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是一本由(德)埃米尔·路德维希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人》精选点评:
●需要基础,不太好读。
●了解德国人气质的来源。
●啊。。高中读的_(:3J <)_忘得差不多了。。
●喜欢这种叙述历史和人物的方式
●感觉一般般,可能是文化差异的原因,读起来有点费劲
●如果翻译没问题,原文就这个样子的话,确实只值两星。何等絮絮叨叨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一本书啊。
●靠,当年自己背到美国来的!
●其实自己对德国还是不太了解的
●两面性
●德国版的菊与刀,从文化历史来解释德国人性格的纪律+服从,知识分子和军国主义分子的分裂
《德国人》读后感(一):打了折的书
看立意和章节的设置,应该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可以译文读起来有些许的凌乱,有的地方语句不通顺,一点不像中文的表述习惯和方法。如此一来,再好的书也打了折扣了。www.dangdangshudian.net
《德国人》读后感(二):有基础的读者,通过该书会加深对德民族内在精神的了解。
精神文明与政治统治的统一与分裂,从历史的角度反观民族精神的一本书,作者没有侧重对历史的描写,更多的是一种类似心理分析的写作手法,了解了一个民族其精神的形成、发展、与改变。历史的过程反而顺理成章,或者说并不是很重要。推荐给有一定德国历史基础的读者,不然读的话会时有不知所云的情况。有基础的读者,通过该书会加深对德民族内在精神的了解。最后,阅读时要带有时代批判性去读。
:图片丰富,加深理解。
《德国人》读后感(三):简要了解德国史的入门书
尽管此书对德国的民族性持批判态度,但当一页页掠过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名字的时候,无以言表的敬意就会油然而生。最近有一些西方人谈及鸡国崛起与昔日德国在一战时崛起之比较,分析之后,却有点雷同之处。但根本不同点是,鸡国没有全民性的弥赛亚意识的传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so,决不可一概而论。
与此同时,当对德意志民族整体“主旋律“略有所见之后,才会觉得黑塞是多么的不同。
《德国人》读后感(四):知人读史
这是一本洋溢着深深的爱的书!
作者成书时,正是纳粹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践踏欧洲最肆虐的时期,带着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他以人论史,以史教人,将德国历史和德国人以最客观,却最让人感动的方式呈现给了世人。
全文没有留给德国人半点偏袒,以反思的态度将德国人批的体无完肤。但面对贝多芬,莫扎特,歌德,浮士德,等等优秀的德国人,赞美之词也中肯而自豪。
德国的历史在对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深刻剖析和客观评价中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虽然加入了读者的主观因素,但是也有诸多细节是有考证的,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的考证的严谨,保持了德国人一贯的风格。
除了一个个德国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和重要人物,作者最重要的是对德国人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弱点和缺点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而这正是作者对祖国最深的爱。
爱国如斯,我等惭愧!愈爱愈责,我等惭愧!
《德国人》读后感(五):德意志的二重性
一本很厚的书,翻开后发现图文并茂,其实我并不是标题党,只是看到这样的书名,不禁想看看何许人也,是怎样来写这样的宏大的题目,德国人,三个字掷地有声,一群富有历史、苦难的民众,究竟该怎样的描述。
德意志的概念向来存在于德国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讲德语的地方,因此,人们就将利沃夫称为Lemberg,将卢布尔雅那称为Leibach,将布拉迪斯拉发称为Pressberg,将布尔诺称为Brunn,将克莱培达称为Memel,这是德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情节。但这与西里西亚,东普鲁士,苏台德的感情不一样,那些地方是德国领土,失地,被掠夺的土地。千百年来,以霍亨索伦和哈布斯堡为首的大大小小德国的王公贵族貌似就是德国的全部定义,然而,德意志的定义却更为广泛——只要是德国人占多数德语为主要语言的地方皆可称之为德意志。德国的伟人,战士,无不以此为目标进行着统一的努力,从特兰西瓦尼亚到阿尔萨斯,从蒂罗尔到里加,德意志文化荣耀于这些土地上,至今人们还常常看到优美的德国建筑,听到动听的德国古典音乐。
因而,作者在书名之下附了个小标题——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德国和德意志二重性的很好诠释。他以一种平实的口吻描述了德意志人的发展历程,从日耳曼人大迁徙时代到第三帝国初期。他告诉我们德国人保留了远古的野蛮性,形成了坚忍和傲慢的习气,以一种不屑的语气。但我想,德国一直处于周围列强的包围之下,他们都想从德国人身上分上一杯羹,连作者都承认罗马的教宗意欲控制德国。所以,坚忍实质上是生存环境的培养 ,而傲慢是对高压的轻蔑。
长久以来,对德国人的性格一直有一种描述,叫做“服从”,这种抽离与放大在二战之后达到了顶峰,从Lenz的《德语课》看来,就是如此。那些书评家进行着“德国人对自己长久以来的服从性的反思”这样的叫嚣。仿佛的德意志的全部就是军国主义。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误解,那恐怕仅仅是北德人的特征,普鲁士人也许如此,可是普鲁士不是德国的全部。书中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柏林好像一个高效守时,有时也想参与一些文化活动的家庭主妇;而维也纳则是一个翩翩起舞,热情好客的贵妇人。”柏林和维也纳,恰好是德意志人的两大典型城市,一个代表权利,一个代表艺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比。
文化上的德国冠绝于中东欧世界,也许丢勒是匈牙利血统,贝多芬是半个弗兰芒人,海涅是犹太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把自己当作德国人。他们的创作成为德意志精神的代表,富有德国人的气质,这才是关键所在。总是强调这个人的犹太背景,那个人的匈牙利背景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的文化就是德国人的文化,德国人的文化就是德国人自己创造的。因为犹太人也有阿什肯纳奇犹太人。
作者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布列斯劳,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作者在书中强调德国人的野蛮,可自己的家乡却早已沦于敌人之手。于是他选择了沉默。只写到了1941年,或许1941年的德国已经达到历代德意志人的梦想所在——真正的统一。然而,41年后却是无尽的深渊。作者尘封了之后的记忆。
德国人的历史,到1941年就差不多停止了,既然已经失去了君王之山(Konigsberg),又已变的如此涣散,失去了向心力。也许,作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尼伯龙根式的人物,在他的眼中,处处充满了悲观。这也是我在读此书过程中感到无比压抑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