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群效应》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24 02:3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群效应》读后感1000字

  《小群效应》是一本由徐志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群效应》读后感(一):也许现在看不懂

  看了半天,感觉好多的东西都是泛泛而谈。作为一个新媒体运营and编辑,每天除了写稿之外,一个人要管理十几个微信群,着实有点分身乏术。这本书对于实际操作没有多大的意义,尤其是对一个入职前公司微信社群已经建立,而无法改革的新媒体运营来说。

  也许是现在看不懂,也许是看的时机不对。等过段时间再来看看。

  《小群效应》读后感(二):好书值得多读

  自2014年接触《社交红利》1.0后,便一直将其奉为自己运营公众号的经典书目。组建团队,也以这本书作为教材,社交红利=信息X关系链X互动的公式从未过时。后来又接触了2.0即使引爆,再到这一次有幸成为3.0小群效应试读用户,在出版前就能看完全文。正好自己也在探索如何做好社群运营,这本书给了自己很多参考和借鉴。徐老师非常有才,也非常谦逊,这样的人写出这么好的书,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小群效应》读后感(三):小群效应开启了我的读书之路

  流量的打法已经过去,现在是用户思维,用户又经常活跃在小群中,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都在小群中活跃,利用工具性的东西,配上连接者,造成病毒式传播;六大驱动,各种组合,引爆社群;三近一反,社群活跃的关键;帝吧出征,寸草不生,你也想拥有这样的社群吗?徐老师社交红利作者,良心作家,可以说是我的社交启蒙老师了!!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实在太菜,从此开始了读书路,收获太大了!感谢徐老师!真心感谢!

  《小群效应》读后感(四):消失的个性

  序言以及第一章的内容远胜于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多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然而互联网最大的特性就在于变化太快,因此我们这些构成社群的低头族在人人都是低头族的今天,手机成为我们肢体的延伸,成了掌中的世界,因而环境在变,构成社群的一个个人也在变。 手掌之中,人来人往,群起群灭。建立一个社群,影响其中的人;加入一个社群,被其中的人影响。人人被席卷,概莫能外,以至于很多方法逐渐被淘汰,但是更多的关于社群,关于这个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群体更多的还是要基于人的本性去出发。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 人单单是聚在一起并没有任何价值,当他们在这里丧失掉个性,只具备共性时,才能开始发挥价值。所以,想建立社群,一定要明确三个要素,缺一不可,那就是“有目标,有核心,有阶层”。

  《小群效应》读后感(五):小群效应——怎么推

  在产品初期,可以通过种子用户来挖掘典型用户核心需求,同时希望以这些星星之火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种子用户都符合条件呢?

  1、产品的深度目标用户,且目前产品尚未满足其所有需求。拿医疗类产品来说,种子用户肯定是有挂号咨询需求的。

  2、经常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讨论,积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够有强烈的集体感和主人公意识。种子用户一定要活跃,热心回答别人问题。

  3、经常使用产品,能反馈产品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没有解决的需求。种子用户要有时间和经历来投入到产品的建设上。

  4、会在朋友圈内分享产品以及相关的活动等,另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群都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更多关于推广运营干货内容,请大家搜索网站——“怎么推”,作为推广人学习网站,站内还有众多推广人的学习社群,主要交流探讨运营推广知识,交流不同推广方式的技巧与效果。

  《小群效应》读后感(六):值得社群运营人员多次阅读的好书

  整整10章,众多优秀社群/社区的运营案例,让我羞愧于自己如今的工作是多么浅薄。读本书的过程中做了思维导图,本来想读完之后以后直接看思维导图里的中心思想,但是越读越觉得思维导读根本不足以概括书里提到的很多运营思维。后续这本书还要督促自己反复看好多遍,尤其注意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与自己的工作内容相结合,一定要能运用到工作中,才能有最实际的提升。

思维导图缩小到20%,真的是好多内容

  《小群效应》读后感(七):脑图整理

  公司内部日常读书会要求,整理的一张脑图供分享。

  当大部分公众号忙着疯狂变现,最快速的就方法有两种,10w+软文和社群营销,一对多的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尽可能多的用户,提高曝光率和转化率。书中提到的「小群效应」概念新颖,微信社群的活跃期非常短,人数越多死的越快,500人的大群7天活跃,30天后基本成为死群。如果没有在7天之内,用户的新鲜期内加速收割。那么热情褪去,再想让用户掏钱需要花费200%的精力。

  书内提到的三近一反,即位置相近,兴趣爱好相近,年龄相近,存在冲突的双方。这样的维度划分社群分类,可以有效的维系社群活跃度、用户粘度。

  《小群效应》读后感(八):小社群里的大智慧

  如何将分散且毫无联系的陌生人汇聚在一起形成社群然后指引他们使用产品是本书开篇提出的问题。用户可能因为一件事或是好友推荐甚至参与感进入社群中,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连接者,一个能够将用户和信息连接在一起的人或群体,然后还要考虑改以怎样的运营方式将社群发展下去,让用户保持黏着和活跃。无论强运营还是弱运营,无论事件驱动还是利益驱动,让用户产生归属感,成就感并且愿意主动消耗自己的时间使用产品就达到了用户留存目的。最后商业的变现不仅对用户或是企业来说都是从情到质的突破也是小社群所能实现的最大效应。

  以下为本书的思维脑图:

  《小群效应》读后感(九):小群效应:小群的诞生、驱动、转化、分析

  有真实案例,有详细数据,而且分析的都是一些主流产品,讲解得比较透彻,挺好的一本书,值得多看几遍。

  总结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悟:

  1.社群并不仅仅指QQ群、微信群那些直接聊天的群,豆瓣、知乎、微博、贴吧等等,这些都算是社群,都是由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社群组合而成的,只是它们的组合形式和包装方式不同而已,都是通过各种方式把拉来的新用户引导到各个不同的小圈子中去,无论是加入小组,还是关注名人明星;

  2.分享的威力不可忽视。利用发达成熟的社交网络和方便好用的分享机制,再加上一些驱动力(荣誉驱动或者利益驱动等),无论是在早期获取优质稳定的新用户方面,还是在后期各种活动中通过社交网络刷屏引爆方面,分享都会是一枚很好用的棋子;

  3.社群的驱动力有很多种,除了经常提及的荣誉驱动和利益驱动以外,还有关系驱动、事件驱动、兴趣驱动和地域驱动,这些驱动力可以相互结合使用,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4.运营工作中关键数据的选择确定和统计分析十分重要。在常规的运营工作或者活动运营中,需要确定几项关键的数据作为核心考核数据,用来监测追踪运营工作的有效性,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总结活动效果。

  《小群效应》读后感(十):人即渠道

  看完《小群效应》有些时间,很想将自己从中领悟到的东西抒发出来,可惜一直忙于其他事情,未能遂愿。最近刚好卸下一些事务,打算搭建属于自己的一个公众号平台,忽然想到《小群效应》里的六大驱动力。

  过了那个刚读完书的热度,想来会忘记书中很多东西,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时间总是能沉淀一些东西的,而那些去除杂质的沉淀才更加的弥足珍贵。所以,我说不清那个社交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事件驱动的完整定义,但总有一个念头在告诉我,事件也许是最接近上帝的路径。

  做微信公众号无疑要先找到自己公众号的定位,从定位找到我们的目标群体,从我们的目标群体来找到我们的公众号风格,从我们的风格来演绎公众号的内涵与成长价值……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小群效应》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很多伟人们都在谆谆教诲我们,一本书,只要能教会你哪怕一点,那便是值得了。小群这本书却可以告诉你很多点,他也能告诉很多人某一点,你也许不能从中看到你想要的一个价值链条,但是你一定能从中挖掘出一个让你醍醐灌顶的价值点。我很清楚接下来的公众号走向如何,“口水猫文化”这个公众号未来会成长到什么程度,我可以期望但不妄想,只是因为我知道定位在哪,你的动力来源就在那儿。也许有一天,口水猫文化会成为一个行业的标准范例,也许不会,但这里有兴趣驱动,乐见其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群效应》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