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生命木之心》是一本由[日] 西冈常一 / 小川三夫 / 盐野米松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一):向他们致敬,向传统致敬
《树之生命》三卷看毕,向所有谨守记得自己传统,还愿意传承手艺的师傅们致敬。
他们的另一重伟大是愿意放弃轻易的选择,用自己的劳作去试图在当代回答一个古老的命题。
这本书的采访和编辑花了很长的时间,慢慢的记录。盐野米松作为采访人,在后面的对谈中说:“……如果他(被采访人)说的话是从书里边学来的,或者是从电视上学来的二次信息,我也不会用的,会全部剔除…………这些才是他最真实的语言,我想听到的是这样的表达。”
这本书的好处还在于它最后没有给人一个答案,它只是记录人们的努力和选择。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二):被交通困住而幸存下来的城市
城市细节的构筑形态与细节决定了城市现场的共同意识与规范术语。能够触碰城市创伤记忆,取决于核心价值的挽回程度、私心视野。工程师和孩子一样物色并且垂青于现世安稳,他们的锤子、凿子、刨子的熟练程度束缚于荆棘的迷信以及材质的间隙。如果城市的重要景观只是装潢,工匠只是苟且的旅行家,其余人只是傲慢的盲者,我们围观却不为任何异常负责,假如个体的足迹浮泛、凑数但留白。书籍在解读前成为疲惫的缺席,它所递交的“树的生命”被孤立的话,又有什么可以解救像我一样的耳语者。我们尚未知悉采取空间友谊的潜在辅助,但人们似乎更容易描述貌似滞后、停滞、僵老的琐碎暗示。与记载同步的是敬称使用方法的偏狭。那么,那些生来称之为悲哀的共生与默契又从何而来呢?树木的凋零与城市对物化程度的理解就是在这种安静的沉睡中悄然实现。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三):人的个性也像树
听书听完的,主要学到三点:1.手艺人就是用有个性的材料做出同样有个性的作品,其中宫殿木匠有强烈的自尊和对工作的坚持,欣赏木制古建筑不是看雕花,最重要的是看整个结构中的力量。2.“用千年树材建造的建筑能保持千年,而用百年树材建的房子,只能保持一百年。”宫殿木匠的选料要有远见和超高标准,学习技艺还是师徒制,强调不只要学会,还要形成“手的记忆”。3.宫殿木匠看人也像看树,与人合作,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不同特性。他们对待树就像对待自然,手艺的意义,是完成人对自然的使命。 关于现代学校教育和手艺活儿的区别,在讲日本茶道的《日日是好日》里也看过类似的论述,意思就是虽然手艺活儿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但是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审查标准,随着天气、季节、原料材质、心情的流转,每个人对学习领悟的快慢不同,最终都会生成专属于自己的独特学习体验;而号称个性自由见长的现代教育却因为统一的教材和考试而让学生面目模糊。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四):看完这部书才真正明白何为工匠
这部书可以说用十分详尽的实例告诉了读者匠人和匠人精神究竟是什么,三代木匠在传承中的变化和坚守也给所有没落中的手工传承者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书中对木材使用的细节让我这种外行十分惊叹,“长在东南西北的树应按它们的方位使用,长在山岭上和山腰上的树可用于结构用材,长在山谷里的树可用于附件用料。”这种按照树木生命本身习性来用材的方法,在当代已经十分少见了。宫殿木匠学徒更是要倾其一生来获得技艺的延续,许多人在这条注定孤独的道路上败下阵来,而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太值得尊敬。
人卷中,对鹪工舍不同年代的学徒都做了逐个采访,末尾还注以书本再版时各人的去向,好像一封封写给未来自己的信。那些成为大师或中途放弃的人,看见书中自己曾经的迷茫和坚守,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也会去长期采访家乡的赣傩戏班,借鉴这部书的三代传承形式来记录下傩戏成员的传承故事。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五):笔记
1.宫殿木匠怀有对手艺的高度虔诚。 2.宫殿木匠有一条自古流传的法则:“没有对神佛的敬仰,就没有资格谈论伽蓝”,伽蓝是寺庙的意思。作为佛教信徒,他们修建木殿和佛塔,为的是把佛像请进来,不能有成本多少、自己赚钱与否的杂念。作为世代守护法隆寺的木匠,他平常要想的是寺庙的当下和将来。 3.宫殿木匠的知识,是从一辈子呆在施工现场建立起来的经验和直觉。 4.欣赏木建筑,最重要的是看整个结构中的力量,法隆寺建筑省掉了多余装饰,为的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木头本身的朴素美。 5.盖家宅,要时刻想着居住者的心”,也就是设计建造时不能由着木匠的性子,要把业主的居住需求盖进房子里去。 6.去掉一切杂念,只专注于手艺。手艺靠的是反反复复的练习,在感悟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7.师父要做的,是像观察木材一样,从徒弟一入门就开始观察他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他自己去悟。 8.手艺人经常会遇到难题,不会总有人告诉你现成答案。 9.宫殿木匠看人也像看树,与人合作,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不同特性。他们对待树就像对待自然,手艺的意义,是完成人对自然的使命。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六):以千年为单位的生命
树之生命 - 树的寿命有两次,一次是它们生长在山林中的寿命,一次是它们被用在建筑上的耐用年数。
木之心 - 树木的会因为生长的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癖性。“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就是,要去亲自看看山里的地质从而了解树的癖性。
匠人要学会磨练“手的记忆”,学会待树就像待自然,完成人对自然的使命。而调动匠人们的心也如同对待有癖性的树材。于是,栋梁首先要知道如何识别与规划材料,也需要知道如何凝聚众多匠人之心。
树的生命时间是以千年为单位的,无法理解漫长的历史时间便无法领会“耐久”的含义。与现代人相比,千年的漫长是我们无法触及甚至无法想象的,如今每个人行色匆匆,没有磨练耐心的时间。而建筑有时候需要我们考虑到二百年、三百年后的时间,这个时候时间不再是以“短”为标准,催促不再有意义,建筑也是以“千年为单位”的。
整本书,天、地、人看得到三代宫殿木匠的传承。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七):比期待的差了一点
书还没上市、理想国刚在公号里推介时就很关注了,一方面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木作、手艺方面的题材,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页君说“这可能是理想国今年最好看的一本书”,这个最好看真是的很高的赞誉了吧。不过看完全书,我只想说这个“最好看”应该理解为“最容易读”,而不是“内容最棒”。
当然,可以理解它的好读,因为本来书的内容就是以主人公的口述为主,再加上作为一直身体力行、以身体和心灵来感受并传承技艺的宫殿木匠,除了历代传承的口决外,并无西方那种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都是平易近人的口语。总的来说,天和地卷都不错,毕竟作为国宝级的工匠,在历经沧海桑田后,他所沉淀下来的思想,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而人卷就差一些,第二部分鵤工舍全体徒弟的个人经历介绍占去太多篇幅,但对于读者来说其实没有特别的意义。
看完全书再来回味,似乎前面写的有点偏激了。其实应该说,书只是一个传递的介质,把西冈和小川的经历和一些感悟介绍给我们,更重要的是去细心体会他们在这样的坚持背后传达给我们的精神。比如西冈一生的执著、专注,一辈子的滴酒不沾,小川一年只会有2天在家休息,这样严格的自律、对工作的投入和享受,就已远远超越绝大多数人。值得好好思考。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八):读后感-5/100 《树之生命木之心-天卷》西冈常一
读后感-5/100 《树之生命木之心-天卷》西冈常一
这一套书总共有三册:天、地、人。讲的内容是大家不大熟悉的职业:木工。具体来说是日本专门修缮寺庙的“宫殿木匠”。三卷分别讲述了师傅、徒弟、徒孙三代从事这个职业的心路历程。
这让我想到了前两年大热的“寿司之神”,这套书同样体现的还是一个“匠人精神”,这个概念这两年在国内总是频繁的被提到,不是坏事儿,但希望除了嘴上说说,还能更多的人去做做。
往浅了说,[匠人精神]是一项精湛的技艺;说深了,[匠人精神]是耐得住无功无名的寂寞。好比武林的一门绝学,你练成之前没有人认识你,只有练成下山,才能广为人知。
《天之卷》中的西冈常一就像是一个落寞的武林门派的传人。有点像张无忌,从小跟着爷爷辈耳濡目染,悟性极高,稍有机会便可以成为武林高手。而西冈常一也没有辜负期待,20出头的年纪就成为了这个“门派”的掌门,书中叫做“栋梁”。
看完这一册,有两点感触深:1 对待“工具”的态度能看出对待“工作”的态度,书中介绍,做木工的第一年全是在磨刀刃,与自己的工具磨合好了,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就像摄影师对待相机,画家对待画笔,不爱护工具的人,肯定做不好事。2 如何“学习”技能。书中有一部分讲师徒:“不要以为自己来学徒了,师傅就得手把手地什么都教,师傅只会给你看做为范本的东西,其他的就靠自己去悟了。”
一理通百理明,任何职业,也可以说是技能,都是一个道理。尊重你的工具,磨练你的工具。观察,临摹,耐下心。总会有顿悟的时候。
不要觉得顿悟遥遥无期,还记得那一万小时定律吗?资质再普通一万小时也能成专家。拿学语言为例,学习时间1000小时,就可以达到留学生水平,付出十倍时间,那还不得是外交官水平咯!
本书内容充实,但难以避免的有日本人的文风,就是一件事情来回说,需要一定耐心。书籍装帧质朴无华,手感极佳,阅读体验好。打7.9分吧,较为推荐。(打分纯属个人喜好,并不公允)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九):读后感-6&7/100 《树之生命木之心-地&人 卷》小川三夫
读后感-6&7/100 《树之生命木之心-地&人 卷》小川三夫
这一套书总共有三册:天、地、人。讲的内容是大家不大熟悉的职业:木工。
上一次只谈了谈《天之卷》,因为全书是从师父,也就是教授者的角度写的,今天要说的这两本相当于徒弟和徒孙,是[学]的角度。意义大不同。
西冈常一的徒弟--小川三夫相当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怎么讲呢?师父一辈还比较传统,收徒严格,真正传人也只有小川一人。但小川就琢磨着求变了,传统工艺那么好,一个人一个人往下传可不行,广收博教才行,只要想学的都可以进入她们的木工房当学徒,门槛虽然低了,但是出师标准没有变,出来的各个都是一顶一的“栋梁”级人物,(受不了艰苦半路退出的也有)这么一门传统手艺不就搞活了么。
《地之卷》中同样强调了一件事情,就是[磨刀]。所以说想掌握任何一门手艺,基础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间必须集中全部的精力在一件事情上,一刻都不能被多余的思绪所打搅……如果用大脑去思考,就会延迟手上的记忆。”当然这段话的意思不是不让你思考,而是让你心无旁骛的锻造[肢体记忆]。
有关[学],书中有一句话我十分认同:“自己连考虑都没有考虑过就向别人提问,是很失礼的事情。”
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很正常,但自己连努力都没有努力就要找别人问答案,学问是不是来的太方便了?学英语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去问老师某个单词什么意思,老师怒了:“我是字典吗,连字典都懒得查!还学什么英文!”简直太失礼了。
书中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讨论时间。这群宫殿木匠所在的寺庙是有1300年历史的法隆寺。大殿的柱子又都是树龄2000年以上的扁柏,所以抚摸着法隆寺的柱子,就等同于抚摸着3000多年前的生命。而作者困扰的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还无法理解这么长的时间维度,从小就被妈妈、老师催促着“快点!快点!”吃饭的时候,学习的时候,玩儿的时候,都是以时间“短”为标准。速成变成了这个时代大家所追求的。可哪有什么“速成”?哪有什么“多快好省”?多,就不可能快;好,就不可能省。好的技艺都是“慢慢煮、慢慢熬”来的。
这两本书的风格延续了第一本的风格,这一套书总的来说都是“干货”,只不过要适应日本人的语言习惯,要“慢慢品”。整套书7.5分吧,较为推荐。(打分纯属个人喜好,并不公允)
《树之生命木之心》读后感(十):匠人精神是不是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
傍晚顶着挥之不去的雾霾如约去听“留住手艺《树之生命木之心》新书沙龙”讲座。感触有几点。
1,北大的学术及文艺氛围之浓每去一次感触便加深一次。座无虚席。
2,日本人的守时精神名不虚传,讲座按时19:00开始,分毫不差。
3,我对马未都老师提到的“现存两个世纪以上的企业全世界有4000多家,日本占3200多家,德国占400多家,其余国家共占余下的400多家”这个数据记忆深刻,值得我们深思。
在讲座后我百度了一下,马老师可能记忆出了偏差,他14年在商业论坛里“中国需要存在200年的伟大企业”里原文数据是:“迄今为止经统计大约不到3000家,日本独占2000多家,德国占400多家,剩下所有国家加起来400多家。我们大中华地区,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加起来15家,这个数据显然不是偶然的”。
随后我又延伸查了一下日本的长寿企业,调查显示,在日本,1000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500年以上的企业有32家,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146家,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以上。这些百年老店之中,有89.4%的企业是员工人数不超过300人的中小型企业。许多日本中小企业都是“日本神话”的创造者,这其中颇有历史的老店就超过10万家,里面的匠人多达几十万。
4,关于日本人的“忠诚”。这个的确是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讲究的事情挺多的,比如我们讲究面子,我们也讲究里子,但是我们不讲究“忠诚”,我们讲“名利”,我们要伸手可得的好处和利益。所以这个讲座我越听越失落越听越难过,日本这种匠人手艺的传承在中国没有土壤,我们不认这个,这东西在中国有价无市。
大概在中国手艺人里最传统的师徒关系就是相声行业了,但是今年相声界师徒的撕X大战进一步让我们见识到,言传身教师徒传承在中国步履维艰。
5,提问环节我举手了,但是举手人太多,没轮到我。
今天我们讲“留住手艺”,讲“匠人精神”,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层面上的需求,是因为我们吃饱了饭。我是一个没有手艺的人,但对优质手艺的鉴赏力是有的,我会力所能及范围内用购买产品支持这些手艺人,但很有限,因为太贵的东西我买不起。
我吃饱了饭,剩下的钱也只能支付为数不多的事情了,这就是现状。
至于手艺者,首要问题也是先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