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潮汐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4 04:1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潮汐读后感精选

  《潮汐》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怀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潮汐》精选点评:

  ●翻过。

  ●散文化的叙述,对于我这个知识饥渴的门外汉来说,废话有点多……

  ●前面可以,后面一般。语言文字及翻译不错。总之,潮汐受月亮与太阳的吸引和推动,无始无终,与人体胸腔产生共振,影响起伏。人类对它的了解还差得很远。潮汐是颤动,是音乐,是时间。

  ●别开生面

  ●在探讨“潮汐能”对人类的帮助后,我以为这就结束了。没想到还有“更高潮”作为末章,这本书立刻变得好玩起来了,“潮汐”由此打开了我的新世界。

  ●边科普边旅游。对翻译有些失望

  ●根本看不进去,后悔花了钱

  ●上下班在地铁上看完,个人会更偏好于前半段的人文地理内容,那种天地互力的动容,这本话题研究的集合也解开了我一个多年的心结……潮汐教会我们如何与神秘和复杂共存。它存在于泥虾的体内,示意它何时该游水,何时该挖穴。它存在于半蹼滨鹬、螃蟹和蛾螺体内。它存在于涌潮的灵魂中,在修士们的祈祷中。潮汐是颤动,是音乐,是时间。

  ●在嚴謹的科學考證前提下,文筆優美。這樣的書如果翻譯很爛的話就別想看得懂了。

  ●生活在潮汐旁边的人大概会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城市所无法体验的。追逐潮汐和卡尔维诺的童话。

  《潮汐》读后感(一):宇宙的舞蹈,大地的乳汁

  一百年前,叶芝写道:你到底藏着什么,月亮!竟如此撼动我的心房?今日的月亮或许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她最初的爱人是海洋,是几百万年之前就开始的牵挂。它们之间的引力随着时间时弱时强,但这份爱却从未终结。如同所有的恋情,它也是坎坷遍布、错综复杂。月亮以重力的形式向地球的海洋发出召唤,海洋回应着,涌动的脉搏将月亮拉近的同时又将其推远。这是宇宙的舞蹈,只是舞者彼此间隔着千万里的距离。它赋予远异地恋新的含义,而且,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舞蹈无起始,亦无终了。

鸟瞰钱塘涌潮向上游推进

  《潮汐》读后感(二):微观叙事

  大约凌晨1点,是读完《潮汐》的两个小时之后,转头隔着窗帘看到下弦月,没有遮光层,月光穿过棉布纤维,像被稀释过的一滴钛白颜料滴落在暗色粗纸上,我拨开一角看了一眼。窗外隔着马路正是一片潮间带,水面映着下弦月的摇荡碎片,红树林生长,日间常见白鹭栖息飞舞。渔民的船比公园脚踏游船大不了多少,喜欢漆成蓝色,不见缆绳,潮退之后随意搁浅在滩涂上。此时失眠开始随机选中一角记忆顺藤摸瓜、横向跳跃、丝牵引线,直到大脑被耙犁过一遍沦为废土最终短暂睡去草草重建。

  这个月满月后的第二天,读完《月亮》这本不怎么样的书(充满不上不下的尴尬)的那一天,朋友说今天是天文大潮,时间在晚上十点半,他应该会在既望的春月下倒满一杯酒干掉。有时我会困惑于一个数学很烂却常满舱渔获的人在海钓时是以什么数学模型来组合潮位风速水温钓组等等变量,还是仅像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那样依仗原始的渔猎本能。距地38万公里的月亮与平均深度不到4千米的海洋隔空共舞,在戏剧化的臆想里他们都那么柔肠百结,仿佛皆为催眠而生。

  而失眠开始凭借嗅觉刨出记忆里埋藏的一些片段,若不经检阅,它们大多会在日常淡忘掉或者被时间冲刷打磨成细小砂砾。这次翻出的碎片扫拢在潮汐这个子目录下,诸如凌晨3点在酩酊爬上礁石突然提起海妖塞壬在唱歌啦,跑步穿过海浪声中的木麻黄林啦,晚饭后散步去倚坐在停泊的木船边看渔火啦,野沙滩捡拾干柴升起篝火唱跳啦,甚至只是趴在跨江桥上俯瞰的畏缩啦,此类种种,有些凭借坐标,有些凭借气味,有些凭借声音,有些凭借当时的心率标注在时间轴卷之中。若沉湎于私人情绪体验,眼中的世界容易泡沫化,科普读物是文学滤镜的最好稀释,恰如海盐洒入腻而稠的芝士搅打成绵密轻盈的奶盖。在书里我吸纳一些科学和事实,知道潮汐给地球踩刹车并把月亮慢慢推远,知道日月的引潮力,知道复杂峡湾如何把潮汐切割得难以预测,知道蹼滨鹬、招潮蟹还有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穿着水靴去喝一杯咖啡的游人们,无奈它们仍然集结在微观叙事里,不可避免地折叠成日记的一页。

  《潮汐》读后感(三):你以为的潮汐不是你以为的潮汐

  有人喜欢泡图书馆,有人喜欢逛图书馆,而我则属于后者。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深图似乎永远都那么多人,根本没地方坐,即便是楼梯也坐满了人,这种情况下我是不太喜欢泡图书馆的;二是我借书通常没有明确目标,偶尔有个小清单,而在图书馆逛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一本什么书,这是属于我的一大乐趣,因此我又很喜欢逛图书馆。

  这本《潮汐》就是在逛深图时遇到的,记得当时是自己想借的一本书没借到,于是就开始闲逛,然后看到一本新书,封面和装帧都还不错(说来惭愧,对不认识的书,我比较颜控),书名副标题写着“宇宙星辰掀起的波澜与奇观”,文艺中又带点屌炸天的感觉,稍微打开翻了一下,发现里面潮汐的气息很对我的胃口,于是就把它拿下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多少还是了解一些潮汐常识的,就是潮汐是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周期性的涨潮落潮,一般一天会涨落两次。不过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发现自己Naive了,原来潮汐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东西,每一片海的潮汐都各不相同,有些一天涨落各一次,有些一天涨落各两次,有些涨落很随机,影响它的因素也众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太阳月亮,还有地形地貌,风浪,地震火山等地质运动,总之非常复杂,即使是现在,很多潮汐的问题科学家也没完全破解。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当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发现你知道的越少。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的探索潮汐和利用潮汐,就像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它是全球知名的潮汐景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涌潮,可掀起8米高的潮墙,每次涨潮都造成重大损失,不仅淹掉大片良田,同时还让人家破人亡。而我们的祖先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灾难中,发现了潮汐的规律,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潮汐表。而在世界上的很多其他港湾,如加拿大的芬迪湾、法国的圣米歇尔山、阿根廷第一海峡,意大利威尼斯,以及南太平洋的众多岛屿,潮汐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

  潮汐所形成的滩涂还是很多候鸟的补给站,因此潮汐在全球生态环境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滩涂的改变会使得滩涂中的生物减少,而这些泥虾之类的小东西正是候鸟们的能量来源,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它们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完成迁徙,将会威胁整个种群的生存。以深圳湾为例,近几十年改革开放深圳大力发展,其中很大一片土地是牺牲深圳湾滩涂及红树林为代价,通过填海而来的,如今深圳湾仅剩一小块红树林保护区,而深圳湾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正是西伯利亚候鸟飞往澳大利亚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中转站,如今深圳湾的候鸟明显比香港少很多。

  潮汐作为巨大的能量来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清洁能源,人类一直在探索怎样利用。而同时又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这很像在大河中建水库,一方面利用了水资源发电,为人们提供方便,可以减少煤电的污染,而另一方面,拦河建坝又破坏了生态,甚至会让某些濒危动物直接灭绝。就像我们的伟大工程三峡大坝一样,一直都存在着这种争议。潮汐利用也一样,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

  或许潮汐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出的一道题,而如何寻求最优解,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潮汐》读后感(四):比宏观更能打动人的是微观

  

周五晚上吃完饭,顺道去三楼取药师给我留的几本书,药师不在店里,朋友去找书的过程中,我随意翻了翻桌子上的书。先看到一本《花园词典》,然后把同系列的《星空词典》一起拣了出来,这本书刚好放在两本词典旁边。本来看副标题我是没有兴趣的:《潮汐—宇宙星辰掀起的波澜与奇观》,宏观大气得过分。随手翻了翻内页,倒很有点意外,类同《夏日走进山间》的感觉,翻了两页就决定把这本书带回家。

看了两章,是最近翻到的文字最美的科普文学作品。

首先,装帧很美,一本书的装帧足够美,我已经满足一半了;其次,文字清雅秀丽,我就爱看这种用清清淡淡的语言描绘的浅显科普文。

第一章写了很多半蹼滨鹬相关的物候特征,与潮汐的影响关联,我看着看着就会产生极强烈的想去参与野外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的想法,这是我好多年以来的梦想。明明是很平实的叙述,我几度产生激动又或难过的情绪。我会为了这些在某一个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关注的项目上倾尽一生努力的人感动,坚韧伟大。

第二章写圣米歇尔修道院,这座涨潮时的孤岛,本笃会的修士们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利用潮汐规律,从湾口绍泽群岛用船运来石块,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建成了修道院。在这里,朝圣者和居住者的生存都要依赖规律。詹姆斯·佛雷泽在《金枝》中描述,沿海居民善于“发现潮汐与人类、动物及植物生命之间的某种微妙关系,某种不言而喻的和谐。涌起的潮水之于他们,并非只是某种符号,而是生长与繁荣的起源…而退潮则被视为失败、软弱与死亡的真正诱因及悲伤体现”。本章结尾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游人是不知自己为朝圣者的朝圣者。

  《潮汐》读后感(五):它是星辰的韵律,大海的搏动,无边无涯亦生机勃勃的自然涌动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鞋子,由于走路时与地面接触摩擦,鞋跟和鞋头位置或多或少会有磨损,而磨损程度因人而异。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摩擦力会磨损我们的皮靴,因为路面上细小的凹凸不平会勾住并扯下鞋子上的微小碎片。

  他还说,我们可以将这种摩擦看作能量交换。通过摩擦,我们鞋子的能量被路面吸收了过去。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常年受潮汐影响,这里每个人必有一双水靴。

  每天的潮涨潮退,早己成了威尼斯人生活的一部分。每到潮涨,一切仍旧照常进行。

  对威尼斯人而言,穿着水靴,在30厘米水深的咖啡店排队买三明治,或在水中蹚来蹚去流览书店,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威尼斯海拨最低的圣马可广场一带,只比一般高潮高出79厘米,因此广场始终铺放着步行栈道。

  潮汐和风暴浪不一样,它每天都会发生,而且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很久以前,沿海居民就发现月亮与潮汐有着密切关系,夜空中月亮的位置预示着潮汐到来的时间和潮水的高低。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对潮汐有过究研。其中英国科学家牛顿认为潮汐是引力和离心力恰巧相互抗衡而引发的现象。

  像一辆不能维持转变的汽车,海面被月亮由引力引起,但在地球的另一面,离心力的作用使海洋想要逃离那个作用力,因而会向外凸起,这个凸起就是高潮。

  后来延继的研究表明,这一解释并不充分。

  美国作家兼航海家乔纳森·懹特,在他写的《潮汐》一书中介绍到,潮汐的原理和鞋子与地面的摩擦原理一样。

  这并非作者一人的胡说八道,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垕,得出的结论。

  我们都知道月亮绕地球公转,书中说,通过摩擦力,潮汐失去大量能量,有些作为热量被大海吸收,但绝大部分形成扭曲力,影响地球的转动,不着痕迹地延长白天的长度,并因此而促使月亮加速旋转升落。

  谈到潮汐,少不了我国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到了观潮节,便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到盐官镇观赏潮汐这一汹涌澎湃的自然奇观。

  由于观潮节期间正当满月,钱塘江潮势达到最胜,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涌潮,能掀起近8米高的水墙。

  庄子曾写道,“浙(折)江之水,涛山滚屋......有吞天沃日之势。”

  尽管人们可以大概预测潮汐的时间,但当大潮遇上恶劣天气,它们共同作用下,潮势便会大增。两千多年来,破坏力让人们措手不及。

  浙江省自然灾害历史档案收录,公元775年7月的一个夜晚,台风和高潮同时袭击杭州。五千所房屋被淹;几千艘船只被吞没;死亡人数超过400人。1472年,台风遇上了大潮,杭州的江堤溃散,农舍向下游漂走,人畜皆溺水而亡。盐官镇,好几米高的水柱滚涌于江面上。成百上千的人溺亡。

  潮汐在人们心中,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有句话说,每个磨难都埋着同等大或更大的福气种子。这句话大概也适用于潮汐这一自然现象。

  尽管潮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也是地球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沿海生态系统,北美流传这样一个传说。

  在世界诞生之初,世界尽头,大水边缘,一洞穴里住着位老妇人,她手里拿着潮汐线。如果她放下潮潮线,水就会退掉。

  渡鸦为了同伴们能吃到海下的食物,来到洞穴,把沙子踢到老妇人眼里,老妇人眼瞎后便放下了潮汐线。

  一连数日乌鸦们尽享美食,但很快低潮留下的生物开始干枯死去。在同伴们的乞求下,渡鸦再次来到老妇人的洞穴,这时老妇人还在清理眼睛里的沙子。

  渡鸦说:“如果我帮你清理眼里的沙子,你能答应偶尔放松潮汐线吗?”,老妇人答应了渡鸦的请求,从此便有了潮汐。

  大陆架上许多生物和鸟类,依附着潮汐的作用,才得以生存。

  除沿海生物依赖潮汐以外,早在8世纪末,人们就有利用潮汐建造磨坊之说。直到17世纪,潮汐磨坊技术达到鼎盛。

  欧洲多国沿岸兴起一千多座磨坊,像风车一样,磨坊被用来碾磨谷物,同时也用来汲取海水炼盐、加工纸浆造纸等。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们开始关注潮汐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英国海洋规划小组的研究数据指出,如果0.1%的可再生海洋能源转化成电力,那它所产生的能量会比当前世界的电量总需要高出5倍以上。

  可惜,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问题,开发潮汐能项目一直不被广泛接纳和支持。

  《潮汐》一书,作者用灵动的文笔,根据他对海洋多年的深入研究,以丰富有趣的旅游记事为主线,从人类文明与海洋律动相依相传的演进,到引人沉思的科学研究。带领我们感受地球最神秘的自然现象。

  本书函概自然、科学、历史和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人对世界的自然现象大开眼界,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潮汐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