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有罪》是一本由[奥] 彼得·西施罗夫斯基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而有罪》读后感(一):我可以选择我的父母吗
首先,这本书我打三四星之间。因为内容适合对二战有了解,对战后有反思的人,不适合入门。只是14篇纯访谈记录,你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语言感受,关键是被采访的这群人自己都是迷惘的一代 !所以受访者的经历是他们人生摸索的过程。
书籍内容不算沉重,我每看一份就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怎样”,我不会像一个负罪者一样自怨自艾渴望孤独终老,因为我知道父母不是子女可以选择的。我为什么要恨我的父母,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出生是年代吗?不能。如果他们可以放下过去,以现在的姿态去关怀照顾你去爱你,作为战后的一代,你为什么还要去质问指责他们?把这些事交给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好了。
如果他们依旧教条冷漠没有爱心,就像西比勒的父母(动不动就打骂子女)或者依旧高歌种族主义,我认为你应该坚强,在新时代明辨历史与当下 。血战钢锯岭里的德斯蒙斯,他父亲是个被战争击垮的一战老兵,可他却成为了一个奋战在前线的勇者。
你可以做好自己,而不是指责父母,既然希特勒当时可以用演讲骗过张伯伦骗过西班牙领袖,你的父母在当时只是一位爱国的年轻人,以为普通的年轻人,你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们在当时就预测到德国将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预测到第三帝国会失败?你没有这个权利,就算是你自己你也做不到。
就像现在老一辈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如果爷爷辈和父辈人隐瞒了自己当时的经历,他们的子孙是不是也应该当面质问自己的父辈有没有在当时合伙逼死过某个贫苦的老文人,有没有欺压过某个别认为成分不好家的孩子?然后再强势与父辈决裂?按作者的思路,新一代德国人应该决裂,否则将成为法西斯思想的新一代滋生地,那我们呢?新一代左倾动乱的滋生地吗。
后天就要考有机化学了,我现在还是在写这个。因为生气,第一次看书这么生气。看到作者与赫伯特的第一次电话谈话,作者有什么资格为赫伯特不责难他的父亲而气愤?作者直说:你父亲等人杀害了我的祖母…我恨他们…你为什么不当面指出他是杀人犯…?EXM!!!废话了半天,还是回到了犹太人对第三帝国遗民的谴责!你之前的白莲花形象呢?真是搞笑,要是我一定会骂死你的。作为受害者真是光荣啊呵呵呵呵。
你就应该在以色列租个农场种种柑橘,雇几个个巴勒斯坦佣人,天天坐在咖啡厅里,心情好就念念圣经过去心情不好就谴责巴勒斯坦人。
作者在后记中,直言不讳:我希望成为新的民主派的德国青年与他们的父母决裂…如果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你会真的这样做吗,不一定吧!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价值观和未来的方式,你话里话外还是认为自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最正确。
作者的书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奥地利,作者对此吃惊不已,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要对你的书大肆宣传呢?真是前几个国家太给你脸了,人家不宣传到还奇怪了。
《生而有罪》读后感(二):纳粹子女:难以承受的罪恶之重
战争之后,受害者视角常常会成为人们重申正义、弥合伤痕的一种方式。提及德国纳粹,提及二战,我们脑中常浮现出的是《安妮日记》、《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这些描述犹太人悲惨遭遇的作品。关注受害者的遭遇,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生而有罪》读后感(三):天生的“局外人”
彼得·西施罗夫斯基的《生而有罪》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因为其作者与其书写的对象均为传统意义上被争议的“边缘人”,却是互为悖论的两个族群。作者身为一位生活在“他者”(纳粹及后裔)之间的犹太移民,对多名曾经深伤过犹太民族的纳粹后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努力抛开成见,以相对公允的姿态公布了其中14段访谈实录集结成书,反思历史,关照现实。
西施罗夫斯基对于“沉默”极为敏感,他认为“行凶作恶者的最大失败,就在于他们不能为历史作证”,如作者所言:“行凶者的沉默可以制造一座时间坟墓”,这种寡言少语的阴森家庭氛围,“构成了纳粹子女们个人历史的基调”,他们不仅是社会的局外人,也是家中的“局外人”,无法介入真正的家庭历史。父母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陷入于一种近乎悲情的偏执之中,不愿承认错误,进而不愿回忆往事。
作为纳粹参与者父母的沉默,同时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也关闭了心门,导致接受访谈的后裔虽然对父辈或祖辈所为态度不一,但几乎均陷入于封闭自我的处境。作为“拼爹”时代负分的一代,相比狂热与憎恨,他们最期望重新开始。在《生而有罪》中记录的案例里,很多被访谈者均直言自己对父母的隔阂:“你能想象有这样一个父亲的感觉嘛?就好像面对一幅现代非写实绘画,你看来看去,觉得弄清了它的形状,但又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同时,沉默的父辈即使在逝去之后,仍将阴影笼罩于后代之上,成为其进入正常家庭生活的阻碍:“只要我们活着,他的命运就会伴随着我们,虽然他早已死去,今后也不会活过来”。那种无法割去的联系,大抵可以用张爱玲的那句:“现在他们正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到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得以异曲同工地解释,荣耀与罪恶,皆顺着血脉长久地绵延。
在纳粹后代之中,“凶手的孩子”是一张天生且难以脱下的面具,将他们排斥于正常之外,成为处境尴尬的“局外人”,甚至得不到犹太民族所获得的同情。在访谈中,读到的更多关键词是懦弱、自弃型的反叛,是一种“这个世界不是我的世界”之绝望,以及身世的不可承受之重。军人家庭的荣耀与体面荡然无存,只能龟缩于命运之后,唯唯诺诺度过一生。
西施罗夫斯基的《生而有罪》中的访谈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难免略有琐碎,但其尽可能抛开成见去客观呈现一群局外人的生活状态,则足以令人尊敬。
《生而有罪》读后感(四):这一次,我想遗忘
如果我的父母是杀人犯 是刽子手 是历史的罪人 是别人口中生生讨伐的坏蛋《生而有罪》读后感(五):纳粹的孩子,第三种审判
什么是纳粹?为什么会有纳粹?是个别人发疯?还是极端的集体理性?
每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很正常。集体的理性会不会有限呢?按照这本小书来说,这集体的理性是有限的,那么这个人类还有谁是可靠的呢? 作为战败国的纳粹的孩子,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的反省已经过度了。作为国家体系的纳粹的孩子,已经成为常态,他们已经成为一种压制的形态。作为思想意识的纳粹的孩子,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地球人的基因,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改造的人种。
第一层是战败国家人民的孩子,所以在小说里反省了,就是这帮子人,胜利者是不怕不受谴责的,阅兵也是没有份儿的,只有反思大屠杀,只有不断的忏悔,如果你不忏悔,你就是历史反革命,东方有一个日本,西方有一个德国,永远是要收集背着这个历史的负担?
第二层纳粹的孩子,是在于极端的资本,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决定一切,或者在中国的语境下叫做市场化。是一种,非常严密的体系和机制,这套机制在信息时代,就是大数据,就是手机控制,就是网络控制,就是信息洗脑,从这点来说,从来很少有反思,在美国乔姆斯基的粉丝是没有人听的。在美国斯诺登是叛国者,阿桑奇也要被追杀,从这个角度而言,纳粹的孩子已经成功地,掌控了这个世界的,政权高地,这个世界的国家机器的高地,看不出来,有任何的反思。反而洋洋自得,标榜自由主义,所谓文明冲突,所谓要消灭邪恶轴心,在中国的呼应,就是狼图腾这样的书,这样的思想,这样的企业管理,要求一切服从,要一切只听老大哥的,这就是法西斯复活,在全世界的复活,全世界反全球化,反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在反纳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这样 第三层纳粹的根源,是在于卢梭。从思想根源上而言,纳粹的根源是在于卢梭,在于极端的理性主义。如果说纳粹的孩子有什么负罪感的话,更多的是来自于战败,而不是对于理性的反思,相反,这个世界的理性,逐渐用控制到了这个世界,达到了纳粹所不及的程度,所谓大数据,所谓,信息时代,所谓网络工具,连斯诺登也不能容下,阿桑奇也不能放过,纳粹的孩子?今天正掌握着政权和国家机器,所以如果真要进行反思,就要反思人类的伦理道德,究竟是要卢梭,还是要康德。如果需要反省大锤的话,更应该用纯粹理性批判。 今天横行欧洲的,中东难民?难道不是极端理性的受害者吗?今天动辄,必称的革命,那也是纳粹的受害者。想理解纳粹,必须要理解,1789年发生了什么?1918年发生了什么?1945年发生了什么?这或许就是一些关键点。从思想上去魅,摆脱纳粹的孩子,摆脱纳粹的影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相当于在黑客帝国里面,你要摆脱母体一样,谁摆脱谁就是发疯了,纳粹,还会长期存在,因为它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只不过它在思想根源上,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了每个人的脑海里,比如,你相信进化论吗?你相信物竞天择吗?你相信所谓的自由吗?这本书,感写到这个份儿上,估计就出不来了。
《生而有罪》读后感(六):似乎注定被吞没、却如钢钉扎入心底
翻开这本书,就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关键词是“纳粹,子女”,但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标签。在大背景下,他们的故事几乎注定被历史政治军事种族的洪流吞没,事实上却如颗颗钢钉扎入我的心底。他们似乎注定带着回避或逃避或扭曲的心态承载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这一切也可能仅仅是出于我们善意或固执或自以为是或自欺欺人的臆测。几篇过后,我看到了超乎预料的情绪多样性——那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正邪较量,没有强烈的文学渲染,那都是真实的个体,要么保持缄默、要么是立场鲜明的态度。然而不同的故事之所以被收录在同一本书里,它们一定拥有某种共同点,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这是一群拥有特殊家庭出身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满意各自当前的状态,那种整体的审慎态度、谈吐水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等,都反映了一个社会相对成熟的状态。他们提供的不只是纳粹子女们如何面对这个话题,而且完全可以铺展开来,针对更大更普遍的主题,提供给我们所有人一些非常宝贵的思路:如何面对原生家庭、个人的身份定位、成长与潜意识、亲密关系与新生家庭、深入社会公共事务……真实、勇敢、准确而且多边的呈现,是胜过一切的馈赠。
《生而有罪》读后感(七):无题
世界无天生的善,也无天生的恶,所谓善恶,大约只是被教导出来的。小儿看似天真,反而容易残忍,因为还做不到感同身受。就算是成年人,在全民的精神浪潮中,也无法保留自身的意识独立。读完这本书,我看到这种悲哀,深入骨髓。 书中做过纳粹的父母,无一例外,都在掩饰自己在战争期间所做过的一切。很多拒绝承认自己曾在前线,屠杀无辜的犹太人。大部分坚定的认为其他民族就是劣等民族,都应该被消灭掉。他们可能表面看上去很温和,但内心仍旧冷酷。有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叫“责任分散”,即如果一个人遇害,旁边围观的人越多,大家就越冷漠,越不会出手相救,因为大家都在想别人可能会出手。这群曾经犯过“反人类罪”的人们,为了逃避内心的谴责,只是一味的说服自己: 我只是个小人物,我左右不了时局,上面有任务我就执行,不是我的责任啊。我猜想一开始有人想过拒绝,但是人们都说这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吧。人们攻破巴士底狱的时候,那个厨子本只想凑热闹,但人们说,你拿起屠刀吧,我们来革命,于是他举刀砍下了监狱长的头。如此脆弱的人性,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煽动者可怕,普通人更可怕。无法独立思考,没有坚定的信念的人,转眼可能就会变成魔鬼的镰刀。 纳粹子女,仿佛带着原罪出生。父母看似普通人,其实却是杀人犯。他们无法和父母和解,因为他们从不谈论此事,也不想为此道歉。“在父母面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在犹太人面前觉得自己是罪犯”,书中一个人的说法大概能总结他们的处境。很多人最后成为了社会主义者,或者和犹太人结婚。大约是想逃离原生家庭吧,想证明自己和父母不一样,是符合这个世界所认为的正确的认知的。 我尝试设身处地。假设我是纳粹子女,虽然父母可能冷漠,但对我是合格的父母。他们是罪人,我该如何对待他们?是一次次的质问,期望听到忏悔?还是假装一切不曾发生?如果他们不觉得悔恨,又该怎么办?无解。我宁愿自己一无所知。我害怕真相。 很悲伤。人是一种一直在寻求意义的生物。纳粹子女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无法认同自己的根。虽说父母怎样无法代表子女也会怎样,但是总是会有些自卑。一个杀人犯的孩子,于一个普通人的孩子,总是要更敏感,更容易胆怯和愤怒。人们的恶意揣测会多于善意推断,犯错之后会被说“就知道你会是这样的,毕竟你有着这样的父母”。前一段看《二十二》,一个人,就是因为自己是日本人留下的孩子,一辈子单身。其实那又如何,他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他就是中国人啊。人们的偏见,比任何物理伤害都更伤人。 一次战争,毁掉的不只是一代人。虽然俗套,还是衷心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