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一本由王晓秦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鸦片战争》读后感(一):以史为鉴
说说对鸦片战争本身的想法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南京条约这结果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无数个细节都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即使没有林则徐的强势禁烟,潘多拉之盒也终将开启。
那个时代相对于英国的落后,武器不行,车马很慢,关键战报都无法及时送达。闭关锁国,视英国为蛮夷之邦,自封却不了解“属国”在何方,和外国人打交道居然没几个人会英语。道光的严苛以及整个官僚体系的落后形成了官官相卫,上不达天听的现象。皇帝在禁烟这场考试中,连参考资料都是错的。还有社会环境对“士农工商”的恪守,税收的主要来源却不被重视,甚至被轻贱。心态的极端变化也是个问题,从最初的狂妄自大到被高精尖武器震慑后的崩溃自卑,英军不是无敌的,他们苦于瘟疫和补给,甚至如果清朝了解阿富汗的问题,也不至于输得一塌糊涂。
都是马后炮,如果我是清朝官员,也没办法做得更好了。唉,写得太真实了,太心痛了,我们一定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不能重蹈覆辙。
《鸦片战争》读后感(二):鸦片战争,这四个字很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鸦片战争的印象只有历史书上那一段特别刻板的表述和历史试卷上的标准答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历史教科书上不超过10页的篇幅,让我对鸦片战争的了解程度也仅仅是知道而已。《鸦片战争》这本书却用了将近1000页的厚度让我真正的了解了鸦片战争背后的历史,也让我看到清王朝除了闭关锁国、高傲自大的另外一面。
《鸦片战争》读后感(三):一部好看的《鸦片战争》
这次阅读王晓秦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鸦片战争》,给了我一次重温和重新审视鸦片战争的机会。机会难得,我把作为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在我看来,这部大部头的长篇历史小说首先值得称道是它的可读性超强。很多文字的镜头感特别强,很多历史情境仿佛就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如果这部历史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我觉得也非常不错。
这部历史小说的资料性特别强,比起其他历史小说很多虚构的成分,这本书对历史史实的处理,我觉得也是相当不错。为了写好这部规模颇大的历史小说,作者踏勘了鸦片战争的所有战争遗址,通读了清史料、英政府文件、英兵参战日记和回忆录,这是相当不容易,应该肯定的是,作者的这次写作态度是相当严谨的。作者从东莞林则徐纪念馆、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和陆军博物馆、美国皮伯迪•埃赛克斯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和图书馆拍摄和收集了1800多幅照片和图片,录入本书里的仅仅只有100多幅。这些作者多是出自19世纪的中外画家和参战官兵之手,不少图片是首次出现,我是基本上以前没有看到过的。这次也算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鸦片战争》读后感(四):永不忘历史
王晓秦的《鸦片战争》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清未民生、政治、军事的社会方方面面,积贫羸弱的国之制度下,个人艰难的求生存。无论是最高统治者的清朝皇族还是高官达贵,抑或是底层如蝼蚁般的民众,洪流携裹之下的偷生,多活一天都是如此艰难。妈难时世之下,清醒的人士倍感痛苦,世间众生相在王晓秦的笔下生动再现,历史的悲壮与不可回复,让今人重新正视那段惨痛的过往。 国之不强,民之悲矣。这部名为《鸦片战争》的小说,有正义风骨长存,有鲜明的民族情怀和爱国豪情。看透文字背后的真义,今人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更豪迈、更幸福。
在近代史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巨大,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工业得不到健康正常的发展;也因为鸦片战争,中国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停滞倒退,中国进入了外敌侵略的黑暗屈辱的时代。分解那段历史,可以看到在全球鸦片贸易中,唯有中国在官商勾结谋取暴利的情况下,鸦片屡禁不止,反而越禁鸦片走私进口的情况越猖獗。一派朝廷昏庸,官员腐朽,全民为利,醉生梦死的景象。贸易的巨大利差,让所有人趋之若鹜。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但鸦片战争又不仅仅是为禁烟。“鸦片是显示剂,它把中国专制统治的腐败暴露无遗;鸦片又是腐蚀剂,使这个本来就已经腐败不堪的体制更加腐败”。腐败倒致鸦片的泛滥,而鸦片的泛滥又进一步促成更加摧枯拉朽的腐败。虽然有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样的有识之士,忠勇之人忧患忧民,并做出一定表率作用,但他们依然只是个人力量,浪潮里的呼声,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今日重读《鸦片战争》这样的沉重历史,意义何在,便是看清历史真相,看清战争的本质,看清身边一事一物如同蝴蝶的翅膀扇起的世界大波浪。在各种历史浪潮里认清本来的面目,选择正确的方向前进。王晓秦的《鸦片战争》基于中英史料再创作而成的鸿篇巨制,以文学的手法真切再现那段艰难时世,也再现腐败的恶果。百年前的历史才过去不远,中国人的平静不过70年,然而居于忧患永不过时,反思历史,也应永不忘曾经血的教训。
《鸦片战争》读后感(五):无力回天的民族屈辱史
从古到今,若问哪个时期是国人最为屈辱的历史,毫不讳言,必然是鸦片战争时期,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深重灾难,让一个泱泱大国接连割地,就差没沦为他国的附属国。不禁想到前不久的“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典,可怜的香港被一纸条约划分出去,远离祖国怀抱多年,幸好随着祖国的强大,才有与英国谈判的资本,才能重新收回香港。
因此,当看到这本《鸦片战争》时,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其内容,作为长篇历史小说,又是否立足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作者王晓秦精通英文,善于挖掘国外史料,并与国内史料对比研究,故此书也是作者在综合中英史料的基础上,多次实地走访鸦片战争的所有战争遗址,从而对艰难时世背后的斑斓世相与政治生态进行真实再现。同时书里精选了百余幅来自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照片,无不一一记录着当时淳朴的风土人情和残酷的战争场面,是不折不扣的历史见证者。
故事由道光年间开始讲起,彼时的英国人为了获取暴利,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在众多有志之士的要求下,湖广总督林则徐奉道光之命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共同谋划下,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悉数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然而此举彻底激怒英国人,狡猾的英国政府便以此为借口,派遣远征军侵华,直接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我们会发现,中国之所以节节败退,就是太过自信,视英军为蛮夷不具威胁,消极应战,没想到英军准备充分,且对中国了解得颇为透彻。此外,在作者的描绘下,我们知道失败的另一原因,就是下属知情不报,隐瞒前线战况,甚至虚报军情。愚蠢的道光完全被蒙在鼓里,一心认为我军形势大好,不然也不会在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才恍然我军败得彻底,慌忙派琦善前去谈判求和。可惜和平只是暂时的,英军不满所获利益,再次北上进犯,直逼南京,迫于无奈之下,钦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妥协退让、委曲求全,代表清朝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至此,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此书回顾那段历史,时隔千年依然心绪难平,好一段民族屈辱史,好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纵然有不少志士仁人,可面被鸦片侵蚀的民众、被昏庸主宰的朝廷,一切都是白用功,堕落的社会只能步步沦陷于列强的进犯……
《鸦片战争》读后感(六):换个正史小说的角度来看历史——评王晓秦《鸦片战争》(上、下)
几百年前的虎门销烟犹未散尽,而因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则一方面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另一方面打破了闭关锁国,中国向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去。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长期以来人们接受的观念。在这场战争背后,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历史细节值得人们分析呢?学者王晓秦的这本鸿篇巨制《鸦片战争》(上、下),则为读者全景似的展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前后后。
作者以学者的眼光,四处搜集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使得本书非常象历史科学的科普书。用词讲究,一言一行都符合当时人们的身份和时代特征,尤其是在重要叙事方面,更是严格的把历史上的书证原文搬了上来。可以说,这是一部截然不同于那种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的正史小说。
因此,在根据现有史料创作正史小说的过程中,作者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人关于历史的观点加入其中,这一点就需要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书中,清政府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大国,对于外国人充满了敌意和鄙视,视之为蛮夷。本来仅开放广州一处口岸对外,由于外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流出,民众吸食成瘾体质下降,引起了道光皇帝的重视。遂派林则徐禁烟。而关于林则徐的描述,作者并没有描绘成伟光正高大全似的完人,而是含蓄地写出了林则徐禁烟方法的单一、工作方式的粗暴,导致正常的中外贸易也被迫中断。
英军为讨各种费用,并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行为。此时清政府武器装备低劣、士兵战力不强、情报分析工作不细等弱点一一暴露了出来,使得英军依靠船坚炮利枪快,攻打沿海沿江城市无一不克。
其实当时英军并非不可战胜的,比如英军不服水土、疾病横行、离开军舰支持很难打击纵深目标。然而,当权者却只畏惧于敌方的船坚炮利,被吓破了胆,一触即溃,偶有拼死抵抗者却因不得法而失败。由于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从此次战争中吸取教训。
逝者如斯夫,往者犹可追。天下大势,自有其运行规律,不是人的喜怒好恶为指引,鸦片战争打破了上国的安宁,却也从此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枷锁。只是有时不禁会追问: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化会晚一点还是会早一点到来呢?
《鸦片战争》读后感(七):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
今年对历史类书籍开始感兴趣,前不久才读完了老肯的世纪三部曲,又接触到了这本《鸦片战争》。说实话,鸦片战争对我而言,只存在于对历史课本的记忆中。林则徐这个名字记得相当清楚。而虎门销烟,应该是我对于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事件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了。 看书的期间正值香港回归20周年,跟鸦片战争也有分不开的关系,对那时的侵略者恨的咬牙切齿,却也无奈于清政府的官场生态。
《鸦片战争》这本书把这个历史事件的开始,经过,结果讲的清清楚楚,看完后我才知道,过程中还发生了这么多事。而我依稀能记得的人名,大事件也一一出现,作者的讲述把碎片化的记忆都串联了起来,为我们重现当年那段抹不掉的历史。
看了书中的描写,发现一点,当时的官场文化和现在的官场文化没啥区别,贤者上,庸者下,能者多劳,但还是有溜须拍马之人。上面的政策再好,也总有人把经念歪。不过还好,有林则徐这样的思维敏捷,敢作敢当之人,才能把道光皇帝的命令执行下去,在不断地努力和斗争中,取得一定胜利。可个人的力量还是抵挡不住整个民族的倒退,悲惨的结局也让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再倒退,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香港割让给英国,开放几个通关口岸,中国还要像英国赔钱!这tm都是什么玩意儿啊!!现在想起来,还是气愤不已。
对林则徐鸦片战争后的结局,还和我们西安有一点关系,西安有座碑林博物馆,有块牌匾上面写的“碑林”,碑字少了上面的一撇,而传言都说题字的是刚革职的林则徐,认为“碑林”两字出自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因此“碑”字少一撇,象征他当时的心境,刚刚丢了乌纱帽。去碑林参观时,我也会想到这位在历史上留名千古的大将。
我们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让历史不再倒退,再多看看,再多想想,感谢作者给我们一个这样思考的机会。
《鸦片战争》读后感(八):小说体裁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读书笔记
王晓秦[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880,000字 900页
【小说体裁的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对清朝的侵略战争(也许我的用词在学术上不准确,但事实就是侵略),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学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个屈辱的开端,自此,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然后就是历时百年的战火、侵略、抢劫发生在这个古老的国家。迄今为止依然有不轨之人在觊觎我大中华之国土,而那场战争造成的影响在今天也依旧没有消除。
在豆瓣以“鸦片战争”为关键词搜索,书籍有193个结果,其中粗略看来,大部分是学术研究成果或史籍记录。而这套《鸦片战争》却是一部小说,大大的拉低了阅读的难读、提高了阅读的娱乐性(虽然读起来并不会让人觉得愉快)。
而当时的英国,被工业革命带来的好处已经快把它们撑爆了,急需倾泻它们的产物并擭取金钱。虚伪狡诈的衣冠禽兽道貌岸然的将侵略战火燃遍全球并最终瞄向了闭关锁国的清朝,如此肥肉但是贸易已经满足不了她的胃口了。假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它们也会找到其他的借口的。
鸦片战争期间的清朝政治环境,导致这套书的封底上所说的那样,各大封疆大臣练手欺瞒道光皇帝。我在拜读过程中,不免在心中吐槽,这多么像现在的一些小企业呀,老板只管好高骛远的瞎制定目标,中层领导的人为了自己的工资和绩效而虚与委蛇,实际做事的人在反馈无效之后只能硬着头皮蛮干。最后导致的就是这些以业务或技术出身的老板把公司折腾的半死不活。长此以往,又怎么能有真正的好企业发展起来,立足商界,走出国门,征战世界呢?
《鸦片战争》读后感(九):看历史小说了解历史
上高二的那一年的一个晚上,学校居然破天荒的没有让我们上晚自习,而是组织全校看了一场电影,连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三的学长们都跟着一起去了。
只因那是一部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那部电影的导演是赫赫有名的谢晋导演,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鸦片战争》。
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整个电影院中全校同学那激愤的表情与情不自禁的高呼。
一百多年前究竟具体发生什么,其细节内容怕是难以为人所知了,历史典籍以及文献中留下来的资料毕竟有限。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够以看故事这种略显轻松的方式去了解那段历史,历史小说家的作用在此刻就显现出来了。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我们之所以阅读历史、学习历史,为的是从中体会到经验与教训。
曾经的那段屈辱不堪回首,而今天所能做的,就是不要重蹈过去的覆辙,不要让相同的历史戏码再度上演。
《鸦片战争》读后感(十):鸦片战争再书写
鸦片战争再书写
历史是人创作的,历史只会记住胜利者的名字,只为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也只会为胜利者歌功颂德。尤其在绝对权利高度控制社会的情形下,胜利者所写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因为“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将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这不是危言耸听。人们都喜欢历史,可又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呢?从历史来看,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李鸿章之所以“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梁启超语),就是因为政治的需要,胜利者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所以,对历史要持怀疑的、辨证的态度。
“历史学家总会有偏见,但是好的历史学家会意识到自己有偏见,而且会尽量克制这个偏见。”就如戈登·伍德(Gordon S.Wood)所言,过去是一片幽暗之地,当前生活中的关切就如同探照灯,决定了被照亮的是过去中的哪些部分。《鸦片战争》是一部基于中英史料再现艰难时世背后的斑斓世相与政治生态的浩瀚大作。用小说的笔法去书写真历史,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在这部扬溢着阳刚之气的长篇历史小说中,著名历史学者王晓秦不但用泼墨重彩的笔法勾画出一幅鸦片战争的全景图,还讲述了鸦片战争背后的道光皇帝与疆臣的博弈,官场的隐晦,商人的纠结,民众的困惑,和中英两国为这场战争引发的内部冲突,等待。
历史是生活的过去,也是生活的延续,不同的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历史观”。“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重新书写历史,可以对抗现实的危机,从中获得确定性。意大利学者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言外之意是,一切历史叙述都只有通过历史学家的批判审查工作转化为证据之后,才能够进入历史学。没有证据,就无从构筑起真历史;单有不能转化为证据的叙述,只能称其为丧失了生命的死的编年史。在《克罗齐命题探究》中,克罗齐批判那种一味编排史料、记述史事的“假历史”,提出历史书写必须以书信、档案、考古发掘等文献为基础,而不能只是单纯的叙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亦认为,“除了文献,历史书写还要注意与‘现实关怀’之间的张力。”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这场战争开始,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反侵略斗争。以历史的视角看,文学或者文艺作品不过是曲笔地反映或者再现历史的场景,历史上的事实一定比文学或者文艺作品所表达的更残酷、更加血淋林的。在《鸦片战争》中,王晓秦不仅讲了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还有对历史的深刻洞见,甚至校正了传统历史的谬误。纵观整个鸦片战争的前因、过程及后果,鸦片其实并非战争的全部。或者说,鸦片只是鸦片战争的替罪羔羊。恰如马克思所说的,“浸透了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不堪的体制更加腐败。
当然,“就我所知和我所读过的,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一场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正如曾任英国首相的著名政治家威廉·格拉德斯通(lliam Ewart Gladstone)所言,“我们不否认这个事实,要不是鸦片走私的话,就不会有战争。”但是,大清禁烟,英军远征,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封疆大吏们却把编谎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鸦片战争》中,王晓秦用诸多笔墨描写了英军的船坚炮利,每一次战役清军的奋勇抗击都如同以卵击石。而每一次战败,即便是溃不成军,大清的官员们非但不是去总结、去反思,而是忙着编写出似有实无的动听故事。正如王晓秦所言,官员们不但小胜详写大败简述,即便是被迫签下了《广州和约》,靖逆将军奕山和广东大吏们还联手制造了一场骗局。不但他们在给皇上的奏折里全是腾挪躲闪之词、避重就轻之话,林则徐、关天培亦隐匿不报关闸之败。
原载2017南风窗第十六期“南书房”,发表时有删节,标题有变。转载商用请致电致函商洽授权。
http://www.nfcmag.com/article/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