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间滋味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6 01:4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间滋味读后感锦集

  《人间滋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滋味》读后感(一):晚上不宜读此书

  食物烹调 如今搜个视频就知道做法订个外卖就送到嘴边 简单方便 就是没啥意思。感叹那个年代 他竟走过那么多地方。全世界是不是凉的 还不知晓 但在他这 的确是暖。汪曾祺 蔡澜 陈晓卿 这帮老头真的是去过太多地方吃过太多美食 而且还特别会写 一边看书一边下单。如果买回来不好吃还得自省 是否不够豁达。

  《人间滋味》读后感(二):最好的人间滋味

  以前听说过汪曾祺先生写饮食写得极好,在读完他的《人间滋味》这本书后,才发现他写的是真好。

  《人间滋味》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本精选集,里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辑《四方食事》选了24篇关于饮食的随笔文字,第二辑《草木春秋》则选了20篇关于花草、关于人生的随笔文字。

  无论写美食,还是写人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都是铅华褪尽后的洗练。他不像很多美食文学一样用很多形容词或意象的描写去堆叠,用重口味的方式来挑逗读者脑海中的味蕾,相反,他的文字简简单单,就像一个身边吃遍了天南地北美食的老饕,而非是故弄玄虚的美食家。他用质朴的文字告诉你,什么是好吃的,为什么好吃,这吃背后有什么好玩有趣之事,比如他在《食道旧寻》一篇中,就曾讲过一则米线店老板因为尊重吴雨僧先生,涨价前都要咨询他的趣味。

  汪曾祺先生的博闻广记,加上他自己不断的尝试,以及他那与“吃”密不可分的人生,让你会不由自主地去相信他笔下的美食,是值得信赖的。当然,我相信这与他的胸怀是连在一起的。在开篇《四方食事》中,汪老说了这样一段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这样。”这大概就是为何他笔下的文字这样的豁达和宽广的原因吧!

  《人间滋味》读后感(三):食百味,观百态

  说到吃,中国人的用心程度如果说排第二,那估计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敢认领第一,暂不说宫廷盛宴满汉全席,就是寻常百姓家的四菜一汤,那也是十分费时耗力的,若是要再做个荤菜慰劳下不鄙的食肉者,那没个个把小时也是不出味道的。

  在英国读书期间,看到英国人吃饭,那更是巨大对比,生冷的三明治,蔬菜沙拉,比较好也就是煎个牛排,煮个土豆,时间是节省了,至于口味吗,那是真真的一般。“黑暗料理”之国的称号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西方人对于自己饮食的简单也是有解释的,对于他们,做一顿饭花上几小时的时间是非常之浪费生命的,他们情愿在Gym里挥汗如雨,或者是小pub里天马行空,还有一些workaholic宁愿在职场里杀伐决断,至于吃,fish&chips也是世界闻名的英国美食嘛。不过他们倒也并非不爱好美食,对美食的品鉴能力也没有偏差,曾经我在英国就用一顿手工饺子征服了两个英国朋友,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骄傲脸),新闻里也不鲜见XX国人在火锅店吃嗨、XX国人吃小笼包好吃到哭等等。到底是为什么英国实物就这么难吃,待科学家研究去吧。

  一度,我也被英国人的“节省时间说”洗了脑,对于做饭俩小时,吃饭五分钟这件事情不屑一顾。而《人间滋味》这本吃食里蕴含大哲理的书无疑让爱吃爱做的我又找到了坚实的根基。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食欲都不旺盛,看见美食不为所动,那又如何要求他对文化包容,对人有兴趣和爱呢?人的时间如此有限,分一部分在美食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温暖的方式。无论做饭,还是品尝地方美食,“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仿佛是大马路上的美女,环肥燕瘦,各有各的美。不同的是,美女你不能每个类型的来一个,可美食你可以每个地方都品尝一下。

  《人间滋味》有情趣又富含哲理,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中国人的吃上看遍人间百态,观遍各地风土人情,岂不妙哉,妙哉。

  《人间滋味》读后感(四):食百味,观百态

  说到吃,中国人的用心程度如果说排第二,那估计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敢认领第一,暂不说宫廷盛宴满汉全席,就是寻常百姓家的四菜一汤,那也是十分费时耗力的,若是要再做个荤菜慰劳下不鄙的食肉者,那没个个把小时也是不出味道的。

  在英国读书期间,看到英国人吃饭,那更是巨大对比,生冷的三明治,蔬菜沙拉,比较好也就是煎个牛排,煮个土豆,时间是节省了,至于口味吗,那是真真的一般。“黑暗料理”之国的称号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西方人对于自己饮食的简单也是有解释的,对于他们,做一顿饭花上几小时的时间是非常之浪费生命的,他们情愿在Gym里挥汗如雨,或者是小pub里天马行空,还有一些workaholic宁愿在职场里杀伐决断,至于吃,fish&chips也是世界闻名的英国美食嘛。不过他们倒也并非不爱好美食,对美食的品鉴能力也没有偏差,曾经我在英国就用一顿手工饺子征服了两个英国朋友,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骄傲脸),新闻里也不鲜见XX国人在火锅店吃嗨、XX国人吃小笼包好吃到哭等等。到底是为什么英国实物就这么难吃,待科学家研究去吧。

  一度,我也被英国人的“节省时间说”洗了脑,对于做饭俩小时,吃饭五分钟这件事情不屑一顾。而《人间滋味》这本吃食里蕴含大哲理的书无疑让爱吃爱做的我又找到了坚实的根基。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食欲都不旺盛,看见美食不为所动,那又如何要求他对文化包容,对人有兴趣和爱呢?人的时间如此有限,分一部分在美食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温暖的方式。无论做饭,还是品尝地方美食,“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仿佛是大马路上的美女,环肥燕瘦,各有各的美。不同的是,美女你不能每个类型的来一个,可美食你可以每个地方都品尝一下。

  《人间滋味》有情趣又富含哲理,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中国人的吃上看遍人间百态,观遍各地风土人情,岂不妙哉,妙哉。

  《人间滋味》读后感(五):食百味,观百态

  说到吃,中国人的用心程度如果说排第二,那估计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敢认领第一,暂不说宫廷盛宴满汉全席,就是寻常百姓家的四菜一汤,那也是十分费时耗力的,若是要再做个荤菜慰劳下不鄙的食肉者,那没个个把小时也是不出味道的。

  在英国读书期间,看到英国人吃饭,那更是巨大对比,生冷的三明治,蔬菜沙拉,比较好也就是煎个牛排,煮个土豆,时间是节省了,至于口味吗,那是真真的一般。“黑暗料理”之国的称号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西方人对于自己饮食的简单也是有解释的,对于他们,做一顿饭花上几小时的时间是非常之浪费生命的,他们情愿在Gym里挥汗如雨,或者是小pub里天马行空,还有一些workaholic宁愿在职场里杀伐决断,至于吃,fish&chips也是世界闻名的英国美食嘛。不过他们倒也并非不爱好美食,对美食的品鉴能力也没有偏差,曾经我在英国就用一顿手工饺子征服了两个英国朋友,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骄傲脸),新闻里也不鲜见XX国人在火锅店吃嗨、XX国人吃小笼包好吃到哭等等。到底是为什么英国实物就这么难吃,待科学家研究去吧。

  一度,我也被英国人的“节省时间说”洗了脑,对于做饭俩小时,吃饭五分钟这件事情不屑一顾。而《人间滋味》这本吃食里蕴含大哲理的书无疑让爱吃爱做的我又找到了坚实的根基。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食欲都不旺盛,看见美食不为所动,那又如何要求他对文化包容,对人有兴趣和爱呢?人的时间如此有限,分一部分在美食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温暖的方式。无论做饭,还是品尝地方美食,“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仿佛是大马路上的美女,环肥燕瘦,各有各的美。不同的是,美女你不能每个类型的来一个,可美食你可以每个地方都品尝一下。

  《人间滋味》有情趣又富含哲理,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中国人的吃上看遍人间百态,观遍各地风土人情,岂不妙哉,妙哉。

  《人间滋味》读后感(六):食百味,观百态

  说到吃,中国人的用心程度如果说排第二,那估计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敢认领第一,暂不说宫廷盛宴满汉全席,就是寻常百姓家的四菜一汤,那也是十分费时耗力的,若是要再做个荤菜慰劳下不鄙的食肉者,那没个个把小时也是不出味道的。

  在英国读书期间,看到英国人吃饭,那更是巨大对比,生冷的三明治,蔬菜沙拉,比较好也就是煎个牛排,煮个土豆,时间是节省了,至于口味吗,那是真真的一般。“黑暗料理”之国的称号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西方人对于自己饮食的简单也是有解释的,对于他们,做一顿饭花上几小时的时间是非常之浪费生命的,他们情愿在Gym里挥汗如雨,或者是小pub里天马行空,还有一些workaholic宁愿在职场里杀伐决断,至于吃,fish&chips也是世界闻名的英国美食嘛。不过他们倒也并非不爱好美食,对美食的品鉴能力也没有偏差,曾经我在英国就用一顿手工饺子征服了两个英国朋友,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骄傲脸),新闻里也不鲜见XX国人在火锅店吃嗨、XX国人吃小笼包好吃到哭等等。到底是为什么英国实物就这么难吃,待科学家研究去吧。

  一度,我也被英国人的“节省时间说”洗了脑,对于做饭俩小时,吃饭五分钟这件事情不屑一顾。而《人间滋味》这本吃食里蕴含大哲理的书无疑让爱吃爱做的我又找到了坚实的根基。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食欲都不旺盛,看见美食不为所动,那又如何要求他对文化包容,对人有兴趣和爱呢?人的时间如此有限,分一部分在美食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温暖的方式。无论做饭,还是品尝地方美食,“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仿佛是大马路上的美女,环肥燕瘦,各有各的美。不同的是,美女你不能每个类型的来一个,可美食你可以每个地方都品尝一下。

  《人间滋味》有情趣又富含哲理,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中国人的吃上看遍人间百态,观遍各地风土人情,岂不妙哉,妙哉。

  《人间滋味》读后感(七):读《人间滋味》

  买书之前对它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作者是汪曾祺,而对于汪曾祺则是一无所知了。

  《人间滋味》是本散文集,分为四方食事和草木春秋两辑,上辑写各地吃食,下辑写植物和游记。

  语言朴实又极富趣味,读来平淡,细想却又是能经得起推敲值得琢磨的。说“学人爱谈吃,但是不大吃得起”,说“教授肚子里有学问,却少油水”,说手把肉“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其语言之风趣可见一斑。

  所述虽是平常物事,但见解独到又旁征博引。写的吃食几乎都是极寻常食物,如野菜、豆腐、土豆,写花也是常见花卉,少有奇珍异种,可天南地北、上下五千年尽在囊中了。在咸菜一节,写到各地的咸菜,有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还有苏州的上海的贵州的四川的福建的朝鲜的,写到咸菜起源,又从《说文解字》说到《周礼》到《论衡》到《齐民要术》了,可真是“骇人听闻”。

  《人间滋味》这个名字起得恰到好处,看似在写各地食物、花草和风物,可又是在写人间滋味,全书虽无一字谈人生,可是又无一字不是在写人生。

  荒年度饥的野菜,三年自然灾害时在张家河吃的马齿苋,战乱时期开水一泡就可以吃的炒米和焦屑,穷学生吃的胡萝卜和地瓜,字字句句虽是在写食物,可人生之苦已在其中,可是虽写人生之苦,却绝不多着一字,它只是淡淡道来,闲中着色,因为它绝不要人为之哭嚎悲泣。

  相反,对于人生之乐他不吝笔墨,他是想使人觉得活着是很好的。虽然看似平常,可这是一个老人历经战乱、死亡、贫穷和苦难后仍想对我们说的!他是历经苦难的,少年时便家国战乱亲人离散,求学时生活清苦一贫如洗,没有床,只能睡在一尺多宽的高条几上,又没钱吃饭,只能卧着不起,好容易战争平息生活稳定下来,却又被打为“右派”,后在文革中被关进牛棚。在他写下这些文章时,同在文联工作过的老舍先生,每次聚餐点菜的“主点”老舍先生,好请客赏菊吃酒的老舍先生已经是未名湖的亡魂了......

  这是对人间滋味的述说,也是一个老人人生态度的映射:历经苦难,却还能常保童心,享受人生。

  《人间滋味》读后感(八):家常味,平常心

  民以食为天,在写吃这件事上,向来不缺人才,古有苏轼大吃货,犹记得他写“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近来看汪先生的《人间滋味》,才渐渐明白吃货的背后都藏有热爱生活、眷恋生活的真性情!

  汪先生对食物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概括,我虽是北方人,因工作去了南方一段时日,近年来也慢慢由咸转为辣的癖好,可谓是无辣不欢,水煮鱼、辣子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等每次休息日总是要比着菜谱做上一两个助助兴,边吃着边想起在南方的快乐时光。看书中汪先生对过去那些萝卜、豆腐、栗子,韭菜花、手把肉、元宵的描述,大抵也是带着些怀旧的眷恋吧!

  我对美食是没有抵抗力的,尤其是拌黄瓜那一段“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剩下带籽的瓜心不用,酱油、糖、花椒、大料……调匀。将瓜皮投入料汁,……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看到此处早已垂涎欲滴,想起了学生时代每月回家一次,母亲必会准备一罐我爱吃的腌黄瓜,用罐头瓶子装上,瓶口用塑料膜封的整整齐齐,每次返校都会起个大早,一一替我装好,还不忘叮嘱:和同学们分着吃!可惜,我早己离家多年,很难再吃到母亲亲自做的腌黄瓜!

  许是时代不同,汪先生描述的很多吃食我大多没有吃过,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野菜、咸菜也许是一家人充饥的主要来源,很多人靠咸菜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蔬菜的冬天,“野菜多半带有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最重要的是吃个新鲜”,先生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这家常菜的平平淡淡、从容淡泊。

  汪先生在最后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尝,希望年轻人多长见识,积累经验。现代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必操心每日的吃穿,亦不会为了饱腹挖野菜、腌咸菜,喝难以下咽的“咸菜茨菇汤”,吃食仅仅是吃食,是美食,带来的只是味觉上的快乐,很难体会吃食背后的文化。

  愿我们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也不枉来这世界走一遭!!!

  《人间滋味》读后感(九):用心品生活

  给我勇气,初次品尝豆汁儿的,正是汪老写的“豆汁儿”。虽然滋味描写不如老舍那般细腻形象,却道出豆汁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所以,喝过豆汁儿的我,总算到过了北京。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才晓得中国吃货何其多,而汪老更是其中佼佼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会吃,更爱琢磨,深厚的国学造诣让这些点评贯通古今,通过历史文献发现某种食物的更多吃法,兴趣盎然的下厨体验,不由想起一鸡汤:岁月不曾辜负你的努力。

  作为新版精装书,除了富有弹性的书脊,浅黄的书页外,排版也简单干净。更容易投入汪老的文字魅力,略显不足的是,部分文章提及文献摘录时,会有个别生字需要查字典。

  同印象中不同,本书不仅提及吃过的美食,还对不同地域的风景习俗,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琢磨。正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辽阔的地界总能诞生奇妙的美食,而汪老总是用包容猎奇的心态来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这份酷爱美食的老饕之心是伪装不来的。

  人们的生活质量,往往很收入挂钩。经历过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动荡的汪老,收入水平实在算不上稳定。抗战时期,他见到了蒋介石,并分到2块面包,1块牛肉,1块榨菜。对此,他回忆“很好吃”。被打成右派时,装卸出口国外的山东大葱,也一度对此垂涎欲滴。所以说,即使已经出名,但汪老始终持有一颗吃货心。

  人是群居动物,生活本身就是同其他人一起打交道。身为文人的汪老,则通过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名人日常口味与习性。沈从文,黄永玉,老舍,闻一多,虽然关乎他们的记忆多与吃喝有关,却也变相让我们了解了特殊时期名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份真实,可不是参观纪念馆能收获的。

  汪老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也见识了许多。他喜欢食物,也喜欢与食物相伴的人。虽然地区不同,口味各异,但食物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书中收录了汪老在不同时期的点评,书推,都很有特色。

  作为吃货,汪老对食物的态度是认真执着的。不分贵贱,每样食物都有其独特意义。这种态度也贯彻全书,能从中发现汪老的认真天性以及对食物由衷的热爱。推荐大伙儿阅读

  《人间滋味》读后感(十):吃美食,看美景,品人生

  人的一生有各种各样的滋味,酸甜苦辣咸是其中最常见的五味,也是生活中少不了了的调味品。人活一世,冷暖自知,你觉得你的人生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只不过有些人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的人呢却在世间苦苦挣扎,如同一潭死水般不会流动,也没什么看头。明明人生是一样的开始,最后却有了不同的结果,又能怪不得谁?只能恨你自己不懂得生活之美,不懂得享受造物主赋予你的一切权利罢了。

  在我的认知里,美食、美景和温暖人心的爱绝对是不可以辜负的。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自然是头等大事,若是不填饱肚子,又有什么力气去谈其他事情呢?这点我相信汪曾祺老先生若是听见了,也绝对会点头表示同意的。作为一代大家,汪曾祺却与其他作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秉性,他喜欢写字、画画、做饭,对美食很有研究,把日子过得充满情趣。因此,才有了《人间滋味》这本足以打动读者味蕾和心灵的文学典籍。

  汪曾祺说:“味道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有时候不在于菜式的本身,而在于那时节、那人和那情感。”有时候,我们会很想吃某一种食物,可是当再次品尝过后,会发现味道变了,尽管是一样的食物,却失去了当初的那份的那份味道。所以说当我们怀念一种美食的时候,怀念的不只是那令人着迷的味道,更是那时的自己以及那时陪在你身边的人,转眼间物是人非,味道自然也就变了许多。

  生活总在忙碌,而在忙碌中我们会错失很多美好。在本书中,共有两大部分:一部分写的是四方食事,一部分是草木春秋。前者介绍的内容是关于“吃”的,其中各种各样的不同地域不同时节所特有的美食轮番出现,还有具体的吃法、讲究、习俗等内容的介绍。后者则描绘了神奇的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奇妙景观,比如竞相绽放的的百花,硕果累累的果园,昆明的雨,登泰山才有的“一览众山小”,独特的胡同文化等等。这些美食美景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富有人文气息的世界,最难得可贵的是汪曾祺老先生发现了它们的美,并把这些看似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写了下来。

  阅读《人间滋味》,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随处可见的美好,等待着我们去享受、去品尝、去驻足一看,也将明白为人处世需要的那种从容淡然的姿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间滋味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