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文明的侵蚀》是一本由[美]戴维·R. 蒙哥马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泥土:文明的侵蚀》精选点评:
●农耕角度的世界文明史~覆辙不断被重蹈,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可惜人类就是这么短视= =+ 翻译的也很好~
●比预期差,传统农业过于依赖土地,本身就极不稳定。机械,化肥的过度使用确实不可持续。 乐观看,将来的植物工厂规划,有可能摆脱传统农业的土地限制,乃至环境限制,挣脱束缚才是关键。
●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通过对大量历史事件和研究的对比分析,介绍了纵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农耕演进,并且对当前的农业现状和前景发出了警示,值得一读。
●非常不错的作品,翻译的也还可以。没有说教式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段土壤侵蚀下文明兴废的故事,从古罗马、古希腊到古代中国,从上世纪美国、苏联的“黑风暴”到复活节岛、冰岛的秘密,从美国现代的“绿色革命”到西藏东部的传统施肥方式……精彩的叙述加上学术的细致分析,好书,宜藏宜读。
●值得一读
●阐明基本逻辑之后,是详细却略微重复的史实罗列。于是后半本都是匆忙翻过去,不太适合我。唤起读者对土地根本性的重要性的直观感受,并且把保护土地的急迫性表现出来的一本书。值得一读,但还是不适合我。
●捉鸡的知识深度和机械化的文风让买这本书的行为无异于花50块去看百度百科。把100个发现过土地侵蚀现象的人的经历和观点毫无意义地堆砌起来就成了这本书,比安定还能催眠。
●尽管有着深切对大自然的关怀,对地球表层土壤流失和污染的忧虑,但是堆砌的资料,没有能够整合成一个更有深度的,更具有忧患意识的文本,导致可读性大大减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耿苏志(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1614576/ 作者认为:地球的皮肤比人类的皮肤更薄,也更脆弱。地球表面覆盖的土壤和植被,也就像是巨石表面覆盖着的一层薄薄苔藓。
《泥土:文明的侵蚀》读后感(一):最不学术的一句最管用:尊重土地
一本让我想起星际穿越开头的书:人类面临绝境,土地已经没有办法生长出作物,连玉米和秋葵都长出来了。
美国人对于土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值得世界人民学习。
90%以上的土地达不到10英尺以上,绝大多数土地只有45英尺的厚度,他们所能提供的养分根本不足以维持50年。
所以急的罗斯福当年说,破坏自己土地的国家就是自取灭亡。
作者从地质史,新时期的历史,一直讲到文艺复兴和现在。但主要还是美国,主要也是在罗斯福时期出现了因为土地贫瘠的大饥荒,这也一直影响到现在,包括通俗电影当中。
我认为书中最不学术的一句话却最能解决问题:尊重土地!
《泥土:文明的侵蚀》读后感(二):听书精华笔记
这本书为我们梳理了一段容易被人忽略的历史——自从有了农业生产以来,人类是如何对待土壤的,反过来土壤又如何影响了人类文明。
在农业时代,地球上有很多文明,都由于土壤的退化和流失而逐渐走向毁灭。从复活节岛的小型社会,到美洲大陆盛极一时的玛雅文明,再到横跨了三个大洲的罗马帝国,土壤问题都是它们灭亡的重要原因。
进入工业时代,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农业生产对土壤状况的破坏更加严重。这在西方国家发展殖民地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北美和危地马拉的土壤都由于种植单一经济作物而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很多国家进行的机械化开荒,同样带来了大面积的土壤问题。
这些破坏让土壤危机成为全球化问题。要想人类文明长盛不衰,我们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的方式。这本书认为,推广免耕法和有机农场,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土壤资源,避免人类文明走向毁灭。(每年会有1%的流失,改进能少90%)
谈一点感想。假设有朝一日,土壤危机真的导致人类文明走到了穷途末路,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如果你难以想象的话,不妨看看《星际穿越》那部电影,你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电影的描述中,地球上的土壤环境、气候环境变得极其恶劣。众多的农作物品种全都灭绝了,只有生命力顽强的玉米还可以种植。人类大量死亡,活下来的人都不再正常工作,唯有通过种植玉米来苟延残喘。哪怕是孩子们玩一场棒球的功夫,都有可怕的沙尘暴来袭击。几乎所有的科技都停滞了,如果主人公的星际穿越不能成功,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看不到未来。所以,土壤问题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或许你身在城市,干的工作也和农业生产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白,土壤也需要关怀,值得人类尊重和善待。
《泥土:文明的侵蚀》读后感(三):一场早就扎根的罪孽
文图 / 左叔
我们的文化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在现如今我们走出传统农耕社会,急行在城镇化道路上的时候。土地在我们的观念之中,既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扎根在土地之上的房产,似乎人人都在关心自己脚下的立锥之地;同时又是十分不重要的,至于这片土地是出产五谷还是盖建工厂一般平头百姓既觉得关心不上又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而与土地农耕相关的四时节气等文化传统也渐渐地远离了它们原先的价值和意义。
现如今,泥土变成了“讲古”故事当中的某个抽象的象征物,而不再是沾在裤脚管上的泥点子、踩在脚底板的“泥窝塘子”。那些“讲古”故事中的一些细节,放在现如今科技文明的视角下来解读,其实还是看到人类认知当中某些有“先见之明”的影子。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都有泥土的影子。盘古劈开天地尔后逝去,化身为山川河流;女娲用泥土捏出了人类的祖先,尔后又觉得“生产进度”过慢,索性用草泥沾了泥浆甩出了大量人类的先祖们。如果依着故事先后的顺序和逻辑推断,我们在“物质成份”的衍进上,其实都是“脱胎”于盘古。故事终究是故事,但里面的朴素的认知和道理其实我们都明白。我们与泥土的关系,是“物我两忘”的关系,我们不仅仅依赖泥土,泥土本身也塑造了人类或者人类社会。
这个观点其实与《泥土:文明的侵蚀》这本书当中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这本书当中有很多人类文明兴衰的典型案例,在探讨人类文明兴衰的规律时,作者戴维•R•蒙哥马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一问题的视角。一个文明的兴衰与脚下的土壤之间存在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人类人文明以农耕为基础的初期,当土壤的利用价值被耗尽,人口爆炸性的增长已经超越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不可能逆地造成土地肥力下降或者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一个文明就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
我觉得这本书当中给予我触动比较大的文明兴衰的案例是南太平洋岛屿封闭社会的案例,比如复活节岛及其周边的类似的岛屿,文明兴盛时留下的巨石阵留给后世未解的谜团,如果将人类过度开发与水土流失的因素放在一处作参考,其实是解释这些谜团的关键。再以这样的观点,解释西方世界的殖民史,解释美国本土日渐西进的发展史,慢慢就发现人类与土地的依存关系超越了我们一般的,对于其重要性的认知。
当然这本书当中描述的最最悲哀的事情不是土地流失的不可逆转,不是人类终将走向覆灭,因为这样的结在某个意义是“必然”的结果,而是在现如今科技能力水平之下,很多人还没有看到土地资源是可以被消耗殆尽的。过往的文明当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来拯救当下文明所不能负载的关于土地资源的需求,而在未来我们可能需要通过星际旅行来实现这一点。将整个星球的人都移民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必将面对的现实就是,我们后代子孙当中一定会有人在这个已经荒芜掉的星球上等待救赎。
其实,这场罪孽早在人类文明之初,便已经扎下了根。土地孕育了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然而无度或者失衡的发展,必然导致覆灭。
左叔,写作者、阅读推广人、演讲朗诵爱好者、新浪读书签约书评人、豆瓣专栏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作品《一生中还有多少个你》等文集,另有微电影、小品、戏剧等作品散见于当地媒体及舞台。个人网站:leftfm.com;新浪微博:DJ左叔;微信公众号:频聚;豆瓣专栏:左叔。书评约稿请豆邮《泥土:文明的侵蚀》读后感(四):《泥土:文明的侵蚀》:珍惜宝贵的泥土资源
上周末,我在家河边的沙县小吃店吃了一顿很难吃的午餐,当时吃的过程中是毫无对食物的无论是色香味都是不会多留一份心一份的眼色的,当时的我就只图个填饱肚子而想快快溜之大吉。但又碍于当时的汤是滚烫滚烫的,我便不由得一边被迫耐心地吃,一边三心二意地往窗外看河的一边,河的对岸是村委拉一条鲜红而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是的,就广州实行了河长制后,对各街道个村的河流河涌的污染治理是有所改善了,起码让我在河边吃时,不会闻到从河内飘来那些额外给我加餐的怪味儿。
以上说的是想说明,一个好的城市,理应将城市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关系处理的非常好的。广州的城市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关系说不上荣登全国前几甲前列的师范市,但这座城市的环保意识一直在,也一直走在城市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路上。这是这里的居民值得欣慰的地方。
而就城市与生态文明发展的话题,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城市与生态文明系列丛书”一直是我最近喜欢看的一类型丛书。最近,有幸读到《泥土:文明的侵蚀》,让我作为一个市民,也作为是村民,更加认识到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泥土资源是多么的重要的。
该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地质教授戴维·R. 蒙哥马利。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上,他是主要研究地形演化,以及地貌过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泥土:文明的侵蚀》这本书就是他这一块领域的得意之作。此书一出,不仅获得了业内《新科学家》《生物科学》媒体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而在中国而言,经过译林出版社出色的翻译的辛勤劳动之下,使得中文版的《泥土:文明的侵蚀》荣获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度好书之一的殊荣。可见这书的价值之高和影响之大。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度好书之一的《泥土:文明的侵蚀》,是一本很不错的呼吁人类保护土地资源的一份研究报告及人文地理书籍。
该书确实是戴维·R. 蒙哥马利教授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查发现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首先,此书作为作者厚重的土壤侵蚀退化研究报告,研究对象是以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为主要主题,而作者感兴趣的是弄清什么是文明得以维系的基础,而非列举出一系列能够终结文明的灾祸。于是,作者就靠着如此为人类文明谋福祉的初心,就通过反证的方法,一开始在前言部分就以认定人类的活动使得土地退化的论调而开始调查和论证,从而为土地侵蚀退化找到病因,从而警示人类如何防止文明灾难的发生。
而在这调查和论证的过程,作者一开始就在第一章中就肯定了古老优质泥土给人类带来来稳定和繁荣。而在第二章《地球的表皮》中,作者首先给大家科普了土壤对于地球生物的意义,文中就提到土壤不仅塑造了土地的形态,提供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从而使得人类“从中获利”,而该一章中,让读者尤为认为作者论证具有莫大的说服力的就是列举了达尔文的蚯蚓“制造”全新土壤的例子。这一方面,作者既肯定了达尔文调研的成果:蚯蚓每年可以为每公顷的土地带十到二十吨的新土,同时另一方面作者也说出了达尔文对土壤侵蚀退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说明人类不能单靠蚯蚓而重塑土地的主要地质力量。
以上两章都是作者想通过从土壤的属性和地球生物和土壤内在与蚯蚓生物之间的关系想找到土壤侵蚀退化和解决土壤侵蚀退化的原因,但不是根本或者会所很重要的原因。于是作者继续进行找出土壤侵蚀和退化的原因而继而论之,在第三章中《生命之河》作者先从《圣经》出发,说明土壤之于人类的关系。作者从早期的农业社会分析到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中,就说明土壤的重要性,从论证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动植物、地形等的影响又占据着极大权重。该章节中,作者通过列举美索不达尼亚文明消逝的例子,说明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频繁,灌溉利用不合理,对土壤的保护意识不高,加之对于当地缺水少雨、土壤沙化速度加快以致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结论始终导致土壤侵蚀退化的重大原因。由此可见,作者通过相较于前面两章分析自然的侵蚀并不是土壤退化的最大原因,于是终于在第三章中就说了人类活动的频繁和人口剧增,以及人类土壤的保护意识不高,并滥用土地,终于最终就造成了土壤侵蚀退化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倘若说一个美索不达尼亚文明的消逝的例子,不能足以证明人类的活动和繁衍是造成土壤侵蚀退化的重大原因的话,那么作者于是就在第四章中继续分析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帝国衰的原因,除了政治和外部原因之外,那就是逐渐退化的土地面临着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于是就加速了帝国瓦解。随之,作者继续在后面两章《噬去的殖民地》《西进的锄头》,继续说明作者的论点。
而在第七章的《黑色风暴》中作者就十分批判性地分析了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的农业生产模式,身为美国人的作者则是更加深刻论证了人类农业等活动是造成了土壤侵蚀退化的最重要的原因的,而且也用沙尘暴等因为土壤侵蚀退化造成后果,以此来警示人类要珍惜宝贵的泥土资源,不然会受到自然界很大的报复的生态文明道理,以及希望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客观规律。
于是在发现问题之后,作者就带领我们读者该任何去解决土壤侵蚀退化的问题。在《肮脏的交易》中,作者列举了典型的意图用毒废料变成化肥而用于农田的一种不可行的保护土地的方法,告诉我们那只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带来不持续发展的文明。作者也在《时间的岛屿》章节中,列举并肯定了古巴那种半有机农业的转型的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可以在一段时间解决土壤侵蚀退化的现象的,但科技不可能可以为任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无论我们如何热切地相信科技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科技也无法应对资源消耗速度大于资源再生速度的困境——这种资源终将在某一天被耗尽”。
最后作者就提出一个呼吁,那便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农业模型,和一种新的农业哲学。我们需要一次新的农业革命”。事实上,这种农业革命,就是我们中国一贯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策。君不见,从早期我们中国就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就提出并严格执行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这就是我国的生态文明有了不错的发展。再之后到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策。再到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小到和落实到袁隆平主导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及退耕还林所取到瞩目的成就,如斯等等都见证了中国一直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上,一直走在保护土地,让泥土免于加剧侵蚀和退化的努力的道路上。
小时候,我们常玩电游帝国时代系列的游戏,我们玩家都知道游戏中的村民不会自动对荒芜的农田进行复耕的,而且耕完的土地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恢复原来肥沃的土地而供国家继续做农田的。这也说明如书中那样的观点“我们无法应对资源消耗速度大于资源再生速度的困境”。或许你是一个聪明的玩家,你会说你可以先把一个农民和所有农田编成一个队,然后选择这个编队按下S键,就可以补满农田的产量。从而既可以可持续地生产粮食,也不会破坏土壤。但游戏是游戏,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我们人类终归还是尊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怎么和谐发展法,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地走在保护泥土,免于侵蚀和退化的道路上,而我们中国也一样,坚持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路子。
总的来说,来自美国的地质教授戴维·R. 蒙哥马利的这本《泥土:文明的侵蚀》是人文地理学学术性很重,说服力很强的一部书和研究报告。其通过对大量历史事件和研究的对比分析,介绍了纵跨几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农耕演进,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泥土被侵蚀和退化的道理,从而为对当前的农业现状以及城市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前景都发出了警示,以及呼吁人类要爱护生态,保护好泥土,珍惜我们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泥土资源。
《泥土:文明的侵蚀》读后感(五):每个人都应当对脚下的泥土充满敬意
在喧嚣的城市中待久了,我们常常渴望走到乡下田间,放眼望望此起彼伏的麦浪,躬身抚摸鲜嫩翠绿的菜苗,侧耳聆听热闹非凡的虫嘶蛙鸣……当我们双脚踏在柔软的泥土上时,仿佛自己又和大自然亲密无间了,哪怕只有半日闲暇。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难以意识到,脚下看似亘古不变的泥土其实是极其脆弱的。风雨无时不刻不在剥离着地表的泥土,或剧烈或缓慢,而这几乎完全取决于人类的活动强度。历史上的苏美尔人、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玛雅人,这些历史上闪耀一时的文明中的人们,都曾经在养育他们的沃土上遥望云卷云舒、思考宇宙人生,但他们都忽视了脚下的那片无价之宝——泥土,结果就是众多的古文明在达到巅峰之后,由于土壤的退化再也支撑不起文明的永续发展而悄然陨落。
为我们揭示土壤与文明兴衰鲜为人知的隐秘历史的,是这本名为《泥土:文明的侵蚀》的科普著作。本书作者戴维·R·蒙哥马利(David R Montgomery)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地形演化以及地貌过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作为地学领域的学者,关心土壤侵蚀本是专业研究的应有之义,然而像他这样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唤起民众对土壤侵蚀问题的广泛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才能避免现代文明重蹈古代文明覆辙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像他这样还写了几部引人入胜的土壤科普著作试图唤醒民众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
《泥土》一书面向的读者主要是没有学过土壤学的公众,但对土壤学略知一二的笔者翻开一看,也立即被书中精彩的知识所吸引。比如第二章“地球的表皮”简要介绍了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土壤形成有多么缓慢,以及健康的土壤一般应该具有的OABC诸剖面层次等土壤学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笔者在大学里肯定都学过,但一直理解得稀里糊涂,经由蒙哥马利教授一讲,许多零散的知识点立刻融会贯通,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副具体的土壤演化图景。这其中或许有几个原因,一是笔者当年上课瞌睡了,二是蒙哥马利老师写得太好了,还有的原因就不便明说,说了容易得罪人。总之,如果当初能有个像蒙哥马利老师这样的教授给上土壤学课,笔者不至于一直是个半吊子土壤学者。
从第三章开始,蒙哥马利老师进入本书的主题,即描绘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导致文明衰败的一幅幅历史画卷。
人类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传说中伊甸园的所在,因过度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壤盐渍化严重,农业系统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900年之间就已经崩溃。不过,苛责几千年前的古人不懂土壤水盐运移理论是没有意义的,那里的河流丰水期和小麦的主要需水期不重合,必须蓄水灌溉以应对干热天气。盐分随着灌溉水进入土壤并累积起来,到最后大地白花花一片。
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人则幸运得多,每年天狼星在黎明的晨曦中和太阳一前一后升起的时候,尼罗河就要泛滥了,当然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天文现象和水文现象碰巧凑在了一起。泛滥的河水带来从上游冲蚀而下的新鲜泥沙补充了三角洲土地的肥力,同时洗去了土壤中的盐分。所以尼罗河三角洲尽管也发展灌溉农业,但并不像两河流域那样形成了严重的土壤盐渍化,几千年来这里的农业系统一直运转良好。
不过俗话说“no zuo no die”,19世纪初,为了种植棉花出口欧洲,尼罗河河谷开始发展过度的灌溉农业,到19世纪末期,这里的土壤表面也是雪白一片。到了现代,尼罗河上游的一座大坝,彻底终结了尼罗河泛滥的历史。尽管可以依靠大坝蓄水发展高强度的灌溉农业从而一年多熟,但三角洲的农作物产量反而下降了。
与中东地区主要因土壤盐渍化而造成的土地退化不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土地退化则基本上是源于货真价实的土壤侵蚀,也就是土壤物质的直接流失。这当然都是以犁耕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生产造成的,这一技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动力由牲畜变成了拖拉机。犁耕在平地上进行当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在哪怕只有一点点坡度的土地上耕作,造成的土壤侵蚀后果都是文明难以承受的。
美国早期的殖民历史就是这样,殖民者种植烟草使殖民地得以在经济上维持,但这种维持是基于对北美广袤土地的掠夺性开垦而实现的。那时的土地过于便宜而劳动力很紧张,以至于施用粪肥维持已开垦土地肥力的花销超过了到西边购买新土地的成本,一块土地肥力急剧下降之后就接着开垦下一块土地。种植者很少会考虑什么水土保持耕作方式,那时也没有这个概念。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毫无保护的耕作方式会一直持续到20世纪,直到一场超级沙尘暴震惊了美国人。只能说,上帝真是太偏心眼了,给了殖民者那么广袤而肥沃的一块土地,三百年的掠夺性耕种才让那片土地终于忍无可忍地给人们敲响警钟。美国人民有个优点,认识到错误之后会痛定思痛,切实采取很多补救措施,所以他们在黑风暴后迅速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开展水土保持研究和推广工作。
在蒙哥马利老师看来,尽管加强了水土保持,美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不是可持续的。这种以石油为基础的所谓“现代农业”实际上并不能长期维持土壤肥力,作物产量都是靠化肥和农药刺激出来的,土壤健康状况却年复一年恶化。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则需要掀起一场以农业生态学的局地化具体应用为基础的“耕作革命”。
本书的最后几章其实是为作者的“耕作革命”主张而做铺垫的,他认为放弃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而维持农业生产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既来源于他在自家后院的经验,也来源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他家后院原本是一块有八十二年历史的普通草坪,土壤干燥而贫瘠,却被他和夫人在几年之内就改造成了富含有机质和蚯蚓的松软泥土。古巴在苏联解体之后,原有的以蔗糖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系统被迫转向生产国民生活所需的食物。古巴在没有大规模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找到了提高土壤肥力和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学方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不依赖进口而使人民的饮食标准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且食品都是有机的。笔者读到这里,更是对这个遥远的社会主义国家充满了遐想。之前只知道古巴女排曾经被称为“黑色橡胶”,古巴的医学水平似乎也和国家的体量不太相符,却不知道古巴的生态农业实践也是如此活跃和发达。古巴的生态农业实践完全能够给予我们采取类似农业变革措施充分的参考。
纵观全书,蒙哥马利老师从土壤侵蚀引起的文明衰落讲起,一开始让人因为土壤的脆弱而倍感焦虑。最后他谨慎而乐观地告诉我们,人类还有机会保护好脚下的泥土,还有能力避免土壤崩溃这种看似缓慢却可能会致文明于死命的灾难,但这“需要我们重塑农业实践,重建农业哲学:我们必须尊重土壤,将其视为生命系统,视为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石,而非工业化生产的廉价原料”。
我们经常忽视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把唾手可得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和用之不竭的。水是这样,空气是这样,土壤也是这样。土壤资源如果得不到保护,其灾难性的后果也许在千年之后才会显现,这一点很难让所有人都有清醒的认识。不过人群中总会有超越时代的哨兵,时不时地为我们吹响警觉的号声,让我们不至于到了危险跟前才猛然发现为时已晚。
蒙哥马利老师绝对算得上是一位超前的哨兵,一位土壤思想家。他的学术成就没的说,讲课肯定也是引人入胜,而笔者认为他最值得称道的是能够以简单明了的话语生动地讲述土壤的秘密,既引起我们的警觉又给与我们充分的信心。不像很多号称土壤学家的人,只会写些干巴巴的论文,文章是否有利于苍生却丝毫不在考虑范围。
学者和学者的境界,差距其实蛮大的。
笔者能读到《泥土》,实属幸运,希望读到这篇书评的朋友也能如此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