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全集》是一本由鲁迅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全7册,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文学全集》精选点评:
●一想到鲁迅因为长妈妈骗他说心爱的隐鼠被猫吃了从此仇视猫,忍不住就想笑。
●鲁迅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近百年前的肺腑之言,如今依旧振聋发聩,不会作古。但是读完,学着改变,而不是抱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改变,改变,而不是适应。“适者生存”也未必正确。
●第一个读全集的作家
●这么多年了,还是最喜欢《社戏》 看迅哥儿怼人。
●百年以前写出来的句子 现在读起来也不违和
●文豪就是文豪,没得说 - 2018/11/20 看了六本书了,突然觉得大先生是不是有些太敏感了, 杂文除一部分针砭时弊以外,全都是在责备同僚。 如果意见不同意,不至于把人家说得那么一文不值吧 - 2019/01/16
《鲁迅文学全集》读后感(一):重新追忆鲁迅文风
lue编辑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学上的一位奇人,其作品可以说是影响了后世几代人。在之前的读书时代,经常在语文课本上能看到他的作品。而我就是因为在阅读了其小说《阿Q正传》之后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实在太多,在我看来很难能够阅读完。
《鲁迅文学全集》读后感(二):自己的记录
2020.02.11 看完了第一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再一次重温阿Q、孔乙己、祥林嫂、人血馒头、社戏,依然觉得句句经典。《故事新编》角度清奇。2020.02.20看完了第二册(《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鲁迅近百年前揭露的社会问题如今依旧存在,郭嘉思想文化上有进步吗?2020.02.23看完了第三册(《而已集》之前单独看过,《三闲集》《二心集》)2020.07.01 看完了第四册(《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集》)鲁迅的杂文确实犀利,针砭时弊,但不能一下子看,会有点厌。2020.07.07看完了第五册(《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有几篇中提到的社会现象现今依然存在。2020.07.13看完了第六册(《花边文学》《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白话文的推进真的蛮难的 20
2020.02.11 看完了第一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再一次重温阿Q、孔乙己、祥林嫂、人血馒头、社戏,依然觉得句句经典。《故事新编》角度清奇。2020.02.20看完了第二册(《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鲁迅近百年前揭露的社会问题如今依旧存在,郭嘉思想文化上有进步吗?2020.02.23看完了第三册(《而已集》之前单独看过,《三闲集》《二心集》)2020.07.01 看完了第四册(《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集》)鲁迅的杂文确实犀利,针砭时弊,但不能一下子看,会有点厌。2020.07.07看完了第五册(《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有几篇中提到的社会现象现今依然存在。2020.07.13看完了第六册(《花边文学》《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白话文的推进真的蛮难的
《鲁迅文学全集》读后感(三):读鲁迅作品,给精神补钙
生而识字,我们就绕不开鲁迅作品。因为一直以来,鲁迅作品都是中小学教材必备的内容。但是,重要的不一定是喜欢的,作为中小学生,对鲁迅作品多少有些畏惧。“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曾是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心声。近年来,随着教材中《朝花夕拾》等散文小说作品的增加、杂文的减少,相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其实,学生对鲁迅作品隔膜的原因首先在于时代状况的巨大差距,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就是鲁迅作品的精神高地,有着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学生感到学习鲁迅的作品比较艰难。
但是,鲁迅不惟一个文学大家,实为民族精神之魂。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中华文化的方向,民族之魂的坚碑”, 所以,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鲁迅。
那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就要学习鲁迅作品呢?
虽然十几岁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内涵,但通过学习留下的印象,可以起到人生早期精神启蒙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就会不断有新的理解与感受。鲁迅作品对于孩子摆脱浅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非常有益。并且,还可以引导孩子开始思考关于民族文化的问题,这个意义是巨大的。鲁迅作品对于孩子精神成长的作用,相当于“钙剂”了。
不惟孩子,即使如成年人,红尘滚滚,受社会熏染,精神上的钙有不同程度的流失。读读鲁迅作品,给精神补补钙,能重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今天,快餐文化、碎片文化的流行,对传统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我们很多人已经不能沉静下来,已经失去了读纸质书的时间和兴趣,能读耐人寻味、需反复咀嚼的书的人更少了。这种现象,会对我们的人生理想、精神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那怎么读鲁迅作品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是解读鲁迅作品的密钥。鲁迅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虽然小说、杂文、散文有体裁、结构、表达内容方式等不同,但在同一时期,一些特定的思想内容总会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得到表现,所以,只有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小环境,关注作品总的思想倾向和表现手法,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理解其作品内涵。
鲁迅的文学创作,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是为了思想启蒙,为了改造社会。鲁迅是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首先用白话文写小说的。1933年他回顾那一段历史时曾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成为文学家,所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到‘文艺’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造社会。”这也正是他留学日本学医却又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多数作品大的时代背景就是辛亥革命。其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及其失败原因,总结了经验教训。反封建、改造国民性是其作品的主题。这是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
鲁迅的小说打破传统章回体的格式,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安排结构,而是为了表现典型人物,抓住能展示他们性格的生活片断和具体场景来组织结构。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精心选择最富有特点的动作、神态、最具有表现力的情节,用场面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使读者对某一人物情节产生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极富表现力。其作品展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代背景的复杂性,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希望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不仅从物质上,更是精神上。今天,我们国家日益强大,但不等于精神也同样强大。他在许多作品中深刻揭示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性格的种种劣根性,将具有长久的“当代性”,所以,读鲁迅作品,常读常新,非常有现实意义。
总之,鲁迅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从未过时,他的奋斗意识、批判意识、自强意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鲁迅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读鲁迅作品,给精神补钙。
《鲁迅文学全集》读后感(四):鲁迅文学全集·读后
【2020Book19】看俞敏洪老师的文章多次提到了《鲁迅全集》,于是买了一套群言的《鲁迅文学全集》,日拱一卒磨了四五个月,终于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这套书包括了鲁迅先生所有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而学术著作和译著不包括在内。我首先声明很多文章我并没有看懂,因为很多杂文的背景事件我并不了解,以为看懂了的小说,在看过许子东老师的课之后也发现不是真懂。然后冒昧说三点读后感:其一,个人认为鲁迅先生和所有人一样,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他看到了病症,但是他诉诸的药方是不是完全合理,有待商榷。其二,鲁迅先生是一个有趣善良的人。他遇到募捐的孩子,捐了款,看到孩子开心,他就很开心。过年放烟花,他也很开心。其三,鲁迅先生是洞悉了人性和国民性的伟大的人。毕竟,他笔下的种种缺憾在我们自己身上依然存在,毕竟,这套书还需要用“一字未改”来做噱头。不过还是很推荐这套书,阅读体验不错的(今年看大部头看够了,我需要看点小册子或者小说调剂一下
【2020Book19】``The Complete Literature Works of Lu Xun’’ published by Qunyan Press. Lu Xun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tterateur of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This seven-volume col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r, includes all of Lu Xun’s fictions, essays, proses, and poems. I must say my reading is quite casual. I don’t know most of the background stories of the essays, and after watching Professor Xu Zidong’s lectures, I realize I did not really understand some of the fictions at first. I have three personal feelings about Lu Xun after reading this collection. First, although Lu Xun was a great person, he was limited by his time. He understood the crux of the social problems of China at that time, but I don’t think his solution was perfect. Second, Lu Xun was enthusiastic and kind. He met schoolchildren raising donations for flood sufferers and donated some money. He was happy with the children’s cheers. And the New Year fireworks, nice woodcut pictures, and good movies always made him smile. Third, I think Lu Xun is a great litterateur and artist. He saw through human na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people. Many flaws he criticized, we still have them today.
《鲁迅文学全集》读后感(五):我之鲁迅观
一百年前,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曾经住着这样一个公务员,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外留学生,年轻时东渡日本求学,打算通过医学来拯救病弱的国民。可他渐渐发现,若想让国民振作起来,仅仅有个好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他们内心充实起来,于是他想到了文艺。他确实也这么做了,在日本办了一些杂志、参加了一些活动。回到中国后,仕途还算顺利,早先还一腔热血想要放手做些什么,到后来也就“哺其糟而啜其醨”了。每日应付应付公事,写写公文,再就是抄抄魏晋古碑文,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这一年他37岁。 忽然有一天,某杂志的主编找上门,看到他在抄古碑文,于是就问他,做这些,有意思吗?没意思。那么抄来做什么呢?何不为青年们写点东西呢?他说这太残酷了,设想一群人久睡在铁屋子里,它是绝难打开的。这时你大嚷着,继续待在里面会闷死人!于是乎,有几个响应你了,可是大多数也要跟着醒来感受“临终的痛楚”与其让他们这样死去,倒不如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在睡梦中死去。不试试怎么知道,就没有一丁点“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呢? 好吧,那我就试着写一点东西吧。不久,一篇《狂人日记》就在《新青年》上发表,并由此掀起了一场空前洪大的文学革命。 到这里,我们也就猜到他的名字了,鲁迅。 作为一位战士,但却不是语词化、脸谱化的战士。在《这样的战士》中,诗人举起投枪刺杀了披着种种“先进思想”外套的“正派人物”,一枪下去才发现,原来是些“末路鬼”,“假道学,真小人”。他之所谓战士,誓要揭穿一切虚伪的面容,还国民以真相。 诗人赞扬猛士。在《淡淡的血痕中》,他发现了造物主可怜的权术:给你一点点希望,不抹掉一切,给你一点点勇气,使其不会灭亡他我们的谎言就是,时光会冲淡一切苦痛他靠着微甜致幻的毒酒,驯服着人,使人沉浸在虚妄中,而人难察觉。塑造一个叛逆且激进的猛士,以超人的勇气和真知灼见,发出呼声,要么“苏生”,要么“灭尽”,总好过这种“咀嚼”而“不肯吐弃”的顺从。 他绝不是一个站在制高点上,指点这个,指点那个的夸夸其谈社会改革家。永远在解剖自己,对自己实行外科手术式甚至是狂暴的解剖,借自己,来剖析国民性。他崇拜尼采,崇拜西方进步思想,他当然想成为一个诗人,可他也明白“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野草》,一个平行的,但却是充满对立和冲突的世界,在《题辞》里,诗人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是一个语词的战场,但却是语词之间的“内战”,是词与词之间的对峙与厮杀,揭示了种种对峙状态,这同时也是诗人内心的斗争,恰应证上文所说“解剖”之语。《墓碣文》篇,一个可怖且梦幻的故事,诗人站在自己的墓碑前,读着碑文,看着缺失心脏的棺中尸体。鲁迅从来不只会解剖别人,他解剖自己远比解剖别人更狠,以“抉心自食”的勇气,把自己身上的可憎可悲可怒可喜可叹可贬的一切,都如数拿出,如终极审判一样。如此,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现实性的鲁迅,他永远不是是高高在上,稳居庙堂者口中的圣人,而是我们国民中的大多数。 有人讲,鲁迅的笔下,总是那么的黑暗,那么的虚无,甚至有人为他扣上了一顶虚无主义的帽子,认为他学尼采学坏了。不,他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最没有希望的地方,找到路径,且示以白眼。正如“尼采追求的是虚空之后,重新打开的预感即永远回归”。他虽偏爱这等虚无感,可是从不坠入虚无世界之中。“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如《秋夜》中的枣树,“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一直在国人身边,哪怕他讲看不到希望,但却一直存有希望,哪怕是很渺茫的一点。在《影的告别》里,他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天堂高高在上,只能作为“地狱”的一个不切实际的参照物,正因为有了对于天堂的执念,所以才给世人带来了困苦和罪恶。黄金世界只是“将来”的“现在”,时间虽然延长了,但是性质却没有发生改变,仍旧是“现在时”的重复。对此,诗人选择了当下,在深夜中举火,希冀在冰谷里为世人找回希望。 这,就是我之鲁迅观。 当希望落到谷底,如被冻结的火焰 感受不到光热,甚至连烟也被封住 甚至说,遗弃、抛掉 再不济的黑夜也有星火、弦月 驱散游鬼邪物,指明新开小径 总该有几个恋旧的人 他们想重寻未来,找回失物 谁愿意对着一群木偶和丧家犬过一生呢? 久而久之,也许 希望对于人也混为魂魄的一种 于是乎,术师们 有的在高山呼喊,归来兮 有的干脆放弃 归隐起来,存续种族 但所幸还有几个自尽于悬崖 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诗人 献祭自己的温热 融化掉千年之寒 那时我们终于同希望站在了一起 我们又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