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宋Ⅱ·权柄1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31 01:5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宋Ⅱ·权柄1读后感1000字

  《新宋Ⅱ·权柄1》是一本由阿越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宋Ⅱ·权柄1》精选点评:

  ●1. 辽国谋地小有所得;2. 市舶海贸蔡京崭露头角;3. 石越用计定身世,契丹离间无果终;4. 彭箭文字构陷反削职,云儿重情死命护石郎;5. 改官制苦心宏图初展,交趾宣威岭南恭顺;6. 王雱因嫉但毒计终败,大业终成却失子玉殒。

  ●对其他人物描述多了,相应的主角着墨比第一部少了不少,看着反而更流畅了……

  ●第二部权柄的1,王安石回家吃老米了,司马光开始进入朝堂。石越的改革缓缓拉开序幕。剧情上而言,作为网络小说敢于黑主角的,除了当年的马踏天下,这是第一本。现在的预测是阿沅必反、柔嘉估计要后宫了(写了这么久还是单一女主,纯粹的情节推动,网文我只服阿越)。

  ●这是我曾读过网络版,后买了实体书,在多看发布大结局后又买了一套多看网络正版的书。新宋前后读了3次,时间跨度很大,但仍觉得是不可多得的好书。成事在制,成制在人。以史为鉴。【多看】

  ●|106:124|

  ●摆脱了第一部的穿越色彩后,第二部基本属于架空历史了。对于当初的华夏,西北和北边确实如主人公所认为的,是最大的隐忧。西夏的内乱,宋朝军队改革、火器发明以及军器改革,注定了西夏必败的结局。攻打好像是灵州城的那段:“他们等援军等了七十八年!” 种谔硬咽着,拔剑出鞘,指着灵州城,厉声喝道:“今天,援军来了!”,让人心头非常震动,还有狄咏为了满城百姓自杀殉国也是令人动容。

  ●酣畅淋漓

  ●又是一口气读完,写得很棒!连着好几天没有好好睡觉了

  ●感情戏略无聊

  ●王安石下去之后,才有大舞台啊

  《新宋Ⅱ·权柄1》读后感(一):刚开始看

  本来早就在SFW上看到十字的广告了。可是一直也没看,最近因为一些事情,有时间看闲书了居然。于是跑到幻剑上去从头拜读,为免失望,事先问过群里的兄弟们,确定没有资本主义和飞机大炮才去看的。

  越来越像政治小说了。阿越是文科的呵呵。

  《新宋Ⅱ·权柄1》读后感(二):《新宋》书评

  

首先,我是因为淘宝的推荐,买下了这本书,原因是当时想看历史类的一些书籍,没想到淘宝给我推荐了过来。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历史类的书,看名字,以为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评论宋朝。当买到之后,发现竟然是一本小说,而且是穿越类的小说。虽然大失所望,但是还是秉着既然买了,就不能浪费的原则,还是看完了。

整本书是以宋朝为壳,套上了现代的内容,比如说在宋朝办起了报纸,而且是面向上到朝廷皇上、下到普通百姓发行。说实话,个人觉得是不伦不类,看得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不过既然是本脱离历史的穿越类小说,也就不必吹毛求疵了。

看书中的介绍说,本书的作者,本科是理科生,研究生学的是历史。从书中出场的各色人物,以及对宋时战争、生产的描述来看,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功底的。但是,在描述官场的斗争、国家的战略方面,作者应该还差点火候,这和《康熙大帝》、《乾隆皇帝》这类历史题材的小说相比,可以说是难以望其项背。

这本书,显然无法称得上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小说,而又不同于其它穿越类的爽文小说,不清楚它的受众会是什么人。但是,每本书总有它的价值所在,它对于我的价值就是,最起码通过小说的介绍,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比如为什么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政府要大搞基建?就是因为通过基建,还民以财,付给老百姓100块钱的报酬,老百姓消费后就会变成200块钱的价值。市场流通起来,经济就会慢慢好转。

  《新宋Ⅱ·权柄1》读后感(三):关于制度改革

  当时看完没有写详细的书评,对这本在第二章 明正典刑进行的各项制度改革已经记不清了,需要在翻出来看一看。不过对各个官员对各个政策的解读印象深刻,这在《新宋·十字12》中也有体现。一个制度并不是凭空捏造产生的,必有其历史真相,有其所以然的理论和思想。并且,一个制度,需要事先考虑到具体实施时的方方面面,否则只是空中楼阁,“想象中很美”。并且,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又往往是另一番景观。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都是公忠体国。然则官员的阴阳两面性是一回事,打着为国的名号谋取私利,即便大家都是为国谋划如何判别制度好坏如何趋利避害也是另外一回事。就拿保守党司马光和变法党王安石。

  确实,制度从来都是有利有弊的。自己看的也是云里雾里的。最近听阎步克老师的“中国官僚政治制度史”,收获颇丰,对制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回过头来看新宋的改革或许会有新理解。

  下面暂时转载一篇今天看到的知乎上关于“青苗法”的解读。作者:笑天轩主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705745/answer/25595678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我想从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谈一谈这个问题,这个切入点是“青苗法”。在谈论这两本宋穿佳作之前,我觉得不妨讨论一下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位大佬的思路,青苗法的利弊究竟在哪里。青苗法的建立思路,是农民在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进行周转,并在秋收以后还本付息。这个民间的利息金额颇高,年息在五六成以上,对于农民来说,负担颇重。王安石有鉴于这个现象,结合自己和前辈的实践,选择让地方政府的粮仓承担这个借款工作,让地方政府出面借款,并收取20%的利息。这样,地方粮仓的陈粮得到了更新,老百姓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借到粮食,中央政府额外获得了一笔财政收入,除了地方放贷的地主,可以说各方得利,一举多得。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反对呢?在司马光看来,青苗法只是看起来很美。首先是司马光站在一个儒家学者的立场上,他批评政府给老百姓放贷取息是盘剥,这部分是腐儒之见,然而也不是全无道理,核心就是“盘剥”二字。我们回到青苗法的三个好处,在我们现在看来,老百姓以较低的成本借到粮食,应该是政府最大的目的,也是最显著的好处,但是在当时看来,政府额外的财政收入,才是青苗法最大的好处。立场和动机的不同,行事方式和结果也将是千差万别的。因为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所以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钱到底借给了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不是把钱借出去了,是不是到期的时候,把本息都收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把钱借给富户更合理——即使他们并不需要贷款,但是我把钱借给富户,青苗贷的风险显然是大大地降低了。我所说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正是新法具体执行中摊派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通过压榨民间的富户,来增加财政收入。另一个问题是,这个青苗法,真的可以抑制兼并吗?很难说,更大的可能性是,不可以。宋朝户籍分等,一等户最富,五等户最穷,不论是逻辑上还是现实上,都是三四五等的下户最需要借贷,而一二等的上户通常不需要,青苗法的搞法,通常是把一二等户逼破产,而很难真正惠及下户。更严重的问题是,地方上那些有权有势,家里有人当官的“形势户”,难道地方官还敢不长眼去摊派青苗贷吗?总不可能个个地方官都是王安石自己?结果是最富的权贵毫发无损,中产和小富户纷纷破产,能不激化土地兼并,就算好事了。现在我们再分别看看新宋和宰执天下对青苗法的处理。新宋中,石越非常清晰地点出了我上文所叙述的情况,亦即政府的强行摊派问题,青苗法实际上蜕变为对富户的变相定额税,石越的解决思路是让政府出面规范化民间借贷行为,设定具体的贷款利息上限,并对民间借贷征收较高的税收,这实质上是现代银行业的监管雏形,可行性并不强。不过对于青苗法存在的问题本身,新宋是有非常清晰的认知的。

  《新宋Ⅱ·权柄1》读后感(四):阿越到黄仁宇

  记得小学的时候开始看三国演义,很是激情,激情到给各位君主排兵布阵,进行各种武将排名。中学了竟然喜欢所谓的龙驭之术,看上了二月河,唐浩明之流,里面或者权术高明,或者用心叵测的各种名君奸臣,好不热闹。直到了高中,忽的流行起了网络小说,而我这个SF迷也通过科幻世界看到了《新宋》,一部我最喜欢的历史小说,没有之一。(新宋啊,快点写完吧,我的评论底稿还留在电脑里呢)

  那些多多少少算得上是历史启蒙吧,不怕丢人,我确实没有看过资治通鉴,连史记也只是某些章节而已,而我得到的中国历史知识,像极了大部分的中国人,总是无法绕过文学,要不是战争与历史的血腥,要不就是书生与忠臣的柔韧,我的历史视野中总是缺少一份客观与冷静。

  而通过新宋看到的那些研究论文,不知是否如中国历来历史学的故事感,也缺少必要的宏大视野,也许是被二十四史带坏了,总是纠结于断代史与朝代更替史中。

  但对于大众而言,你又很难不去看太文学的历史,读者希冀于故事与人物的冲突中,而作者又往往失于学院气息过浓。虽然现在史学界也不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调去看待问题。但是总是缺乏某些出名的学者用必要的视野宽度来带领我们读者走进历史。

  幸好有了黄仁宇。从高二开始,开始看黄仁宇,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他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很少看这种选取片段式的历史文集,黄先生开篇就说道:"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确实如此,但黄慢慢的通过明朝各种政治构成与相应的人物故事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历史脉络梳理。从万历与申时行看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关系,从张居正与百官看文官间对应的关系,从戚家军成立到没落看到军事改革与文官集团利益间的关系,从海瑞的极端看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从李贽看王阳明的格己与朱张学派的关系。互相牵扯的各种关系与思维方式,共同建立了明朝这个中国最保守的朝代的基础。而标题中“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寄寓的一种由小历史见大社会的观念,我很是欣赏。而最重要的是,在看待历史人物时,黄教会了我去考虑当事人能怎么做,而不是应该怎么做,那真是之前中国的司马迁,司马光之流喜欢做的。黄教会了我,道德评判并非是史家的责任,黄的内核即是认可社会制度决定论的,而人却无能为力。

  话是如此,但我喜欢的阿越很是不屑黄仁宇。确实,黄仁宇是文学性(故事线性)过强,史料收集方面的也有点随意,并且属于只能看部分作品的作者。看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汉朝前的部分,真是味同嚼蜡,估计黄野心太高,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想一把抓住整个中国历史的动脉,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毕竟,很多学者一辈子也无法被称为研究某代的大师,何况整个中国史。不过就明朝而言,黄是有着当之无愧的融会贯通地驾驭史料能力的“通史”之才。

  正如阿越所说每种历史都有着不同的可能。我理解为阿越认为中国若是可能,完全可以发展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模式的发达社会,而黄先生,总是免不了过于以资本主义的视角与定位来审视中国历史,过于喜欢从西方管理学和金融学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审视明朝的政治制度,黄虽然别有新意,于我也会觉得他不够照顾到中国的国情。

  但是,那也只是我承认阿越的思维逻辑更加广阔而已,黄仁宇还是真的很不错。现在很多人都非议黄先生,再谈论他好象很掉价的样子。我的水准完全不足以到批评他的程度,只觉得他很多好的地方非常值得去细读,去想,去问。 当然,黄的书最次也可以当作我们了解西方研究历史方法和叙述风格的基础,毕竟,好的历史书往往翻译的太少或者太差了。

  想想最近出名的历史系的。如果说阿越是网络一代的历史名人,易中天是电视一代的历史名人,那么黄仁宇就是报纸一代的历史名人,并且是深度报刊的名人,而不是那些打着“史海沉钩”的靠历史八卦吸引人的小报纸。很奇特的,喜欢的两位再加之易中天都是我娘家人——长沙的,但是我会更崇敬陈寅恪,也许是出于对他那个时代学者特有的人格的敬佩,也许是人云亦云,只是他的文章文风实在让我难以下咽。正如从我所看而说,明显都是些历史界的大众名人,属于大妈都认识的类型,这也是我历史观有局限的地方,而布罗代尔,钱穆,吕思勉,茅海建之类于我而言总是望而远之的。

  要说起专业性,易中天反而是里面最差的,不知道是不是算作媒体精英力量的返璞归真,还是随着网络的人群分众造成容易推出比较专业的作者。就黄先生而言,他总还是有着相对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扎实而符合市场标准的文风与历史角度,相对地会利用强大的传播媒体,相对来说在公众层面上喜闻乐见而在票友和专家层面上充满争议的话语,

  黄先生也作了古,其余大师更是早作了古,而我怀疑,当阿越结了新宋,是否他的历史研究也将作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宋Ⅱ·权柄1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