下放给省市、城镇和市长,而英国的权力依然集中在中央,甚至连学术评估都由白厅直接管辖,学者按照图书出版和论文写作的成果“打分”(第31章),中央的权力还是太大和太广。按照詹金斯的意思,如何实施权力下放,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创新与发展,应该成为英格兰未来发展面临的主题。这令人想起当下的中国,似乎正面临着同样的任务,当然,这就是题外话了。
最后,同意其中一个推荐语,每个英格兰家庭都应该收藏一本《英格兰简史》,而对英格兰感兴趣的中国读者也应该有一本藏着。当然,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对于这样一本了不起的译作,总会有一点苛刻的要求,比如译名翻译和错别字的问题。译名方面,作者Jenkins译为詹金斯,但“作者的话”中的另一位Jenkins却译为杰金斯(P356);同一位主教(Cranmer)在同一页,正文译为克兰麦,而配图的文字说明则译为克兰默(P140);同样的情形还有第230页的纳什与纳西(Nash)。此外,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著名领导人Danton被译为丹敦,而他通常被译为丹东。至于第214页撰写《常识》的汤姆•佩因(Tom Paine)与第218页撰写《人的权利》的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其实是同一个人。而Wellesley在第222页先后被译为韦尔斯利和韦尔兹利,也是同一个人。另外,Lord Aberdeen在240页译为阿伯登勋爵,到了243页又译为亚伯丁勋爵。而Lord Castlereagh在221页被译为斯尔雷勋爵,到了229页又变为卡斯尔雷勋爵,可能是发现首字母C其实是发音的。第163页的《Petition of Rights》,紧挨着的两行字中分别被译为权利请愿书和权力请愿书,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区别可不是一般大。至于第105页的“英格拉”应该是“英格兰”的笔误。错别字方面,第33页的“约克那”应为“约克郡”,第102页的“巳稍变得清醒”应为“已稍变得清醒”,第200页一个上羊下日、汉语词典中查不到的字应为“曾”,第242页的“选取平等”应为“选举平等”。至于第306页的“悲观的前党鞭长爱德华”就确实猜不出这“鞭长”到底是何种意思了。最后,第233页“威灵顿公爵就第一次议会改革无不讽刺地说道”,应为“不无讽刺”,无不讽刺适用于多个主语的情形,而这里只有威灵顿公爵一个人。
对于一本33万字多的大作来说,这些瑕疵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如果没有的话,一切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