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木之匙》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9 20: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木之匙》的读后感10篇

  《木之匙》是一本由三谷龙二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0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之匙》读后感(一):关于木的记忆再现

  小时候我会自豪的跟我的小伙伴说:“我的父亲是位木匠!” 是的,书中所描绘的作者与木之间那种知晓彼此的情感也正如我与我父亲拉着我陪他一起制作木材的情景随着书籍的翻页一一展现在我眼前。

  木制品,总是给人以亲切感,就如现今人们所提倡的“有温度的物”是一样道理。但木之于我,除了它本身的温度感之外,更为弥足珍贵的是那份值得珍藏的记忆。小时候,每天父亲收工回家,会把他沉重工具袋交付于我,每天都要轻声嘱托:“小心里面的工具,你摔坏了就不能给你做书架啦”,然后我会小心翼翼的把工具袋置于它所属的空间,并用小手拍掉袋子表面灰尘,心想着属于自己的书架将由这些工具再经过父亲的巧手就能制作出来了!这也一度成为激励认真对待家中每一件物的鼓励话语

  父亲制作的木制品,往往个头都很大。有一次,他需要利用刨子把一块大木材打磨平,但是刨的过程中,大木材总是不听话的乱动,影响了父亲的工作,当我内心因为想不到办法焦急的时候,只见父亲一把将我抱起,直接放在木材的另一端,并告诉我不能乱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陪着父亲工作,除了学习作用还有成为他工具的一部分啊,内心也是激动说不上话来,这个时候木对于我的记忆就不仅仅停留在制作它的工具上了,还有木本身的魅力,将我与父亲的情感与记忆串联起来。

  父亲在答应给我做书架的半年后悄悄的将刷好漆的书架置于我的房间,第二天起床睁眼的瞬间感觉自己到了童话书中的梦幻世界拥有一个木质书架这么遥远梦想竟然在父亲的帮助下实现了,我像爱护父亲的工具般爱护我的书架。回想到作者在书中写道:“我所制作的木器也是如此,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护理,只要每天接触使用,就能呈现漂亮色泽。” 我想,我的书架就此做了一个完美诠释,使用过程中你会发现它的色泽越发细腻,犹如父亲制作书架的过程清晰展现在眼前般。

  作者是一名“造物者”,也是一名“使用者”,但在我与我父亲之间,我俩分别承担了相应的角色,我们的共有物是木质书架,其中情感也有木来传递,这份感受强于造物者本身传达给物的意识,在使用过程的岁月里散发出来,显得更加富有韵味

  感谢作者,以“木之匙”勾起我对“木之书架”的回忆,作者对于本人与物的相处方式也引发我的深思,我所认为的有温度的物,不仅仅是造物者注入了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注入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同时,作者点明的创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生活中来我也深有体会,愿我们都能发现生活中以前不曾发现的小细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有记忆的物来!

  《木之匙》读后感(二):木器中的艺术与生活

  《木之匙》,这是三谷龙二先生所写的一部散文集,这本书的装帧跟内容的贴合度非常高,书中刊登的图里很多都是作者自己手作的木质餐具,还有一些其他的手工艺品,书所采 用的纸质非常适合用来体现木器的色泽,整体看来具有一种简洁宁静美感作为一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做到了内容和形式高度的契合。

  三谷先生所写的散文和他所做的木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一种抽象而直接的审美乐趣。他的语言非常简明,不华丽不拖沓,没有一般散文冗长而言之无物的毛病,他脉络清晰的讲述着自己所做的艺术品,感受细腻,细节具体。书中有一张图,上面是三个涂上了黑漆的容器,他在底下写着——“樱木、黒木、胡桃木——不同的木材,即使被涂上相同的黑漆,呈现出的表情也各不相同。”不光是一种手艺人的审慎细致,在三谷先生的文章里,还能看到的他对待人生的方式。

  理想的工作大概就是这样,会跟生活浑然一体。他所做的很多木质餐具,都会跟生活里的某个细节牵扯到一起。因为父亲的手不方便金属叉子,便动手制作木质的意大利面叉,仔细的挑选木材之后做成了一把各方面都非常出色木头叉子。三谷先生谈到这件事所说的是:“所谓‘造物’,就是在各种生活经验积累下,从中选出最佳答案。”物的诞生在他这里不只是一份匠心,更是一种善于发现和创新的生活态度

  对于不同种类的艺术,他都有着清晰的思考,木质的餐具不能做得太复杂贵重,因为“生活用品意义在于日常的使用,若偏离日常,就不再是实用品了。”他追求的是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餐具,曾经去看过一次三谷先生的展览,他所制作的木器放在空间中展示的时候,既抽象又日常。抽象的是它的形态,极简,连一个多余棱角都不会用上;日常的是它所具有的功能,面对着那些木质餐具就能想象到使用它们时的场景,带着极强的生活气息,没有过分的打磨,仿佛多使用它几次,就会带上家中食物特有的香气。正如三谷先生所说:“以单纯的形式呈现重要的事物。”这些木质餐具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艺术观,让物品回归到一种纯粹本质,但又脱离日常生活。

  谈到自己除了制作木器之外第二个爱好——雕塑时,他说到那是“为了我自己”而做的事情。即使对于自己的工作非常喜爱,也总要一些与自己独处的时光。抛开一切关于他人或是实际生活的考虑自在拥有闲暇的时光,去做或许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但能靠近自己本心的事情,可能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三谷先生在散文中所展现出的,是简单生活中的审美趣味,澄澈而直击人心。艺术与生活,在他的讲述中如水乳交融一般,共同构成了他所做的俭朴而具有抽象美感的木器。引起人注意的不光是他独到的匠心,还有对于生活的审慎。既关注到了生活的琐碎,也关注到了生活里的哲学

  “前所未有般去观察那些稀松平常的事物,这才是艺术。”——这是我从这本“像厨房抽屉中的汤匙般真实”的散文集中所收获到的最大感悟。生活或许有边界,但“造物”就是在恒常的生活中发掘出更多种的可能。

  《木之匙》读后感(三):《木之匙》:做生活的美学

  

1

前段时间,妞妞来我家玩耍,我注意到她口袋里鼓鼓的,她一蹦一跳的时候,能清楚的听到石头与石头之间撞击的叮铃声。妞妞故作神秘地跟我说,她捡到了大宝贝。看着妞妞扳着脸,装作神秘地可爱姿态,我的心软成一片。我配合道:“那是什么呀。”妞妞很得意地拿出一块黑色的鹅卵石,为了逗妞妞开心,我又故作惊喜:“真是太漂亮了啊。”听了我的话,妞妞笑得眼睛弯弯的。她嘟着嘴抱怨道:“妈妈说它是破石头,才不是呢。”实际上,我瞧着这石头,也不过是路旁的随便一物。听到妞妞的回答,我的心里真的生出了几分好奇,我问:“为什么呀。”

  “它会发光的啊。”妞妞举着石头对着阳光,石头在阳光的覆盖下,生出一种柔和温润的光晕。在那一刻,这块普通的石头,确实有着令人无法移目的魅力。看着妞妞的天真赤诚,我不由得有几分艳羡,真好哇,能看到这个世界不一样的模样

  日本木艺人三谷龙二在他的《木之匙》里写到,他常常会在拾得石子落叶放在他自己漆成的白色木架上欣赏。注视着它们与森林中初见时截然不同形象。“用心凝视——仅是这样,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仔细观察,连一片叶子存在也会让我有切身感受”

  这让我想起了蒋勋先生的一本书,名为《天地有大美》,书名取自《庄子》的句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之间,物有万千,如果跳出平日里惯常的印象,你是否能发现一个平时不曾注意到的崭新世界?

2

三谷龙二《木之匙》

  《木之匙》是日本木艺大师三谷龙二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本散文集当中,三谷龙二讲述了木器与人的关系。他强调用心观察身边事物、用心体会生活当中被忽略的寻常之事的重要性。在与木头这种原始自然材质的相处当中,作者越发体会到身边寻常之物的不寻常之处。木勺、黄油盒、透进房间的光、山棱线上吹来的风等等,都在以其存在的方式,给人以无限的力量

  他在书中说过:“以单纯的形式呈现最重要的事物”,三谷老师的制作的木器,造型后直接涂上植物油,并没使用任何化学颜料。简单质朴却不凡,透过木器流畅线条和极具艺术感的木纹看去,你能品味大片空白之下的美感与意境。就像诗歌里的白描手法,用寥寥几笔朴素之语,勾勒出了一个穷而无极的意蕴世界。

  三谷先生说:“由生活角度出发的器具可能才是我们想要的。我相信喜爱我的作品的人,同样亦是追求生活质素的人。”生活工艺与鉴赏工艺相对,木艺人将视角从“如何制造”转向为“如何使用”。木艺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平衡自然与城市之间微妙千丝万缕联系,通过接触木器,亲身去感受树木所拥有的,那些远超人类刻量尺度的“时间”,跟随木器的呼吸,回到森林,和树木一起站在迎面吹拂的风中。

  《木之匙》里展示的日常器皿,最让我心动的是黄油盒,三谷先生创作它的初衷是:“我想制作如家具一般在日常生活中致用而又优美的用具” 他认为只有既实用又兼具美感的木器,才能为生活注入养分

黄油盒

  我不由得想起了三谷先生最初选择做木匠的原因,大抵上离不开生活二字。 “来到松本,先要解决生活问题。眼前有2条路,第一,就是做Graphic, 因为喜欢画画。第二,工艺行业,凭著一门手艺,至少可以维持生计。松本有好几间专门负责训练工匠学校,我就是这样开始。”三谷先生因为生活选择木艺,却更因木艺学会了生活。

“我创作的方法是触摸,不是用大脑去想,而是亲自去感受,一边生活,一边触及不同表情,不同生命物件,如早上的被褥柔软手感,铁栏杆的冰冷感,快崩落的土壁的粗糙表面,从不同的手感记忆中摸索出材质的情绪。”

  如果一件生活工艺让人感动,那么它一定也是来自于生活,正因为对生活有着超出常人敏感,才会发现生活中那些隐藏在角落里,不被人所称道的美,这种对美的感受,直接反映到作品中,才能让使用者对生活之美更加感同身受吧。

  木器需要时间的打磨,才能带给人日久弥新惊喜。三谷先生通过木器去触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受的变化,在“造物”的过程中,探寻自己生命形态的过程。

3

  三谷先生带给我的感动,不仅是工艺上的精美,更是创作者本人对生活的审视。他给我带来了一种让人心动的生活方式——回到自然

文学大师田山头火曾写过:“我的竹斗笠之上,扑通,一朵山茶的飘落,在现在紧绷忙乱的生活中,几乎变成生活琐事,不曾被人们拾起的一景,统统被敏锐诗人捕捉。三谷龙二拥有诗人的眼光精细表现在诞生于他手中的生活器皿上,然后,在用餐的过程,奇妙感染了使用的人。”

  日本人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就是对万物尊敬和对自然事物的善感。他们在生活细微之处透着文化和美学,呈现简约极致的生活方式。

  某一天,我与一个朋友谈起人生理想,她说她要寻一处安静的山,建一座古朴屋子,每天按时看日出日落,无人交流与世隔绝没关系无聊的时候就去山的深处,看植物的生长。她说,那是她最接近生活的时候。

  三谷先生的舒适所在他所钟爱的森林里,他在他的小屋里住了十年有余,对三谷先生而言,小屋如同穿惯的衣服般亲切。小屋的木门十分厚重,每次关门都难免发出沉重的“嘎吱”声,在那里,三谷先生可以踏着枕木,登上栈板露台,在栈台的木椅上享受日暮时光,也可以在小屋后方的葡萄架下与友人共度下午时光。三谷先生在八月看莲池的盛放的荷花,冬天,就踏入森林,窥探到大自然不同以往的表情。或是哪都不去,呆在屋子里,感受向阳的房间带给他肉体上的蓬松感,而在阴翳深邃的房间里无限延长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生活在这样的小屋里,久而久之,人在都市生活的戾气会被自然慢慢净化吧。

  最近网络大火的李子柒,她把日子过成了一个梦,令众多生活在钢筋牢笼中的人向往食材自己种,好酒自己酿,在自然里返璞归真

  人舒适自在的状态没有规矩可循的,我们最终只能倾听自己身体声音自由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无论是返璞归真还是追寻物质,最重要的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错的,只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值得自己去追求的。

4

  冈鹿之助在《以纯粹造型的语言》一书中说:“令人不可思议(或许也是理所当然)的是,对我有强烈吸引的东西——比如建筑物等——终有一天会成为自己内心某一处风景主角,会不断酝酿发酵,构成心底幻想

  这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小确幸”,三谷先生在《木之匙》中也有这类的话语:“在政治经济体系庞大社会里,类似个人微小喜悦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就被忽视了。但我感觉,如果我们一直不去珍视它们,最终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好好珍爱自己,所以我想过好平凡的每一天”

  不要轻易的忽略掉自己内心的那点小欢喜,可能就是这些一闪而过的小欢喜,构成了有趣生命里的特殊风景。我认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很私人的,喜欢就是喜欢。正因为有无数的喜欢,才能一点点的构造出一个生活里的你。

  你或是喜欢功成名就,或是喜欢快意江湖。你或是追求家庭美满,或是偏爱独身一人。我们有无数种生活态度,可我们却只有一个生活, 在这个世界生存很容易,生活却太难。

  到底自己过怎样的生活,才叫美到极致?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长,需要你花一生的时间去慢慢探索。

  《木之匙》读后感(四):这样的节奏让我觉得很惬意

  相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器物盛放,食物的味道会发生变化。好像很玄,也有些搞笑,但我能体会到这种微妙的不同,其实不在食物本身,而是在于自己心手感官的神奇变化,从我们最原始需求到达让它从具象变为抽象感性的过程—— “恒常不变的生活,恒常不变的身体——这些不变的限制,反而为物的诞生提供了最可靠的缘由“ 。这就是生活工艺的乐趣与魅力所在,于此就是木器餐具的格调和底蕴了。它让日常生活有了细微的小幸福,慢慢叠加,融入进我们每一天的用餐,或许,在我们不经意间敏感觉察到它的时候,会有那种习以为常却是陌生的感觉,就像是从小就识的一些汉字一样,当你用心去打量它,太熟悉了却又似是第一次与它相识,而它却已是默默地一直伴着你。也让这些岁月像冬日午后的阳光一样温暖。

  读到这本从日本引进的木艺大师三谷龙二的散文集子非常愉快,大师让技艺与散文的结合相得益彰,谈到制作木器和漆器,尽可能保留最原始的木质感,刻刀的痕迹,再聊与之相处和谐的道理,二章一转,写制作木器半生的自然环境,日暮时光的栈板露台,冬日北海道回归森林,寻求本真与内心的自在,探寻生命的形态,这里也让我想到了”禅“与之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其中的那种平静舒缓是给我带来最大安宁与享受。三章衍生到艺术,并非实用,却是物的完美价值体现,也是三谷潜心所希望表达的,时间洗礼着一切,自然的规律,三谷懂得其中的秘密。

  书中阐述的不仅是生活工艺与我们之间的联系,更是三谷的生活态度,那种自然而然的,与天地相连的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是一种能量场,很有感染力,也让我觉得非常的可贵。里面有很多句子蕴意深刻,饱满哲理,在第三部分的片段中有这样写道,脑洞非常有趣:

  片段:所谓“物品”很不可思议。

  最初它们以用具的身份进入我们的生活,

  却终有一天会被我们抛弃、遗忘。

  但是,一旦卸下物品身上理所当然且有用的”功能“时,

  轻装上阵的它们反而展露了物质最纯粹的表情。

  当物品从制作时被赋予的意义和目的中获得解放,

  便能以纯粹物质的模样存在于世,

  无意义而又抽象,犹如宇宙中的一个个片段。

  这样的”物品“缓缓解开了悠远记忆的线索,

  莫名地将一种澄清清透的情感注入我们的心底。

  这段话颇为童趣,我想是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还为他童年捡的那些没用的小玩意留了一个位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它们陪伴的情感注入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意义的纯粹在他看来是弥足珍贵,从未抹去,激发着灵感,保留着纯真。这种敬畏与真挚成就了他的匠心木器,也传递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木之匙》读后感(五):生活美学

  这是一本借着作者的手艺和工作为主题而展开对生活思考的一本书,日本人的精致、细腻在作者的木质作品与文字中得以展现。除了木质品,很多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

  曾记得汪涵曾在《天天向上》上说过一个名词——器物情节。有的人追求木器、有的人追求铁器、有人追求瓷器,无论追求什么,他们或多或少都从器物中找寻到自己入世且出世的途径。

  作者三谷龙二说:“与物相处,就是要花时间、花精力护理。如此长年累月下,一个人的生活形态也会自然成形。想要保持舒适自在,节制与解放的平衡十分重要。整顿日常生活当然让人神清气爽,而悠闲松弛的状态,也不可或缺。难眠的夜里,单脚抬靠在低矮的窗框或墙壁土,不知为何我就能安心入眠。虽然这不太雅观,无法示于人前,但像这样稍有些放纵的、极其个人的癖好,是舒适自在约重要元素。我想,舒适自在的状态是没有规则可循的,我们最终只能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自由地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吧。”

  做木质器物是作者的一门手艺,是转化收入维持生活的营生,但是在投入中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这不失为一种出世的途径。龙二说的一些话,平平淡淡却极富有感染力,触动我思考。器物是入口,而精神的出口也只有在悠闲松弛中能找寻得到。舒适也没有一个普世皆准的一个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状态,而找寻到它更多的是靠倾听自己内心与身体的声音,不断地探索……

  “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我们往往会从工作中学到很多,所接触到的世界也会由此变得越来越宽广。但是,正因为工作和人、和社会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也容易受其影响,甚至可能不由自主地卷进以往难以想象的场景里。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广,往往会得意忘形,产生自己很了不得的错觉,进而对他人的态度也变得傲慢起来。所以在这种时候,为了不迷失自我,就需要独处以面对自己。就像绘本里常出现的情节,回归内心“渺小的真相”所处的原点也非常重要。雕像之于我,正是回归内心之原点必不可少的方式。当然,并非任何时候都顺风顺水、如己所愿,但在工作之外,为了拥有“稍稍停下脚步休息的时间”,我始终坚持着雕像。

  用心凝视——仅是这样,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仔细观察,连一片叶子的存在也会让我有切身感受。上学也好,工作也罢,我们的生活与许多人重叠在一起,每天都被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追赶着。但在这样单调的日常中,拥有凝视石头、树叶等自然之物的“闲暇”很重要,而雕像之于我,正是这份宝贵的“闲暇”时间。稍稍停下脚步,用心凝视自己以及这个世界。因为在那里,你能发现一个平时不曾注意到的崭新世界。”

  我们时常忙碌,时常为了意义不断地追逐,却没有“闲暇”的时间看看来时的路,也没有留心生活中所发生着的“悄悄改变”,“学会无意义有意思地生活”,成为近阶段我对自己的一种提醒。试图回归自己的身心舒适的状态,不需向外人证明些什么,不在乎结果而更享受过程中的乐趣地一路向前走着……无论是养鱼种花还是摄影中医,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是最大的价值,而它的“意义”不需要他人的肯定。“当物品从制作时被赋予的意义和目的中获得解放,便能以纯粹物质的模样存在于世,无意义而又抽象,这样的“物品”缓缓解开了悠远记忆的线索,莫名地将一种澄清清透的情感注入我们的心底。”

  给这篇书评起名叫“生活美学”,是希望我们都能从生活中捕捉或找寻到“美”,当然生活之美是需要学习的,日本人生活地精细,可以从稀疏平常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美与乐,这背后除了发达的经济与富裕的生活质量作为支撑,还有精神上的自由与强大,他们不偏执一种生活状态与方式,当人们能自由地选择缤纷多彩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其间时,肯定能在艺术、人文领域创造出绚烂精彩的“成就”。中国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的艺术、对美的追寻也在日渐积累成熟,我相信中国人也能创造出东方特色的艺术生活形式。

  《木之匙》读后感(六):掌心掬水——木与艺的岁月静好

  三谷龙二,这位“松本工艺祭”的发起者(后来又担任“濑户内生活工艺祭”的总体指导)十年前的一部作品,放在今天端详,居然深深地难倒了我。作为知名的木艺家、木工设计师,他没有在精巧繁复的“艺”之一字上盘旋,反而提倡将木制器皿作为日常餐具,使用。注意,是使用。这样的走向似乎完全与惯常的对“艺”的端详和欣赏背道而驰。是刻意要将艺术拉下神坛吗?我在想。

  沿着《木之匙》的娓娓道来一路走去,仿佛踏入了满地木屑的清香,在暗暗的斜阳中,一位匠人心无旁骛地细细打磨手中的木头,疏影无声,木质有灵。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明明素朴简单,却又偏生滋味绵长。合上书,满足地叹口气,心底尽是享受,可就那么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阅读体验着实难住了我。

  很难用一个标题概括这本书,虽然写下了一行字。

  如作者所言,木与书、文字尽管相似,但在日日反复的刻木涂漆的日子里,人会感觉语言离自己很遥远。与木艺相伴的日子,静谧、安详,如此简单,直抵内心。语言作为意识的衍生物,在这样直接的身心联结中,已属多余。

  将视角从“制作者”转向“使用者”的造物方式,称为生活工艺。也就是说,将工艺转变为生活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在打量的层面与人们相隔,由奢侈的鉴赏物走向日常的使用物,其中蕴含的意味着实令人深思。对物质的追求由华美丰盛转为简约单纯,同时,又将日常平凡焕发奇妙新奇。

  由繁入简、由简入繁,双重的转换之间,将生活、艺术尽数涂上了哲学的意味。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又那么云淡风轻,尽得风流。文如其人,热爱木头的人,大约就有着如此类似于木头的味道。

  “所谓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超现实的东西。”十几年在木头工坊里浸泡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敏锐感受。对叉子的凝神细观、对阳光落在器物上的惊喜发现;将工坊里剩余的废弃木材和捡来的无用之物重新搭配组合、抛开一切用途和功能将形态纯粹而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收集;雕塑是为了修正自己道路的同时不迷失自我地活着;以单纯的形式呈现重要的事物,思考事物让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由亲密回归陌生,凡此种种,在木与艺的行动的身后,有着三谷龙二先生同样返璞归真的思考。

  “以掌心掬水,手掌的姿势就是器物的原型。”一个人对器物花去的时间、精力,与器物相处的心情、态度,也就慢慢沉淀成了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向阳有向阳的舒适,幽暗有幽暗的思考。随心就形,自在澄澈。三谷龙二先生写下的就是他做的,他做的就是他想的——“或许,我只是想和树木们一起站在迎面吹拂的风中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木之匙》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