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3 03:3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是一本由[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精选点评:

  ●这本书很好,我看它是为了了解德国人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纳粹的,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影子

  ●试图从个人体验观察到历史事件的本质。“我想在此再度强调一次,从历史的角度观之,儿童对政治的反应绝对是值得注意的——“连每个小孩子都晓得的事情”,这通常就是一个政治事件的“第五元素”,也就是其真正的精髓所在。”

  ●本书写于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前。书中充满了先验的,而今无比正确的观点以及对于纳粹的深恶痛绝,在后来人看来,就是无比的熟悉以至无聊,难怪有人怀疑文稿是后来年代伪造的。我对文稿真实与否不感兴趣,但确实有些无聊。而回忆录的性质,个人化的叙述也使得对于那个年代缺乏通识认识我时常迷失在人名,党派和历史事件中。总之,最适合读这本书的人,应该是哈夫纳的粉丝,而不是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以个人的角度去描述德国在一战到二战前的社会状态 切入点很小 展现的整个时代却面貌很全面 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终于在看完巴比伦柏林之后通过这本书补了一下德国历史! 摘一句 “我认为德国现代史上最恐怖的现象之一就是 施暴的一方没有凶手 受难的一方则没有烈士”

  ●恐惧与颤栗的日常生活。

  ●年轻人写就的小书,虽然文笔粗糙,但具有宝贵的现场感。核心观点在当下并不过时。

  ●只要你自己不倒下,就没人能让你倒下!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7/12/20/%e4%b8%80%e4%b8%aa%e5%be%b7%e5%9b%bd%e4%ba%ba%e7%9a%84%e6%95%85%e4%ba%8b%ef%bc%9a%e4%b8%80%e5%8f%a5%e8%af%9d%e4%b9%a6%e8%af%84/

  ●没有想象中好看的一本书,很多是作者的碎碎念,带有很浓重的个人情绪。本来也并非要出版的书,可以理解。而且我并非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人,可能看上去缺乏感悟吧。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一):选择导图

  书写到1933年的德国,大概写了为社么一个理性自由正常的国家和人民会允许出现纳粹这种东西并到最后任其发展成一个怪物。作为当代人,1933年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已经明了,过程惨烈,结局喜人。 同时,作为一个当代人,为社么会对书中描写的众生相丝毫不陌生呢? 真是令人纳闷呢!(并不,欢迎各位自行阅读....)

  哈夫纳描绘了一个现实纪录片的阅读感,当时的德国人在尚有选择的时候如何在每一个关键事件里稀里糊涂的过去了,最终错失了对纳粹的围剿,让纳粹一步步在正常文明的空气下从一个惹人发笑的角色到把所有人弄得面目全非,尊严尽失。 也许每一个决战时刻在日复一日的自我的日常生活里不是那么容易辨认,有时会面目全非,丝毫不被人注意。 又也许,意志坚定的神经病的破坏力让理性思维的正常人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在不那么严苛行事的人的眼里,普通百姓在纳粹发展中的钝感或许对纳粹的发展并不起到社么责任, 然而教训也是可以有的,就是人就要保持警惕以及明辨善恶并且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

  作为一本有关历史书,当然众生相的选择和结局也已经被很好的描写和知晓了,如今我们在网络上遇到的牛鬼神蛇在彼时是作者生活里的相识,我们会选择的路作者已经替我们走过,明白独善其身是虚幻的妄想,保佑珍惜自由与独立思想人格的,尚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年轻人们能够发现自己尚能够选择的空间并且有好的运气吧。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二):读后感

  知晓黑暗,才知光明可贵。今日的你我不再会因言语受惩罚而窃窃私语,也不会担心司法制度会突然颠覆,甚至不会担心突如其来的无搜查证的进屋搜查。大概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理念上升至人权保障所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书籍语言不难,但其思想和历史背景较为深厚,对于不怎么了解德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最好是结合德国的历史一起看。还有,提醒一句:阅读此书时候请做好心理准备和摘掉有色眼镜,用一种朋友式的心态去阅读。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三):2020年3月读书分享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四):胡言乱语

  注:The Ones who walked away from Omelas, written by Ursula LeGuin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五):失败是突然来临的

  “施暴的一方没有凶手,受难的一方没有烈士。”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本名莱蒙德•普雷策,是“血统纯正的雅利安人”。他没有参加过任何政党与政治活动,上世纪30年代已是年青的法学家,属于纳粹极力拉拢的对象,但他始终对纳粹没有好印象,在纳粹上台之初就打算移居外国。二战爆发前夕和犹太女友流亡英国,写《论德国之双重性格》,邱吉尔规定内阁人手一本。

  这本《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是他1939年写作的未完成品,搁置61年,待他去世后由其儿子整理出版。与专著不同,这本书更情绪化,也更私密,也许因此哈夫纳将它藏匿。出版方德意志出版社刚开始也只印刷3万册,没想到一年在德国就售出10倍。

  写的是当时每个德国人都经历的事,没有对事件详细描述与严密分析,时不时还来一段自白、宣泄和描写,为什么它能有如此影响?

  这个理性的年轻人思考当时几个重大问题,这几个重大问题时至今日也受人关注,但一般人不会也没有耐心读晦涩的长篇大论:

  为什么没有其他政党、军队采取行动阻止?

  为什么民众很快适应,不但不违抗而且成为其中一份子?

  看透问题的本质,首先要看透世间的荒谬。

  “当一切可憎、污秽、令人作呕的事物发挥到极致以后,反而产生不可思议的魅力。”

  这些直觉判断是智者的基本水平。

  “群体没有历史,也没有记忆。”荒谬与时间无关。

  即使“实事求是”、“无私忘我”、“勤奋能干”等常常挂在口边的正能量词汇,哈夫纳也看出其中的荒谬:

  “每一个实事求是的家庭总是把子女教育得非常适合刚结束的时代”;

  “民族主义……这种疾病恰好在德国具有最强烈的毒性和毁灭性,那是因为‘德国的’……就某种程度而言,还蕴含着无私忘我的特质”;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能干’就好的作风,实乃德国式的坏毛病……这就是我们的最大弱点”。

  家庭让子女保守,无私让民粹爆发,能干让邪恶蔓延,这些论断已超出“荒谬”这个层面,自然引出下一问题:为什么没人抵抗,反而屈服、顺应、自我膨胀?

  “原因或许是,当初我们过于确定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发展以致大家都沾沾自喜,根本没有想到,万一出现最恶劣的状况,又该采取何种手段加以制止。”

  “敌对各方偏偏都欠缺了一种东西,那就是胆大、英勇和高贵的行为。”

  有这么简单吗?书里散布着更具体、生动的议论。

  纳粹一步一步夺权时,政党总是觉得没那么严重,在流氓无赖面前优柔寡断,即使“在最危险与最绝望的最后一刻,却又弥漫着病态的自我安慰式的乐观主义。”

  纳粹上台后,明目张胆清洗异己,迫害犹太人,但保持其他普通德国人的正常生活,让群体觉得纳粹的宣传是可信(或者说服自己相信了):“任何革命皆无法避免附带有不幸的现象”以及“现在一切都进行得平静而有序。”

  “为何各地同样没有形成零星的个人挺身抗拒行动……(其原因)正是继续照常运转下去的日常生活机制。”“时人已经被自己的职业套牢,困处于每日的工作计划之中无法自拔,更对成千上万令人摸不透的因素产生了依赖。他们就像是附属于一架失控机械装置的部件,纷纷在原有轨道上继续运行……唯有每日例行公事才可带来安全感和生命的延续,因为常轨之外就是深不可测的丛林。”

  “正常”是纳粹第一个训练项目,“条件反射”是第二个训练项目。纳粹以“绵延不绝的庆祝活动”,“让老百姓养成习惯:在毫无理由值得庆祝的情况下,也要跟着欢呼和起立致敬。”见到万字旗出巡而不致以纳粹礼的人,会被殴打,甚至抓进集中营。

  熟人失踪,报纸关张,演员被抓,犹太人备受歧视摧残,剩余的“雅利安人”群体因“畏惧”而选择:“与其被围殴,倒不如跟着他们一起去揍别人。”“于是,人们开始跟着一起行动……一旦同流合污,就不再有人回想起‘畏惧’这档子事……结果,人们连心中的观点也随之改变。”

  接下来的控制就更容易,一台收音机就能“操控每一个木偶的手臂,于是大家都在唱歌或假装唱歌,相互发挥了‘盖世太保’的功能。”

  同时,“同志般的团队生活”遍地开花,每一个人都被划分给某个大组织,时不时还有更近的小团队。这种生活“和酒精一样,可为必须生活在非人性条件下的人带来很大慰藉与帮助,原本令人难以承受的事物变得能够被接受。它产生麻醉作用,故可协助人克服死亡、伤痛及苦难……遗忘了文明的基本价值。”

  哈夫纳头脑清醒,知道“心中必须常存一念,无论是高高在上者,还是任其摆布的弱者,二者都只不过是人而已,并且都是同一部戏的角色”。他也有类似于父亲的清教徒般的自省与自尊,告诫自己保持“心灵的纯净”,但他也不得不屈服,乃至致敬万字旗,肯定自己也是纯正雅利安人。出于恐惧也出于本能。

  谁也不知道何时畏惧与屈从成了大多数个体的共识,但谁也不能避免。

  这本小书出版第一年,德国《明星周刊》就直言道:“哈夫纳的作品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当我们面对下一次考验时,果真有把握作出较佳的表现吗?”

  我想,真的出现这种考验,什么都晚了。

  所以,预防是最好的应战。

  2000年,这本小书出版,连续数月在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

  2002年春,发现另外两份遗稿,修订后最终版诞生,加印十几次。

  2002年秋,德国《时代报》将其列入学生必读的五十本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