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朝鲜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31 04:2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朝鲜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朝鲜战争》是一本由约瑟夫·古尔登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7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鲜战争》读后感(一):快70年了

  虽然观点的倾向很明显,但作者资料很全,故事也很好看。全书很大篇幅都在讲美国白宫和国防部是如何被远东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绑架和摆布。战争的走势就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还有一部分和理查德•伯恩斯坦的《中国1945》一样,表明当时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极度缺乏了解和判断,最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无数人的命运从此改变,中国人、朝鲜人、美国人。看看当下中美、美朝的关系和局面,让人不由回想70年前。

  《朝鲜战争》读后感(二):朝鲜战争:寻找被隐藏的真相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对朝鲜战争的全貌其实是知之甚少的,虽然研究朝鲜战争的著作还是非常的多,但是鉴于这一题材的敏感性,许多时候,真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者隐藏,因为涉及到诸多敏感的方面,诸如中朝关系、中韩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朝韩关系等等,与其去揭露真相,不如让真相更加的扑朔迷离或者不去深究。

  《朝鲜战争》读后感(三):改个书名吧:《朝鲜战争:麦克阿瑟大败局》

“流畅易读”这句简介简直是无耻。翻译特别让人崩溃,虽然是中文,很多地方却读起来极其晦涩,甚至一字一字读完以后还要反复揣摩几遍才能知道这写的是什么,甚至从文字里可以看到英文原文的遣词造句....。从来没有一本翻译著作让我如此迷离而不知所措。

内容本身也是有些如牛毛繁琐,主要表达的是美国内部的决策,和各力量、人物之间的博弈。但细节过于繁琐,加之噩梦一般的翻译,几乎让人放弃。很多内容对于只想了解战争历史的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涉及太多人物的政治立场。

特别是其中一半的内容可以描述为智障麦克阿瑟是如何下台的。我看了一大半,甚至以为这是麦克阿瑟的杀父仇人写的血书,控诉麦克阿瑟是如何无耻、自傲、目中无人、打小报告,如何把美国爸爸一步步引向失败和混乱。

  《朝鲜战争》读后感(四):美国视角的朝鲜战争

  美国著名作家古尔登的心血著作,在美国社会中,越战和二战的作品比比皆是,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对于朝鲜战争,却处于遗忘状态。对于朝鲜战争,美国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派,正统派、修正派、修正派中的修正派,研究角度都是从本国的角度进行研究。古尔登借助保密法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写作而成。在观点上,我更倾向于把此书归纳成正统派。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详细阐述了二战后的朝鲜局势、美国的介入、志愿军入朝、谈判、签订协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本书对于战场的描写更加宏观,着重强调美国的政策形成,决定的做出,已经内部的争论。与甩锅给麦克阿瑟不同,对于杜鲁门以及麦克阿瑟的评价,更多基于解密的文件,麦克阿瑟参加的听证会也用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的政坛。当然,由于视角不同,对于谈判中停战线的划定、战俘的交换、撤军等问题还需要读者进行甄别,作为一部了解朝鲜战争的书,不失为一本佳作。

  《朝鲜战争》读后感(五):一本写实的美国政治史录(一部荒诞的军事记录)

  直接说结论: 如果是对朝鲜战争时期,韩国(主要是李承晚)与美国军政两界主要人物的行为思想希望有所了解的话,这是一本至少可以打4分的书(满分5分)。 但如果阅读的初衷是想了解不同视角下的朝鲜战争是怎么样子的,读这本书就是在浪费时间。文中充斥着大量的傲慢与偏见,在作者笔下,联合国军队仿佛是在和一个不存在的敌人,和一个影子战斗。彭德怀的名字直到板门店停战商谈时才正式出现。全书唯一详细描写的战役是美国第八集团军逃脱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区域设下的包围圈,但就是这场战役中依然存在着大量荒诞,不合逻辑的“战场描述”。譬如。在这一章节中到处都有一位美国士兵或一个美国士兵班组,英雄般的击杀了数十或数百名志愿军士兵,成功的将他们击溃,击退或俘虏,然后美国大兵们顺利的撤退了,避免了险些全军覆没的局面———是的,美国人英勇善战,志愿军节节败退,大批被俘虏,然后美国人终于成功的逃脱了志愿军的包围圈,避免了全军覆没,就是这么荒诞,充满了一种“打不赢你,我还写不赢你”的赌气感。至于后续的所有战役,包括上甘岭,书中更是提都没提,可能真的不太好编吧…

  《朝鲜战争》读后感(六):揭露真相,满足好奇心~~

  这本700多页的大部头,作者是美国著名政论家【约瑟夫-古尔登】。

  他搜集整理了上世纪美国政府解密的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获取了最原始的情报数据,从而为读者呈现出一段客观真实的历史(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后来又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

  为什么与我们作战的不单单是“美军”,而是集合了十六个国家的“联合国军”?金日成为什么要在开战前去拜访斯大林?斯大林为何要在战争伊始下令撤回在朝的7000多名顾问?麦克阿瑟为何要屡屡僭职越权?1950年的那个初秋,周恩来为何要奉命去索契拜见斯大林?当年我们为什么需要苏联的支持?为什么美国要在战争期间临时撤换将军……

  倘若你对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仍怀有好奇心,那么不妨来翻一翻吧。

  《朝鲜战争》读后感(七):有趣的严肃历史读物

  本书主要从美国国内决策者的视角介绍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二战结束后,美国人认为朝鲜在军事上毫无价值,对其没有任何关注。当金日成向南方发起进攻时,美国人将其视为communism的一次扩张试探(从斯大林当时的决策思路来看,美国人的判断也不能说错),因而出手反击,向苏联人展示美国对抗的决心。

  不同于作者的看法,我感觉通过作者的介绍来看,除了未能很好地约束麦克阿瑟从而导致中国人卷入,杜鲁门和艾奇逊在大的战略思路上是清晰的:既要给苏联人迎头痛击,又不能陷入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以免危及欧洲的防务。事实上从今天回看,杜艾二人在朝鲜的操作并没有硬伤。如果不是志愿军在军事上和美国人强行打平,心虚的苏联人一个连都不会派到朝鲜,金日成早就到莫斯科组织流亡政府去了。

  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作者在军事方面的选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于美军被志愿军痛扁的几次战役细节基本避而不谈。如果一名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美国中学生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对美国人为何节节撤退、麦克阿瑟为何丧失信心感到疑惑不解。在此,向浴血奋战的先烈们致敬。

  从主观上讲,中国卷入朝鲜战争完全是出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义务而被迫卷入,从此被迫承受两岸至今尚未结束的民族分裂。如果毛泽东有得选,当然是能不打则不打。当然,给定被迫卷入,志愿军用血肉之躯让美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为后人留下了至今尚在享用的精神遗产。历史告诉我们,对于今天的中国,外敌已经无法阻止我们的崛起。如果未来还出现风波,问题一定出在我们自身。

  《朝鲜战争》读后感(八):内容及其叙事风格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

  总体说来,本书通过对大量当时已解密档案的分析,对朝战爆发的前因后果梳理的十分详细,通过史料的整合分析,得出朝战爆发真实原因以及麦克阿瑟被解职前前后后的真相,可以说是一部质量上乘的西方人朝战书写之作。可能囿于作者写作于上世纪80年代,书中对于中国和朝鲜方面的语言描述,总有种在描写恶魔的感觉,那种居高临下极端敌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实际上导致一些内容的处理上,不够严谨,且有违事实之处。对于美军将士作战的描述,虽说把麦克阿瑟的虚伪狡黠厚颜无耻全部战时出来,但在写别的美军将士时,大量的还是一种正面的笔调居多,多烘托一种悲壮的氛围。对中朝部队的描写,虽说也是倾向于写实,但基本上一味地负面笔调,比如对志愿军的描绘妖魔化,展现基层战士的丑恶愚昧嘴脸,若是该段历史不熟的人,容易形成强烈反差,好像美军就是正义之师,即便被迫撤退也是战略回撤,志愿军就是一支狡黠的农民部队,武器落后,士兵们都是被head washing的共产主义分子。 另外,本书的视角是美国人视角,并没有给予中朝苏三国的情况做很多的叙述,当然这方面,作者也是囿于80年代的时代背景。彼时中朝苏三国的档案毕竟是没有解密的,作者就算有心运用多边档案互证历史,也只能是查阅美方档案。况且本书初版的1982年,正值美国由卡特转向里根时代,政治宣传中的意识形态意味变的浓厚,就算作者有心为志愿军和朝军做较为理性的叙述,也不会被出版的。本书的内容以及叙事风格,恰恰反映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时代的美国政治文化大环境。

  《朝鲜战争》读后感(九):关于朝鲜战争的两本大书

  最近突然对朝鲜战争感兴趣,就借鉴英语学习中的透析法,连续阅读了两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大书。第一本是《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第二本就是这本《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之所以称为大书,他们都是厚厚的700页+,都强调提供了对朝鲜战争的全景刻画。虽然囫囵吞枣了两部巨著,我依然觉得不具备资格谈朝鲜战争本身,所以只是简单对比一下两本书。

  首先要注意,这两本书都不是所谓亲历者的全景记录,即回忆录格式。两个作者在朝鲜战争发生时,都只是中学生。他们都是后来通过查阅公开材料、走访亲历者、引用其他出版物从头编纂出来的专题历史巨著。这种著作能力着实令人钦佩和羡慕。

  从这两本书来看,《未曾透露的真相》选择记述的事件更多,刻画的细节也更多,所以,对于大多数人如果只有时间读一本的话,我觉得《未曾透露的真相》更适合快速全景掌握朝鲜战争。

  另外,《未曾透露的真相》从美国国内政治角度,态度更中立一点,或称政治判断视角更高一些。相对于《最寒冷的冬天》几乎将全部屎盆子都扣到了麦克阿瑟头上,《未曾透露的真相》对杜鲁门和艾奇逊也颇多微词和批判。(当然,我没仔细研究两个作者的党派背景,只是怀疑这种不同观点可能和此有关)

  但是,《最寒冷的冬天》从写作上,用了更简洁有力的架构,这样就显得主线突出,脉络清晰。《最寒冷的冬天》对中方的评价用词更中立些,对中方的态度也更同情一点。

  我是先读的《最寒冷的冬天》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125312/&dt_dapp=1,开始还疑惑作为战争巨著,书中写具体战争的笔墨太少,后来发现《未曾透露的真相》也是如此。尤其是朝鲜战争后期的战斗,也就是我们习惯上称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即便刻画双方的胶着,似乎也笔墨不多。以我小人之心揣测,朝鲜战争对美国人可能主要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最后,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集中阅读了这两本大书,我原来以为将要结束的话题并未到来,等着我打开的是《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读后感(十):评论历史,怎样才是“客观公正”?

  读历史书都有一个感觉,某些历史事件完全就是罗生门。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对于战争的描述,除了那种历史上早已形成定论的战争,更多的情况是交战双方会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这在国际社会上也是常态了。就算不杜撰歪曲,隐瞒也是常见的方法。历史书的创作者或者记录者,总会站在某种角度或者某种立场进行历史的解读。

  那么如果依我所说,这本书岂不是也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

  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原意,我意思是,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文献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只能通过持不同观点的各方的著作来尽量推测当年的事件。而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其角度并非完全站在中方立场上谈论这段历史。下面就来详细说下这本七十余万字的著作。

体例&创作手法&版本

  从体例上来看,应该算得上是纪事本末体。通篇分为二十四个部分,这二十四个部分以时间顺序记录。每个部分又以时间顺序分为若干个篇章。抽丝剥茧,由浅入深。

  这种体例写法体现了译者扎实的功力。而采用篇章慢慢推进的写法,也迎合了现代人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阅读长篇的心理,让整本书有一种段落感。这与小说当中的“章回体”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本书在国内总共出版过三个版本。一个是九十年代以内部资料形式进行出版。该版本删节比较多,算不得优质版本。第二版是2014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版本,这个版本较之于第一版增添了逾五万字的内容,在结构上也增加了不少篇目。而今天我拿到手的版本,是第二版的再版。书中的内容框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重新进行了修订。所以在翻译上更加精准,可阅读性也比较强。

逻辑与侧重

  这本书在逻辑上跟绝大多数讲朝鲜战争的书籍可能有巨大的差别。大多数回顾这段历史的书籍几乎都是围绕战争本身来撰写。而这本书大多数的篇章是从背后的大国争霸说起。在大国争霸下,以冷战思维思考的各方,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决策造成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局部战争的。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东亚地区,仍然不太太平。因为战后世界的新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两大阵营都想尽办法在扩张自己的利益范围。

  金家在这场战争中,其实充当的只是一面被举出来旗帜。苏联为了其利益,为朝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以及其它军事物资上的支持。除此之外,苏联还派遣了几千名军事顾问到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合作战斗。中国,为了守住国门,赢得战略缓冲地带,甚至把刚刚从前线下来的野战军直接用火车运往朝鲜前线。投入了上百万的兵力。

  而在美国这边,他们选择了支持意识形态上更加西方化的李承晚。他们通过联合国决议联合了资本主义阵营组成了联合国军。这其中的过程,本书也以一种精细的写法披露了出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朝鲜战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