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驯悍记》是一部由Justin Audibert执导,Claire Price / Sophie Stanton / Amy Trigg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驯悍记》精选点评:
●我喜欢,机智的女仆好像我们中国的小红娘。老仆人有点像是唐吉歌德的伙伴就是虽然我伺候的主儿不靠谱。但我还是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实在是受不了二少爷撩头发,大少爷被调教的不错。看短评莎翁时代的pua笑死。另外小闺女的贯口真不错。有给他鼓掌的冲动。
●性转版增添了笑点的同时,也突出了讽刺的意味,不平等并不简单是两个性别的对立。
●2019 12 31 @Barbican, 性别转换真的太欢乐了. 演员们不仅要演这部剧 还要演皇莎在巴比肯的其他两部剧 真的不容易. 但是这部剧真的应该算是在3部中最好看的一部了
●真的有被刺痛,性转加重了讽刺的意味。演员表演的也很到位,就是看的我太难受了,里面有些思想真的能和现实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性转之后《驯悍记》变成了“御夫有术”,带有皇莎的质感非常棒。个人觉得比全男班《第十二夜》走得更远的是,它试图从里里外外实现现代精神的意旨非常有明显。导演阐述中那句说得好:“反转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一个平等社会。凯瑟琳依然是被约束、被驯服的角色”,因为我们不应对广泛存在的不平等避而不谈。
●因为当年看作为现代改编《我恨你的十件事》预先做了功课,对故事熟稔在心。所以观看性别颠覆的版本,会如导演所说展开了思考,而非此前观戏大多数时候的“接受讯息”。即使是使用互换,依然会察觉性别权力的讨论不在于“推翻/碾压”,而在于透过诗歌、喜剧、“假发”自然还原对原著信息在时代下的落后性,尊重并保持批判,所以改得很合适。Joseph Arkley小哥手捧鲜花的出场是本版的一抹亮色。
●已经很多年没有看驯悍记,本来也不打算再看,这次是冲着RSC性转的噱头来。评价内容没有意义,这本就是一部不再适合当代观演的剧目,而此版导演对喜剧的驾驭功力太差,节奏失控,演员指导也不行,唯一可看的只有RSC一如既往精美的服化,比安卡的假发质感简直和凡尔赛有得一拼了。
●性别反转这个想法让本剧变五星
●哈哈哈哈,性别反转的演绎,看着男人最后被驯的服服帖帖,笑死了
●若不是最近的一些社会新闻,从未想过莎士比亚的这部闹剧有如此的现实意义,原来PUA不是新近发明,人们只是发明了新词去描绘它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驯悍记》观后感(一):性转带来一切,坚决拥护泥塑
中间剧场,皇莎性转版。
扣掉的一星给原著莎士比亚老师……纯属闹剧,几无逻辑,甚至也没有市井的温情和善意,非常粗鲁生硬,只是无意中正反映了性别奴役和洗脑的真相。
性转真是对这部实在不咋地的作品的精妙处理,它首先让那些用闹剧处理的痛苦略有些喜剧的色彩,毕竟男性被女性如此控制和侮辱在人类历史上并未真的普遍发生,幻想的荒谬总能带来一些笑点。
同时性转也给人,尤其是男人一个视角,脱离习惯的所谓的“常识”看清楚:性别歧视是凶残的,而且本质在于权力结构而非性别本身。
另外,残疾演员的参与也让人体会到创作者的人文追求。
回到戏剧,虽然故事失之于单调生硬,每个演员却都很好,女主角带出的痞气恰到好处,假冒母亲的那位同时演出心虚和嚣张蛮棒的,毕竟她是整部戏唯一需要有复杂情绪的角色……所有假冒身份的人都夸张地举手,最后把正牌婆婆也带着举起来,老小姐永远行不动裙拔不出剑,这些讽刺小细节也很好玩。
总之,功劳归于剧组,亮点在于性转。我突然开了个脑洞,将来更文明一点的时候,期待出一个性转同时反串的版本,就是让角色性别调换,再用异性演员反串这个角色,彻底模糊化性别,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很期待。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驯悍记》观后感(二):写于2019.10
#猫悦上城OmS剧场#莎翁的《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三个多小时性别转换版的闹剧,据称是颠覆了原作(hmm还有待检验),娱乐性十分强烈,甚至透露出众女性狂欢的气氛,回来查资料发现,整个改编是重新架构于母系社会的英格兰。从假发工作室的后台到妆容服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花了很大的功夫,演员们的功底强大,表情肢体和手势都让人惊呼连连!其实我看的时候,想到这部剧对不同角色的更改,其实显示了导演对当下社会中权力结构的理解,里面不同性别的演员本身对角色的演绎超越了他们原本的限制,可以感受到莎翁的这部喜剧原作有着很大的流动性,它从未离开日常生活的舞台,“御夫有术”看起来是说妻子的强势和对丈夫凯瑟琳的操控,剧中的大部分时刻丈夫可以说如一名奴隶和乞讨者,他的思维和话语彻底由妻子管束和操控,一开始两个人结婚的目的便是十分古怪(女人为了展示自身的强大,偏要为自己挑选一个脾气暴躁且不受待见的男人!),最后落得被众人取笑(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剧中的讽刺和挖苦并没有现实中那么强烈的侮辱性),这大概是我见过莎士比亚戏剧里比较愤怒和充满平民精神的一个角色了,然而他没有给我留下卑微的印象,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性别不平等的背后是所有的善都成为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为了讨好和愉悦众人,拥有强悍激进的性格和更高社会地位的gentlewomen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男性在那个虚构的意大利城市里,只是边缘化的沉默者;在家族中是任流言蜚语摆布的棋子;在一段婚姻关系里,他们是没有还手机会的,每一次的猛烈反抗也必定遭致命运的双重报复:来自自身的狂怒和妻子的又一轮鞭挞。结尾也颇为讽刺和发人深省,权力世界里没有受害者,因人人活得不真实,过多的争斗消耗了爱情,剩下的只是温情脉脉的妻子和丈夫的关系,那种由婚姻契约牢牢集结的联盟(性别还是错位的,就好像他们彼此在扮演对方似的),男男女女们没有情感的亲密与灵魂的愉悦,只有淹没在人群里的狂欢给他们慰藉。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驯悍记》观后感(三):驯悍记
1、剧本看了一半,跑去看话剧。可能看剧本会更生气吧,性转版的表现形式弱化了原著中的厌女情绪,作为女性,我可以不那么愤怒,抽离地看待这个男女不对等的社会。
从没看过性转作品,本以为大概是反串的形式。原来是将原著中的人物性别全部反转,闺中待嫁的两个女儿和给女儿明码标价的父亲性转为以好嫁为人生追求的两个儿子和等待大款迎娶儿子们的富太太,pua凯瑟琳娜的彼特鲁乔是一个开办教授驭夫之术的女流氓。也就是说,父权社会转变为母系社会,权力和话语掌握在女性手中,温柔贤淑恪守男德成为评判男性的标准。在这个依然不平等的社会,不能把丈夫调教地服服帖帖的女性也会被当中嘲笑。性别对立依然牢不可破。开头导演的介绍中说到:“反转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一个平等社会。凯瑟琳依然是被约束、被驯服的角色”。
扮演凯瑟琳娜的男演员说通过表演能够在剧场观众之间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一部分人在发笑,另一部分人则在指责发笑的观众。这对他们演员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因为这笑声和沉默会引起思考和反思。我是偶尔会发笑,笑声还没落下就开始指责自己的观众。看这部剧只有带着反讽的观点才能稍稍释怀。
2、结尾时凯瑟琳振聋发聩地教导着男性同胞们,“我感到惭愧,男人们会这样愚蠢。该跪下求和的时候却起身反抗,该俯首帖耳的时候却妄想夺权做主...所以你们的傲气是无益的,把它放下吧。把你们的手放在你们妻子的脚边,祈求她的怜爱吧。向她表示服从,听从她的命令。”《社会性动物》里说到社会形象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这里被驯化的凯瑟琳是将顺从内化于心了吧。不良PUA使用者彼特鲁乔摧毁PUA受害者凯瑟琳自尊,当他处于自我意识模糊、理性思考能力较低的状态,彼特鲁乔抓住机会加以安慰,重新进入亲密关系,更深层次地控制PUA受害者。这种非人的折磨不管是落在男性还是女性身上都是一场噩梦。
3、这场戏剧的服化道堪称精品,每位女士的假发都让人挪不开眼。第二场放映之前播出了一个采访道具师的视频,发型设计师关心的不仅是假发成品的样子,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通过假发来表现人物形象。假发上的头发是一根一根勾上去的!简直太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