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是一本由Ph·D·Lawrence J·Cohen著作,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力》精选点评:
●用孩子接受的方法链接!喜欢这个作者,充分感受到他对孩子真正的尊重,慢慢读没关系,关键要实践
●游戏力更多的不是方法,而是态度。一点就通,受益匪浅。
●国外对亲子关系的研究确实比国内深入太多了,这本书讲述的是用游戏的方式加强和孩子间的联结,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很多有趣的小游戏,值得为之一试,如果有效果了,你会更有兴趣去实践。
●你不孤单,每个孩子都一样闹心。读本书,你会找回幼小的曾经的你,也曾非常渴望与大人连接,就和现在你的孩子一样……
●这本书能让你更理解你的孩子。卸下负担和孩子们玩耍吧,这比你的工作重要多了。
●非常有用的一本书,并且技术性很强。游戏是一门功课。
●放下现实生活中沉重的面具,做一个会游戏的小孩子吧!没长大之前的成人都是小孩子!
●很实用的育儿书,通过游戏价值,游戏方法指引孩子成长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需要有创造力的父母给予游戏来建立连结和蓄满杯子。当孩子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沿用这种创造力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的观点确实给父母们育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为父母们的创造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本人就是不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会尽力让自己更有趣一些,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的成长。
●20180303–04,很好的书,早些读更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法很重要,父母本身也需要成长,克服原生家庭的影响,学会控制情绪
《游戏力》读后感(一):创造性思维伴随一生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需要有创造力的父母给予游戏来建立连结和蓄满杯子。当孩子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沿用这种创造力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的观点确实给父母们育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为父母们的创造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本人就是不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会尽力让自己更有趣一些,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的成长。
《游戏力》读后感(二):金句及收获
·与其担心焦虑,不如把这个时间拿来通孩子玩耍。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场,问题也就没有了。——《游戏力》
【我和家长们交流家庭教育问题,最常提到、最常引用的两本书就是《正面管教》和《游戏力》。老师、家长俯下身来和孩子玩游戏,能瞬间提升自己的亲和感,瞬间让孩子很快乐。 】
·有些父母生性好强,不能放下他们强烈的控制欲,也让自己无法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游戏力》
·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看我们却从没想过,自己又能坐下来多久,不发火、不生气地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力》
·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不同于成人的是,孩子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和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一个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都存在必须重视的心理问题。——《游戏力》
·游戏的三重重要意义:(1)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经;(2)游戏满足人们对联结、对亲密情感的无尽需求;(3)游戏让人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总结自《游戏力》
《游戏力》读后感(三):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提出的观点很有意思,要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为什么?
孩子的思维方式处在原始的状态,而成人则是有几十年的个体和社会经历,后者从其中归纳出三观模型,而后演绎到具体的事务上。但是对于儿童而言成人的思考复杂到难以掌握甚至是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成人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将自己的思考模型抽象并简化为儿童能够接收和理解的模型。
怎么实施这个过程?
作者给出的回答是使用游戏的方式,因为游戏就是对现实世界中有限特性的再建模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费曼给中学生将牛顿定律。
虽然书中给出了很多例子和方法,但是这个过程中真正的问题在于成人自身的能力:
思考模型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 能否针对儿童面对的问题将自己的模型抽象简化? 能够有效的表达从而令儿童理解掌握?
知易行难。
重要的是,不仅父母是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老师,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每个成人受限于成长环境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而孩子其天马行空的想法往往会指出我们既有思维模式中的缺陷。游戏化方式的优点就是能够抽象出问题的主要矛盾。
综合来看,本书中给出的案例过多,可能是作者尝试手把手的教会读者如何使用游戏方式。然而这注定受到父母自身的观念的影响,所以父母要结合自身、环境、以及具体的事件来学习如何处理,僵化的使用书上的方法只会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
《游戏力》读后感(四):笑声,激活孩子的自信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名“playful parenting”,做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谁不梦想拥有有趣的父母呢?
做父母首先要蓄满自己的杯子,如果自己整天抱怨,整天责备别人,孩子接收到的只能是负面情绪,一定不会自信、快乐。和孩子一起,就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学前班的孩子一天要笑300次,他们该有多么快乐?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修炼有趣的灵魂。
唠叨的说教,效果最多等于0。成人擅长把学习的乐趣变得无影无踪,不管学习的对象是游泳还是数学,我也最苦恼别人的唠叨,也苦恼婆婆对孩子的唠叨。
如果你要说不,请认真考虑清楚,一旦说出就要坚持到底;而如果你觉得在孩子发脾气时,你不能继续坚持,那么当初就不要轻易说“不”。
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服从的能力,而是培养孩子自己具有良好的判断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辩证的思维能力。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
一个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都存在必须重视的心理问题,就像一个成人没能力工作或不愿意谈话的情况一样,孩子首先要学会游戏,才能从游戏治疗中获益。
《游戏力》读后感(五):学一门孩子国的外语,那就是游戏!
全文总结:好书!
以关键词来归纳下我读到的精髓。
关键词一:蓄水的杯子
关于孩子的书大概都会提到依附理论,即孩子会和主要养育者形成依附关系。健康的依附表现为孩子能从养育者身上形成对世界的安全感,并以此为基地,进行外界探索。当妈妈离开时,婴儿会紧张哭泣,当妈妈回归,婴儿情绪能平复,并继续玩耍,这便是安全的依附关系。
作者用杯子来形容此理。自信勇敢的孩子内心的杯子是蓄满的,也许会遭遇困难令杯中水变少,但大人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续杯,接着怀揣盛满的杯子,继续出发。但有的孩子杯漏了,水一直装不满;有的孩子关上了杯盖,滴水不进。作者希望能通过游戏来帮这些孩子重新蓄满杯子。
书中提到孩子的无力感,一种表现为胆小懦弱,一种表现为欺负霸凌,两种极端都是杯子未装满的无力感。书中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作者和孩子见面,一开始的陌生被作者夸张的嬉戏步步溶解,孩子开怀大笑。孩子的笑是游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作者在意的联结过程,是蓄杯的开始。
关键词二:游戏
这个词可不简单啊。
首先是游戏的种类,有体力游戏如掷球、摔跤,有角色游戏如过家家,有艺术游戏如涂鸦等。游戏形式多种多样,还可自创改编。游戏的形式可以参考,重要的是,游戏力是定制化的,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引导方式。
所有游戏都有临界点,一个是体力临界点,低于则跟没玩一样,高于则会太累;一个是心理临界点,低于则是纯玩,无法触及现实问题,高于则让人无法适应,过急过强。因此,游戏种类可由体力轴和心理轴划分出四个象限。游戏疗愈,便在于临界点的把握。
书中所举游戏,一种是发泄用途,用于负面情绪,比如对爱打人的孩子,故意在游戏中邀请打人,来好好发泄这股蛮劲;一种是控制用途,用于安抚或学习自制,比如边单脚跳边打人,以及变速跑或木头人等,还有极端情况下的拥抱时间(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们平静或停止动作)。控制类游戏多数是通过身体上的控制练习来内化成注意力或情绪上的控制。
与其说,游戏力是在发明游戏,不如说作者在将日常互动都加以游戏化,以轻松平等的态度站在孩子立场上,以恰当方式介入引导。
游戏力的一种玩法是跟着孩子走。对孩子说,小兔崽子,今儿想玩什么,都随你!大人所要做的便是尊重和跟随孩子的想象力,以及配合并夸张化自己的反应。该假装中枪倒地时就倒地,该夸大表情时就夸大,在孩子面前无需扯面子。让孩子主导规则,带领节奏,是沟通联结的开始。
还有一种玩法是大人适时引入主题。这个在需要解决特定问题时使用。比如对于喜欢暴力攻击的孩子,引入邀请打人的主题;对于人际关系较差的孩子,引入交往主题,让孩子在玩耍中发泄和认知。当然,这种引入是在跟随孩子的节奏,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的。游戏不仅能帮孩子释放情绪,释放冲动,还提供了现实外的演练场,练习自制、自信、专注力、条理感等,看起来啥问题都可在游戏中解决。
书中有专门针对情绪一章,很精彩。在孩子还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之前,游戏是孩子能用于表达情绪的过度阶段,这个通道却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情绪犹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而一般给孩子的观念是“这么大还哭”“怕什么,要勇敢”“自己去房间面壁”,大人不仅堵住情绪出口,还将孩子孤立一人,让他独自去面对情绪洪水。想起一句话,孩子自己的人生已经够艰难了,我们家长何苦要再人为给他们制造困难呢?和孩子一起游戏,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陪伴成长。玩中学习已成共识,而玩中共情还未被认知。
关键词三:孩子国的语言
游戏为什么重要?不只因为可以玩中学,可以玩中运动,更因为游戏是孩子国的官方语言。要想更顺利地交流,父母得掌握这门语言的玩法。这种沟通式游戏需要父母对孩子内心状态保持敏感,善于观察和灵活回应,而不只追求好玩和创意。
游戏在现实中划分出了一个舞台场域,这里可以有不一样的规则,不一样的角色,孩子可以逃离现实,在另一片梦幻岛上为所欲为。比如书中所提的置换角色游戏很有意思,像是让女儿当爸爸,爸爸做女儿,现实中经常是爸爸离开女儿,女儿无法掌控主动权,而在游戏里,女儿成了握有主动权的爸爸,在这个异时空弥补现实的缺憾,拾回安全感。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最直接的就是指出并教导。比如睡眠问题,哭声免疫法就是父母在教导婴儿,你哭没用,必须得自己睡着。另一种方式是增加高质量陪伴时间,搭建沟通渠道,引导孩子的走向。前一种是教练,后一种是父母。
和孩子一起说孩子的语言,是游戏力所提倡的,也是值得父母去努力参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