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8册):从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是一本由一米阳光童书馆 编著 / 臾知文化手绘组 绘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8册):从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读后感(一):场景化阅读,让孩子爱上历史
我给孩子买历史类书籍,最担心的就是内容太枯燥,孩子读不下去,最终导致孩子对历史失去兴趣。我认为历史是很实用的学科。比如,在为人处世上,可以借鉴左宗棠说的:“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再比如,历史先贤们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
再接地气一点,读有趣的历史,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大语文环境。
所以,我在选择历史读物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在此,我要强烈推荐《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这套书。
这是一套可以拿来收藏的历史童书,一共8本,分别是先秦时代、秦汉帝国、魏晋风度、隋唐盛世、唐宋变革、草原帝国、大明王朝、清朝兴衰。
为什么推荐呢?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这本书涵盖了从70万年前的背景猿人,到清朝皇帝退位的历史文化,内容够丰富。因为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是能让孩子更好建立知识体系的。
其次,看目录,是这样的。
每个章节都是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会配一个问题,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
然后,每本书都是由13幅画卷+13个相应的文字专题组成。整套书有104个专题以及104幅画卷。每个主题讲的都是中国历史的高光时刻,都是比较有知名度的事件。无论是画卷还是文字专题都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画卷非常精美,全是手绘的,是由国内的顶级手绘工作室臾知文化手绘组做的。
每幅画卷的边角上,都有知识点或者小问题,足以引导或吸引孩子的兴趣。比如有的小问题有点像找一找。还能让孩子更多地去思考,如果孩子还比较小,可以亲子互动。
比如,上图是《杯酒释兵权》(一张图,手机拍不下,分成了两张)里的问题是,让找图里的园林式建筑,找戏台,找轿子。知识点是,宋代的铁甲重量,宋代的酒壶特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以及从宋代起,庙宇戏台成了普通老百姓接受教育和享受娱乐的文化空间。还介绍了宋太祖的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单画卷的文化知识点其实就有很多,比如建筑风格(房子),民俗文化(服饰),时代特色(轿子),民族融合情况等等。
文字专题部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问题是比较能吸引孩子兴趣的,答案也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部分没有那些枯燥的部分,基本都是些历史故事和生活细节,这些是孩子更感兴趣,也更想了解的东西。还会有知识拓展,大多会配图讲解。另外,这里没有杜撰的东西,都是比较准确的历史知识点。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听过的,杨门女将和四郎探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拓展知识会告诉我们,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看法是,杨门女将的故事文学演绎的成分更多。像穆桂英挂帅故事里穆桂英是没有历史记载的,四郎探母里的杨四郎被辽俘虏兵跟辽的公主结婚,但事实上杨业的儿子并没有人被辽俘虏并结婚的。
再有就是文字配图部分,有很多是真实的历史古迹或文物,是比较严谨的。
这套书除了精美,除了像逛博物馆一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传达的精神文化。比如,在《苏东坡治理西湖》这里,会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士大夫精神的才子,他们有主人翁意识和爱国情怀,是大宋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支撑300年不倒,成就一个文化盛世的原因。再比如,《朱熹岳麓会讲》里,传达给我们的是培养“正心诚意”的人才是国运转势和民族振兴的关键。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无论走到哪都会兴办书院,这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我相信孩子看这些故事的时候,心里都会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很好,是正向的,是积极的,这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是很重要的。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里一个大场景配上一个不枯燥的文字说明,是场景化读书,总的来说,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做得很好。
有钱人家的孩子,可能是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眼界和格局都是不凡的。但好在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科技都更发达了,所以我们即使暂时没有条件也让孩子行万里路,但是从万卷书里更真切的体会,至少在历史这条路上是能做到的。
这本书也有缺点,就是有点贵。哈哈,不过非常值得入手。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8册):从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读后感(二):于细微处见宏大丨这套书,我给5星好评
给大家看几个字,这些字你认识吗?
如果你全部认识,那真的太佩服你了。如果不认识也没关系,其中有个字应该比较眼熟,那就是“曌”字,它象征着权威如日月当空,光照万物。其实连同“曌”字,这幅图里的12个字,都是武则天新造的字,并且这个“曌”字用到了自己的名字里。
其实武则天并不是她的本名,这位传奇的女皇究竟叫什么,已经无从考证,她退位后被称为“则天大圣皇帝”,所以才有了武则天这个尊称。后世传播最广的还是“武媚娘”和“武则天”这两个名字。
从造新字这一举动,就可以看出来,武则天勇于开创的政治家性格,这是很多男性皇帝都比不了的。
除了造新字之后,关于她的传奇有很多。有的被改编成影视剧,比如说一系列以狄仁杰为主角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这些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信任,在历史上也的确如此,狄仁杰深得武则天信任,被尊称为“国老”,这是有历史根据的。
武则天在死后,给自己留下一块“无字碑”,为什么要立这块无字碑,多年来有各种说法,但没有最终定论,这也为武则天的传奇色彩,又添上了神秘的一笔。
武则天有几个名字?武则天为什么要造新字?为什么要留下“无字碑”?武则天究竟是不是好皇帝?
这些问题,在《手绘历史大画卷》这套书里都能找到答案。而这些问题,竟然都是孩子们提出来的。
《手绘历史大画卷》的编者们,深入孩子中间,从孩子的视角看历史,得到了这么多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孩子们,大人们也都想知道。
《手绘历史大画卷》一共8册,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先秦时代》《秦汉帝国》《魏晋风度》《隋唐盛世》《唐宋变革》《草原帝国》《大明王朝》《清朝兴衰》。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其实都体现在标题里了,是值得孩子们一读的历史科普好书。
一. 小的切入点,宏大的场景
拿到这套书后,我最期待的就是里面的手绘图画了,这套书选取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场景,然后以手绘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书籍是7.87厘米*11.94厘米的大开本,绘图则占据整整两页。
比如说《世界大都会长安》图
在比如说《玄武门之变》图
选取的小的场景,但画面却让人感到震撼,从画面内容中可以看到隋唐盛世的样子。
其次,在图画中,编者还隐藏了一些巧思,那就是每幅图的旁边都会设置一些小小的任务,比如说在《世界大都会长安》图旁边,就有这样的提问:
① 长安城的热闹繁花名不虚传,街市上竟然能看到骑大象和骆驼的人们,一定是从西域等地远道而来的客商。他们在哪儿呢?
② 长安城的能人真不少,瞧,画面中有几个大力士,他们中有人竟然单手举起一块大石头,真是了不起,你能找到他们吗?
③ 有一个富商的妻子准备回家看望父母,你知道她在哪儿吗?提示:她做的是一顶蓝色的轿子,而且周围有很多随从。
这样不仅有利于读者更加细致的观察图画,深入了解隋唐的风俗习惯等,还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等。
二.精选问题,激发兴趣
其次是问题的设置,在每册书的扉页,都会有一条时间线,挑选每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孩子们很清晰的就能明白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介绍典型的场景时,编者深入到孩子中间,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说在介绍武则天时的一系列的问题。
再比如说介绍玄奘。涉及到的问题有“玄奘和《西游记》中的唐僧有什么关系?”“玄奘为什么被称为三藏法师”?“玄奘什么时候回国的?”“除了玄奘,唐朝还有哪些高僧曾远赴印度学习?”
这些问题既有趣,又能增长读者的知识,更能激发孩子们研究历史的兴趣。
三.塑造历史观,激发爱国情
最后,当我翻阅到世界大都会长安时,我真的被绘图震撼到了,街市上能看到骑大象和骆驼的人们,正如文字上介绍“唐都长安的富庶、文明、开放和包容,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前来求学、游历甚至定居生活,此时的长安嫣然是一个国际化大都会。”
看到这里,心中的自豪感真的油然而生,联系当今,中国的经济正在腾飞,扛过了疫情,中国在世界越来越有话语权。此时的中国,和彼时隋唐盛世,遥相呼应。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骄傲之情,就在阅读历史时,从心中满溢。
所以这套书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能增长知识,培养审美,还能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对文化,对历史的尊重。现在国家对于传承历史文化非常的重视,所以孩子们多读一些历史,不管是对学业,还是对未来的发展,都相当有好处。
相对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大部头,这套书真的非常适合孩子们的历史启蒙。手绘直观写实,中华历史大气磅礴,读完这套书,对中国历史脉络基本上就了解的差不多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再读一些其他的史书,加以研究和补充。
这套书,我给5星好评~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8册):从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读后感(三):寒假时间别浪费,用这套书教你的孩子文史通达
杜甫在《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中称赞李校书“十五富文史”,可见少年人通晓文史,是连大诗人都敬佩的事情。近来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对国学知识的重视,也出现了很多以“文”或者“史”为卖点的课程和书。虽然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但是想给孩子找一本文史通达的读物还是有些难。直到我看到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
书中包括104幅手绘长图历史场景,据说是由团队耗时三年完成,如果说绘制历史书的插图非常不易,那么绘制给孩子的历史插图就更不容易了,画面中的形象,既要符合史实,又要富有表现力,为了达到画面的真实性,增加画面情绪和表现力,绘者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对每个事件的朝代、季节、建筑、服饰、生产生活特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做到充分了解,方才下笔构图、绘画。
扉页目录展示内页展示局部图通读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便可以知道,这套书在“吸引孩子来看”“给孩子看正确的”“让孩子感受到文化和美”三个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画面优美,史料翔实,且趣味性十足,不枉费主创们的一番心血。
虽然这套书把“手绘”写进书名,但是我觉得他的优秀之处还不在于此,而是这套书的完整性。这是一套有着完美内在逻辑的书。他的图文结合、文史结合都达到了非常成功的效果。
我们之前说了,这套书有104幅手绘长图,这104张图描绘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104件大事,可以说,他们是结绳记事上的结,孩子们通过这些“结”可以摸清中国历史的大概脉络。每一幅图片之后,是一张内容页,内容页中,详细介绍历史场景图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比如“大泽乡起义”这一页之后的内容页,介绍了大泽乡的地理位置,起义的历史原因,陈胜吴广其人,起义持续时长和失败原因,陈胜吴广的结局,大泽乡奇异的历史影响。又因为大泽乡起义的代表性,本章还论证了“为什么强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可谓知识量非常的完整丰富。
比如“虎门销烟”部分,图画页是虎门销烟的场景,内容页中包含“为什么选择在虎门销毁鸦片”“鸦片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和现在的跨国公司一样吗”“清政府为什么要禁烟”“林则徐为什么向英国女王发出文书”以及关键性问题“林则徐是如何禁烟的”。这些知识读完,孩子对那一段历史,已经可以有相对完备的了解。
此外,本套书的一个特点,也是《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的一个优点,在每一个内容页上,除了文字讲述和论述,还有很多文物、历史遗址等的照片,这就使得我们这套书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观点,都有史可考有据可查。可以说,全书500多幅高清文物图片和书画正版照片,每一幅都是我把这套书推荐给你的理由,你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唯物史观是什么?但是从小接受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历史知识,是你给你的孩子的历史观打下的坚固的地基。
这套书行文非常的“正经”,配图大气,行文端方,资料丰富翔实,论述严谨,和世面其他“戏说”“歪解”相比,这套书像是把您的孩子领到历史殿堂门口的引路人,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告诉孩子,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诚然,让孩子对历史感兴趣的第一步,是讲故事,但是故事如何讲,可以说,这八卷书做了一次正确的示范。
除了图文结合,这套书文史结合也非常优秀。这是一套把文史不分家梦想照进现实的书,我一直觉得,所谓“大语文”就是历史和典故的碰撞和融合,比如,在一套历史书中,你会读到“四书五经是什么”“边塞诗是什么”“孙悟空原型是谁”“《玉树后庭花》为什么被称为亡国之音”“有才华的李白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等等等等,一套书读下来,孩子既感受到了我们大气磅礴的历史,又被璀璨的文明滋养,这种一举多得的书,真的求出版社多出一些。
我国史书的起点非常高,很多史书都是可以当文集读的,比如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所以给孩子选历史科普书,也不能忽略文学性这一点,我喜欢这套书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字非常“正经”,不戏谑,不调侃,不为了假想中孩子的幼稚而把语言低龄化,但是文字又非常的细致耐心。这套书的编者,在真心的和孩子对话,他把你的孩子,当成一个聪明的孩子对待,这套书文字给我的感觉,像一位严肃而耐心的大儒,他可以蹲下来,慢慢的和你的孩子对话,但是不会去轻忽知识,不会去精简掉一点孩子应当知道的知识。在契合历史主题,兼顾孩子认知这方面,这套书是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总编辑牛瑞华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也是一位女孩的爸爸,这种双重身份,非常有利于他把历史和孩子联结在一起,因为带孩子阅读的一些经验,牛老师深知从何种角度入手,去哪里挖掘孩子的兴趣,主创团队一方面请教历史专家,一方面在小学生之间做了大量调研,结合传播学的“五个W原则”,构建孩子们感兴趣的小故事,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书,每个小知识是一颗颗小珍珠,104幅图和每本书之前的年表时间轴,构成串珍珠的线,形成一套形散而神不散的书籍,闪闪发光的捧给我们的孩子。
主创团队历时三年完成小孩子的专注力时长决定他们很难接受长篇大论的东西,所以碎片化的知识在儿童启蒙时候很受欢迎。但是碎片化的知识有一个弊端,就是因为缺少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记得快,忘得也快。如何破解呢?想来最好是把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如本书一样,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但是又把这些小问题笼在一个单元内,且因为时间轴的存在,这些单元也是井井有序的。就仿佛种植一棵树,孩子尽管去观察每一片叶子,等叶子看熟了,注意到枝条,注意到树干,便是他们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
在引起孩子兴趣方面,我总是喜欢给孩子选开本比较大的书,因为足够大足够清晰的画面,会很快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便是如此,他的图画页大,并且大气。这本身已经可以吸引小朋友的目光了。不仅如此,每幅手绘场景图的 周围,还有六个小问题,关于场景图的细节提问,诸如“雪天的山路太滑了!就连经验丰富的匈奴骑兵都摔倒了,你能找到这个摔下马背的骑兵吗”,这样的问题,配上一小片局部画面,引导孩子重新细致的去观察画面,获取信息。有趣又有效。
比如这种:
秦淮河畔京都长安赤壁之战以上便是我力荐这套书给您的原因,可以说,学习文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这套书,是您的不二之选。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8册):从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读后感(四):编辑手记:如何给新世代的孩子播下一颗历史的种子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编辑手记
文/ 牛瑞华
1
对于打开这套书或者看到这篇序言的朋友来说,相信已经不需要再强调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了。随着大语文改革的逐渐落地,古诗词和古文在语文考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的作文题目,直接涉及历史主题(管鲍之交),更让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深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2020全国高考一卷作文题材--管鲍之交大家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那如何让新世代的孩子自发地爱上历史和传统文化,而不仅仅看作是一门必须通过的考试呢?
作为一个历史专业出身,又从事了多年出版工作的家长,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家孩子肯定特别喜欢历史吧?”“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经常会尴尬一笑。
我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历史教育专业,还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参与过几本历史类图书的翻译和编写工作,毕业后一直也很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可是面对越来越有自己爱好和主见的女儿,引导她去读一本我自己认为“有用”的书,越来越不容易,相信很多家长也会有类似的体会。
而且,面对孩子一些发自童心的本质性提问,我们做家长的回答往往显得苍白而空洞。比如,我家女儿二年级的时候曾问过一个问题:“爸爸,为什么有钱这个东西?”我按照政治经济学交换理论巴拉巴拉讲了半天,得到的反馈事是“干巴巴的,没意思”。后来,我在一本科普书中看到一个另辟蹊径的解答,从引导孩子思考“如果没有了钱这个东西,你又想吃披萨饼,那怎么办呢?……”,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女儿之后,她津津有味地读完了。
这个经历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做家长的往往是在向孩子灌输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却很少真正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就拿市面上的传统文化和和历史读物来说,充满了太多形而上的概念、意义和价值,却少有鲜活的生活情境和发自心灵的思考提问,从而忘记了历史本质就是过去的生活,传统文化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思考。
正式出于这样一种初心,我们有了想策划一套充满生活场景和灵魂思考的历史图书的想法,这就是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八卷本的《手绘中国历史长卷--陪孩子发现中国历史》。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全8册)02
先介绍下插画的故事。
为了实现历史事件的场景化和故事化,我们找到了一个从事了多年纪录片工作的插画团队(臾知文化手绘组 ),因为相对于传统的绘本,纪录片更善于掌控大的画面与场景。
创作团队经过多次沟通和尝试,我们之间逐渐找到了一种模式——选择历史大事件中的一景,将之场景化、故事化、趣味化,就拿开篇第一幅图——北京猿人来说,大家都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概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其间有一段属于气候上的大暖期,当时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带遍布丛林,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热带雨林,所以尽管当时的远古人类只会使用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但依然可以通过采集和狩猎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这样的场景特别像孩子们熟悉的伊甸园。所以,我们采用了伊甸园的意象,将一些知识点和趣味点融合画面,比如——
(1)山洞,尽管采集时代的远古人类四处流浪,还没有开始定居,但他们夜间会聚在在附近的山洞或者树屋休息,所以山洞可以算是人类最早的“房子”。
(2)火,北京猿人是东亚地区最早使用火的远古人类,虽然是采集的天然火,但火的使用大大提升了人类在丛林生活中的存活率,而且熟食也解放了人类的肠道系统,从而促进了大脑容量和智力的不断提升,让人类逐渐走向今天的文明社会。
(3)抚养子女,虽然北京猿人还属于文明之前的“蛮荒时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孩子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有证据证明这一时期已经有相对稳定的伴侣关系,男性会帮助怀孕和哺乳期的女性照顾孩子,这种联系大大提升了人类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北京猿人-山洞、天然火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下,我们从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选择了104个历史专题。我们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是场景感和故事感,比如大禹治水、都江堰、秦长城、京杭大运河、清明上河图、康熙下江南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大场面;
对于一些绕不开、又比较抽象的题材,我们尽量选择其中的故事性场景,比如商鞅变法选择了南门立木,文景之治选择了西汉农耕,丝绸之路选择了驿站悬泉置,魏晋风度选择了(嵇康)刑场琴声,贞观之治选择了魏徵进谏,清帝退位选择了天桥一角的市民生活(阅读退位诏书);
对于古诗的历史题材和人物,我们尽量选择相对新鲜的视角,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大家王羲之选择了曲水流觞兰亭集会,唐诗甲天下的李白选择了赋诗华清池,千古第一文人苏轼选择了治理西湖,理学大家朱熹则选择了岳麓书院会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则选择了他与丘处机的雪山论道,末代状元张謇则选择了南通办厂的场景,等等。
曲水流觞-兰亭集序唐都长安03
再交代下知识问答部分的渊源。
插画小样出来之后,我们咨询了一些专家学者、家长、阅读推广人的意见,得到了一些正向反馈,有的家长向我们提出,这个题材对陪伴阅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往往无从回答,或者担心回答得不都专业,也不够有趣。
这些家长的建议促生了这套书知识问答的部分,而且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套书总共104个专题,每个专题8个左右的小问答,接近1000个小专题,总字数接近30万字。
问题的设置和知识问题大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既切合历史专题,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
一个好的问题,有时候比答案更重要,所以设置问题的时候,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并在委托了北京、成都、太原几个城市的几位老师,针对1-3年级的学生做了1000多份的调查问卷,尽可能了解当下的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点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传播学中的“5个W原则”是非常适用的,孩子们不太关心概念、意义等宏大话题,更感兴趣的是具体的历史故事和生活细节。
举一个例子,第四册的“玄奘西行”,孩子们更感兴趣的是与《西游记》对比:玄奘真的是唐僧吗?猪八戒和孙悟空有历史上的影子吗?玄奘为什么要西行?人们为什么称玄奘为“三藏大师”?
所以,在写作这个专题的时候,除了交代清楚历史上玄奘西行的基本脉络外,我们也沿着孩子的兴趣点进行梳理和探索,比如猪八戒和孙悟空还是有一些影子的,只不过不是玄奘的徒弟,而是另外一些西行求法的人;再如,唐太宗并没有与玄奘结为兄弟,玄奘西行甚至是“偷渡”出去的,他在途中得到了崇信佛教的高昌国国王的资助,还给了通关的文书,玄奘才能一路顺利地达到天竺,所以《西游记》里边与唐僧结为兄弟的更有可能是高昌国国王。
玄奘西行(2)讲究故事性的同时,遵循严格的专业规范。
作为一套写给孩子的通俗历史读物,故事性和兴趣点固然重要,但我们排除了戏说路线,遵循相应的专业规范,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历史知识。
在组织写作团队之前,我们几个核心的策划人员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作品,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先生主持的中国通史、社科院卜宪群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另外还同名纪录片)版本、厦门大学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系列,还参阅了《哈佛中国史》《讲谈社中国史》等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另外也参考了大量的专题史,比如为了校正云冈石窟专题的一些疑点,我们查阅了梁思成先生的《佛像的历史》、宿白先生的《中国佛教石窟遗迹》。
我们邀请的写作团队也都是专业出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而且成稿之后,我们也邀请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社科院、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进行内容的把关和审校。
(3)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引导孩子的内在价值观
在策划和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有一个警醒,就是不要走入碎片化的陷阱,全书104个主题场景,接近1000个知识问答,涉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形散而神不散,都是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以管窥过去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让孩子们发现,原来历史并非远远的过去,而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
就拿这套书中的思想文化专题来说,从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到孔子的杏坛讲学,从朱熹的岳麓会讲到王阳明龙场悟道,从明朝士大夫徐光启和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到戊戌变法梁启超提议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人在精神文化方面一以贯之的追求。
利玛窦、徐光启、李之藻虽然我们一再避免形而上的概念,尽量切合孩子们的认知世界,但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些微努力,为孩子们传达一些历史先贤们的价值观。
无论是稷下学宫“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式的自由,还是孔子“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上进;无论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式的担当,还是王阳明知行合一“仰望晴空、脚踏实地”;无论是徐光启对现代科学的精神向往,还是京师大学堂中西兼蓄的开放胸怀;这些中华先贤们几千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必然会在孩子们的内心播下一颗种子,然后生根发芽,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04
经过几年的准备,我们这套献给孩子的手绘中国历史终于要与读者面世了,欣喜之余,又难免有些忐忑。尽管策划和创作团队已倾尽全力,但差错和疏漏也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感谢我们兢兢业业的插画师团队,感谢专业又高效的写作团队,更感谢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给我们建议和意见的学者、家长和阅读推广人们。
手绘中国历史丛书编委会 牛瑞华
牛瑞华,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史学月刊》《历史教学》上发表过专业论文两篇,翻译出版的作品有《火之简史》(三联生活书店)《埃及古王国》(中国电力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十余年,《手绘中国历史长卷-陪孩子发现中国历史》策划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