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渔光曲》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1-04-13 04:3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渔光曲》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渔光曲》是一部由蔡楚生执导,王人美 / 韩兰根 / 袁丛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渔光曲》影评(一):渔光曲

  

在b站看的,很多雪花点,有点点杂音,但很有老电影的那种感觉。 应该是有两条线,两个家庭的悲剧,侧重于贫苦人民的深痛灾难。那个有钱人家,虽然是有钱,也挺罪恶的,对待底层人民挺恶劣,就是徐妈摔倒不小心撞碎了他们家的古董,他走过来第一下不是关心而是责备,然后要开除掉徐妈,不过这个挺正常的,非常符合他的这种身份。这家的少爷倒挺好的,对待徐妈的儿女也很好,后来还救济他们。 但少爷的父亲最终却走向了自杀,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个悲剧吧。 而另一个家庭,典型的那种底层人民的穷困家庭,妈妈眼睛瞎了,儿子女儿出去找工作却找不到,而当他俩兴高采烈地买了好菜回来时,屋子却着火了,妈妈也因此去世了。最后哥哥也去世了,只剩妹妹一个人了。这里妹妹还在唱渔光曲,哥哥还跟着唱,太好哭了。

  《渔光曲》影评(二):纯真年代的挽歌

  记录一些喜欢的细节:

  用影子表现婴儿诞生

  小何告诉徐妈婆婆病危时徐妈的主观视角镜头,重影的应用

  婆婆去世时的枯树乌鸦镜头的暗示

  儿时告别前两次相聚

  何爹去上海找梁合作段落的剪辑,办公司过程用同机位三个办公室三个镜头简洁勾勒

  工业渔船收获和兄妹渔船的对比

  招工排队被插队一幕的幽默与无奈

  何爹和情人调情和兄妹拾荒拿泥涂脸的对比

  真猴子和小猴子杂耍逗笑的蒙太奇

  小何回来,老何介绍新老婆时的嘴唇特写

  何爹自杀前镜子上访的叠印

  告别时和结尾小猴子死时两次“妹妹你怎么在哭呀”

  三次唱渔光曲:小时候,在上海,结尾哥哥死时,情感的对比,愈加伤感

  《渔光曲》影评(三):简朴真诚

  

1934年的《渔光曲》就是其中优秀的作品,并且因为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第九名而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的背景图画简朴真诚,描绘的是就中国农村的两个渔家孩子的故事,而通过孩童真诚的眼光描绘出的却是苦难的渔民生活。造成这样生活悲剧的,正是封建的民族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符合了左翼运动的精神核心。

  《渔光曲》影评(四):04

  1934 联华蔡楚生 早期现实主义电影

  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故事片

  描述东海岸边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不幸遭遇影片通过对贫苦渔民悲惨遭遇的描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控诉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地残酷剥削和压榨 借子英形象的塑造说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当时中国的困境

  现实主义精神

  1.对贫苦渔民生活境遇及悲惨命运地直接展示,是我国最早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电影之一

  2.对当时广阔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展示

  在空间上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东海之滨的渔村 一方面是城市的形形色色

  3.对何子英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分为二的态度 一是揭示他身上具有的优点 二是清醒地意识到他所具有的阶级局限和思想局限

  贯穿始终的《渔光曲》也是本片亮点

  渲染了影片特定的环境氛围

  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和心路历程

  映射出深刻丰富的主题意蕴

  《渔光曲》影评(五):展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

  《渔光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的人生,得益于编导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从小生长的海边,对渔民的生活比较熟悉,从小就对渔民的悲惨遭遇寄于同情。他1933年加入左翼组织“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并被选为执委会委员。他的力作《都会的早晨》,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并以阶级观点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分析人生。

  他在国民党加紧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中,坚定地站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前列,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要继续实践“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痛苦”的诺言,于是编导了《渔光曲》,“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为了表现出影片的真实人生,蔡楚生亲率摄制组去浙东象山县一个渔村石浦体验生活、拍摄外景。当时的石浦,环境十分恶劣,海盗时常出没,生活条件极差,天热、水土不服,许多演职员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难而进,带病坚持拍摄,为了影片的真实,一直拍完全部拍摄计划。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艺术创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渔光曲》影评(六):作业【打卡电影渔光曲】

  故事发生在中国旧社会的1934年,一个贫穷动荡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年代需要有人来发声,蔡楚生恰好扮演这样的角色用电影向世人、社会发起了质问。

  小猫、少爷、老爷,这三个不同立场阶级的人共同架起了整部电影的人物。小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一个“失语”者。同时也代表着当时社会最广大的悲苦人群。他们被剥削压迫,命如蝼蚁大鱼吃小鱼,地主吃农民。没有探寻过“生”的意义,因为活下来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少爷是一个知识分子,属于新青年,但他的立场有点迷模糊不清。他虽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但又不够勇敢打破自身原有阶级所带给他人的压迫。同时他是具有进步性的,可悲的是反抗也好悲悯也罢,少爷不得不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涌走。

  老爷则是典型的旧社会“大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苛刻、冷酷,无情地压榨算计渔民,还可笑地上演了一场乡下土鳖变身绅士的戏码,最后惨烈而自杀。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海上的小船继续漂浮着正如那没有言明的话语,旧社会依然在动荡渔民的命运也在漂泊没有方向,悲苦还在继续着。。。一成不变。

  《渔光曲》影评(七):云儿飘在海空

  虽说没有同步的声画,但也不算完全的默片,毕竟,我们还是听到了三遍“渔光曲”,托导演的努力。非常感动,至少看的时候思绪万千,一般来说艺术作为一种创作,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但至少让我们得以窥见本民族上个世纪上半叶的部分现实。底层人物的名字,小猴、小红、小猫、小云,大都类此,一如他们在社会的身份,不足为道,任势力者压迫。少爷,就像对底层人民投去注目的新人们,给具有强烈共情感的观众们看到左翼的理想。有意思的是,《渔光曲》在报纸上的宣传,还真是一位匿名少爷为艺术倾情赞助。在反映阶层矛盾和底层人民的苦难上,影片可以说非常直接,尽管中间不乏艺术的处理。看到有句评论,说“在现实面前,一切精心的编剧都黯然失色”,的确,如此粗糙的制作技艺,但比起《马路天使》,我竟然更沉浸它的余味。另外,我非常喜欢“渔光曲”这个符号,它不仅是一首歌,可以说它是小红小猴们的唯一温暖、纯净和亮色。同样,也是黑暗社会的光明美好,向往所在。王人美的每一个音符,就如同它的歌词一样,直指大地,让人相信,东方微明太阳红。一首至清至哀的歌,每每想起这个片名,眼前还浮现大海波浪上的点点渔船。最朴素的现实主义,也最能打动跨越世纪的心。

  《渔光曲》影评(八):第一部获奖电影啊。

  几点感想:

  1,韩兰根长得太有特点了,他完全有出演喜剧片的潜质。

  2,剧情中许多地方都没有明显交代,比如看剧情简介小猫和小猴的爸爸出海死了,在片中却完全没有交代,人无缘无故地没了。还有妈妈的眼睛失明,虽然之前交代了她为了生计在昏暗的灯光下补鱼网,可是对于发病也没有任何交代。

  3,看了开头的演职员表,音乐一栏写得是聂耳,显然渔光曲这首歌肯定是他作曲的了,但是电影通篇是一首外国乐曲,听起来非常耳熟,只是不知道名字,这应该不是聂耳所作的吧。而且影片中三次出现渔光曲的歌声,在主人公即将歌唱之前背景音乐戛然而止,显得非常生硬。因为此片属于配音片,配出的声音有,开头部分婴儿降生的哭声,船只启航送行人们的喧哗声,可是这些声音都有,却没有主人公的声音,让人未免觉得有点郁闷。

  4,原谅我,韩兰根结尾听王人美的歌唱的时候那脸上的表情真的让我囧。

  5,事实证明,时代是在进步的,电影也是在进步的,试想一下,当年都把看京戏当作生活中的乐趣的人们,在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的惊喜,就不要对她进行太多的挑剔了。

  6,我们必须承认,渔光曲即使放在今天来听,依然是一首好歌。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影片根据歌词来安排镜头,每句歌词搭配一个与之内容相符的镜头,可见这首歌曲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渔光曲》影评(九):我看渔光曲

  正好学到这一章的中国电影史 就找来看了看

  修复的效果还好 而且黑白和无对话也不会显得闷

  很老套的中国故事 很平凡很不起眼 却也代表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连里面主人公的名字都“下等”

  里面有个桥段和有意思 让我想到了《偷自行车的人》 就是女主从农村跑到城里找工作 招工的地方排了很长很长的队 她试图插队 却一次又一次的被各种人推开 她说我家很穷 我母亲还瞎了 一个人接到 谁不是呢 最后无奈只能排到了队末 然后一个轮回就来了 有个“刚才的她”也准备插队 插她的队 她如同别人对她一样 无情的推开了 这就跟《偷自行车的人》里面的爸爸一样 自己的自行车被偷了 尝试了无奈怎么也找不回来 那么只好偷一辆别人的 只不过《渔光曲》里面的女孩最后还是让别人插了队 是不想破坏最后一点良知么?

  听说这片子上映的时候是赚足了票房和眼泪 确实 它很好看 很纯粹很质朴 有很浓很浓的情和很可怜很可怜的人 这足够赚眼泪了

  不过现在看来 里面的人物性格真是简单的可爱 坏的人极坏 连面目都长的凶神恶煞 善的人极善 长的也眉清目秀 真真可爱

  到底说了个劳什子社会问题跟我无关 我就是来看电影来的

  我始终觉得 很多电影没那么复杂 就当电影看

  单纯有时候不是一件坏事

  《渔光曲》影评(十):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歌

  以一首歌曲作为贯穿影片的主题,并推至高潮。前几年的《金陵十三钗》用的也是这种方法,而后来的《归来》主题曲,更是直接照搬了渔光曲的旋律。有理由相信,这部影片给张艺谋导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首哀歌,余音绕梁。十几年的艰辛和挣扎,又见证了身边来来往往的生生死死,如家常便饭一般,最后只剩下伶仃的女孩。十几年,不,是中国千年底层劳动者的命运浓缩在一曲《渔光曲》中,怎么能不令人哀伤?每闻此曲,顷刻间就让你想起,那需要耗尽力气才能捞上来得渔网,不就是命运的沉重吗?

  第一次唱出渔光曲,是三个小孩在河边玩耍,女生单纯清澈,是年少无知却简单的美好。最后一次唱渔光曲,是有曲调不绝,女生低绵的无奈之音。不得不说,将主题与音乐结合起来,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做法。谁不是听到《我心永恒》,就梦回到泰坦尼克号的杰克萝丝那?

  当老婆婆死去后,电影插入一个树丛和乌鸦哀叫徘徊的场景,应和了"枯藤老树昏鸦"。中国文人自古便有借意象表现情感的传统。将富人们的玩闹和兄妹捡垃圾的相似动作剪接起来,不少人习惯用这个研究对比蒙太奇,我却顷刻间想到杜甫家喻户晓的一句“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中国诗句早就开始用对比来表现贫富差距的生活,而千年过去。1934年的中国底层人民,却依旧没有摆脱这个命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渔光曲》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